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9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荒唐证实着的传说

铁凝

围绕一座赵州桥,有着许多故事,人们把它编辑成书,有字典样厚。那故事大都和八仙联在一起。

中国人差不多都知道,鲁班修完这座长虹般的拱桥后,便有八仙纷纭而至的事:他们怀着对人间的疑惑且玩世不恭的心理,尽与鲁班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先是张果老倒骑驴背对鲁班的戏弄,而后是柴王对这桥在力学方面所进行的更严峻的考验。然而鲁班经受住了这考验,在桥的存亡关头,他只身乘小舟用手托住了这桥,从此在桥的石拱上留下了永恒的凭证——一个簸箕大的手印。

包括这鲁班在内的传说毕竟是传说,八仙当然不会光顾这里,设计并主持这建桥工程的也不是鲁班,那本是隋朝大匠人李春。这些建桥的荣誉不知何时、又因了一个什么契机而转移给鲁班的。人的主观愿望原来是这样顽强,即使解放后有人在桥头立塑像为李春正名,人们还是执拗地认定桥是鲁班所建,参观者还是不顾守桥者李春的存在直奔那桥的本身。也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李春和鲁班倒显得并不十分重要了吧,这本是一个民族的璀璨,就像经过几个朝代才完整起来的长城,荣耀都归于秦嬴政一人那样。

我不止一次登上赵州桥,不止一次为它那宏伟的体魄、精巧而合理的结构、美不可言的装饰所倾倒。我尤其喜欢栏板上的装饰浮雕,那上面雕的尽是蛟龙的穿水和蛟龙们扭结在一起的嬉戏。

有雕塑家告诉我,这龙和水、水和龙用浮雕表现本是一件不易之事,它不似明清两代宫廷的丹墀,不似那些黄瓦朱墙前的华表石柱,那些龙们都带着一身华责,带着一身皇族统治欲的威严,因而也带着一身程式和套数。这里的蛟龙不然,它纯属一些普通人没有限制的自由想象,好像在绘制草稿时,任何借鉴都没有,它们本是平民们大脑和手的自由驰骋。那些流畅的线,那些龙和水恰当的凹陷凸起,那些朴实无华、削石如泥的刀法,那实在是一种神奇的豪迈,是智慧和力量的结合。似这样神奇的豪迈,这样的智慧和力,你只有在欣赏罗丹和米开朗琪罗时才会有同感。

然而,这些身着粗布大袄、曾在干涸的河床里做着棉花和梨的生意的赵州人,是怎样获得这智慧和力、这神奇与豪迈的?尽管他们有大匠李春做指导。也许不止我一人在获得这欣赏的满足之后,又带着这疑问离去。

前不久我又一次来赵州,这次是陪几位文学和美术界同仁来看这座桥的。中午,由这县的政府招待我们在政府招待所吃午饭,我知道这里人不讲应酬、少寒暄。此时面对这一桌连我都认作名流的来客,政府方面竟连一个作陪的也没有。只有招待所的服务员双手捧着一个个大茶盘、大脸盆忙活着上菜,一只红烧肘子足有十几斤重,连着猪的蹄脚和盘端来;一块块油炸豆腐有半个鞋底大小且刀工之不规矩到你难以置信的地步;一脸盆糊汤里漂着二三寸长的馃子段和大衣扣子般大小的葱花;其余菜肴被装在盘里都像山样地满当。没有人为你劝酒夹菜,一切方便都留给你。你尽可不管不顾,你尽可吃得失态。这实在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失却了左顾右盼的境界,一种无须做作的境界。饭后,一位政府工作人员早将一筐上好的雪花梨搬上了我们乘坐的面包车。显然,它本来也是席间的一道水果点心,因了我们的急于赶路才被搬至车上的。

车开起来,大饱了那肘子、那豆腐、那山模山样的炒菜的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梨筐。原来就像赵州人炮制了那出其不意的菜肴一样,赵州的自然不知为什么也把这梨造就得如此出人所料。每个梨足有一斤以上吧,那粗犷的模样、沉重的分量,你拿在手里像拿起了一件称手的打制工具,好像人的嘴原本是不可以对付它的。面对这个大自然的随意造就,你怎么也无法将它与珍稀果品相提并论,充其量不过是个大水萝卜吧,虽然它以它的真正品格早已驰名中外了。有人把嘴张个满圆咬下一口,在证实了这梨本不是大水萝卜之后,高叫着说:现在我明白赵州人为什么能雕出那么好的栏板了。你们想,吞个红烧肘子,喝一脸盆糊汤,再吃个斤把重的大梨,然后拿起榔头上桥。

