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5 组卷48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延安交响

刘成章

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延安。

记得那年离别时,风吹着我的黑发。今天,当我再来时,头上已是白雪厚积。虽然我老了,肿了,但延安应能认得我;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神迷。

眼前是延安吗?当然是。信天游依旧,革命旧址依旧,宝塔山连同宝塔依旧,依旧的延河依旧哗哗啦啦地哼唱着奔流。此刻云彩此刻风,也有几分当年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延安变得我也认不出了!

枣园那几棵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大梨树,曾经给领袖们许多清凉,现在它们天矗立,蓊郁郁,越长越茂盛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脸上闪烁着梨叶间洒下的光斑,灰布军装八角帽,手提小马扎,仰,流连,围坐一圈讨论。既是重温滚烫的初心,也是寻找那绝美的伏笔。一队一队,摩肩接,出入于每一位领袖的窑院,立定天地精神。枣园四周的梁梁峁峁,沟沟岔岔,以至全延安的千山万岭,一改当年黄漠漠的干的颜色,全都变绿了,水意溶溶,就像秦岭之南。雨中的枣园,燕子掠翅带雨,宛若唐寅笔下的江南小景。千百年来,一直被老黄风频吹的延安,成了翠的延安、湿润的延安、水晶晶的延安、江南一样的延安。

包心菜似的,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紧抱着延安。古书上说:三山鼎立,太和第一。太和就是清凉山,它山顶上的太和庙,被巨掌捧着,金碧辉煌。可是现在,你退回到凤凰山上看看吧,清凉山上那一握金光,猛扎扎落下来了,落了好几个层级。其实,清凉山一点儿也没有变矮,只是在它的后边,削平了33个山头,填埋了更多的沟壑。削平和填埋中,金属的悬崖隆起,隆起;玻璃的绝壁隆起,隆起;钢筋混凝土的山峦,隆起,隆起。延安新区灿烂地隆起了。78.5平方千米的辽阔,40余万人的喜和乐,陕北口音的歌腔笑,硬生生地被托起来了,在云中,在霞中,在鹰翅旁。

犹记得,古延安沟壑纵横,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而现在,有一种力量,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冲上天,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

也记得,延安城周边的千百条沟壑,年年月月冷清无人,纵有野花野草,也是道不尽的寂寞,自生自灭。现在,摩天楼丛掩去了沟,那楼丛开的花朵是一扇一扇的玻璃窗,和那窗里的三弦弹奏、小曲轻唱: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那一丛一丛的马兰花,一丛一丛的野艾,则成了人们阳台上的摆设。

驾车在延安行走,总会碰到一座座大山,不由分说地挡住你的去路,你还来不及思索,车子已进入一条条隧道,满壁灯光,云霞明灭。延安自古挖而居,延安的黄土天生是挖窑的好材料。现在,人们把挖窑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杨家岭、大砭沟,还是黄蒿洼、万花山,处处都有道。延安周围的群山,都被隧道串起来了。唐朝诗人章碣的《对月》诗,好像是专门为今天的延安写的:琼轮正辗丹霄去,银箭休催皓露凝。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今日之延安,真是别有洞天。汽车快如银箭,车轮碾着丹霄,满眼是水晶台殿般的隧道风光。

上中学的时候,我读过一首歌谣:燕子回来找旧窝,找了一天没着落。现在,我就像这只燕子,怎么也找不见我的旧窝了。一溜一溜的房舍,一块一块的牌匾,虽然还弥漫着当年的气息,但我扑上前去住的是一连串的迷失。真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在旧窝前用手机留了影。延水汤汤,在不远处流过,在我的心头流过。

此次回延安之前,我和97岁高龄的诗人贺敬之通过话。贺老说,他和我很近。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贺老和我,都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前来瞻仰延安的人,都可以随口背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句诗最贴切地道出了时代的心声,不管把它放到哪段历史的诗词中,都会力压群芳,引人叫绝。

在《回延安》中,诗人还说: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此刻,面对母亲延安,我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了。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早已是过去的故事。而母亲延安,也绝不只是换了一件新衣。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

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来又面生。

回看革命的来路,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我们的队伍一直歌载舞。而今天的延安,在欢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之际,阳光照透的林间,光线有如各种琴,其间还有笛子、唢呐、圆号、萨克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

