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故事的老兵

李秋善

广场上遛弯的老人有很多。有一位个子不高的老人,他叫张龙光,94岁了,1947年参加革命,属于28军,打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最后跟随部队到了福建。

老人骑着个三轮车,每天上午、下午都到广场上坐坐,夏天在树荫里,冬天在太阳地里。

我问起老人战争年代的事,他不愿意说。我问他,你战争年代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他说,最难忘的一件事,你乍一说我还真想不起来。

我问,你和战友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吗?

他说,一时也想不起来。

我问,打济南的时候有什么故事吗?

他说,济南战役是许世友指挥的,本来粟裕司令员是想把徐州的援军吸引出来,结果许世友打得太猛,再加上吴化文投降,结果援军还没等来战役就结束了。我个人没有什么故事发生。

我问,打济南时你们部队是在哪个方位攻城的?

他说,那个时候打仗都是在晚上,分不清东南西北,只能看天上的北斗星确定方向。

我问,那时候打一次仗发多少颗子弹?

答,十五颗。就是这十五颗子弹都不舍得用完。像电影、电视里那样子弹随便用,那是打阻击的时候。

我问,打淮海的时候和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有什么故事吗?

打淮海的时候是冬天,在雪地里,关键是鞋子不行。山东老区里给做的鞋好,都是千层底的布鞋,可河南解放区给做的鞋是玉米皮蒸了再用布料夹上,那样做的鞋底,你说能扛穿吗,也不能怪河南老区,当地人就这么穿。一年就三双鞋。我军善打运动战,有时候一次行军鞋子就不行了,没办法只好打草鞋穿。脚上起了泡,用根针挑破,脚使劲跺到地面上,钻心地疼,疼过以后就没事了。你越小心越不行。淮海战役的时候,我就从死人身上扒过鞋子穿。

打淮海的时候是巷战,你在这个房间很可能隔壁房间就有敌人,那叫一个惨烈。

渡江战役时我就是班长了。部队征集船只是按每只船战后给八担粮食的补助。我乘坐的是一艘可乘坐十来个人的小船,正好一个班乘坐。敌人的炮火很密集,炮火打在相邻小船上,船就翻了,战士们都落进了水里。好在我们乘坐的小船没被打中。船靠不了岸,得下船蹚水上岸。我个小,战友们架着我下船,到了岸上,岸上已经泥泞不堪,战士们身上的水滴的。敌人跑,我们便追。所谓兵败如山倒。我问,你们部队从哪儿过的江?

他答,根本不知道,就是跟着部队往前冲。

打上海的时候,部队遇上暗堡,有一千多人倒在暗堡前。最后牺牲了五个战士才炸掉暗堡。打上海不敢用重炮,为了保护文物。陈毅说,打上海就如瓷器店里打老鼠。进了上海所有战士都睡在马路上,不打扰老百姓的生活。

我在部队最后一战是打金门,叶飞指挥的。第一批登陆的九千人一个也没回来。第一批上去了,船搁浅了,回不来。再加上敌人的炮火轰炸,船都毁了。

我们全副武装,坐在岸边等着渡船回来。眼睁睁地看着金门岛上炮火连天却无能为力。

我问,你怕死吗?

他说,打当兵的那一天起,我就时刻准备着去死,我的战友死了老多了。我邻村的兄弟俩,在一场战斗中死于同一发炮弹,就在我眼前死的。刚当兵时,我娘就让我把名字写在衣服上,又看了我胸前的那颗痣一眼,说你要是有个好歹,凭这颗痣就能找到你。现在想起来,母亲多么的幼稚啊,兵荒马乱的,即便我战死了你到哪儿找去啊。

他说,五〇年部队大转业,多亏了我在部队自学了这点文化才没被裁撤下来。

我问,您觉得您是英雄吗?

他说,不是。那些牺牲了的都是。我只是普通一兵,部队让我干啥我就干啥,仅此而已。

老人坐久了,也起身溜达一圈。这是一个一米五多一点的老人。不说的话,你绝对想不到他是一个身经百战的战士。

我试图挖掘更有意思的故事,老人说,只能跟你说这么多了,我身上没有故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老人的个子不高,结尾时说老人“一米五多一点”,两处叙写遥相呼应,展现了老人既平凡又高大的形象。
B.在介绍老兵的战斗经历时,作者采用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老兵先后经历的几次战役,思路清晰。
C.渡江战役中,老人重点讲述了军鞋的故事,战争之激烈可见一斑,赞美了战士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战斗的精神品质。
D.听完老人的讲述,“我”试图让老人更深入地讲一些精彩的战斗经历,但被老人拒绝了,欧·亨利式的结尾使小说韵味无穷。
【小题2】文章以“没有故事的老兵”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
【小题3】文学批评理论认为:优秀文学作品都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出为世人所熟知、铭记的典型人物的。请结合小说中老兵这一人物的塑造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023·陕西·模拟预测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经过的村庄街道都很熟悉。这些村庄经过八年战争,满身创伤,许多被敌人烧毁的房子还没有重新盖起来。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的家就在白洋淀边上。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他走的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天天闹,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那孩子从睡梦里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

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孩子却圆睁着两眼,再也睡不着。

女人说:“你想过家吗?”