又有人补充说:没人和你推让寒暄,你是自管自地吃饱的。

招来了一车人的笑。然而谁都觉得这是个最接近答案的答案,虽然它充满不折不扣的荒唐。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鲁班造桥,八仙纷纭而至的故事使赵州桥充满了传奇色彩,人们把与赵州桥相关的八仙故事编辑而成的书,厚如字典一般。
B.赵州桥形如长虹,体魄宏伟,结构精巧,装饰美不可言,不仅是中华民族古代优秀建筑的代表,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C.隋朝人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赵州桥,可人们却执拗地认定桥是鲁班所建,“执拗”一词,表明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否定态度。
D.明清两代的宫廷丹墀和黄瓦朱墙前华表石柱上的那些龙虽然华贵、威严,但因带着程式和套数,并不难以用浮雕的形式来表现。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有关赵州桥的传说故事开篇,体现了赵州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后文探寻赵州人建桥之疑做了铺垫。
B.八仙怀着对人间的疑惑且玩世不恭的心理戏弄和考验鲁班的传说,从侧面表现了赵州桥的建造技艺与所受的赞誉。
C.作者将欣赏赵州桥时的感受与欣赏艺术家罗丹和米开朗琪罗时的感受进行对比,意在赞美普通平民的智慧和力量。
D.赵州雪花梨模样粗犷,是大自然随意造就,无法与珍稀果品相提并论,可是品格极高,作者将其作为了赵州人的象征。
【小题3】本文在写赵州时用大量笔墨写了吃午饭的情形,对此你如何理解?
【小题4】“荒唐”一词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2023·重庆·模拟预测
知识点:其他散文铁凝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渐深

李娟

①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

②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起风的夜里,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进窗来,花香袭人。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也叫袭人。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她取名袭人。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

③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走在山间小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每一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远远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桠上挑着颗颗闪亮的红星星,走进了细看,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

④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枝桠上蹲着几只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

⑤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起取暖。

⑥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年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曰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

⑦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柢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张开笑脸。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地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

⑧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一直不知道“菘”是什么样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那曰翻开《诗经》就看见它,原来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农家一个粗衣旧服的小闺女,一曰进了学堂,戴眼镜的老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丫头,众人捂着嘴笑,老师就像随手给丫头取了大名“菘”,使得这个水灵灵的小丫头整个人一下子优雅、端庄起来。秋末,清炒大白菜时配上黄的姜丝和几丝红辣椒,盛在青花瓷盘里,分外悦目,爽口宜人。

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几场秋雨,将天空洗得犹如碧玉一般明澈。所有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桠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

⑩人过了而立之年,才渐渐懂得秋之深的韵味。就好像一个人的文字,年轻时姹紫嫣红开遍,分外艳丽妩媚。慢慢年长,才明白“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开始做减法,简洁、干净、纯粹。将枝头的繁华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洁不芜,气定神闲,沉静从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鸟飞绝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明朗。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删繁就简三秋树,将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命的另一个境界。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运用巧妙的比拟总起全文,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节气与植物的依存关系,引出下文写秋渐深时植物呈现出的不同风貌,为后文的抒情做了极好地铺垫。
B.第④段采用了以静衬动、以声衬静的手法,刻画出了秋天树林中那种静谧而又不失生机与活力的状态,细了作者陶醉于自然之中的喜悦之情。
C.第⑦段采摘蒲公英是对幼年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回忆,突出了作者对亲人、故园的深深的依恋之情,也为“秋渐深”的感慨做了铺垫。
D.文章描写细腻而生动,在充满温情的娓娓叙述中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展现出了作者积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题2】作者笔下的秋景独具特色,请选其中三种景物,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热炕

