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6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若讷,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徙家卫州。进士及第,补彰德军节度推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再迁太常博士、知商河县。县有职分田,而牛与种皆假于民,若讷独废不耕。

御史知杂杨偕荐为监察御史里行,迁起居舍人、知谏院。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欧阳修乃移书责若讷曰:“仲淹刚正,通古今,班行中无比。以非辜逐,君为谏官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耶!今而后,决知足下非君子。”若讷忿,以其书奏,贬修夷陵令。未几,加直史馆,以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大庆殿设祈福道场,若讷奏曰:“大庆殿非行礼不御,非法服不坐,国之路寝也,岂可聚老释为渎慢?”又奏三公坐而论道,今二府对才数刻,何以尽万几?宜赐坐从容,如唐延英故事。

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读、权判尚书刑部。丁母忧,始许行服,服除,加龙图阁直学士,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时宰相贾昌朝与参知政事吴育数争事上前。明年春,大旱,帝问所以然者,若讷曰:“阴阳不和,责在宰相。《洪范》,大臣不肃,则雨不时若。”于是昌朝及育皆罢,若讷遂代育为枢密副使。

王则据贝州,讨之,逾月未下。或议招降,若讷言:“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后且启乱阶。”及破城,知州张得一送御史台劾治,有臣贼状。朝廷议贷死,若讷谓:“守臣不死,自当诛,况为贼屈?”得一遂弃市。

以工部侍郞、参知政事为枢密使。凡内降恩若讷多覆奏不行入内都知王守忠欲得节度使固执为不可若讷畏惕少过而前驺驱路人辄至死御史奏弹之罢为观文殿学士。皇祐五年,卒,赠右仆射,谥文庄。

若讷强学善记,自秦、汉以来诸传记无不该通,尤喜申、韩、管予之书,颇明历学。因母病,遂兼通医书,虽国医皆屈伏。张仲景《伤寒论诀》、孙思邈《方书》久不传,悉考校讹谬行之,世始知有是书。名医多出卫州,皆高氏学焉。皇祐中,诏定尺以制钟律,争论连年不决。若讷以汉货泉一寸,依《隋书》定尺上之。并损益祠祭服器,悉施用。有集二十卷。

(节选自《宋史·高若讷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内降恩/若讷多覆奏不行/入内都知王守忠欲得节度使/固执为不可/若讷畏惕少过/而前驺驱路人辄至死/御史奏弹之/
B.凡内降恩/若讷多覆奏不行/入内都知王守忠欲得/节度使固执为不可/若讷畏惕少过/而前驺驱路人辄至死/御史奏弹之/
C.凡内降恩若讷/多覆奏不行/入内都知王守忠欲得节度使/固执为不可/若讷畏惕少过/而前驺驱路人辄至死/御史奏弹之/
D.凡内降恩若讷/多覆奏不行/入内都知王守忠欲得/节度使固执为不可/若讷畏惕少过/而前驺驱路人辄至死/御史奏弹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书一般指官员间互通书函,又称作致书、移文,书函常针对不同意见而发,多用于晓谕责备。
B.班行指朝廷的行列,也可指朝廷或朝廷官员,“班行中无比”是对范仲淹的人品和才学的肯定。
C.“皆本高氏学焉”中的“本”解释为“本源”,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本”意思不一样。
D.“以汉货泉度一寸”中的“度”解释为“丈量”,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度,然后知长短”中的“度”意思一样。
【小题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若讷初入仕途,能体恤百姓。他任商河知县时,县里有职分田,而耕牛与种子都是向老百姓借的,高若讷没有烦劳百姓,他的职分田也就荒废了。
B.欧阳修为范仲淹进谏议政获罪而被免职的事,致书责备高若讷,而高若讷内心愤恨,把信呈奏皇上,请求皇上将欧阳修贬为夷陵县令。
C.高若讷博古通今,认为皇帝给枢密院及中书门下省对答政务的时间太短,不能尽言政务,应当如同唐朝廷英殿优待臣子的旧制,赐座使二府官员从容对答。
D.高若讷精通医书,且医术高超。他的医术即使是宫廷的御医都低头服输,他还订正了张仲景的《伤寒论诀》、孙思邈的《方书》等医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庆殿非行礼不御,非法服不坐,国之路寝也,岂可聚老释为渎慢?
(2)阴阳不和,责在宰相。《洪范》,大臣不肃,则雨不时若。
【小题5】高着讷身为谏官,尽职尽守,多位官员因他的劝谏而导致升职被阻、罢官乃至丢掉性命,请以两位官员为例简要概括他劝谏时阐述的理由。
22-23高二下·山西朔州·期中
知识点:脱脱等《宋史》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疬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淳祐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B.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C.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D.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版,是大臣上朝时用以记事备忘的手持之物,《项脊轩志》中的“笏”即手版。
B.提点,文中指官名,寓提举、检点之意,掌司法、刑狱等事;现代指提醒、指点。
C.二程,即程颢和程颐,两人是宋明理学的鼻祖,后来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
D.开发,文中指对人进行开导、启发,现代指对某一资源进行发掘开拓并加以利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敦颐明察秋毫,深得百姓认可。任分宁主簿的时候,久未决断的案件经他审查,是非立判,人们对他交口称赞,认为周敦颐虽然年轻却老练果决。
B.周敦颐执法公正,敢于据理力争。面对执法严苛的王逵,他毫不畏惧,坚决反对将未犯死罪者处以极刑,并且斥责王逵不配为官,终使其醒悟改判。
C.周敦颐勤于政事,做事不惮劳苦。在任广东转运判官期间,对自己管辖的地区,即使是瘴气弥漫之所、险峻遥远之地,周敦颐也能够亲自巡视探察。
D.周敦颐博学力行,学说影响深远。所著《太极图》探索天理根源和万物始终,《通书》则阐发太极内涵,义理博大精深,学说上承孔孟,下启学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2)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如圭,字伯达,建州建阳人。少从舅氏胡安国受《春秋》。登进士第,授左从事郎、武安军节度推官。始至,帅将斩人,如圭白其误,帅为已署不易也。如圭正色曰:“节下奈何重易一字而轻数人之命?”帅矍然从之。自是府中事无大小悉以咨焉。