朋友们最知我心,安排我住在离宝塔山最近的宾馆。每当暮色四合,宝塔山上的灯光哗啦一下全亮了,宝塔山红了,如火焰燃烧,也点燃了我的心。我想起母亲告诉我,1937年春天,当我过满月的时候,刘志丹去人同桂荣妈妈给我做了一双老虎鞋;我想起,我骑在南关大礼堂的短墙上玩耍,适逢来开会的毛泽东走过,他慈爱的目光在我身上停留了几秒;我想起,在清凉山上的新华广播电台,在那贴着自毡的小窑洞演播室里,我稚嫩的嗓音乘着电波飞遍全国……我这个出生在延安的孩子,是呵护着长大的。

然而我深知,延安不是我一个人的。延安,是冼星海的延安,是石鲁的延安,是贺敬之的延安,是全国人民的延安,是永恒的革命圣地。作为地地道道的延安人,我的心,将永远伴着延河奔流的强节拍而跳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肿(yōng)       (yùn)       道(suí)       摩肩接(zhǒng)
B.天(qíng)       (biě)       住(jué)       歌载舞(zài)
C.强(jìn)       (hè)       (sè)       神迷(xuàn)
D.仰(zhān)       (yáo)       (xuán)       蓊郁郁(wěng)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小题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引用贺敬之《回延安》中的诗句起到哪些作用?
【小题4】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小题5】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将现实与回忆相穿插,拉开了时空距离,在今昔对比中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延安的巨大变化。
B.本文以革命圣地延安为主要写作对象,以质朴的语言介绍了延安的变化,情感由开头平淡到结尾逐渐变得浓郁。
C.文章既有自然景观的描摹,也有风俗人情的展示,流露出对童年岁月的怀念,弥漫着无尽的生活气息。
D.作者引用《对月》诗表现了当今延安的隧道风光,表达了对诗人章碣神奇预测能力的惊叹。
E.作者笔下枣园中的“大梨树”,是萦绕作者情思的延安记忆,既见证了领袖们那段峥嵘岁月,又吸引全国各地的人们去感受那段革命历程。
2023·天津河西·一模
知识点:其他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万物相伴

鲍尔吉·原野

银耳环给炕席写信:

①亲爱的炕席,你好,我是银耳环。15年前,我随女主人杨吉德玛来到男主人巴达荣贵的家,第一眼就看到了你——炕席。

②巴达荣贵的家,墙上和窗台全是新抹的黄泥,窗户上钉着透光的塑料布。没有家具,屋子里最耀眼的是你——炕席。你用金黄的色泽让这间房子洋溢富贵的气息。远看炕席上有密密麻麻的横纹和竖纹,我以为这是巴达荣贵用木格尺画的装饰图案。走近看,才发现你是一张席子。

③杨吉德玛什么话也没有说,坐在炕上,用手摸炕席。巴达荣贵站在地上,用右手拇指搓左手的手背,他为自己的贫困感到羞愧。

④从第二天开始,杨吉德玛和巴达荣贵起早贪黑做牧业活,炕席上逐渐增加了枕头和毛毯,窗户上有了玻璃,挂了窗帘。等到杨吉德玛生下了第三个儿子宝日乎,家里有了红柜子、座钟和电视机,止疼片放在炕席底下,随便吃。止咳糖浆摆在红柜子上,塑料盖拧开了,随便喝。等到宝日乎上学了,巴达荣贵和杨吉德玛已经有700多只羊。巴达荣贵满头白发,配酱牛肉一般的脸膛。杨吉德玛脸色更黑,跟荞面血肠差不多,好在我还挂在她耳垂上,银晃晃的,使她看上去还像一个女的。

⑤亲爱的炕席,你一直待在炕上,哪里也没去过。现在你上面铺着白羊毛毡子和湖蓝色的炕单,一般人见不到你真面目,你变得很神秘。串门的人坐在炕头说话,低头看,略微能看到你的身影——篾片从炕单下露出一点点,仍然是黄色的,但变成了烟熏黄。

⑥亲爱的炕席,写这封信时我突然想到,你的篾片这么光滑,你成为炕席之前是什么植物的皮?我见过的花楸树和榆树都没你这么光润的树皮。还有,你现在算不上完整的炕席了,炕头部分烧出洗脸盆大的黑窟窿,露出了炕土。这是你为巴达荣贵家里做出的牺牲。

⑦最后,我要回答你一个问题,你肯定会问我为什么给你写信,我这样回答你:我是一个勤于写信的银耳环。我给玉米棒、箱子、火炉子、半导体收音机和杨吉德玛的金戒指写过信。我还给外屋大铁锅冒出的水蒸气写过信,然后是给你写信,你不会感到意外吧?

