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粮稳天下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辛勤耕耘,丰收一季接一季。10年来,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大国粮仓根基稳固。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粮食产需中长期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必须确保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放松。当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我们必须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着力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以国内稳产保供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粮食是产出来的,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今年三秋期间,各地投入各类农业机械达到3000万台(套),为完成秋粮生产提供了坚实机械化支撑。实践启示我们,只有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更多现代生产要素不断向田野集聚,才能让更多望天田变成吨粮田,让农民从会种地变为种地,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产得出、供得上。

发展粮食生产,主体是种粮农民。好政策进村下田,稳口粮底气更足。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以超常超强的力度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落实国家稻谷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配套出台相关支持措施;推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发展粮食生产……一系列好政策稳预期、增效益,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喜看稻菽千重浪。今年秋粮有望再获丰收,有力检验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中国饭碗必将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摘编自常钦《秋粮丰收在望,筑牢大国粮仓》,《人民日报》2022年11月04日)

材料二:

盛夏时节,三江平原绿浪翻滚。作为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的种粮大户,张景会在本该繁忙的夏管时节反而不太忙。

咱说,种地还得高科技,那卫星隔几天就在农场上空飞几圈,谁家稻子要是长得不好,手机很快就能收到提醒。张景会拿着手机在田间踱着步子,头发整齐油亮,一脸轻松地说着高科技种地带来的便利,今年还是个大丰收!

建三江位于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三江冲积平原腹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昔日莽莽荒原变成大粮仓。2018年9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考察时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几年来,插上科技翅膀的现代农业,让七星农场有限公司在智慧农业上取得大幅度进展,目前已经实现平台远程控制无人农机在耕、种、管、收全生产环节的无人作业,种植户已逐步从看天吃饭变成了看数吃饭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这片黑土地的期望和嘱托,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提出,要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

我们园区围绕黑土地保护开展重金属污染监测项目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定期检测黑土地中17项微量元素,通过对化验结果的综合分析,为每一块地制定一张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指导农户进行科学合理施肥,缺啥补啥。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任李晓辉说,通过这种方式还能提高有机肥使用率,在保证土壤肥力的同时避免化肥污染。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为切实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黑龙江省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9141万亩,黑土耕地保护龙江模式”“三江模式在全国推广。2021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达1573.54亿斤,连续12年稳居全国首位。中华大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交出新答卷。

(摘编自韩婷澎等《黑龙江:中国饭碗插上现代科技翅膀》)

材料三:

延安市洛川县,人称苹果之乡,在这里,苹果成为革命圣地延安的另一张名片。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来到陕西省延安市。

陕北的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非常适宜发展苹果种植,加上滴灌技术、矮化种植技术、选果生产线等不断发展,就地卖出,销路不愁,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习近平如是说。

智慧物流提质增收、新兴业态走向市场……当地将苹果产、贮、加、销一体化作为发展方向,配套建设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仓储交易区、物流配送区等功能区,打造加工同商贸集聚、生产同消费对接、产品展示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开发区。在洛川苹果现代智慧物流中心,已经装箱的苹果从这里集中发出,苹果醋、苹果酒、苹果脆片等产品也畅销国内外。小小苹果,逐渐成为新时代幸福生活的金扁担

