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9 组卷5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一面题起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儿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撤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的。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的内核。当时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闻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里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萧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摘编自李书磊《<红楼>景语》)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可看出传统小说的景语缺少个性,因而可以置换到任何其他一部小说中。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儿、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小题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小题4】请试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材料二的文本特点。
【小题5】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1高一下·广东惠州·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时期,五七言的各种诗体都在此时达到了繁盛的阶段。唐诗成就的杰出代表是李白和杜甫。李白热情地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李白诗中所蕴含的追求解放、追求自由,虽然受到现实的限制却一心要征服现实的态度,是中华民族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气的强大精神力量的体现。所以李白诗歌虽以浪漫想象为主要外貌特征,但其实仍含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李白诗风热情奔放,善于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语言风格清丽自然。与李白齐名的杜甫,在青年时代也受到盛唐诗坛的浪漫氛围的深刻影响,但是安史之乱前夕的黑暗现实,使他从盛唐浪漫诗人群体中游离出来了。他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来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的唐帝国的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了生动的历史画卷,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揭露和批判,杜诗因而被后人称为“诗史”。杜诗中充满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显。在艺术风格上,李白的诗挥洒如意、飘逸奔放,杜甫诗千锤百炼、沉郁顿挫,为后代诗歌的审美风尚树立了两个双峰并峙的典范。

词这种特殊的诗体产生于初盛唐,到宋代发展为一代文学之胜,宋词成为文学史上与唐诗交相辉映的名词。宋词名家辈出,流派众多,成就最高的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了晚唐以来词专写男欢女爱的艳情的局限,对革新此风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而且在描写女性的传统题材中一扫脂粉香泽,从而完成了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的转变。苏轼的另一贡献是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并使词的语言风格出现了豪放、飘逸的新因素。到了南宋,时代的动荡引起了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的主题变成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了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苏轼、辛弃疾常被看作豪放词人,但是他们也擅长写婉约风格的词作。从总体上看,宋词的特征是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抒情而不是反映社会现实,其风格则倾向于委婉含蓄、深情绵邈,这种美学特征,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思想的一个侧面。

诗人和词人,他们的遭遇和行迹各不相同,其诗歌创作也各自成家,但他们都以高远的人生追求超越了所处的实际环境,他们的诗歌都蕴含着丰盈的精神力量。孔子说:“诗可以兴”,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确切地解“兴”为“感发志意”,王夫之则在《俟解》中对“兴”的作用有更详尽的解说:“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圣人以诗教以涤荡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与乱世之大权也。”读诗,阅读本书所介绍的诗人和词人的好作品,不但能使我们对古典诗歌的成就获得基本的认识,而且会使我们从浑浑噩噩的昏沉心境中蓦然醒悟,从紫陌红尘的庸俗环境中猛然挣脱,进而朝着诗意生存的方向大步迈进。

(摘编自莫砺锋《唐诗宋词:闪烁文化自信的光芒》)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诗热情讴歌美好事物,杜甫诗有忧患意识和仁爱精神,杜甫诗更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性格。
B.到了南宋,受动荡时代的影响,爱国词人辛弃疾通过自身创作,将爱国主义主题变成词坛的主旋律。
C.读者在阅读唐宋词的过程中会代入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但这样也容易解读过度。
D.“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之语,是说读者不仅仅是“受众”,还要与前代词人“交流”和“对话”。
【小题2】下列关于唐诗宋词赏读的事例,不能证明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是写爱情,王国维却将其作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
B.白居易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意是以“草”的生生不息表达送别的愁情的增生,后人却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
C.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句,表明苏轼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旷达潇洒。
D.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歌咏的是诸葛亮,南宋爱国将领宗泽临终“诵此二语”而死,感叹自己未竟的抗金事业。
【小题3】材料一最后一段接连引用孔子、朱熹和王夫之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宋韵”是继唐代之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李泽厚说:“宋代是以’郁郁乎文哉‘著称的,它大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宋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审美观念方面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两宋”时期,“美”不仅体现为艺术审美,也有生活审美。美的“生活”不仅在“别处”,在艺术之中,而且也在“此处”,在日常生活之中。“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艺术和生活的统一,也是“雅”和“俗”的统一。一味强调“宋韵”中高雅精致的一面,忽略其生动鲜活、富有生活意趣的一面,尤其是在代指通俗文化和社会生活时,显然不够全面。例如两宋时期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它们也属于“宋韵”的有机构成部分。

