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唐宋诗歌继往开来的发展历程中,12世纪早期的宋室南渡是一个重大转变。宋室南渡后,无论社会文化还是诗歌艺术,在继承北宋的同时又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宋孝宗至宁宗前期约半个世纪,诗歌创作出现中兴,成为继唐代开元、元和及北宋元祐之后的又一诗学高峰,史称南宋中兴诗坛。此期诗歌不仅极富艺术成就,也极具阐释空间与研究价值,成为文学史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曾维刚著《南宋中兴诗坛研究》从群体论、演进论、个体论等多个层面,对南宋中兴诗坛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从新的角度对宋代文学的中兴进行多维透视。

《南宋中兴诗坛研究》将文献发掘与理论批评相结合,在学术史的脉络中深入开拓,进行诗史建构。著者揭示20世纪以来的宋代文学研究中,盖因王国维、胡适等学者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念的影响,宋词长期被视为宋代文学的正宗,占据了宋代文学研究的主导地位,相比之下,宋诗研究虽取得了丰富成果,但总体状况却寂寥得多,无论是文献整理还是理论批评方面的成绩均落后于宋词研究。就宋诗研究内部看,又存在重北宋而轻南宋、重大作家而轻中小作家的倾向。该著选择以南宋中兴诗坛为研究对象,正是着意于对学界研究薄弱而又十分重要的学术地带进行开拓。

《南宋中兴诗坛研究》秉持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理念,重视历史—文化的综合研究,突破学界主要对少数著名中兴诗人进行个案研究的格局,注重从宏观角度考察南宋中兴诗坛的群体动态,探讨诗人群体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与历史语境。在研究南宋中兴诗坛的演进代变时,不仅较长时段地考察自南渡到中兴诗坛的代际变化,也深入讨论催生其发展变化的内在历史文化动因。在对作家作品进行艺术分析时,注重对文学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生态进行探讨,并对社会文化与文学作品的中介——士人心态进行分析,在多维立体的考察中揭示特定时代、群体或个体的精神状态、艺术心态与文学形态,从而深化、细化对南宋中兴时期社会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该著还专设下编个体论,从个案研究的角度,对韩元吉、朱熹、陆游、范成大等进行研究,指出南宋诗歌的中兴,并非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少数著名作家活动的结果,而是许多优秀诗人共同创造的局面。南宋中兴时期的许多重要诗人,不仅有其群体性特征,也极具个性,他们共同建构了南宋中兴诗坛异彩纷呈的局面。

文学史的研究,不能只是简单排列一个个作家,而要注意史的发展线索,注意文学群体的有机活动系列,包括作家之间的关系、作家群体的形成与消散、文学思潮的兴起与衰落。《南宋中兴诗坛研究》在此方面深具匠心。著者指出其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就是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共时性研究注重对构成系统的同时存在的各项要素的比较与分析,有利于从横向角度观察同一时空条件下不同事物的形态、关系及其共性与差异;而历时性研究注重对不构成系统的连续发展的某项要素的前后比较与考察,有利于从纵向角度观察不同时空条件下同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及其结构与性质变化。

(摘编自曹辛华《文学中兴的多维透视——评〈南宋中兴诗坛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室南渡后,中国诗歌创作出现又一个诗学高峰,史称南宋中兴诗坛,此时期的诗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文学史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B.20世纪以来,因为王国维、胡适等学者“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念的影响,宋词长期被视为宋代文学的正宗,而宋诗研究整体情况较落后。
C.《南宋中兴诗坛研究》的分析角度多维而立体,在对特定时代、群体或个体的考察揭示中深化对南宋中兴时期社会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理解。
D.《南宋中兴诗坛研究》认为南宋诗歌的中兴是众多优秀诗人造就的,他们兼具群体性特征与个性,建构了异彩纷呈的南宋中兴诗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末句总述《南宋中兴诗坛研究》的研究层面与角度后,后文逐段对其进行分述,论证结构清晰、严谨。
B.文章第2段通过分析宋诗研究重视北宋及大作家的倾向,证明了相比于宋词研究,南宋诗歌研究的学术价值不高。
C.文章第3段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南宋中兴诗坛研究》所秉持的文学理念和研究特点。
D.文章评述角度较全面,且论述语言准确贴切,但若可以提供更丰富的例子,可能更易让读者理解文中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传统学界,《南宋中兴诗坛研究》研究角度较新,注重从宏观角度对南宋中兴诗坛群体动态进行分析。
B.在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时,不能只注重个体,还应该注重文学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生态及士人心态等内容。
C.作家间关系、作家群体情况、文学思潮的变化都属于文学群体有机活动系列,是文学史研究的内容之一。
D.若想从横向角度观察同一时空条件下不同事物的形态、关系及其共性与差异,可以采用历时性的研究方法。
2023·全国·模拟预测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李义天

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讲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区道德?”