(摘编自袁飞等《习近平牵挂的小苹果挑起农业现代化金扁担》)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部环境不可预料的风险,以及国内粮食紧张的产需关系,决定了我国务必紧绷“粮食安全弦”。
B.要想提高粮食产量,就必须力争将推动机械化发展等更多具有现代智慧的农业生产方式应用于田野。
C.今年我国秋粮再获丰收,有力检验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使“大国粮仓”的根基更加稳固。
D.先天优势独特、种植技术提高、产业形态优化、销售渠道宽广这四要素共同推进了洛川农业发展。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各级政府把确保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加上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使中国农业生产持续向好发展。
B.七星农场平台远程控制无人农机在全生产环节的无人作业的实现,说明了当地农民已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
C.“耕、种、管、收”和“产、贮、加、销”的一体化,体现了农业发展不但需要辛勤的汗水,还需智慧的加持。
D.材料二在“总分总”的结构上,先提出论题,再层层递进纵向深入,得出黑龙江粮食产量常居全国首位的结论。
【小题3】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三则材料所述观点的一项是(     
A.“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种子作为农业“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
B.“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必须要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C.“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让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中国人就能用沉稳有力的双手托起“中国饭碗”。
D.“种粮卖得出”,各地不断优化政策措施,严厉查处“打白条”等坑农害农行为,为农民售粮提供优质服务。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在内容上的异同。
【小题5】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农业发展如何体现上述内容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2-23高二上·广东深圳·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北京近日开始整治商家在广告中滥用成语的行为。实际生活中,滥用汉语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打开电视,2011年是农历兔年,你“宏兔大展”了吗?“钱途无量”了么?日常生活享受“口蜜腹健”(营养液广告词)了么?除了广告,文艺节目甚至某些新闻媒体中也都出现过。

②怎样看待“滥用成语十分普遍”的问题呢?首先我必须界定什么样的使用是用,什么样的使用不是滥用。并不是说对成语中的某个字进行变化使用,就都要归入“滥用成语”之列。

③成语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需要发展化,惯用语、俗语、谚语、诗句等也是,人们在使用中经常会根据需要而加以发展变化,巧妙地化用,以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这种化用是修辞学上的一个修辞格,名叫“拟”,就是仿照已经存在的现成的语言形式而拟制、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利用仿拟法构词造句,常常有仿音(即谐音)、仿义、仿形和套叠相仿等几种类型,其中尤以谐音相仿的用例为最多。谐音相仿利用人们熟知的语词、成语等已有的影响,仿拟化用之后,以音近或者音同所带来的亲近感觉,制造出意蕴深厚、妙语迭出的意外表达效果,出奇制胜使新作品及其影响广为流传。

④如果仿拟不够成功,容易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甚至情感不和谐的感觉。这样的仿拟之作,常常会被人们认为是对成语的滥用,没有达到作者要表达特殊意思的目的,甚至还可能引起人们的反感。

⑤拙劣的仿拟成语对语言健康肯定是没有好影响的。无论它用得正确与否,首先在程度上已经是“滥”了。另外,媒体滥用成语现象的不良影响尤甚。因为媒体是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最主要和基本的用语,引领并传播着规范的语言。媒体的影响力会使其中所用的语言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力加倍放大。媒体语言应用规范则宣传效果好,广大受众受益;反之,则受众遭殃。

⑥仿拟成语是成语魅力的体现,汉语成语来源于我国历史、名人故事、寓言传说、古人原句和谚语俗语等,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表现力极强。

⑦过度的、笨拙的仿拟,这种语言使用现象折射出一种浮躁的文化心态。这种文化心态的形成与信息化时代、读图时代有一定关系,人们“享受”快餐文化,很难潜心读书,甚至不求甚解,使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语言的使用只是其中一个表征。