②讨论北宋的“宋韵”和南宋的“宋韵”时,既要注意到它们的共同点——如都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感色彩等,更要注意其不同点以及各自与时代、社会和地域文化的关系。导致两宋时期“宋韵”文化差异,除却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外,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恐怕是重要因素。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指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仅就南宋的“宋韵”而言,较之北宋最明显的不同恐怕就是在审美情趣上更追求精致、细腻和含蓄、内敛,在艺术创作构思方面则有意无意忽略整体而重视局部、重视细节。绘画上马远被称为“马一角”即为明证,马远与范宽的区别,不在于绘画技艺方面,而是在画的布局和整体格局及气势上。至于文学中的婉约一派至南宋在审美风格上则更具阴柔意味,甚至走向消极、颓废。

③至于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外乎外部原因和内部因素两大方面。

④外部原因,除却显而易见的最高统治者统治能力低下、南宋政治军事方面更加羸弱外,当与临安所在之江南文化和“两浙”文化有关。如果说北宋首都所在地汴京属于中原文化圈,属于内陆文化;则临安显然属于这一文化圈的边缘并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系统即江南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的整体特点就是“水”文化,也是主情、尚文的文化。相对于内陆文化,江南因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受儒家影响要比中原小一些,在文化个性上也就更为自由、活跃。此外佛教、道教在此传播也更为广泛。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上至君主大臣下至一般士人,都较多沉溺于山水而又感怀故国,其审美趣味自然多偏于惆怅多情的“浅吟低唱”,而南方特有的气候和秀丽自然风景又强化了这一点。就南宋时期的“宋韵”而言,不仅较之北宋时期显然更多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中“雅”文化的承继也更加突出。同时,由于市民阶层的产生和都市经济的发展,也受到通俗文化和通俗文学的影响,在追求雅致、精致美学趣味的同时也兼顾了雅俗共赏,这在南宋的话本小说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

⑤历史充满吊诡,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一直较为羸弱直至走向灭亡的宋朝,反而在文学艺术、文化和学术领域达到高峰,也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的名言:“关于艺术,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如果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对“美”有特殊认知和感受力的民族,则正是在宋代,中华民族第一次在审美观的建构和审美趣味的成熟方面上升到崭新的高度——“韵”这一概念的被广泛运用就是一个标志。此外,中华民族对日常生活审美的建构和提高,也在两宋达到高峰并形成一种新的雅俗共赏的生活方式。由此可以认为,“宋韵”之所以产生于宋代而非其他朝代,既有历史的偶然,更有必然。

⑥在今天,我们弘扬“宋韵”文化,不能仅仅缅怀那一个逝去的时代及其美丽却哀婉的社会风貌,不能只是限于对“宋韵”的精致高雅给予赞美,而是必须从中寻找“宋韵”之所以为“有宋”之“韵”的根本所在,并且把其中那些过于阴柔、消极的成分剔除,而吸收那些健康且有生命力的成分并发扬光大。

(摘编自刘克敌《关于“宋韵”阐释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宋人的生活美学和艺术风雅也确实赋予了宋韵以独特的气质。然而,如果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系统提炼其优秀文化元素,对宋韵文化还应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既不能局限于对“韵”字做狭义的字面理解,也不能不做辨析地将其等同于包罗万象、良莠并存的两宋文化。认识理解宋韵文化,需秉承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认识态度,才能准确把握一个时代的历史“底盘”,提升宋韵文化的基调和品质。

例如,关于宋朝文气,有文章认为宋廷“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文官制度,使得宋代文人有极高的待遇,两宋因之成为文人们“最好的时代”。两宋有北宋仁宗时期的“嘉裕之治”,涌现出苏轼、程颢、张载等文化名人;南宋宋孝宗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生态,产生了朱熹、陆九渊、叶适等学术名家群体。然而,宋朝也不乏乌台诗案、庆元党禁等严酷文禁,兼有蔡京、秦桧等权相专权朝政,以致士气低落。

