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0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以乱整,不武                      易:容易
B.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五亩之宅,之以桑               树:种植
D.老者帛食肉                         衣:穿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故民之从也轻                            今臣刀十九年矣
B.提刀立,为之四顾                      夜缒出,见秦伯
C.阙秦利晋                                 樊哙侧其盾
D.百亩之田,勿夺                    还也
【小题3】下列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其无礼于晋
B.臣之所好者道也                    是寡人之过也
C.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夫晋,何厌之有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文章欲擒故纵,层层深入,反复诘难,句式不断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表现出孟子散文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的论辩特色。
B.《庖丁解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庖丁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以及成功后的志得意满。文章用寓言的形式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
C.《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受命,他洞悉当时的形势,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终于以一己之力,使郑国免于灭亡,他临危不惧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D.《鸿门宴》记述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的全过程,塑造了项羽恃勇骄横、深谋远虑、随机应变的形象,也写出了刘邦善于采纳意见、知人善任、有奸必肃的性格。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2-23高一下·山西阳泉·阶段练习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孟子》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而无害,则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又害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于天地之间                                塞:充满。
B.必有事焉,而勿                            正:预期。
C.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之者            揠:压倒。
D.不苗者也                                      耘:除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直养而无害                                   其外之也
B.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人曰
C.其子趋往视之                                非徒无益,又害之
D.不耘苗                                      助之长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孟子》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C.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人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D.《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这个特点。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齐桓晋文之事》片段,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小题1】解释加点词。
(1)其无礼于晋(     )       (2)不如人(     )
(3)焉用亡郑以(     )       (4)行李之往来(     )
(5)君图之(     )       (6)夫人之力不及此(     )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以乱整,不武             易:容易
B.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五亩之宅,之以桑       树:种植
D.老者帛食肉             衣:穿
【小题4】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B.是寡人之过也C.邻之厚,君之薄也D.舆薪之不见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孟子主张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够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以“礼义”来引导民众。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农者,天下之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选自欧阳修《原弊》)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B.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                  畜:蓄养
C.农者,天下之                            本:根本
D.一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            岁: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于其身也,耻师焉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知务农不知节用以爱农
C.古之国者未尝敢忽                    自余僇人,
D.古为政者                                 以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B.孟子抓住梁惠王渴望民众拥戴的心理进行诱导,采用排比的手法,给他描绘出了“仁政”之后百姓安居富裕的景象,促使他实行仁政。
C.欧阳修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D.欧阳修指出父母官懂得致力于农业生产而不懂得节约费用来爱护农民,这其实也是没有弄清楚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方法的表现。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 之 为 政 者 上 下 相 移 用 以 济 下 之 用 力 者 甚 勤 上 之 用 物 者 有 节 民 无 遗 力 国 不 过 费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