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兔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B.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C.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D.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进于是矣”中的“进”和《庖丁解牛》“进乎技矣”的“进”意义不同。
B.明君,文中是对有名位者的尊称,和“明公”“圣上”“陛下”等意思相近。
C.庠序是古代的地方学校,“设庠序以化于邑”,有别于后世的太学、国子监。
D.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儒家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主张重视农耕,认为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要求人民保持一定道德水准:“民无恒产因无恒心”。
B.孟子提出实行王道的良策是“制民之产”。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吃得好穿得暖,老者有人照拂,这样就可以“王天下”。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与原文开头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相呼应,形成完整的结构。
D.以“明君制民之产”和“今也制民之产”两种不同措施下的不同情况的对比,反映了人民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5】从选文内容看,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请加以概括。
22-23高一下·江苏连云港·期中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孟子》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一: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文二: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 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等待)我后(君主,王),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dān)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孟子·梁惠王下》

【小题1】给画波浪线的文言句断句(     
A.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B.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C.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D.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理学家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其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言志”为主线,师生的交谈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以礼治国的理念,也表现出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风貌和思想态度。
B.孟子以雄辩著称,《齐桓晋文之事》典型地体现了他善辩的交谈艺术,成功地宣传了他的仁政主张和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表达了他所期待的社会理想。“保民而王”是全文的核心所在,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思想,性善论是其在人性认知方面的主要理论。
C.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被称为“老庄哲学”。道家的主要思想是“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庄子》亦称《南华经》,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其文以寓言的形式说明只有反复实践,掌握其客观规律,才能运用自如,最终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并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固有规律的道理。
D.《左传》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鲁国史官左丘明解释孔子所编订的《春秋》的著作,故又称《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丘明另撰有《国语》,《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后世称左丘明为“文宗史圣”。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必须注意在关键的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生动地再现了庖丁娴熟的解牛技术,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时,“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孟子整体上是反战的,但对那种救民于水火的正义征伐则持肯定态度,这是孟子的权变通达处,这样的主张根本上也是源自孟子的民本思想,以及其仁政、王道理念,一切都是从造福人民这个出发点开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dān)食壶浆以迎王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
B.自者也                              贼:伤害
C.为学者日                           益:好处
D.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聚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无以为                       吾尝终日思矣
B.人皆有不忍人                 有是四端也
C.而钓莫钓                           皆出于此乎
D.不足取天下                       作《师说》贻之
【小题3】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客有吹洞箫者D.徘徊于斗牛之间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非其民不使;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也/
B.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C.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D.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是何言也”中的“恶”为语气词,与《兼爱》中“恶施不孝”意思不同。
B.“姑舍是”中的“舍”指舍弃、抛开,与劝学中“锲而舍之”意思相同。
C.“非其君不事”中的“事”指职务,与《劝学·阳货》中“迩之事父”意思相同。
D.“治则进”中的“治”指国家治理得好,与《大学之道》中“家齐而后国治”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举出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说宋人这样做不仅耗费了自己的力气,反而使禾苗受到损害,旨在强调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
B.孟子善于剖析的“言”的范围包括偏颇的、浮夸的、邪辟的、搪塞的言辞,这些言辞如果用来施政的话,将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C.公孙丑一直纠结于孟子是不是称得起圣人这一问题,而孟子则举出子贡和孔子的对话给以回答,并明确地将这一话题岔开。
D.孟子认为伯夷、伊尹、孔子虽然在出世和入世的态度上并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而自己还是愿意向孔子学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2)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小题5】从节选部分看,孟子的浩然之气有什么特点?请用四个字概括。培养这种浩然之气的原则和方法分别是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