梁衡

神池是晋西北最高最冷的县。三月里的一天,我来这里是为了访问一个乡村女教师。她的事迹很简单:隐居深山,一豆青灯,几个硕童,一个年轻女子,盘腿坐炕,二十五年。这是何等清贫坚忍的炼丹修道式的生活啊,我一定要去看看。

车子进了山,翻上山头,早没有了路。风像刀子一样专找着领口、袖口往里钻。山上除了残雪,就是在风中抖动的、如钢丝一样的枯草茎。

步行转过一个山坳,村口的第一个院子就是学校,我们刚踏进院子,一个中年妇女在窗玻璃上一闪,急忙迎了出来。她就是炕头小学的女教师贾淑珍。炕头上分三排盘腿坐着十三个孩子。一个个瞪着天真的眼睛,看着我们这些山外来客。炕下放着一溜小棉鞋。炕对面的椅子上靠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汉语拼音。贾老师迎进我们说:“天这么冷,好辛苦,快炕上坐。”一边让孩子们往炕里挤一挤。山里的冷天,家里最暖和的地方就是炕头,是专让贵客的。我们不愿打扰小窑洞里的教学秩序,她就让我们到她的窑洞里。

我盘腿坐在炕头上。挨着炕沿是一口农村常见的二尺大锅,好像我们不是来采访,而是来走亲戚。贾淑珍揭开锅盖,急慌慌地舀水、抱柴,要做客饭。久违了,这淳朴的乡情。久违了,这盘热烘烘的土炕。她终于被劝着放下柴火,坐到炕沿上,开始叙说她这段平凡的往事。

“那是1961年,17岁,我初中毕业,来到这个村。全村不到二十户,没有学校。八九个娃娃,不是在村里爬树,就是在地里割庄稼。我跟支书说,我念书不多,总还能看住个娃娃吧,比他们在村里撒野强,当时队里没有窑洞,我刚结婚,就把学校办到了我的洞房里。”

“我把家里的杀猪案板洗了洗,刷上炕洞烟当黑板,又把山上的白土碾成面,和上山药蛋粉搓成条,就是粉笔。没有书,就回到娘家村里借。”

贾淑珍坐在炕边,像叙家常,追忆着往事。话里并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也没有多么宏伟的计划,更没有什么壮烈的举动。一切都顺乎自然,村里的娃娃没人管,自己就当看娃的,雨雪天两脚泥,冬天烧炕还要出去打柴、接草。同一盘炕上四个年级,有的上算术,有的上语文,有的爱打闹,有的胆小不敢说话。她都靠自己无私的心和慈母式的情,把这批野孩子带大一茬又一茬。只在那花烛洞房中的土炕上,就送走了十二挂学生。全村35岁以下的无不是她的学生。

土炕,这盘热烘烘的土炕。就是憨厚的北方农民一个生存的基本支撑点,是北方民族的摇篮。在这盘土炕上,人们睡觉、吃饭、纺线。晚间又常挤到炕头上说古拉家常。这九尺炕头便是他们的生活舞台,世代他们就这样繁衍、生存、进步,而贾淑珍又在舞台上加进新的内容——教育。人呱呱落地,来到这炕上,不该光吃睡和干活,还应该有文化有精神文明。这个普通的女教师,给炕赋予了新的含义。

25年了,在这盘土炕上,他们连同自己的,共带大了四十二个孩子。我问:“张亮现在干什么?”

“他在十五里外的一个村里教书。”

“你为什么不和他调到一起?”

“我们这个村小,他回来吧,用不着两个;我去他那村吧,一走,学校也就停了。现在虽说有了窑,可谁想来呢?直到去年才通了电。”

别人不愿来,她却舍不得走。事情总得有人干,是苦是亏总得有人吃。自觉奉献,自觉牺牲,这就是她的人生哲学,平静而自然。

我们就这样不紧不慢地拉着话,隔着光线,我端详一下她的脸,已爬上不少皱纹。我计算地今年该是44岁,可她至少像50多岁。多年为人师表的严肃和山里生活的清苦,塑造了她这种谦虚、诚实、任劳任怨和略显憔悴的身影、风度。我心里只是莫名地为她惋惜和不平,但说出口的却是这么一句:“山里生活这么多年,身子骨还好吧。”