爱你的银耳环

炕席的复信:

⑧亲爱的银耳环,我很珍惜你的来信。我从来不知道我在别人眼里的样子,你说出我15年前的样子,而且毫不费力地写出这家人15年中的变化,让我非常钦佩。你不愧是银耳环,我觉得金耳环也写不出你这么好的信。

⑨亲爱的银耳环,我第一次看到你,是在你所说的15年前。那时候你挂在新娘杨吉德玛的耳朵上,她的耳朵白皙,脸庞像一朵波斯菊那样美丽。每当杨吉德玛转身或仰头大笑,你敏捷地跟着摇晃,闪耀光芒,比天上的月亮还好看。你天生高高在上,女主人能看到什么,你也能看到什么。她去哪里,你也去哪里。而我作为一个炕席,只能老老实实地趴在炕上。像你说的,如果炕烧太热,我们被点燃也无法逃离。

⑩在巴达荣贵家的前5年,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铺在这里?直到有一天,巴达荣贵把新买的白毛毡铺在我上面时,我才恍然大悟,我的作用仅仅是为了盖住炕土,让巴达荣贵的家看上去不那么穷。他结婚的时候,一件家具也没有。有人问他,你有家具吗?巴达荣贵回答,我有炕席。

⑪我明白这件事之后,觉得有些悲哀。我铺在炕上仅仅是为了盖住土,这是一项毫无创意的工作。我感到了自己没价值,心里像被刀剜了一样。

⑫亲爱的银耳环,你问我做炕席之前是什么植物。我太想告诉你了,我是高粱。你惊讶吧?高粱是东北大地最漂亮的庄稼,是庄稼里的美男子。那种偷偷摸摸在腰里长苞谷的玉米没法跟我们比;还有水稻,个子很矮的,每天泡在水里。高粱长在山坡地,个头比人还高,但很苗条。秋天,高粱顶着红穗子,像举着火把。你以为高粱的优点只有这些吗?错了。高粱最了不起的成就是酿酒,所有的美酒都离不开高粱。你知道人喝了酒,为什么会脸红吗?因为高粱穗是红的,人喝了酒,脸当然会红。高粱被收割之后,穗子脱粒变成了米,高粱秸秆被劈成了篾片,结果呢?制成了炕席。

⑬亲爱的银耳环,15年过去了。你在信中说巴达荣贵和杨吉德玛的脸像酱牛肉和荞面血肠,我理解你的意思是说他们老了。但你始终没老,你仍然银光闪闪。更了不起的是你写了这么多信,箱子和大铁锅的水蒸气收到你的信,一定会感谢你。我觉得它们和我一样,从来没收到过信。

爱你的炕席

【小题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分析两封信中对“炕席被烧”这件事的不同解读。
【小题3】本文以银耳环的来信和炕席的回信联结成文,颇具匠心,请加以赏析。
【小题4】小李在班级论坛中批评第⑫段画线部分“违背充足理由律,逻辑不通”。你是否认同他的看法?请调动学习经验,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拟写一则回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条大河波浪宽

   鸿

2010年,那条传说中的大河终于变为现实。

一条高高的水泥大河出现在遥远的天际线上,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往前推进。围绕着梁庄村和周边村庄已经进行两年多的丈量、拆迁、挖土、建堤等各种事情和工程,“改天换地”终于有了实在的概念。

之前几年,有在淅川县的亲戚回来说,因丹江口水库蓄水,淅川有一部分村庄要被淹没在水下,因此,必须整体搬迁,移民到湖北等地,穰县北部也接收一部分。当时,梁庄的年轻人还在笑,说,这破地方,淹了也好。但是,那人说,他亲戚离开时全家哭声连天,后来,他亲戚两口子还不断回来,想在水库周边找个地方住下来。梁庄的老年人神色凝重,在他们的记忆里,还有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水库而整体搬迁所带来的伤痛。他们中一些人的亲戚多年流离失所,有的亲戚在异乡异地过得非常艰难,孩子被歧视、排斥,可以说,几辈人的命运都被改变了。

尽管如此,“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也只是两个名词,对梁庄人的生活没有多大影响。

2011年秋天,南水北调的渡槽在距离梁庄村一千米左右的地方开建,和湍水的东西流向刚好呈十字架状。站在湍水河边仰头看,南水北调大河有两层楼那么高,粗大的水泥柱子直插入河底,牢牢嵌进大地深处。

