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8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埋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兵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辞立其诚”在当今仍有价值,“诚”则是指真,“立其诚”则是要坚持真实性。
B.人类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中又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
C.党八股文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主要和首先的任务是禁绝一切空话。
D.文章的长短不是一定的,而是服务内容的需要,就如俗语说的“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强调为文要真,材料二强调为文要言之有物,都从为文的道理引申到做人的道理。
B.哲学和科学都能揭示客观规律,文学不表现客观规律,所以文学不符合名实一致的要求。
C.“静因之道”与列宁的“辩证法要素”都认为,要彻底避免主观因素对客观世界的干扰。
D.材料二中“懒婆娘的要脚”是表象,结果是群众不想看,危害是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语言平实,文风质朴。引用大量典籍史料并对其解释说明,让文章没有艰涩之感。
B.材料一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对“立其诚”的含义深入分析阐述,采取递进式论证结构。
C.材料二语言严谨,周密且生动活泼,引用谚语歇后语等群众语言,使文章内容通俗易懂。
D.材料二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战争时期需要简短和精粹的文章。
22-23高二上·天津河东·期末
知识点:政论文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带一路”建设借用丝绸之路这一历史资源,与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它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形态。海行靠舟,陆运需车。语言,即思想之舟舆。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如何铺路、怎样搭桥?


       既达意又表情。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五通”。实现“五通”,当然需要语言互通。首先,政策要用语言表述。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与措施,并使相关政策、法律、规划、措施为民所知所用,环环都需语言交流。其次,设施联通更需语言连通。语言之路不通畅,其他方面也难以通畅。再次,“五通”之中,民心相通看似最“软”,但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为命运共同体,实现利益互惠、责任共担,民心相通更为根本。“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用英语等作为通用语,但这种通用语只能达意、难以表情,只能通事、难以通心。欲表情、通心,需用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语言。粗略统计,“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家的国语或国家通用语有近50种,再算上这一区域民族或部族语言,重要者不下200种。这50种或者200种语言,乃是表情、通心之语,应当列入“一带一路”语言规划的项目单中。
       既看得明白又看着顺眼。“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互利共赢,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在各种概念的中外翻译中,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特别要注意能让更多的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注意词语使用得体。比如“汉语推广”“过剩产能输出”等,都未必是合适的用语,因为这些词语要么含有不平等的话外之音,要么是用中国眼光看世界,容易引起误读。此外,有人把“一带一路”分为“新起点”“真正起点”“黄金段”“核心区”“中心线”“支点国家”等,特别是国内一些地区正在“抢占制高点”。如此“截路分等”是否合适,值得仔细斟酌。
       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与“互联网+”使语言的作用急遽放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重视语言规划。第一,研究“一带一路”语言状况。摸清底数、列出清单、组织调研,建立语言数据库。第二,注重培养语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学习不断升温,公民外语水平大有提高。但学习的语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第三,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政策及语言使用习惯。语言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使用习惯是重要文化习惯。第四,充分利用语言技术。当下人类的语言交际多数伴随着语言产品,得助于语言技术,比如智能手机、短信微信、电子邮件、PPT、翻译软件等。第五,做好社会语言服务工作。语言服务,需要政府与民间双手推动、更多依靠民间力量,需要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双腿行进。

(摘自《人民日报》2015922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带一路”建设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源,与曾创造多彩文明形态的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关系,打造互利共赢的共同体。
B.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提出“五通”,其中就有语言互通。“语言互通”才能更好建设“一带一路”。
C.“一带一路”建设尽管可以用英语等大语种作为通用语,但更需使用本区域的近50种甚至不下200种的能够表情、通心之语。
D.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使用得体的词语让更多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实现“五通”,无论是政策互通,还是设施联通,都需要发挥语言在沟通方面所起的桥梁作用。
B.在“五通”中,民心相通看似最“软”,其实是个根本因素,而真止能够促进民心相通的通用语不能只是达意,还要表情。
C.要实现语言上的平等互惠,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注意词语使用得当,对一些含有不平等话外音的词语要少用、慎用。
D.信息化时代,往人数据与“互联网+”使语言的作用急遽放大的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充分重视语言规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一带一路”的语言建设中,要想既看得明白又看着顺眼,最好制定有关术语使用与翻译原则,拟定不建议使用词表或忌讳词表。
B.由于外语学习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能使用“一带一路”建设中“表情、通心”语言的人才十分缺乏,需要加大培养力度。
C.语言政策、语言使用习惯可谓“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基础。对此,应研究并出版相关书刊,以便遵守语言政策,尊重语言习惯。
D.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语言的桥梁作用,应充分利用语言技术,政府和民间双手推动,更多依靠民间力量,做好语言服务工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文艺在引领时代风气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伟大艺术熏染和提升,人类精神世界必将会黯然失色。

