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二哥:在黑暗中,在车站铁篷子底分别,很有种清凉味道,尤其是走的人没有找着车位,车上又没有灯,送的打着雨伞,天上落着很凄楚的雨,地下一块亮一块黑的反映着泥水洼,满车站的兵——开拔的到前线的,受伤开回到后方的!那晚上很代表我们这一向所过的日子的最黯淡的底层——这些日子表面上固然还留一点未曾全褪败的颜色。
这十天里长沙的雨更象征着一切霉湿,凄怆,惶惑的生活。那种永不开缝的阴霾封锁着上面的天,留下一串串继续又继续着檐漏般不痛快的雨,屋里人冻成更渺小无能的小动物,缩着脖子只在呆想中让时间赶到头里,拖着自己半蛰伏的灵魂。接到你第一封信后我又重新发热伤风过一次,这次很规矩地躺在床上发冷,或发热,日子清苦得无法设想,偏还老那么悬着,叫人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急。昨天我们夫妇算算到昆明去,现在要不就走,再去怕更要落雪落雨发生问题,就走的话,除却旅费,到了那边时身上一共剩下三百来元,万一学社经费不成功,带着那一点点钱,一家子老老小小流落在那里颇不妥当,最好得等基金方面一点消息。……
可是今天居然天晴,并且有大蓝天,大白云,顶美丽的太阳光!我坐在一张破藤椅上,破藤椅放在小破廊子上,旁边晒着棉被和雨鞋,人也就轻松一半,该想的事暂时不再想它,想想别的有趣的事:好比差不多二十年前,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独自坐着,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而实际上却只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从不认识一个男朋友,从没有一个浪漫聪明的人走来同我玩——实际生活上所认识的人从没有一个像我所想象的浪漫人物,却还加上一大堆人事上的纷纠。
话说得太远了,方才说天又晴了,我却怎么又转到落雨上去?真糟!肚子有点饿,嗅不着炸牛腰子同咸肉更是无法再想英国或廿年前的事,国联或其他!
方才念到你的第二信,说起爸爸的演讲,当时他说的顶热闹,根本没有想到注意近在自己身边的女儿的日常一点点小小苦痛比那种演讲更能表示他真的懂得那些问题的重要。现在我自己已做了嬷嬷,我不愿意在任何情形下把我的任何一角酸辛的经验来换他当时的一篇漂亮话,不管它有多少风趣!这也许是我比他诚实,也许是我比他缺一点幽默!
徽因
十一月九至十日
(摘编自《林徽因书信集》)
文本二:
1937年7月底,北平沦陷,由梁思成主持工作的中国营造学社被迫暂时解散。不久,梁思成接到日本“东亚共荣协会”的“请东”,与林徽因决意离开北平。9月4日晚,林徽因夫妇连夜收拾行装赶往天津与家人会合。月底,他们携年仅八岁的再冰和五岁的从诫,带上林母,一路西行南下。虽做足了心理准备,但阻隔的交通和病弱的身体迫使艰难的旅程不断延宕,他们到达长沙时,已是1937年10月初。
一家五口先是借住在长沙韭菜园教厂坪的一处民宅,后又迁至火车站附近圣经学院的三间简陋小屋。与北平北总布胡同三号相比,眼下在长沙的小屋里,林徽因只能在一个小炉子上“欣赏着自己的手艺”。“太太的客厅”在异地的陋屋里延续,这位“沙龙女主”依旧几乎每晚都会去找那些昔日的“星期六朋友们”。非常岁月中的相聚和彼此的畅谈,在这群知识分子中升腾起家庭般的温暖。
然而,日寇的猖獗让这般甘愿“苦中作乐”的生活都难以为继。1937年11月24日,长沙惨遭空袭,林徽因一家侥幸逃生,在当日写给好友费慰梅的信中,她记录下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没人知道我们怎么没有被炸成碎片。听到地狱般的断裂声和头两响稍远一点的爆炸,我们便往楼下奔,我们的房子随即四分五裂。全然出于本能,我们各抓起一个孩子就往楼梯跑,可还没来得及下楼,离得最近的炸弹就炸了。它把我抛到空中,手里还抱着小弟,再把我摔到地上,却没有受伤。
12月8日清晨,林徽因一家告别长沙,踏上了西迁昆明的艰难路程。
从长沙到昆明,他们整整颠簸了三十九天。沿途数次抛锚,被迫住进脏污的小客栈的狼狈经历,让曾经衣食无忧的一家人身心俱疲。外敌入侵之下,青山碧水环抱着的古城让她倍感亲切,以至于在途经沈从文故乡沅陵时,她在信中这样慨叹:“如果不是在这战期中时时心里负着一种悲伤哀愁的话,这旅行真是不知几世修来。”
(摘编自李玉俐《林徽因的战时岁月》)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多处写到雨,作者借雨交代了生活的环境,营造了凄凉的意境,衬托了清冷的心境,同时也引出下文对英国的雨的回忆。 |
B.林徽因不仅有浪漫的情怀,也有直面现实的态度,她在意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感受,也能勇敢去面对战火与动乱中的危险和艰难。 |
C.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请,梁思成和林徽因决定离开北平,对战争他们感到悲伤哀愁,这些都体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
D.两则文本都主要突出了林徽因一家人在战时物质上的困境,由衣食无忧到身心俱疲的转变,凸显了残酷的战争对知识分子的摧残。 |
【小题3】两则文本记叙的都是“林徽因的战时岁月”,但在叙述上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