水生说:“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顶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呆望着孩子的脸。地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好像不是她生出,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懂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复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经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从窗户上那块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的冰花,知道夜已经深了。水生说:“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站在床子后尾,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

她轻轻地跪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像离开了强弩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太阳从冰面上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了这条活路,我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想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太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

女人忍住眼泪,笑着说:“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第一段的心理描写,表现出水生对久别家乡的生疏,对即将到来的重逢的矛盾,也有对家中亲人的担心。
B.孩子“是她在那潮……丢鞋甩袜抱养大的”,从侧面控诉了日寇的侵略罪行,表现了人民为抗战做出的牺牲。
C.小说语言朴实简练而内蕴丰厚,耐人琢磨,如水生见到妻子叫的一声“你!”和妻子说的“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等。
D.小说没有描写前线的刀光剑影,而是通过心理描写等方式表现后方根据地人民反“扫荡”斗争中的艰难,通过夫妻间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
【小题2】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嘱咐”是小说的标题,也是小说的高潮,作者写八年分别、短暂相逢和再次离别的情景,其立意正在于烘托出妻子最后的“嘱咐”。
B.小说的标题是文章的线索,全文都是围绕着“嘱咐”来写的。
C.标题体现了人物性格,表现了妻子深明大义、爱家更爱国的优秀品质。
D.标题暗含人物的情感,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不舍、祝福和胜利的期待,体现了妻子的家国情怀。
【小题3】小说中的女人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中多用对话,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二哥加了薪水(节选)

老舍

四十来岁,扁脸,细眉,冬夏常青地笑着,就是沈二哥。走路非常慎重,左脚迈出,右脚得想一会儿才敢跟上去。因此左肩有些探出。在左肩左脚都伸出去,而右脚正思索着的时候,很可以给他照张相,姿态有如什么大人物刚下飞机的样子。

自幼儿沈二哥就想做大人物,因为要做大人物,就很谨慎,处处他用着心思,事事他想得周到,步法永远一丝不乱,可也没走到哪儿去。

只有一点安慰——他没碰过多少钉子,凡事他都要“想想看”,唯恐碰在钉子上。他躲开了许多钉子,可是也躲开了伟大。于是安慰改成了失望,四十来岁的了,他还没飞起来过一次。

对家里的人,他算尽到了心。可是他们都欺侮他。太太又要件蓝自由呢的夹袍。他照例地想想看,不说行,也不说不行。他得想想看:论岁数,她也三十五六了,穿哪门子自由呢?论需要,她不是有两三件夹袍了吗?论体面,似乎应当先给儿女们做新衣裳,论……他想出无数的理由,可是不便对她直说。想想看最保险。

“想想看,老想想看,”沈二嫂挂了气,“你一辈子可想出来什么了?!”太太没这样厉害过,野蛮过。他不便还口,老夫老妻的,别打破了脸。太太会后悔的,一定。他管束着自己,等她后悔。

一两天了,他老没忘了她的话,一时一刻也没忘。时时刻刻那两句话刺着他的心。那好像是一个启示,一个提醒,一个向生命的总攻击。“一辈子可想出什么来了?老想想看!”他仿佛忽然明白过来:他得干点什么,要干就干,再没有想想看。

是的,马上给她买自由呢,没有想想看。生命是要流出来的,不能罐里养王八。不能!三角五一尺,自由呢,买!没有想想看,连价钱也不还,买就是买。

“给你,自由呢!”连多少钱一尺也不便说,丈夫气。“你这个人,”太太笑着,一种轻慢的笑,“不问问我就买,真,我昨天已经买下了。得,来个双份,有钱是怎着?!”“那你可不告诉我?!”沈二哥还不肯后悔,只是乘机会给太太两句硬的,“双份也没关系,买了就是买了!”“哟,瞧这股子劲!”太太几乎要佩服丈夫一下。“吃了横人肉了?不告诉你喽,哪一回想想看不是个蔫溜儿屁?!”太太决定不佩服他一下了。

衙门里同事有三个加了薪。沈二哥决定去见长官,没有想想看。沈二哥在衙门里多年了,哪一件事,经他的手,没出过错。加薪没他的事?可以!他挺起身来,自己觉得高了一块,去见司长。

“司长,我要求加薪。”没有想想看,要什么就说什么,这是到伟大之路。

“要加薪?”司长笑了笑,“老人儿了,应当的,不过,我想想看。”

“没有想想看,司长,说句痛快的!”沈二哥的心几乎炸了,声音发颤,一辈子没说过这样的话。

司长愣了,手下没有一个敢这样说话,特别是沈二哥。沈二哥一定有点毛病,也许是喝了两盅酒,“沈先生,我不能马上回答你。这么办,晚上你到我家里,咱们谈一谈?”

