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35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C.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小题2】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启”是我的陈述。“某”是作者在草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暗含对司马光的不屑。
B.“窃”有私下、私自之意,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C.“盘庚之迁”是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改国号为殷。
D.“区区”是表达自己的情意诚挚到了极点。此句为古时书信常用的客套话。
【小题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以此信回应司马光的诘责,此文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因此从“名实”入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的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小题5】作者引用“盘庚之迁”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知识点:王安石(1021-1086)应用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昔先王之泽,至庄子之时竭矣,天下之俗,谲诈大作,质朴并散,虽世之学士大夫,未有知贵己贱物之道者也。于是弃绝乎礼义之绪,夺攘乎利害之际,趋利而不以为辱,殒身而不以为怨,渐渍陷溺,以至乎不可救己。庄子病之,思其说以矫天下之弊而归之于正也。其心过虑,以为仁义礼乐皆不足以正之,故同是非,齐彼我,一利害,而以足乎心为得,此其所以矫天下之弊者也。既其说矫弊矣,又惧来世之遂实吾说而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也,于是又伤其心于卒篇以自解。故其篇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由此而观之,庄子岂不知圣人者哉?又曰:“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皆有所长,时有所用。”用是以明圣人之道其全在彼而不在此,而亦自列其书于宋钘、慎到、墨翟、老聃之徒,俱为不该不遍一曲之士,盖欲明吾言有为而作,非大道之全云耳。然则庄子岂非有意于天下之弊而存圣人之道乎?然而庄子之言不得不为邪说者,盖其矫之过矣。夫矫枉者,欲其直也,矫之过则归于枉矣。

后之读庄子者,善其为书之心,非其为书之说,则可谓善读矣,此亦庄子之所愿于后世之读其书者也。今之读者,挟庄以谩吾儒曰:“庄子之道大哉,非儒之所能及知也。”不知求其意,而以异于儒者为贵,悲夫!

(节选自王安石《庄周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穷发:不毛之地。
B.故夫知一官             效:效力,尽为。
C.渐渍陷溺             渐渍:沾染。
D.然而庄子之言不得不为邪说       比:比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彼其世未数数然也       州司临门,急星火
B.且举世誉之不加劝       幽于粪土之中不辞者
C.盖欲明吾言有为而作       及其所既倦
D.既其说矫弊矣             而彭祖乃今久特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言”是假借往圣先贤、先辈宿学之口来替自己说话以增强文章可信度的写法。“汤之问棘也是已”一段可理解为通过“重言”以加重论说的分量。
B.在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后,庄子阐明正面主张,惟有“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无所待”的绝对自由境界。
C.王安石认为,庄子把自己的书列于宋钘、慎到、墨翟、老聃诸派之一,是为了说明诸子各家的学说,都有各自的长处,会有适用的时机。
D.对于庄子思想,王安石的看法是认同与批评共存的辩证视角,主张学庄子思想之本意而不拘泥于庄子的具体观点。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2)夫矫枉者,欲其直也,矫之过则归于枉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娣探谨奉


二兄文几:

前夕新,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瘝痌惠爱之深哉!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 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此谨奉。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材料二: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注]①宣扬佛家经学的院社,泛指深远的学问。②东晋时期,谢安坚决辞去官职到会稽附近的东山隐居,经常有文人前来拜访他,与他饮酒赋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
B.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
C.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
D.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霁,指雨雪后天气转晴,与《阿房宫赋》中“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霁”相同。
B.采薪之患,意思是担心打不了柴,是说自己生病的一种婉辞,亦作“采薪之忧”。
C.脂粉,胭脂和香粉,古代常用来借指妇女,如秦可卿称王熙凤为“脂粉队里的英雄”。
D.君实,司马光的名,王安石直呼其名,表示他和司马光的关系非常亲密。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短笺,逻辑上是来龙去脉清晰可辨,文风上是魏晋风度清丽典雅,情感上是楚楚动人情真意切。
B.身处闺阁之内、病榻之间,而材料一的写信人的精神世界却实现了极大自由,思接千载,神追古人,以逍遥游般的精神境界,自由翱翔,欲与古人比肩。
C.材料一的收信人得着“真卿墨迹”想到送给妹妹,可见真心;而这一细节也暗示出写信的这个妹妹擅长作画。
D.材料一重情,多情真意切,兄妹情谊,跃然纸上;材料二重说理,多客套寒暄,名实之辩,丝丝入扣。
【小题4】请在横线上填写《红楼梦》中的人物姓名。
材料一是______写给______的短笺,其中“薛林之技”的“薛林”分别是指____________
【小题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教材内句子。
(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胎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有所删改)

材料二: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注】①顿:振,抖动。②《论语·宪问》中孔子的话。孟公绰:鲁国人,廉静而才不足。老:大夫的家臣。赵、魏:晋国的贵族赵氏和魏氏两家。滕、薛:春秋时的小国,在今山东滕县及其东南薛城一带。③指刘邦的著名谋臣陈平。他由魏无知推荐给刘邦,有人攻击他私通嫂子,又接受过贿赂。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引A重车B取C夷路D不屡E策F一顿G其辔H而千里已至矣。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不能自异于众”中的“且”与《鸿门宴》中“臣死且不避”的“且”意思相同。
B.“无不适其任者也”中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同。
C.“唯才是举”中的“是”与《氓》中“反是不思”的“是”意思相同。
D.“岂幸相遇哉”中的“幸”与《阿房宫赋》中“而望幸焉”的“幸”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处于口袋中,一定会显现出来。王安石对这一观点表示肯定,并以马为喻加以佐证。
B.王安石认为良马和劣马混杂相处于马厩时,要把二者区别开,从习性方面来寻找不同的地方是很少的,而通过负重行路就高下立见了。
C.孔子认为孟公绰担任晋国赵、魏的家臣可以做得很好,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曹操引用此话的目的是提出自己求贤的标准。
D.曹操认为如果一定要所谓的廉士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不可能称霸当世;他觉得一个人即使地位低下,只要有才干,也可以得到重用。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2)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小题5】综合材料一、二,概括君主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