“好甚哩,六年前检查说是肝炎。进城打了个方,回来连吃了四十服,就再没去看。离不得,一进城少说也得七天,谁代课呢?山里人,身子能扛呢。”

我想到可怕的后果,没有敢说出口。她还是那句话,没人代课。她到北京省城开过会,领过奖,可怎么就没有顺便看看病呢?大凡这种人已经形成一个模式,只知工作,明知有病,不去想它。

我着看表,已近中午。我想到山后面雪地里司机该等急了,便要起身告辞。她还是坚持要我们吃了牛饭,我们赶紧了出来。

告别时,我还是提醒她要看病,她却一直念着,来了一趟,饭没吃一口,你们衣裳单,别着凉。村民们的话又响在我耳旁:“贾老师,好人哩。”这样的好人真不多啊,像一棵灵芝草,静静地藏在深山里。这个20户的小村托了她的福啊!几十年来,有了一个她,全村就没有一个文盲,还出了两个大学生。都说教师是蜡烛,她就是这样默默地燃着自己,在这无人知晓的山里,在那盘农家最普通的土炕上。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简笔勾勒西北地区的一位独特的女教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在风中抖动的、如钢丝一样的枯草茎”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突出环境的艰难。
C.贾老师的热情以及热烘烘的土炕,引发作者感叹,作者从未体验过这样淳朴的乡风。
D.文中对贾老师的肖像的评议,丰富和深化了人物形象,也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选择意象,从独特的艺术视角来写人叙事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B.晋西北神池的条件越艰苦,越能衬托出贾老师执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C.一个“逃”字写出采访者们对环境的极度不适,反衬了贾老师的坚守。
D.最后一句“在那盘农家最普通的土炕上”既回扣了标题,又升华了主旨。
【小题3】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4】梁衡曾在文章的题记中写道:“我自惭,我遗憾。我这个记者曾写过许许多多的人,可就是很少写她们。是因为她们实在太伟大却又太平凡……”结合文本分析如何理解“她们实在太伟大却又太平凡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湖

沈扬

曾经在春阳之下荡舟西子湖,但见远处苏堤上的柳丝在轻风中舞动,如袅袅绿雾;断桥处湖光染翠,树披红云(那应当是烟柳之中的夹竹桃了);而小瀛洲上古典味儿很浓的楼台粉墙与湖中的三塔对应,果真是翠荫华阁,烟波塔影,其美无比。也曾经在夜幕之中舟行湖面,听水声潺潺,看星光闪烁,桨声欸乃之中,有琴声从湖中岛飘来,见鱼儿跃出水面,远岸灯火,在夜色中徐徐移动。一切都在朦胧而寂静的诗意之中。

不过我更难忘一次雨中游湖的经历。那是二〇〇〇年的元旦,天空飘着寒雨,我们租船下湖了。早听说雨中西湖、雪中西湖最能激起诗人的诗情。东坡居士在杭州,写了晴湖写雨湖,都是摇曳生姿,灵动有神。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写雪湖,他对满目雪景的描绘,巧用了与“白”相对的“痕”和“点”等,“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氏游雪湖时正是旧历新年前后,有一个好心情,所以看瑞雪时分外生灵性,以至于要把包括自己在内的“舟中人”调侃为“两三粒”。

我们此刻也成为舟中的“两三粒”了,小船在轻柔的雨线中前行。湖面宽阔,丝雨与湖水对接时,既无声也无形。水兴微澜,绿波上偶尔也有闪光。如若在阳光下,这种光点一定会明亮而耀眼。

西湖的性格是柔和的、温顺的。雨中的湖面似有缥缈的轻烟,更具有诗韵。

有鸥鸟在湖面掠水而过,那姿态娇而轻,很是好看。亲水是鸥鸟的天性。湖面上空因飘洒着细雨而使鸟儿更显得兴奋。有时候鸥鸟俯冲而下,尖喙击水之后即快速腾空,扑翅而去。大约是捕捉到了水中之物了。有一只鸥鸟“浮坐”水面,目视雨空,很是悠闲。到了三潭印月的湖面,只见两个石柱子上各有一只鸥鸟栖息。由于是近距离,可以看清硕大的鸟身,背羽灰黑肚羽白,尾羽尖而长。船从三柱间穿过,鸟儿并不惊恐,安然处之。常在“江湖”,鸟也练出来了。