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因为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讲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地,“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开、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那就是“脆弱性论证”,它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两种论证并非决然分隔,它们只是不同侧重的回答方式。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毫无疑问,在一个思想偏好日趋多元、文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问题,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

(2018年8月2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类社会中,道德可以帮助建立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和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还能帮助建立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B.“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人们这样问之前,“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便已经在内心产生了。
C.之所以叫“崇高性论证”,是因为这种论证方案讲的是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
D.之所以叫“脆弱性论证”,是因为这种论证方案讲的是缺少道德对个体、集体乃至整个人类生活将产生的恶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提出问题,再从两方面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时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B.文章指出“讲道德”是人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然后列举两种侧重不同的典型方案论证。
C.文章运用的是对比论证方法:“崇高性论证”正面进行论证,“脆弱性论证”反面进行论证。
D.文章的论证层层推进,由论证“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逐步推进到论证“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并不是同人类社会产生就与之俱来的东西,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经过反思和选择之后的产物。
B.讲道德是在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使人不仅显著而且自豪。
C.只有讲道德,人类个体才会完善,人类集体才会兴旺,人类生活才会繁荣,人类才会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
D.如果缺少道德,人类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人类集体将会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也将退回到原始的“丛林时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在爱的精神上与《红楼梦》是相通的,茹志鹃用古典精神叙述了一个现代故事。独石成峰的《百合花》既是对逝去的温暖岁月的追忆,也是对《红楼梦》的一次遥远的回应,一个庄严的致敬。

《百合花》成功的经验,就是用白描手法对人物和物象进行简洁而准确的描写。这种由《史记》和《红楼梦》等经典作品传承而来的描写技巧,极大地过滤了作者的简单而随意的主观判断,排除了作者的缺乏真实性的消极想象,以一种切实、客观的方式,来写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红楼梦》的艺术特点就是直接摆事实,用朴素、直接的方式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话语,通过人物自己的行为,来显示他们性格和内心世界。尤其是人物之间的对话,作为一种人物心理活动的直观的事实,更是有助于小说家用来塑造人物。《百合花》继承了《红楼梦》的叙事能力以及描写对话和细节的技巧。

象征既是一个外在的具象的世界,也是一个内在的情感的和观念的世界。正像《红楼梦》通过花草树木来彰显人物的性格,来暗示人物的境遇和命运一样,茹志娟也通过对大量自然物象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美好的内心世界。当然最具核心意义的象征意象还是百合花。百合花是充满温馨感的幸福之花,而在《百合花》中,百合花至少可以被解读出两个层面的象征意义:一个是对勇敢的牺牲者深情的赞美,一个是对纯洁而惋伤的母性之爱的表达。这个象征甚至还隐含着这样一个意义层面:一个稚气未脱的战士,尚未体验过爱情的欢乐,就被战争夺去了生命,死得太可惜了。我们有太多的关于战争和死亡的文学叙事,但却往往过于宏大,过于空洞,甚至过于冷漠。所以,在茹志娟这里,这种由百合花象征着的充满母性之爱的伟大情感,就令人特别感动。

《百合花》具有核心意义的主题,就是赞美人们之间淳朴的感情,尤其是表现那种纯洁而美好的没有爱情的爱情。小说里,对通讯员是爱着的,新媳妇对这个孩子似的战士也是爱着的。这里既有两位女性对于通讯员基于母性意识的疼爱,也有模模糊糊的异性之间的纯洁的喜爱——只是后者像火花一样,刚刚问现,就熄灭了;然而,也正因为稍纵即逝,它越发显得美好、宝贵。这种羞涩而敛抑的爱的情感,乃是《红楼梦》中描写得最成功也最感人的一种情感。可以说,正是《红楼梦》教会了茹志鹃洞察和描写这种纯洁的爱。为什么要有新娘子,不要姑娘也不要大嫂子?现在我可以坦白说,原因是我要写一个处于爱情的幸福旋涡中的美神,来比衬这个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没有爱情的爱情、母性之爱,这不正是《红楼梦》里许多人物之间最美好、最纯洁的爱情的特点吗?不正是茹志鹃对《红楼梦》所表现的生活情调的认同吗?

(摘编自李建军《〈红楼梦〉的孩子论〈百合花〉的谱系、技巧与主题》)

【小题1】下列关于文中的“白描手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用“白描手法”对人物和物象作简洁而准确的描写,是《百合花》成功的原因之一。
B.《百合花》描写人物的“自描手法”与《红楼梦》中“直接‘摆事实’”有相通之处。
C.“自描手法”就是以一种切实的、客观的、朴素的方式写人物,拒绝创作者的主观想象。
D.作家用“自描手法”描写人物时,尤其要注意作为人物心理活动直观“事实”的对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从白描手法、象征意义和小说的主题三个角度论述了《百合花》的艺术特点和情感美。
B.文章自始至终将《百合花》与《红楼梦》对照着写,从文学的经验传承的角度揭示了《百合花》与《红楼梦》的关系。
C.第兰段在解读“百合花”象征意义的基础上,将《百合花》与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叙事对比,指出其感人的原因。
D.第四段引用茹志鹃的一段话,目的是论证“没有爱情的爱情”是《红楼梦》里最美好、最纯洁的“爱情”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茹志鹃《百合花》的创作意图,是通过对《红楼梦》的遥远的回应,表达对曹雪芹及其伟大作品《红楼梦》的敬意。
B.白描手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的,主要用于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到今天已广泛运用于各类题材的文学创作中。
C.《百合花》中有许多具有象征意味的物象,如“月亮”、通讯员枪筒里的“野菊花”等,当然最核心的物象还是百合花。
D.叶圣陶说“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终于独创”,《百合花》是对《红楼梦》的模仿,因而不属于茹志鹃的艺术独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承担个体精神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

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达到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

(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

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会有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而是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的独立性相结合。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
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
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
D.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小题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
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
【小题3】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