沈二哥心中打了鼓,几乎说出“想想看”来。他管住了嘴:“晚上见,司长。”他退出屋。

他决定到司长家里去。司长真等着他呢。很客气,并且管他叫沈二哥:“你比我资格老,我们背地里都叫你沈二哥,坐,坐!”沈二哥感激司长,想起自己的过错,不该和司长耍脾气。“自己一定是疯了,跟司长翻脸。”他心里说。他一点也不硬了,规规矩矩地坐着,眼睛看着自己的膝。

“你看,今天你找我去……我明白……你是这样,我何尝不是这样。”司长思索了会儿,“咱们差不多。没有想想看,你说的,对了。咱们都坏在想想看上。不是活着,是凑合。你打动了我。咱们都有这种时候,不过很少敢像你这么直说出来的。咱们把心放在手上捧着,越活越抽抽。”司长的眼中露出真的情感。

沈二哥的嘴中冒了水。“司长,对!咱们,我,一天一天思索,只是为了‘躲’,像苍蝇。对谁,对任何事,想想看。精明,不吃亏。其实,其实……”他再找不到话,桑子中堵住了点什么。

“几时咱们才能不想想看呢?”司长叹息着。

“几时才能不想想看呢?”沈二哥重了一句,作为回答。

“说真的,当你说想想看的时候,你想什么?”“我?”沈二哥要落泪,“我只想把自己放在有垫子的地方,不碰屁股。可也有时候,什么也不想,只是一种习惯,一种习惯。当我一说那三个字,我就觉得自己小了一些。可是我还得说,像小麻雀听见声儿必飞一下似的。我自己小起来,同时我管这种不舒服叫作压迫。我疑心。事事是和我顶着牛。我抓不到什么,只求别沉下去,像不会水的落在河里。我——”

“像个没病而怕要生病的,”司长接了过去。“什么事都先从坏里想,老微笑着从反面解释人家的好话真话。”他停了一会儿。“可是,不要多讲过去的了,现在我们怎办呢?”“怎办呢?”沈二哥随着问,心里发空。

“沈二哥,假若在四川,或是青海,有个事情,需要两个硬人,咱俩可以一同去,你去不去?”

“我想想看。”沈二哥不由地说出来了。

司长哈哈地笑起来,可是他很快止住了:“沈二哥,别脸红!我也得这么说,假如你问我的话。咱们完了。人家托咱们捎封信,带点东西,咱们都得想想看。惯了。头裹在被子里咱们才睡得香呢。沈二哥,明天我替你办加薪。”“谢”堵住了沈二哥的喉。

(原载1934年11月《现代》第六卷第一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太太买件蓝自由呢夹袍的要求,沈二哥说“想想看”是因为他还在犹豫要不要给太太买,他得想想个中利弊,以便做得周全。
B.文中沈二嫂的话刺激了沈二哥,虽然沈二哥没有还口,但他的思想和行为却有所转变,这也为后文他去找司长要求加薪作了铺垫。
C.沈二哥谨慎、怯懦性格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跟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也跟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D.小说通过大量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话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跟随人物对话进入相应的情境,与角色产生共鸣。
【小题2】小说中司长这一人物起到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老舍的作品以充满喜剧性著称,请结合本文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47年初夏的一封信

蒋殊

1947年,人民解放军作战的胜利预示着中国革命新高潮即将到来。

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在晋南与豫北交界两侧强渡黄河,切断陇海路,东逼洛阳、郑州,西叩潼关,落脚豫西展开战斗。

在这支部队里,有一个叫王争的人,来自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彼时是中野四纵11旅31团作战参谋。他的家乡刚在两年前结束了一场艰苦卓绝、长达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

王争不知道,家乡与亲人如今是什么样子的,也无暇顾及。自1937年参军后,他一路向南,征战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

王争不知道,这年的初夏,一封特殊的信寄到了他的家乡李元镇下庄村。收信人是他的二哥王守仁。

这是一封能改变王守仁一家生活状况的信件。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它被收信人尘封了68年。尽管日本人被赶出沁源已经两年,但那个初夏,家园依然残败,生活依旧困顿。所有的人家都残缺不全,都在拼力维持生存。王守仁全家也一样,饥饿,贫穷。

