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 戏
侯发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时间发生在1951年的秋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乡,所以我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绝对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听说郑州有唱大戏的,三个孩子嚷嚷着要去看戏。小玉不到7岁,小香5岁,嘉康3岁。看着这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张愁死了,甚至后悔把他们从西安的幼儿所接回来。
老张重重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孩子们,咱这里到郑州七八十里,远着呢,咋去?”
嘉康扬着脸,天真地说:“姥爷,咱坐妈妈的汽车去。”
小玉嘟囔道:“咱妈把汽车卖了。”说到这里,小玉的小嘴撅得能拴头驴。
小香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姥爷,咱坐火车去。”
那时,巩县有到郑州的火车,基本上都是货车,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铁路就从家门口过,每次路过的火车的车厢上,全都坐满了人,好像车厢是个磁铁,把他们牢牢地吸在上面。有一次,小玉问姥爷:“姥爷,火车跑来跑去,都去哪里啊?”老张说:“往东到郑州,往西到洛阳。”“姥爷,哪里是东啊?”“日头出来的地方就是东,落山的地方就是西。”……
现在听说小香要扒火车出门,老张说:“就你们小屁孩?甭想。”那一年老张的娘病了,到郑州买药,结果,车到许昌才停。等几天后老张把药拿回来,老娘已经死了。邻居老周哥,从郑州回来时,车到巩县不停,跳车时,一条大腿给摔断了,因没钱治疗,至今还瘸着。
忽然,小香“哇”地声哭了。
老张忙拉过小香:“小香,好好的哭啥呢?不看戏就不看戏呗?有恁委屈?”
小香止住哭泣,说:“姥爷,我,我想回家。”
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
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
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我也想妈。”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
一时间,老张束手无策。说实话,他也想闺女。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
老张这么一哭,三个孩子倒吸溜着鼻子,不哭了。
小玉到底年龄大一些,说:“姥爷,俺不想妈了,俺也不去郑州看戏了。”
小香说:“姥爷,您不哭,俺不坐火车了。”说罢,小香哭得更厉害了。
第二天早上,老张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三个孩子不见了!他回过神来,才明白他们离家出走了。老张急忙起来寻找,先是在村里,后来到县城……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工具,可以想象寻人的艰难。老张用脚步丈量着巩县的每一寸土地,见人就打听,遇到水井就趴在井口看半天……
就在老张在巩县疯一般找三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郑州的街头。头天晚上老张扯起呼噜后,三个孩子就溜出了家门。他们不敢扒火车,害怕迷路,顺着铁路走。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彼伏,还有不知名的夜鸟,冷不丁地怪叫一声,小香带着哭腔说道:“姐,我害怕。”嘉康“哇”地声哭起来。
小玉也害怕,但谁让她是姐姐呢,她说:“不怕,小香,咱唱吧。”
“中。”小香哽咽道。
嘉康记不住词,跟着两个姐姐也哼起来: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谁说女子不如男,
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园……”
妈妈在家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听她唱起《花木兰》中这一段。
这一走,就是一个晚上。他们的鞋子已经全都磨烂了,脚趾头都从里面露出来。脸上花花搭搭的,是汗水、泪水和尘土的混合物。小玉背着嘉康,小香搀扶着小玉,一步一趔趄。好心人还是多,以为他们是叫花子,有的给块馍,有的给碗水……在路人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了演出的地方。幸好,小孩子是免票的。他们挤过人群,站在观众席的最前边。台上演出的正是豫剧《花木兰》:
……
为从军比古人我好说好讲,
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装,
为从军与爹爹俺比剑较量,
胆量好,武艺强,
喜坏了高堂,
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
三个孩子看傻了,高兴得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拍巴掌。
掌声未息,演唱花木兰的演员快步走下台,上前抱住了三个孩子,一下子泪眼婆娑——那是他们的妈妈,常香玉。
后来的新闻是这样报道的:1951年8月,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然后带领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常香玉剧社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常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朝鲜上空穿云破雾同美军搏击,打击侵略者。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端强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有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关系,所以在写作中没有添油加醋的虚构成分。 |
B.文章插叙老张为了给娘治病,辗转从郑州买回药,娘竟已死,既衬托两地相距遥远,又衬托孩子找娘的坚定信念。 |
C.文章中复杂的情感非常真实,老张用脚步丈量着巩县的每一寸土地,体现出他对孩子的无比关爱,寻找不到孩子的无比着急。 |
D.文章以补叙交待故事结局,既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交待了人物的所作所为,对故事的主旨有所突显和升华。 |
【小题3】本文采用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行文,请加以简析其独特匠心。
村庄的婚礼
田光明
王大奎的孙子要结婚了。这些年,关于孙子的婚礼,全
孙子带对象回来了,说是要在家里举办婚礼,按照传统的规程,宴请亲朋好友。还说,乡村婚礼淳朴、祥和、热闹、喜庆,执意退掉了酒店的喜宴。王大奎躁着脚,瞪着眼,他心里有着千万个不乐意。
村庄里五十五户人家,二十五户都迁到了镇上住,还有六户住在县城里。村院里冷冷清清,野草长得房檐高,就剩了些老人和几个残疾人,找个主事帮忙的人都难,这婚礼能办成吗?