据说单单这个渡槽就花了将近六亿人民币。施工方在渡槽入口建几个牌子,上面详细画出渡槽的结构、用途以及对整个工程的重要性,四里八乡的人都过来参观。那些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年轻人也把这里作为景点,带着刚刚见面约会的伙伴,一边开着车,在一望无边的工地上兜风,一边谈论着这条河未来的走势。

巨大的力量就在眼前。大河如一头狮子,在陆地腹地一路掘进,劈开大地、村庄,所过之处,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地貌被改,气候突变。

“改天换地”不再只是一个说法,它就是一个现实。

地貌完全被改变了。穰县地处平原,坐在火车上,从北向南,进入南阳地界,便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村庄掩映在树林之中,大河平淌,河道往往低于地平线,偶有沟壑、缓坡,那高度,甚至都不能阻碍你看到天际处的树梢。但是,现在,坐在火车上,你看到的是比火车更高的一个事物,两边几十米宽的护堤林簇拥着一条大河,浩浩荡荡,一路北上。而那些有渡槽、节口的地方,则有数条复杂的立交桥路横贯于地平线上。

平原上的一些村庄,原本是在广阔的田野之中,现在,却依附在桥下的空地里,低矮、渺小,而湍水,则在桥的另一边,近在咫尺,却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达。当然,这只是变动中的感觉,是我们这些亲眼目睹空间变化的人才有的对比,对于一个新生孩子而言,没有渺小或低矮之说,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现实,仍然是很美的风景。

尽管如此,人们并不怎么关心这条河本身。对于长年在家的梁庄人而言,最关心的是所占土地的赔偿问题。整个工程,占梁庄村的土地约一千五百亩,梁庄南坡、北坡、河坡和槐树下,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地被规划在里面。

梁庄村的田地大约分五处。北岗、槐树下、南坡、自留地,还有河坡地。其中,河坡地一直没有分配给村民,而是作为集体用地使用,所以通常没有被纳入到村民的考虑范围。其中,槐树下的地最为肥沃,北岗次之,南坡北坡因为是沙土地,相对贫瘠一些。这一次,只有北岗田地完整无缺地保留了下来。其他三块地,要么,土被挖走,变为南水北调大河的河底,要么,直接就是河底。其中土被挖走的那部分地,政府承诺,等大河完全建好,会再恢复平地,重新交还梁庄村民。被大河占据的那一部分,则每年给村民租金。

这样一来,梁庄村民本来不多的可耕种土地被再次削减,除了北岗还能种地之外,其他几乎都成了工程用地和大河用地。不过,政府在赔偿方面要比公司租种高得多。一亩地赔偿1750元,这和北岗的600元租金相比,几乎多了两倍。并且,这一部分钱,由村民提供银行账号,国家直接拨付到户,中间不经任何机构。

南水北调大河在建的五年,国家一直按年拨付,钱直接打到个人卡上。2015年,河建好了,水通上了,沿着河堤所辟的绿化带也已经绿树成荫。人们站在立交桥上,能看到河里平静的流水,深绿湛蓝,清澈异常。

………

2020年夏天,好消息再次传来,这里准备建成“三产融合国家级示范园”,有一家大型蔬菜公司正在和政府谈判,准备租下这片荒地,种有机蔬菜。据灵通人士透露,很快,公司负责人就会派人来和梁庄村民谈具体合同。

“哈,也有人来村庄说,把这些地干脆卖出去算了,既然现在国家允许土地流转。一亩地卖六万、七万,一家五口五亩地,下来就是几十万元,这几十万元在穰县县城可以买到不错的公寓房。”

龙叔和儿子梁安坐在公路边自家的院子里,泡着酽酽的茶,和我聊起这件事。

梁安说:“你说咱们这个地方,没啥资源,你指望啥让人回来?现在国家老提倡让人回乡就业。就说我回来这几年,有多难,清姐你可是一清二楚。可是,如果要说把那一亩地永久性卖给别人,别说我爹不同意,我也绝对不会同意。没个地,就没了依靠。人老几辈的地不能在我这儿断了,给我多少钱也不会卖。我生意最失败时也没想过这个问题。你看咱们村里哪家会这样?那多少年都没回来过的,在外面做生意发财,在大城市里买多少房的,也不卖。没有一家会卖,再穷也不可能卖地。再咋说,这是最后一个依靠。”