召秘书省正字。秦桧力建和议,金使来,无所于馆,将虚秘书省以处之。如圭亟见宰相赵鼎曰:“秘府,谟训所藏,可使仇敌居之乎?”鼎竦然为改馆。既而金使至悖傲,议多不可从,中外愤郁。如圭与同省十余人合议,并疏争之,既具草,骇遽引却者众。如圭独以书责桧以曲学倍师、忘仇辱国之罪,且曰:“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桧怒。

通判荆南府。荆南旧户口数十万,寇乱后无复人迹,时蠲口钱以安集之,百未还一二也。议者希桧意,谓流民复而增口钱,有司日下书责偿甚急。召圭白帅,悉奏蠲之。

以病请祠。时宗藩并建,储位未定,道路窃有异言。如圭在远外独深忧之掇名臣奏章凡三十六篇合为一书囊封以献请深考群言仰师成宪断以至公勿疑或以越职危之,如圭曰:“以此获罪,奚憾!”帝感悟,谓辅臣曰:“如圭可谓忠矣。”即日下诏以普安郡王为皇子。

起如圭知泉州。南外宗官寄治郡中,挟势为暴,占役禁兵以百数。如圭以法正之,宗官大沮恨,密为浸润以去如圭,遂以中旨罢,领祠如故。僦舍邵武以居,士大夫高之,学者多从之质疑。卒,五十九。

如圭忠孝诚实,得之于天。其学根于经术,不为无用之文。所草具屯田之目数千言,未及上,张浚视师日,奏下其家取之,浚罢,亦不果行。有集十卷,皆书疏议论之语,藏于家。

(选自《宋史·范如圭传》,有删改)


【注】①蠲(juān):免除。②口钱:人头税。③外宗:外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圭在远外/独深忧之掇名臣/奏章凡三十六篇/合为一书/囊封以献请深考/群言仰师成宪/断以至公勿疑/
B.如圭在远外/独深忧之/掇名臣奏章凡三十六篇/合为一书/囊封以献/请深考群言/仰师成宪/断以至公勿疑/
C.如圭在远外/独深忧之掇名臣/奏章凡三十六篇/合为一书囊封/以献请深考群言/仰师成宪/断以至公勿疑/
D.如圭在远外/独深忧之掇名臣/奏章凡三十六篇/合为一书/囊封以献/请深考群言/仰师成宪/断以至公勿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
B.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以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
C.储位,文中指皇储,在中国古代史上,皇储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
D.禁兵,文中指禁军,一般指封建时代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如圭文才突出,正直公正。他考中进士,著作丰富;他在武安军任职时,长官滥杀无辜,他予以制止,从此取得长官信任。
B.范如圭忠于朝廷,不惧权贵。他反对秦桧将金国使臣安排在要害部门住宿;他写信给秦桧,指责秦桧卖国,并认为秦桧将遗臭万年。
C.范如圭关心百姓,敢于直言。朝廷采取措施安定百姓,有人想捣乱,他上奏制止;他不顾危险,向皇帝推荐皇太子人选,得到皇帝认同。
D.范如圭疾恶如仇,廉洁务实。他在泉州任职时,外戚仗势作恶,他予以纠正,遭到外戚报复;他免职后在邵武租屋居住,不写浮华文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圭与同省十余人合议,并疏争之,既具草,骇遽引却者众。
(2)议者希桧意,谓流民复而增口钱,有司日下书责偿甚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定,字资深,扬州人。登进士第,为定远尉、秀州判官。熙宁二年,孙觉荐之,召至京师,谒谏官李常,常问曰:“君从南方来,民谓青苗法何如?”定曰:“民便之,无不喜者。”常曰:“举朝方共争是事,君勿为此言。”定即往白安石,且曰:“定但知据实以言,不知京师乃不许。”安石大喜,谓曰:“君且得见,盍为上道之。”立荐对。神宗问青苗事,其对如曩言。