“年轻人,突发奇想!”王大奎坐在门前的石墩上,抽着烟,心里七上八下,纵横交错的脸上写满了烦恼和无奈。
想当年,王大奎三十岁出头时,没有寻下媳妇。爹娘都急疯了,烧香拜佛,托人送礼。最终,用三斗麦子,从南山坳里给儿子领回了媳妇。一家人出门走路,头都抬得老高。
大奎爹站在场院里,高着嗓门儿,向邻里乡亲们保证,把儿子的婚礼办得红火,要让大家吃饱喝好。
那年春天,爹从大奎的舅家姑家姨家凑了几斗麦子和两斗黄豆,磨面做豆腐。大奎从镇上的百货店里给媳妇买了身新衣服,一块碗口大的镜子,一把雨伞,一双红艳艳的皮鞋。择了个黄道吉日,迎娶媳妇进门。
婚礼前三天,全村停了农活儿。大总管是队长蛮娃,男女劳力帮忙。大人小娃,穿着过年的新衣裳。男人村里村外跑着,搬桌子拉凳子,借来锅碗瓢盆,搭棚起灶;妇女围在厨房,择菜洗碗,忙活着,嬉闹着。村庄升腾的炊烟,裹着浓郁的香味,在村里村外弥漫。
婚礼当日,总管蛮娃有言在先,主要亲属和随礼的客人上席,其他外人靠边,村里帮忙的人,尽心尽力,要把事执硬。就这样,防来挡去,还有不该上席的也混上了席,菜到桌上,筷子都在打架,主家准备的米面油吃得都见底了。送走了客人,村里帮忙的男女拉长着脸,自己动手熬了两锅大烩菜。主家又从代销店赊了烟酒,招呼大家。大奎爹红着脸,和儿子给众人敬酒,道歉致谢。
大总管蛮娃喝醉了,他哭着闹着,掀翻了酒桌。
王大奎心里清楚,蛮娃大他两岁,他娶的媳妇是媒人先介绍给蛮娃的,因蛮娃家拿不出那三斗麦子,媒人才把她说给了王大奎,成全了今日的婚礼。从此,两家人见面都绕着走,长时间都不说话。
土地下户后,王大奎家分得了二十亩薄地,一家人心齐,耕田种地,养猪养羊,铆足劲儿挣钱围粮,给儿子订婚。拆了土房子,建起了砖木的瓦房子,就四处张罗着给儿子寻媳妇。
儿子在外地打工,谈了个姑娘,给女方家过了彩礼,就筹划着结婚。
王大奎挺直腰杆,在场院里向邻里们说,我儿子的婚礼一定要办得洋火,上档次,全村第一。
婚礼当日,在门前的场院里摆了三十桌酒席。请了三位大厨,八凉八热,有鱼有鸡。酒桌开席,一眨眼,就被客人涌满。村里帮忙的,亲友随礼的人,拖家带口,都涌上了酒席。这些年,家家虽有余粮,但不是天天都吃肉,人们还是稀罕着坐席。盘子上的鱼没翻身,鸡没展翅,就被大嫂大妈装进袋子。
客人一茬一茬来,又一茬一茬地走,备好的米面、宰的三头猪吃没了。村里帮忙的男人,吆五喝六地喝着,几个人没把握住,喝得烂醉如泥。让人生气的是村里的赖子,喝醉了酒,睡到场院里麦秸垛里,打着滚,喊着,骂着,说主家吝啬,没给客人吃好,把他自己偷藏在怀里的两盒香烟也撒落了一地。
这次,孙子婚礼的总管是村主任。前三天,村主任在村里“大家庭”群里发了通知,全村总动员,回家参加婚礼。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了回来,清扫院落,挂灯笼,贴喜联,把冷清的村院弄得红红火火,热气腾腾。
婚礼正日,王大奎一家人站在场院里,穿着里外崭新的衣服,笑盈盈的,同客人们打着招呼。他们能想到的客人来了,没有想到的客人也来了。县电视台来了记者,摄像的师傅是赖娃的儿子,他扛着摄像机,跑上跑下拍摄着。镇上文化中心还派来了二十名演员,在磨盘垒起的舞台上表演着。装台布景的道具,都是出了力、流过汗的农具。
大型餐车停在场院边,各种食材,四季菜蔬,都垒成了山。大厨们舞动着锅铲,翻炒着美味佳肴。
村主任主持婚礼,按照乡里最传统的婚礼议程,一项一项进行着。新郎和新娘拜天地,敬祖先,认亲戚,再给村里的乡亲们行大礼。最后全体村民集体合影,照张合
