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B.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C.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D.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天干地支纪年法,此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C.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D.美人:文中指称容颜美丽的女子。
【小题3】下列对选文第三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才智过人、完全可以称为“一世之雄”的豪情。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2-23高一上·云南怒江·期末
知识点:苏轼(1037-1101)《赤壁赋》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宋·苏轼《赤壁赋》)

(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宋·苏轼《后赤壁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B.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C.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D.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在文中指元丰五年。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如教材中出现的“壬戌之秋”“戊申晦”“是月丁未”。
B.“明月之诗”和“窈窕之章”分别指《诗经·陈风·月出》及其诗句,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的句子,所以称为“窈窕之章”。
C.《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与《后赤壁赋》中“适有孤鹤”的两个“适”字意思不一样,分别为“享有”和“恰好”。
D.“巉岩”在文中指高峻险要的山石。《诗薮·近体中》中“七言律,虽圭角巉岩,铓颖峭厉”一句用的也是这个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结尾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增添了心中的伤感;《后赤壁赋》以梦作结,表露了作者出世入世的思想矛盾所带来的苦闷。
B.《赤壁赋》景、情、理融为一体,虚拟主客问答形式,阐释人生哲理;《后赤壁赋》则运用象征手法,以仙鹤象征超凡脱俗、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表明作者的追求。
C.《赤壁赋》重在说理论道,以纵情自然来抒发旷达洒脱的思想情感;《后赤壁赋》重在记游状景,记游过程详尽完整,游览踪迹清晰明了,画面流动,变化多姿。
D.《赤壁赋》描写初秋的江上夜景,勾勒出一幅朦胧开阔又充满诗情的画面;《后赤壁赋》则主要叙写孟冬时节江岸边的活动,写出了江岸山势的陡峭险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③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小题1】对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问客曰       客喜
B.郁苍苍                    客亦知夫水与月
C.举匏樽相属             挟飞仙遨游
D.哀吾生须臾             耳得而为声
【小题2】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D.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与例句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
A.月明星稀,乌鹊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鱼虾而友麋鹿
【小题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B.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翻译:人的认知不可能轻易获得,只能将遗憾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
C.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如果从事物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变化),连一瞬间的工夫都不停止变化。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可以一起享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子房受书于吧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倡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删改)

【注】①留侯:张良,字子房,辅佐刘邦平定天下,被封为留侯。②圯上之老人:张良在桥上遇一老人,老人故意将鞋落到桥下,命他拾起并替自己穿鞋,经过反复考验,见他能忍耐,遂授其兵书,张良以此成大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B.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C.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D.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房,张良的字。“字”是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是男子在20岁成年时由长辈所取。
B.伐,进攻。古代对不同性质的战争称法不同,如“征”“伐”是公开的军事行动,“攻”“袭”是不宣而战的军事行动。
C.郑伯,指郑国的国君。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位作为一种封号,代表了身份等级与权利的差别。
D.高祖,指的是刘邦。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一般开国皇帝称为“祖”,承嗣皇帝称为“宗”。
【小题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及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以虚笔泛写忍与不忍,二至四段以实笔具体写留侯子房之忍,选取上受书、辅汉建功等典型事例,围绕“忍”字展开论证。
B.作者大胆破除地上老人身上的神异色彩,指出他可能是秦代的隐士,其真正用意并不是授给张良兵书,而是考验张良是否能忍
C.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忍的重要性,分析透彻,不仅有郑伯、勾践等善于隐忍的正面论据,也有项羽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论据
D.作者认为,郑伯靠“忍”不战退敌,他肉袒牵羊,以谦卑的态度对待楚军,这让楚庄王觉得郑伯和郑国百姓值得信任,因此放弃攻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2)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