⑧这种文化心态和社会心理的形成,与我国国民语文素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大家不读书,语文素养不会太高。所以,要避免仿拟成语拾人牙慧,甚至闹笑话的情况出现,需要进一步提升国民的语文素养,要大家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读书。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3月2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仿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仿拟”是根据需要对已经存在的现成的语言形式进行巧妙地化用而拟制、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以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B.谐音相仿利用人们熟知的语词、成语等已有的影响,仿拟化用之后,以音近或者音同所带来的亲近感觉,制造出意蕴深厚、妙语迭出的意外表达效果。比如“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词)
C.利用仿拟法构词造句,常常有仿音(即谐音)、仿义、仿形和套叠相仿等几种类型,其中尤以谐音相仿的用例为最多。
D.如果仿拟不够成功,容易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甚至情感不和谐的感觉。这样的仿拟之作,常常会被人们认为是对成语的滥用。
【小题2】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即使使用正确,在程度上“滥”用以及手法拙劣的仿拟成语对健康语言也肯定没有好影响。
B.因为媒体是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最主要和基本的用语,它引领并传播着规范的语言,所以媒体滥用成语现象的不良影响更加严重。
C.对成语的滥用常常是指不够成功的仿拟,这种仿拟容易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甚至情感不和谐的感觉。
D.成语的魅力体现在仿拟成语上,因为汉语成语来源于我国历史、寓言传说、古人原句和谚语俗语等,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表现力极强。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媒体尤其是广告滥用成语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当似是而非的“成语”充斥耳畔,会对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带来负面影响。
B.过度的仿拟、笨拙的仿拟这种语言使用现象折射出一种浮躁的文化心态,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不良影响。
C.浮躁文化心态的形成是信息化时代、读图时代,人们习惯于“享受”快餐文化,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心理状态之后的恶果。
D.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因为人们读书不专心甚至不求甚解,这种心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浙江书院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古代书院既是书籍文献典藏处,也是文化教育机构,承载着浙江乃至江南的文脉,影响甚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古代书院频频遭到破坏或拆除。在全省范围内,许多书院已陷于无人问津的困境中,大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与研究,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胡适先生曾感慨: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随着历史演变,战乱迁徙,绝大多数书院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少数遗存下来的书院也面临着长期沉积的困境和问题。

浙江书院的相关资料未进行系统化整理,缺乏最新研究资料。且大部分书院处于无人监管的闲置状态,与现代社会脱节,有些甚至荒废坍圮,原有的文物已不在原位。

目前书院的保护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关文件数量少、保护要求模糊等问题。一些指示性文件提到了古代书院保护相关内容,并没有对其明确化和规范化。相关文件对书院保护在制度上的约束和指导定义宽泛,书院保护的现状总体来说不容乐观。

古代书院大多有上百年的历史,其砖木结构历经风吹雨打、虫蚀等自然灾害,往往已千疮百孔,需要大修。当前浙江现存的大部分书院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勘测,修复方法不当,部分地区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有意或无意的破坏性行为,违背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书院的维修、基建、宣传及各项活动的举办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目前浙江书院保护资金的来源渠道狭窄,严重依赖政府拨款,一般未设置专门的书院保护基金。长此以往将造成大量书院遗址的整体规划工作不能及时开展,小病拖成大病。

目前各书院的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首先,当地学校、政府对书院的开发大多只借其名,而无实际传承,尤其缺乏对书院教育学术价值的赓续意识。其次,对于当地的书院,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完全不了解,甚至有些本地人对周边的书院都闻所未闻。书院文化远远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

书院遗址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它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古代建筑。浙江古代书院历经风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并有加速消亡的趋势。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解决现存书院面临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

浙江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机构,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与浙江的地域文化、学术思潮、科举文化等都有着密切联系,保护现存的古代书院也是在保护隐藏在书院建筑与历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应加快对现存书院的调研和保护工作,抢救濒危书院,为保留住可供教育永续利用的社会共同的文化遗产而努力。

(摘编自李凤立《浙江古代书院遗存现状与保护对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浙江书院文化悠久,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古代书院都遭到了破坏或拆除,生存状况堪忧。
B.胡适认为,古代书院的存废关系着我国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研究的精神能否在今天顺利传承。
C.浙江大部分书院与现代社会脱节,有些荒废坍圮,原有文物离位,因此处于无人监管的闲置状态。
D.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机构和社会共同的文化遗产,浙江书院与我国的科举文化联系很密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指出了浙江书院的重要意义,点明了浙江书院面临的生存危机。
B.文章通过引用胡适的话进一步说明了对古代书院的保护不力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C.文章通过当地学校、政府和百姓的表现,说明各书院的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D.文章最后两段从古代书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方面得出保护古代书院意义重大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对书院遗址保护不力,浙江大部分书院无人监管,处于自然消亡的状态中。
B.目前对古代书院的保护法规不完善,对其修复的过程中存在破坏性的行为。
C.浙江书院的保护资金严重依赖政府拨款,或将使遗址的整体规划工作不能及时开展。
D.当下对书院文化传承不力,保护意识不足,有些本地人对周边书院根本不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