御史陈荐疏:“定顷为泾县主簿,闻庶母仇氏死,匿不为服。”诏下江东、淮、浙转运使问状,奏云:“定尝以父年老,求归侍养,不云持所生母服。”定自辩言,实不知为仇所生,故疑不敢服,而以侍养解官。曾公亮谓定当追行服,安石力主之,改为崇政殿说书。御史林旦、薛昌朝言,不宜以不孝之人居劝讲之地,并论安石,章六七上,安石又白罢两人,定亦不自安,蕲解职。八年,加集贤殿修撰、知明州。

元丰初,为御史中丞。劾苏轼《湖州谢上表》,擿其语以为侮慢。因论轼自熙宁以来作为文章怨谤君父交通戚里逮赴台狱穷治当会赦论不已窜之黄州方定自鞫轼狱势不可回

请复六案纠察之职,并诸路监司皆得钩考,从之。彗出东方,求直言,太史谓有兵变,帝命宦者视卫士饮食。定言一饭不足市恩,适起小人之心,乃止。或议废明堂祀,帝以访定。定曰:“三岁一郊或明堂,祖宗以来,未之有改。谁为此言,愿治其妄。”帝曰:“听卿言足矣。”迁翰林学士。坐论府界养马事失实,罢知河阳,留守南京,召为户部侍郎。哲宗立,以龙图阁学士知青州,移江宁府。言者争暴其前过,又谪居滁州。元祐二年,卒。

定于宗族有恩,分财振赡,家无余赀。得任子,先及兄息。死之日,诸子皆布衣。徒以附王安石骤得美官,又陷苏轼于罪,是以公论恶之,而不孝之名遂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论轼自熙宁以来/作为文章/怨谤君父/交通戚里/逮赴台狱/穷治当会赦/论不已/窜之黄州/方定自鞫轼/狱势不可回
B.因论轼自熙宁以来/作为文章怨谤/君父交通戚里/逮赴台狱穷治/当会赦/论不已/窜之黄州/方定自鞫轼狱/势不可回
C.因论轼自熙宁以来/作为文章怨谤/君父交通戚里/逮赴台狱/穷治当会赦/论不已/窜之黄州/方定自鞫轼/狱势不可回
D.因论轼自熙宁以来/作为文章/怨谤君父/交通戚里/逮赴台狱穷治/当会赦/论不已/窜之黄州/方定自鞫轼狱/势不可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为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行服指穿丧服居丧。在古代父母去世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任官者必须离职,表达当事人对己故父母的崇敬和不舍。
C.明堂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礼制建筑,为道家的礼制建筑典范,凡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礼典均在此举行。
D.布衣是布制的衣服,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文中指李定的儿子们在他去世时都是普通百姓的身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定初入京师,敢于据实言事。在他人的举荐下,他被召至京城,在谏官的提醒下,依然在王安石甚至在皇上面前如实回答百姓们对青苗法的看法。
B.李定对亲不孝,常怀不安之心。他曾因为庶母守孝之事遭受朝臣奏报,因不安而请求辞职,而此事发生八年后又被授予集贤殿修撰、知明州之职。
C.李定效忠朝廷,得到皇上信任,他上书请求恢复六案纠察职务并扩大其权利,他主张坚持依照祖亲之法举行名堂祭祀,这些都获得了皇上的认可。
D.李定舍己利人,亦有不义之举。他常将家财赈济同族之人,受到任子为官赏赐时,却先安排了兄长的孩子;他也曾依附权贵而升迁,构陷苏轼而受人嫌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御史陈荐疏:“定顷为泾县主簿,闻庶母仇氏死,匿不为服。
(2) 定言一饭不足市恩,适起小人之心,乃止。或议废明堂祀,帝以访定。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