很想知道这鸥鸟的名字,船中人七嘴八舌,或说“沙鸥”,或称“海鸥”“湖鸥”。曾记得欧阳修的一首西湖诗,内中写到了鸥鸟,即“沙禽掠岸飞”,禽是鸟类的统称,沙禽即沙鸥大约不会错,“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杜甫的名句。杜甫也是在船行中看到鸥鸟的,不过那不是西湖,而是在成都附近的一条江中。欧阳先生看到的“沙禽”在湖中,杜甫先生看到的“沙鸥”在江中。可见不论是江中或湖中,都有同一类型的鸥鸟,所谓“江鸥”“湖鸥”,只是人们随意的称谓,并不见得有种类的严格区别。即便是海鸥,也是因地而异取的名称,许多地方江海相连,鸥鸟在海上是海鸥,飞到江上便是江鸥。我想“沙鸥”也未必是正式的学名,很可能是某些地方的俗称,只因诗圣杜甫用到了诗中,后人跟着用罢了。

欧阳修的西湖诗中还有“无风水面”“隐隐笙歌”“芳草长堤”等字眼。从这些词中可以推测,欧阳先生游湖那天是个晴日,湖面清朗,堤岸上芳草鲜美,而耳旁还有阵阵乐声,沙禽就是在乐声的伴和下贴水飞翔,越过翠绿的堤岸,那情景真是很美很美的。诗传人意,看得出欧阳先生那天也是个好心境。

杜甫写“沙鸥”时的情形就不同了,他是在好友——四川节度使严武辞世,失去依靠,离蓉东下的孤舟中咏写此诗的,天地之大,沙鸥之小,飘泊孤零,其凄凉伤感全在诗中。一个是艳阳笙歌,一个是“星垂”“月涌”,这里的隐喻比衬十分明白。物同情异。诗人的过人之处在于从同一类禽鸟的飞动之美中,通过不同的话语,各自找到心灵的依托和宣泄。

此刻我们在雨中,所看到的不是艳阳下的沙禽,也不是星月下的沙鸥,而是雨丝飘曳中的鸥鸟。这其实是烟雨江南常有的好景致。我只是从同一物种的千年绵延和诗人文字的千年存续中,看到一种物质和人文相融相存的无与伦比的生命力,这种恒久的力量令我感动。

堤岸上,有一个香港来的旅游团,一面小旗子上有“新春旅游”的字样。这很可能是一个长游团,从阳历新年一直游到农历新年。神州好风景,岂止一个西子湖?不过我总觉得他们的游览太匆忙。他们看湖,却难以单个儿与湖对话。在盈盈的湖水旁,他们能听到欧阳修的声音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作者春阳、夜幕下游西湖,描绘出有动有静的生动画面,展示了西湖的美和诗意。
B.从“我们此刻也成为舟中的‘两三粒’了”可看出作者心情是愉悦的,流露出调侃的味道。
C.“常在‘江湖’,鸟也练出来了”旨在表达西湖是鸥鸟能练就胆识和适应力的最佳栖居地。
D.“神州好风景,岂止一个西子湖?”用反问强调祖国名胜众多,暗含对游客不能细赏西湖的惋惜。
【小题2】关于文中写欧阳修和杜甫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探究眼前鸥鸟的名字,引出欧杜诗歌里的鸥鸟,由“自然的鸟”写到“人文的鸟”,表现出依托“联想”的“形散”特质。
B.文中欧阳修的西湖诗以乐景衬乐情,杜甫的诗却是以乐景反衬哀情,虽然所使用的手法不同,但都能表现内心的情感。
C.文中“大约”“很可能是”等词语,意味着欧阳修诗歌中的“沙禽”和杜甫诗歌中的“沙鸥”是同一类鸟的结论属于推测。
D.诗歌中的鸥鸟和诗人的情感千年流传,凝练成物质与人文相融相存、恒久绵长的生命力,其中蕴含着让人感动的审美力量。
【小题3】在谋篇布局上,标题“雨湖”是如何统摄全文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文末“他们能听到欧阳修的声音吗”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