爷爷奶奶们坐在中间,村庄里的人一个都不能少,就连患脑出血后遗症的蛮娃,也穿上了崭新的衣服,坐着轮椅,是新郎和新娘把他推上台的。王大奎忙上前,把蛮娃拉到自己身边。
今天,婚礼的大总管村主任就是蛮娃的孙子。婚礼结束后,村主任郑重其事地向村民宣布,我们的村庄就要重新规划了,这个老村庄不久就要消失了。借着这场婚礼,给村庄留个纪念……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大奎家居住的村落现在只有一半住户,冷冷清清,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现象,预示着老村庄终将消失。 |
B.“一家人出门走路,头都抬得老高”,这一细节描写既表现出了王大奎家对能娶上媳妇成家的欣喜,又隐含着对自家胜过别家的自豪。 |
C.文本以婚礼为切入点写三场婚礼的场面和举办过程,整体形成对比;写到某场婚礼时,运用的手法也有先扬后抑和欲扬先抑的对比。 |
D.蛮娃周到尽责又难忘私怨,王大奎勤劳能干却小气吝啬,两人都有缺点;但文末婚礼上两人亲密并立,尽释前嫌,却显示出了人情美。 |
A.孙子盛赞乡村婚礼,坚持按照传统规程在场院举办婚礼,表现了年轻人对传统礼俗的重视和热爱。 |
B.王大奎感到烦恼和无奈的原因是现在村庄的常住人口很少,一个能为孙子主事帮忙的人都找不到。 |
C.响应通知回村参加婚礼的村民精心打扫布置村院,说明生活居所的迁移还没有完全改变村民感情。 |
D.文末村主任的话意味深长。如何将民心凝聚起来,不让此次婚礼成为最后一次团聚,值得人深思。 |
【小题4】费孝通说:“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结合《乡土中国》中有关“差序格局”的表述,说说你对文中加点的两处“家”的含义的理解。
相关链接:
差序格局的定义和特点: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是美丽的
李永康
举目远眺,没有绿色,天是黄的,地是黄的,路两边的蒿草也是焦黑的。
尽管来这之前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可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最难的是给乡村孩子们上课,书上好多外面世界的精彩,他们闻所未闻。一些新鲜的词汇,我往往旁征博引设喻举例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却是一脸陌生。
有一天上自然课讲到鱼,我问同学们鲫鱼和鲤鱼的区别,他们一个个都摇头。他们压根就没走出大山见到过鱼呀!我和学校领导商量,买几条回来做活体解剖,校领导露出一脸难色。我只好借了辆自行车利用星期天骑了三十多里路到一个小镇上,自掏腰包买了几条回来。
那节课同学们高兴得像过节一样,我却流下了热泪。
听当地的老师讲,这里的学生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上课爱迟到。但开学两个月来,我教的班还未发现过这样的现象。为此,我非常得意。我当初读初中的时候,不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就常常采取这种极端的行为来“报复”。虽然最终受伤害的是我,可当时就是不明白。现在我也为人师表了,如果我的学生这样对待我,我又作何感想呢?
