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3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之。辞曰:“臣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乡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B.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C.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指“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在古代专用于皇帝对自己的谦称。
B.执事,指办事的有关官员,文中则是对对方(秦穆公)的敬称。
C.左尹,古代官职名,地位相当于左丞相,与之相对应的有右尹。
D.关中,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文中指战国末期秦的故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郑国危在旦夕,而烛之武的牢骚却引出了郑文公的自责,使故事富于变化:乙文详述项伯夜告之事,使紧张的战前氛围顿然松弛。
B.甲文“夜缒而出”既照应前文秦晋围郑的局势,又衬托出独之武的勇敢;乙文座次安排既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又见双方力量的悬殊。
C.甲文子犯请求政打郑国,但晋侯认为失去秦国的帮助,再打不合仁义;乙文项伯劝说项羽也提到了“义”,足见古人对“义”的重视。
D.甲乙两文都是优秀的历史散文片段,都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塑造人物形象,既突出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真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②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小题5】甲乙两篇选文都展现了言说的魅力,试结合文本说辞,分析烛之武打动秦穆公和刘邦打动项羽的共同原因。
22-23高一下·黑龙江哈尔滨·阶段练习
知识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不知          所与:结盟。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D.何厌之有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急而求子,寡人之过也          是:这
B.秦、晋围郑,郑知亡矣          既:既然
C.焉用亡郑以          陪:增加
D.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伸展,扩张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秦伯说,与郑人B.殚其地之
C.宋有富人,天墙坏D.晋函陵
【小题5】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B.子亦有不利焉
C.李氏子蟠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小题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于楚也(从属二主)B.晋函陵(驻扎军队)
C.夫人之力不及此(地位低下)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之为的省略)
【小题7】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然郑,子亦有不利焉          羊补牢          ③既东          ④又欲肆其西
A.①②③④不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使烛之武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
B.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C.且君为晋君赐矣                    尝:曾经
D.阙秦以利晋,君图之                    唯:只有
【小题9】从句式角度判断,下面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B.是寡人之过也
C.唯命是从D.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

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救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选自《孔子家语》)

文本二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注】①搴(qiān):拔取。聝(guó):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漭瀁(mǎngyàng):广大无涯际的样子。③熏:香草。莸(yóu):臭草。④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小题1】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必也A攘地B千里C搴旗D执聝E唯由F能之G使二子者从我焉
【小题2】下列语句中,与“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为国以礼B.莫之能御也C.何厌之有D.然则一羽之不举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致思”与成语“专心致志”中的“致”意思不同。
B.“回,来!汝奚独无愿乎”中的“来”与《侍坐》中的“曾皙后”的“后”词性相同。
C.“尧、桀不共国而治”中的“治”与成语“天下大治”的“治”意思相同。
D.“夫子何选焉”和“焉用亡郑以陪邻”的“焉”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和《论语》一样,都是语录体,主要通过对话表达人物的思想主张。
B.文本一中颜回向往的社会景象与我们学过的《侍坐》中曾皙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相似,都体现了儒家“礼治”的政治理想。
C.文本二选自《左传》。《左传》和《史记》都有高超的叙事艺术。《左传》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史记》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
D.文本二中烛之武见秦穆公,不在白天,不走城门,而是“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了情势之危急。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唯赐能之。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小题6】请简要概括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劝退秦师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壮,古时男子四十为“壮”,又值当娶妻室之岁,故成“壮室”。出自《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壮,有室。”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寡人,指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C.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小题5】请结合两段选文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