(选自《梁庄十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听了亲戚的话,梁庄老年人“神色凝重”,可见20世纪50年代的搬迁是老人记忆中难忘的一部分。
B.四里八乡的人及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将南水北调的渡槽当作景点,侧面表现了乡村的落后。
C.对大型蔬菜公司准备租用梁庄荒地的想法,常年驻守在梁庄的人表示赞同甚至愿意卖出土地。
D.梁安对待土地的态度与《乡土中国》中“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的观点不同。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到丹江口水库的修建对淅川县部分村庄的影响,是为了表现大河在修建前对梁庄的影响。
B.“大河如一头狮子”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大河“一路掘进,劈开大地、村庄”的磅礴气势。
C.文中将穰县南水北调工程修建前后的环境进行对比,鲜明地展示出穰县地貌的变化之大。
D.作者用客观冷静的笔触描绘了梁庄十年间的变化,既有不舍也有欣喜,语言质朴,简洁凝练。
【小题3】请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标题“一条大河波浪宽”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小题4】非虚构文学写作强调真实性,请联系文章内容,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非虚构文学写作这一特色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在遥远的伊犁,几乎每一个本地人都会唱《黑黑的眼睛》这首歌,几乎每一次喝酒的时候都要唱这一首歌。

②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1965年冬天,在大湟渠渠首——叫作龙口工程“会战”的“战场”。我与农民一起住在地窝子里。那里临时开了几个食堂。寒冬腊月,食堂厚重无比的棉帘子外面挂满了冰雪,也许不是雪而是霜,食堂里的水汽从帘子边缘逸出来,便凝结成霜。掀开这沉重得惊人的门帘,简陋的食堂里热气弥漫、灯光昏暗、烟气弥漫、肉香弥漫。更重要的是歌声弥漫,歌声激荡得令人吃惊,歌声令人心热如焚,冬天的迹象被歌声扫荡光了。

③从此我爱上了伊犁民歌。在伊宁市家中,常常能有机会深夜听到《黑黑的眼睛》的歌声。是醉汉吗?是夜归的旅人?是星夜赶路的马车夫?他们都唱得那么深情。在寂寥寒冷的深夜,他们用歌声传达着对那个永远的生着“黑黑的眼睛”的美丽的姑娘的爱情,传达着他们的浪漫的梦。生活是沉重的,有时候是荒芜的,然而他们的歌是热烈的,是益发动情的。

④后来我有几次与农民弟兄们一起喝酒唱歌的经验。我们当中有一位歌手,他是大队民兵连长,他叫哈里•艾迈德,他一唱,我们就跟随着每一句的尾音,吐出了无限块垒,我傻傻地跟着唱,跟着哼,却总觉得跟不上那火热的深沉与寥廓的寂寞。

⑤也有时候我不跟着唱,只是听着,看着哈里和别的人们的那种披肝沥胆地唱歌的样子,就觉得更加感动。

1981年中秋节前后我重访伊犁,诗人铁依浦江与我同行。为了将《蝴蝶》改编成电影的事,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一位导演不远万里跑到伊犁去找我,一天晚上,我们一同出席伊宁市红星公社就是公园附近的一次露天聚会。饮酒之际,请来了民间的盲艺人司马义尔,他弹着都塔尔,唱起了歌,当然,首先唱的仍然是《黑黑的眼睛》。

⑦他的声音非常温柔。他的歌声不是那么强烈,却更富有一种渗透的、穿透的力量,那是一首万分依恋的歌。那是一种永远思念、却又永远得不到回答的爱情,那是一种遥远的、阻隔万千的呼唤,既凄然又温暖。能够这样刻骨铭心地爱,刻骨铭心地思恋的人有福了,能唱这样的歌,也就不白活一世了!看不见光明的歌手啊,也许你的歌声里充满了对光亮的向往和想象?在伊犁辽阔的草原上踽踽独行的骑手啊,也许你唱这首歌的时候期待着人群的温暖?歌声是开放的,如大风,如雄鹰,如马嘶,如季节河里奔腾而下的洪水;歌声又是压抑的,千曲百回,千难万险,似乎有无数痛苦的经验为歌声的泛滥立下了屏障,立下了闸门,立下了堤坝。

节选自《新疆的歌》有删改

【小题1】文中有三处明确记叙了作者在当地听《黑黑的眼睛》这首歌。将正确的答案填写在对应位置。
地点歌声的特点
第一处
第二处伊宁市家中
第三处红星公社露天聚会

【小题2】作者第一次听到《黑黑的眼睛》时,为什么刻意突出天气呢?
【小题3】同是一首《黑黑的眼睛》,哈里•艾迈德和司马义尔两人唱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相同之处又是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