世界上的事就是怪,不想发生的事偏发生了。我的班上出现了迟到的学生。我把那位迟到的学生带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原来他家离学校有二十多里路,他如果要准时到校的话,早晨五点钟就得起床,还要摸黑走上十几里山路。夏天还可以对付,可眼下是深冬——寒风刺骨。我要求他住校,他说他回家和父母说说。第二天,他却没来上课。我非常着急,找了个与他家相隔几个山头的同学去通知他,他还是没来。
我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来到了他家。忽然间“家徒四壁”这个成语从我的记忆深处冒了出来。面对他的父母,我哽咽着对他说,老师不要求你住校,每天坚持来上课就行。离开他家的时候,他父母默默地把我送过了好几道山梁。
出乎意料的是,家访的第二天,他居然背着被褥来到学校。我心里非常激动。可没隔几天,他又不来上课了。
我再次来到他家里。他父母告诉我,说他小时候常患病,身体弱,有尿床的坏毛病,他怕在学校尿床被同学笑话。
我问他想不想走出大山。
他说,想。
我说,要走出大山就得好好读书。
他抹着眼泪点点头。
我说,相信老师,老师会帮你的。
这个冬天,每天早晨等上课铃响过后,我和另一位老师轮换着去查他的被褥。如果是湿的,我们就悄悄拿到自己的寝室里烘干。
做这些工作,我们既是在尽责任,更是凭良知。坦率地说,我心里也有过埋怨:这个学生从来就没有当面向我说过半个“谢”字——想到这一点我就脸红——我是不是太自私,太虚荣,太渴望回报了呢?
一件事净化了我的灵魂。
我知道山村孩子的渴求,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做人的道理。
课外活动时,我尝试着给他们读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风雨沉沉的夜里/前面一片荒郊/走尽荒郊/便是人们的道/呀,黑暗里歧路万千/教我怎样走好/上天!/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好向前跑/上天慌着说:光明/我没处给你找/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
一双双纯洁晶亮的眼睛盯着我。我又声情并地朗读着穆旦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在春天生发,到秋日枯黄……没有理想的人像是流水/为什么听不见它的歌唱/原来它已为现实的泥沙/逐渐淤塞,变成污浊的池塘……”
下课后,同学们都围过来,要我把诗集借给他们传抄。
我看了他们摘抄的诗,有的抄了顾城的《一代人》,有的摘录了惠特曼的《我自己之歌》,有的摘了穆旦的《森林之魅》。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
那位尿床的学生却写了这样一句话:“老师,你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生命是美丽的!”
霎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两次写“我”流泪,一次是在自然课上为孩子们得不到良好教育的伤感的泪,一次是感动于学生收获做人道理言语的喜悦的泪。 |
B.“我”对尿床的学生从来就没有当面向“我”说过半个“谢”字的事也有过埋怨,说明“我”也有施恩图报的心理需求。 |
C.“我”读初中的时候,不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常常用迟到这种极端的行为来“报复”,那位学生的迟到,也是对“我”的“报复”。 |
D.“我”不仅认真上好课,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而且尝试通过诵读脍炙人口的诗篇来让学生体会做人的道理。 |
A.第1段简笔写出了景物“黄”“黑”两种颜色,烘托了山村荒凉的自然环境,暗示当地的贫穷,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
B.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我”让那位迟到的学生住校—他不来上课—他住到学校—他又不来上课—最后他告知原因,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
C.小说前半部分语言自然平实,后半部分引用了两首新诗以及详细写出一串诗人及其诗集的名字,充满着浓郁的“诗情”。 |
D.小说中“他父母默默地把我送过好几道山梁”的行为细节描写,表现了山里人的纯朴善良和对老师的尊重。 |
【小题4】“老师,你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生命是美丽的!”那位尿床的学生写的这句话包含了哪些含意?这句话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星星维修师
阿英
快跑,你又要迟到了。
小禾把书塞给我,冲我使劲儿挥挥手。小禾瘦得像一把柴,头发又黄又稀。她的身后,是几只吃草的羊。
从家到学校,有好几里路。每天我都会起晚,胡乱啃几口饼,书包拍打着屁股,奔出院门。跑完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就到了一个长满草的小山坡。小禾每天等在那里,把我的课本还给我。我放学回来,再把书借给她。
我曾问小禾,你咋不上学?
小禾答,我爹说了,让我好好放羊,等羊长肥,卖了钱,就供我念书。
小禾的娘有些痴傻,整日瘫在炕上。小禾除了放羊,还要做饭、哄弟弟。弟弟不到一岁,一醒来就哭。小禾把一小碗粥热好,放勺白糖,搅匀,尝尝温度,喂弟弟吃。弟弟尿了拉了,给他换被子,哼儿歌哄他睡。弟弟睡着了,她又要忙着洗洗涮涮。
小禾上不了学,就借我的课本看。被我揉烂的书,她总能变得平平整整,还有一股香味。
小禾一钻进书里,她爹就吼,一个女娃,学那没用的作甚?能变出饭来?