田青

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必须要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因为一个中断了历史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仅仅依靠全面“移植”外来文化而再现属于自己的辉煌。而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则是认识、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步。目前,很多人把中华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学,而且只讲典籍,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窄化和不全面的认识。我曾经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概括为“三根柱子两层楼”。

大家都知道最简单的物理原理,不能少于三根柱子才能撑起一个物体,所谓三足鼎立。支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就是儒、释、道。这三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所谓“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儒释道三者在构成中国人的人格方面是分工不同,各有侧重,但缺一不可。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要“为天地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每个家长让孩子读书的时候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在中国人看来,最大的出息莫过于治国平天下。

中华传统文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佛教。佛教进入中国有2000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超过许多人的认识,如果从我们现存的汉语当中去掉佛教传来的语言,我们恐怕就不能说话了。为什么?汉语中很多都是佛教中传来的词。比如我们常常说的“世界”这个词就是佛教词汇。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古代雕塑,从敦煌、云岗、龙门,到乐山大佛,大部分来自佛教,如果不讲佛教雕塑的话,中国几乎就无法撰写雕塑史。

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两层楼”上面一层的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元曲……其共同载体是汉字,是借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一提传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楼下还有一层。这个底层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广大,其高远,其丰富,其精彩,都超出许多人的想象。这部分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即主要由口头传承的文化,其特点就是口口相传,与以文字为载体的精英文化不同,包括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民俗、节日等等都是。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而言,是“根与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DNA,是我们民族的标识和符号。我曾经在一个大学讲课的时候请学生们设想一下:在传统社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子弟,不识字,甚至只有一个乳名,他是传统社会中几亿人中的一个。但是,他不但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知道勤俭持家,还知道孝顺父母,知道“二十四孝”故事,甚至,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他会挺身而出,知道“精忠报国”!他虽然一字不识,但是他会给你滔滔不绝地讲杨家将,讲岳飞传,他知道赵子龙,知道关云长,也知道秦桧……他爱恨分明,有强烈的道德感,邻居家有谁不孝顺父母他会谴责,会不齿!请问:他从哪里知道的忠孝廉耻?从哪里知道的仁义理智信?他听说书,他看戏,他过传统节日!他在这些丰富的,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不但建立了深层的道德感,有了生动的历史知识,还有了一个“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就是这些使每一个中国人保持着他的基本人格,他会健康地度过一生,他会用同样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从而保持了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基本的结构和文化的传承。

5000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30年的改革开放给了我们更多的东西,既为复兴传统文化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在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出现了把传统视为陈旧、落后、“土”的东西迅速抛弃、抹掉的现象,只有把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充分认识,认真总结,才能找到我们自信与自豪的支点,抛弃自卑与自残的思想与行为,在不断反思中前进,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1)年12月04日 《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与传统是一个民族再现辉煌的重要条件,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实现“中国梦”。
B.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广博,不仅仅是儒学,认识、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的第一步是要全面认识它的内容。
C.佛教虽然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它在进入中国的2000年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却是非常重大和深远的。
D.中国人的人格主要是由儒释道三家学说构成,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三者相融合,缺一不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人看来,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读书理想中,能够“治国平天下”是最被看重的。
B.中华传统文化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如诗词等;二是由底层平民创造的底层文化,如戏剧等。
C.文化的载体有多样性,一类是以文字为载体,如唐诗宋词等;二是以语言为载体口口相传,如民俗等。
D.以语言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尽管处在“楼下”底层常常被很多人忽略,但其广大,其高远,其丰富,其精彩,都超出许多人的想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与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已成为民族的基因。
B.深层的道德感、生动的历史知识和“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可以使中国人保持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基本的结构和文化的传承。
C.丰富的文化遗产为我国的社会建设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在建设过程中日益流失。
D.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信与自豪的支点,不再自卑与自残,在不断反思中前进。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