由此可见,唯有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窥见“宋韵”全貌。

(摘编自陈野《追寻宋韵的历史深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雅”与“俗”的统一;“宋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成熟。
B.两宋时期“宋韵”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而考察其差异的成因,则要从政治经济因素影响与所在地域文化差异等角度着眼。
C.相较于北宋,南宋时期的“宋韵”更多地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因此它对传统文化中的“雅”文化的传承相对而言更突出。
D.宋朝实施“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和采取文官制度,文人的待遇极高,涌现出苏轼、程颢、朱熹等文化名人或学术名家。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援引李泽厚的论断,意在强调“宋韵”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援引刘师培的论断,论证了南宋“宋韵”的精细、内敛、阴柔。
B.两则材料都指出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前者着重论说“宋韵”的代际差异与成因等,后者侧重论析认识“宋韵”的正确态度。
C.江南因其地理位置的关系,受儒家影响比较小,道家和佛家的传播更广,文化个性较为活跃,江南人士的审美情趣大多偏于惆怅多情。
D.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大与否,并非该时代文艺、文化和学术兴衰与否的决定因素,“宋韵”产生于宋代,是历史的偶然,更是历史的必然。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宋代,随着饮茶之风日益普及,文人士大夫阶层以饮茶为荣、饮茶为乐,咏茶赞茶的作品屡见不鲜,题材丰富多彩。
B.宋代山水画注重人与景的统一、意与境的统一,从这些画作中看去,宋代的山水风光气象万千,宋人的生活趣味尽收眼底。
C.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诗人词家,万般思虑集于国恨家仇,悲愤沉郁,壮怀激烈,表达着对家国时局的关切之情。
D.宋朝是香文化发展鼎盛时期,香事已然完全日常化;朝廷通过对香料实行博买、禁椎,抬高国内香料价格,坐收其利。
【小题4】如何正确对待“宋韵”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5】请结合材料,对下述现象加以简要评论。

根据北宋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王希孟作)改编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亮相虎年春晚舞台。在节目中,绿水青山化为曼妙的舞者,层峦叠嶂是高高的发髻与轻盈的身姿;行者樵夫渔父并怡然自得,垂钓、担柴、行旅与吟诵之中都透露着诗意与仙气。节目一经播放,各类社交媒体被迅速刷屏,获赞超过3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梦境定理

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经常在梦中经历危机,包括战斗、被追杀、赤身裸体、跳下悬崖、溺水等等,其实这是一种模拟行为,芬兰的认知心理学家安蒂认为,在人类的REM睡眠阶段出现类似模拟逃跑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行为遗留。进化心理学观点是,在梦中模拟逃跑是一种人类从未消失的生存本能,做梦的时候好比在夜间,而在夜间逃跑毫无疑问是最安全的逃跑时间,可以认为梦是一种适应进化威胁的过程,在梦境中模拟逃跑有助于我们在现实中脱离危机。

美国加州理工记忆研究所曾进行一项实验,在白天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人造迷宫中,让它在迷宫中呆一整天,记录下小白鼠在不同位置的神经冲动状态,到了晚上小白鼠睡眠过程中,发现了小白鼠的神经冲动模式与白天接近,其实这是小白鼠在梦中回忆迷宫细节的过程,于是心理学家们得出结论,动物包括人类在梦境中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我们在梦境中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远超出白天。人类的记忆能力理论上没有限制,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大脑会对信息进行筛选,是如何筛选的呢?在白天,你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包括新的人物形象、生活细节,显然我们无法完整的记忆,梦境则是一个回忆整理的过程。

上个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米奇森提出了一个在当时极具争议的理论,人类做梦的本质是为了快速遗忘。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很快忘记梦境内容,因为大脑会帮助你遗忘。他认为大脑可以看做一台电脑,在白天,我们的大脑接受各种各样的数据,但是它对数据的处理方式是固定的,到了晚上我们睡觉的时候,大脑开始接受随机数据,而白天的处理方式不再适用,而只有通过梦境建立随机的处理方式,所以梦境具有随机信息处理功能,是大脑的关键程序,遗忘则是正确的执行过程。

研究梦境的心理学家哈德曼在讨论情绪学习过程中,提出了一个猜想,他认为,做梦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人类大脑对一些复杂情绪进行处理的过程,而梦境确实是一个比现实更加安全的地方,在现实不敢建立的连接都可以在梦境中实现,在我们看来梦境内容是妄想,其实是大脑具有防御性的决定,那么是否可以借助梦境这个特性来进行绝对安全的情绪治疗,梦境是一个缺乏压抑感,心理防御不足的场所,心理治疗也是最有效的。