小禾抽噎起来。我安慰她说,要不是怕老师拿教鞭抽我,就送给你了。
小禾抹掉眼泪,翻开一页,说,这些星星画得不好看,我改了改。
我低头细看,也发觉,书里的星星确实呆气,蹲在纸上,像笨笨的甲虫。小禾只用铅笔在边缘轻扫几下,星星就不一样了,似乎在拖曳着光芒飞行。
小禾的这根铅笔,是用蝉蜕换来的。放羊时,她爬上树,寻找一种金色的蝉蜕。村东有个老中医专收这个。
你们教室里,有星星吗?
我想起屋顶黑褐色的椽檩,夏天漏雨,冬天灌风,常有蜘蛛吊下来。
我梦见教室里长满了星星,小禾幽幽地说。
我望着小禾,星星好像在她眼底闪耀。我忍不住撒谎说,嗯,星星有时会飞进来。
升五年级后,学校担心我们考不上初中,就安排了晚自习。那时候没通电,大伙儿点蜡烛背书。我跟同桌说好,俩人合买一根蜡烛。天一黑,教室真有星星了。
每天下了晚自习,我才能把书给小禾。她只能夜里看书了。我想切下一截蜡烛送给小禾,同桌舍不得。
小禾求爹买蜡烛,她爹骂她,不务正业。
小禾哭了,说,村里的姐姐们都是小时候放羊,干杂活儿,哄弟弟;大点儿了就去外面打工,月月寄回钱;再过几年,回老家,嫁人,收笔彩礼,给弟弟盖房娶媳妇用 ……我不想这样。
哪家女娃不是这样?小禾爹踢翻一只凳子。
小禾的这些话,让我想起我姐。她只有过年时,才能回来几天。她在厂里,每天要踩十二小时缝纫机。我不由得难过起来,对小禾说,放心,我有办法。
我跑去教室。每张课桌上,都凝固着前一晚淌下的蜡油,扁扁的一小块。我拿铅笔刀小心刮下来,包在纸里,连米粒大的碎屑也没放过。有同学忽然说,你爷爷不是木匠吗?你会雕刻吗?给我的蜡烛刻条龙吧。他可能想起了评书里的盘龙柱。我心中一喜,这样的话,就又能刮一些蜡下来了。我用尽平素所学,刻了一条胖龙,又把残渣细细收集起来。
下了自习,我去找小禾,小禾爹呼噜打得山响。我小声说,快,把你爹的酒盅找出来。
我把蜡块压到酒盅里,埋进一根棉线,露个小头。火柴一擦,急吼吼地把一簇小火苗喷出来。那根棉线却懒懒的,不理它。火苗委屈了,缩成一粒小圆球。我向前捅捅火柴,火苗朝棉线拱过去。棉线先是害羞地瑟缩起身子,而后舒展开,尝了尝味道似的,舔了火苗一口。随即它有了精神头,把脑袋伸进火焰中心,几缕纤维变得透亮。火柴棍枯萎打卷了,棉线的脑袋上顶了一颗亮亮的豆子。随着我们的呼吸,那粒小火豆前滚一滚,后滚一滚,像小羊羔在玩耍。棉线身下的蜡块越来越软,彼此抱在一起。
小禾展开书,兴奋地看起来。
我用烫疼的手指,从她额头拽下几根燎焦的头发。
从此,班里的蜡烛被我雕成各种造型。但我并没有刮得太狠,我还给蜡烛们整容,将多出来的部分削下去补到凹陷处。同学给我取了个绰号:星星维修师。
不久后,父母带上我,去外地做生意,我再也没见过小禾。听说,她爹卖掉了羊却没真的供她念书,小禾哭得撕心裂肺,绝食好几天。
参加工作后,我又听说,小禾后来真的上了学,考到师范学院,毕业后回乡支教了。
我回去过一次。校园里的操场像开满了花朵,女孩男孩一样多。
推开教室的门,我不禁惊呆了——屋顶染成天空的样子,是梦幻般的宝石蓝,饱满的云朵像胖乎乎的绵羊。最引人注目的,是云朵间的星星,每一颗都不一样,但每一颗都那么亮。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禾告诉“我”她爹承诺卖了羊供她念书,后文小禾爹食言的情节与之相承,凸显小禾求学的艰难。 |
B.还“我”课本时,小禾总能把揉烂的书变得平整,书上还有一股“香味”,旨在刻画小禾爱干净的形象。 |
C.小禾每日面临着繁重的家务劳作,既要放羊,又要做饭、哄弟弟,还要洗洗涮涮,但她仍坚持借书学习。 |
D.棉线“舔了火苗一口”“有了精神头”“操场像开满了花朵”等语言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画面感。 |
【小题3】“星星维修师”有哪几层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