68年后的2015年,王守仁60多岁的儿子王建民在搬家时无意间看到了这封来自旧时光的信。他的心咚咚跳着,慢慢捧起。

信封上写着:

邮至沁源县三区下庄村,交王守仁先生收,由十一旅卅一团长(寄)。

轻轻打开,信纸下方虽有缺失,却看得出没有在什么人手中辗转过,只有初始的折痕。信上是油印字:


王老太太指示:

令郎王争同志参加我军后,忠实于人民解放事业,消灭顽伪军英勇无比,每次战争中屡建奇功。此是贵府阖家之光荣,亦是中国人民之荣幸。

此次晋南战役后,全国形势已进入反攻,我们部队为了全国人民的彻底大翻身,挖掉总穷根,争取自卫战争之早日胜利,因而目前则进行短期之整训学习本领。王争同志在学习与生活中均很紧张,也十分高兴,身体亦很健壮,希放心勿念。兹因部队任务繁重,积极反攻,无暇分身归里探望。俟将来打倒卖国贼以后,胜利的归里省亲或高车驷马以迎老驾临部队团圆欢庆。后会有期,不多赘述。至于家庭困难,我们已函达各级政府予以解决,并希持函向各级政府要求解决为盼。

此祝健康。

落款是“十一旅旅长李成芳、副旅长刘丰、政委胡荣责、主任侯良辅、参谋长王砚泉”。

部队来信,细数了王家儿郎的优秀,但最后这句“至于家庭困难,我们已函达各级政府予以解决,并希持函向各级政府要求解决为盼”,想必是来信的目的。一定是部队得知了王家艰难的处境,很是惦记。然前方烽火未灭,不能让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王争分心,更不忍英雄的家人还挣扎在吃不饱肚子的困境中。

信上没有留下确切日期,但看内容知道写于晋南战役之后。晋南战役始于1947年4月4日,于5月12日结束。之后,中野四纵在短暂调整后,一路南下。因此,王建民判断,来信日期应该是1947年初夏。王争全程参与了晋南战役。尤其是其中运城西关一战,作为作战参谋的他几次冒险侦察,之后亲自制订出奇袭与强攻相结合的作战方案,大获全胜。

王争的父母育有6个儿子,个个英勇。抗战岁月中,王家出粮出兵又出力。老大是村里的财粮主任,老二王守仁是民兵队长,老三是新中国成立后沁源最早的公安局局长,老四王争更是随部队一路征战,一路立功;老五与四哥王争一样,早年也是太岳军区的一名战士;抗战结束后,母亲又亲手将老六送入军营,追随哥哥们参加解放战争。

王建民不知道当时父亲和奶奶读到信时的心情。娘俩在灯下一字一句地读完信,说了些什么?儿子被部队首长如此赞誉,王老太太必然欣喜异常,至于“家庭困难”,她并未“持函向各级政府要求解决”。

几十年来,从别人口中,王建民渐渐知道了这个家庭的许多往事。

抗战时期,家中的碾子、磨盘几乎连轴转,这是给八路军战士供米面。王家是八路军最信任的地方,身兼疗伤、开会、联络等多种功能。家中住过多少伤员,王建民没听父亲说起过,只知道30年后的1972年,父亲去昆明看望四叔王争时,时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的梁中玉听说后,专门接见并宴请王守仁。他就在王家养过伤,得到了精心照料。王家有过太多引以为傲的事迹,但从未给孩子们讲起。

1947年初夏的一封信,竟然在68年之后才被后人发现。陈旧的信纸,捧在王建民手里,一字一句,他读了无数次。读过之后,他总是像当年父亲与奶奶一样,默默存进箱底。

开始,他不理解父亲与奶奶的处理方式,然而在读了多次之后,他突然懂了,比起填饱肚子,当年的父亲与奶奶一定更期待信中描述的场景,那就是实现“全国人民的彻底大翻身”后,“胜利的归里省亲或高车驷马以迎老驾临部队团圆欢庆”。他没机会目睹,却总是在心底一遍又一遍地想象那个无比荣耀的时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便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将读者带到了硝烟滚滚的战争年代,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内容。
B.信件“能改变王守仁一家的生活状况”,却被“尘封了68年”,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王家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孩子们参军报国,王家还为部队输送粮食,救治伤员。
D.文章标题详细交代了这封信的时间,引发读者对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进行思考,并带着这种思考去阅读文章。
【小题2】本文整体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请从时间的运用这一角度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3】运用一个微小的事物来展现宏大的主题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法,本文用一封信展现了丰富的意蕴,请简要概括这封信承载的意蕴。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