材料二

梦境实践——四大梦的故事

庄生晓梦

庄子有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境逼真到让庄子忘记了本我,认为自己就是蝴蝶,在梦中他极力寻找自己这个蝴蝶到底在哪。结果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导致一时分不清到底自己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自己是蝴蝶梦见了庄周。

人世间真真假假,是非难辨,眼见也不一定为实。遇事沉着冷静,不盲信他人,不轻易下结论,不评判他人的好坏。坚定自己的内心,做最真实的自己。无愧于心,方能乐得逍遥。

黄粱一梦

唐朝道士吕翁碰见一个叫卢生的人。卢生抱怨自己壮志未酬,家境惨淡。吕翁拿来自己的枕头给他,说:你枕着我的枕头,就能实现你的志向。梦中卢生回家,娶妻中举,当上宰相,经历人生大起大落、生离死别。

醒来后发现是梦,十分急切。吕翁说:人生所经历的辉煌,不过如此啊。卢生郁闷许久恍然大悟:这是先生你遏止我的欲念啊,我哪能不接受教诲啊!磕头谢恩后离去。

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辉煌也是一生,简单也是一辈子。身外之物终是浮云,与其追求外在,不如修炼自己的内里。少做那些虚幻不实际的梦,认清自己和现实,才能让自己活得轻松,活得自在。

江淹梦笔

江淹年轻有为,是一个有名的文学家。可是年纪大了之后,文章变得平淡无奇,甚至连连退步。有一次,江淹在亭中午睡,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向他索笔,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顺手从怀里取出一只五色笔给他。据说自此之后,江淹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好文章了。

有时候,梦是假的,事实却是真的。不论是才华也好,人情也罢,都有用完的那一天。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为感情注入新的基石,才能长久维护好家庭、亲戚和朋友,才能在社会中怡然自得。

南柯一梦

唐代有个叫淳于棼的人,生日那天喝得大醉,睡着了梦见两个紫衣使者请他上车,马车朝大槐树下一个树洞驰去。洞中是槐安国,他娶了公主,出任太守,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敌国入侵,家破人亡。淳于棼惊醒,原来是大梦一场。

人生有很多经历就像这南柯一梦一样,或空欢喜一场,或有惊无险。鲜花不会因为凋零就放弃绽放,我们也不能害怕没有结果就不去付出。你只管努力,惊喜一定就在来的路上。

材料三

梦境赏析

《梦》——毕加索

画作简介:

创作《梦》之前,47岁的毕加索与一位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满、容貌美丽的17 岁少女初次相遇,从此,这位妙龄少女便成了毕加索的热恋情人和专职绘画、雕塑模特儿。在这一幅具有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中,画家既表现了少女肉体之美,也表现了他自己对精神和肉体完美结合的追求。

毕加索64岁时给她的生日贺信中说:在这个世界上,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这幅画作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灵与肉的最完美的体现。画面用线条勾勒女人人体轮廓,并置于红色背景之前,肢体没有做分解,只是稍稍夸张的划分。色彩也极其单纯。《梦》与《镜前的女人》属于毕加索立体派和新古典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形象极端自由性——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

用荣格的一句话来说:无意识的集合体。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境中的模拟逃跑过程是行为遗留,有助于我们在现实中脱离现实。
B.人在做梦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回忆学习能力,让我们的信息筛选强度更高。
C.梦境是一个主动遗忘的过程,米奇森提出的理论指出梦境的本质是快速遗忘。
D.情绪治疗属于一种梦境幻想与现实交替的过程,此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小题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生晓梦中庄子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点明了人不可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
B.黄粱一梦的故事告诉我们荣华富贵并不是长久的,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眼成空,常比喻梦寐以求却欲望落空。
C.江淹梦笔常用于比喻才思减退,如“宋玉悲秋愁闷,江淹梦笔寂寞”,相近的词语有“江淹才尽”“梦笔生花”“江郎才尽”。
D.南柯一梦比喻世事无常,所有的荣华富贵终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不需要执着于此,生活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珍惜,一切荣誉可能瞬间即逝。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从诗的部分内容中体现全诗不能反映“梦情”的一项是(     
A.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
B.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李清照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柱一弦思华年。——李商隐
D.故国梦重归,觉来双垂泪。——李煜
【小题4】从语文角度出发并根据材料三画作的解释,简要分析画作的含义。
【小题5】古代人常云“梦境乃吉凶之兆”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这句话。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