自诞生之日起,引领时代风气就是文艺的重要使命。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文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可见,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主动担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积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便捷的媒介终端、海量的信息内容赋予文艺受众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信息交互成为文艺新的重要属性,作品好不好、能不能触动人心,用户评价即时可见,作品形态由一次成型、单向传播为主向频繁交互、即时生成转变。因应传播接受条件变化,文艺引领能力建设已经到了必须重新审视与加强的重要时刻。

首先要充分认识“富媒体化”给文艺引领带来的巨大挑战。当前文艺创作尽管还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但媒介形态和媒介产品数量日益庞大、无处不在,文艺作品形态和数量已经前所未有地丰富起来:近两千万部网络小说、难以计数的各种短视频、每年数百部电影、数百部剧集、网络游戏层出不穷。新创作品都已经丰富到难以选择的程度,更何况还有无数存量文艺作品。可以说,文艺创作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要在海量信息中实现一部作品的广泛覆盖乃至文化引领,难度真的是前所未有。

文艺领域空前活跃,也增加文艺引领的难度。迅猛发展的媒介技术将人们变成文化产品消费者或者潜在消费者、文化生产者或潜在生产者,文艺市场孕育巨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进入文艺领域的力量越来越多元,带入文艺领域的资源越来越丰富,文艺活动方式更加开放,文艺活动主体数量和活动强度也空前增加。在这样充满张力的复杂网络中回应种种诉求、取得最大公约数并实现文化引领,对文艺创作者而言也是一种综合能力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媒介普及水平不断提高,今天的文艺受众拥有更加丰富多元的审美经验,他们对文艺作品质量、品位、风格等要求也更高。面对这样的文艺受众,文艺创作者要想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自然需要过人本领。

引领之难并不意味着引领无法实现,更不意味着文艺创作要放弃引领的担当。事实上,只有在艺术和价值层面具有双重优势的创作,才能从海量文艺作品中脱颖而出。这就要求文艺创作者在新的时代条件基础上,带着新的问题意识,以新高度新方式担负起文化引领的光荣使命。

要之,一切有志于创造时代精品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当回归文艺引领文化的本真之处,顶天立地,凝神聚力,担负起文艺引领时代的使命。

(摘编自张建珍《积极适应时代条件变化,提升文艺时代引领能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独特作用,使得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B.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文艺受众拥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
C.飞速发展的媒介技术使人们与文化产品的关系多元化,进而增加了文艺引领的难度。
D.文艺受众的审美经验、对文艺作品的要求,与其教育水平、媒介普及水平等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既引出了论证话题,又突显了文艺的重要作用。
B.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阐明了文艺工作者要担负文艺引领重任的原因。
C.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主要运用理论论证,辅之以类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类没有受到美好艺术的熏染和提升,人类的精神世界一定会黯然失色。
B.文艺作品形态和数量前所未有的丰富,必然导致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
C.回应复杂网络中的各种诉求并实现文化引领目标,都考验着文艺创作者的综合能力。
D.文艺创作者担负起文化引领的光荣使命,就能让其作品从海量文艺作品中脱颖而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好生活”是一种生活,要正确理解“美好生活”,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生活”。一般来说,生活是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是人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既指人当下的生活,也包括人整个一生的全部生活。因此,生活即人生,美好生活既指当下生活美好,也指一辈子生活美好,即美好人生。这就是中国古典“五福”幸福观所表达的意思。

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作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格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生活得好坏来说至关重要。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作为,有好的作为才有高品格的生活,而这种高品格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美好生活。

人格由观念、知识、能力、品质等主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表现为一个人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总体个性特征和完整精神面貌。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人格是判断一个人及其生活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实现的程度。人性包括人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规定性,是由这些潜在规定性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而谋求存在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即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人身上体现为各种不尽相同的潜质。由这些潜质构成的整体就是具体的人性。人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因此,人的生命过程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作为人整个现实生命过程的人生,作为个人综合规定性的人格,以及现实化为人格的人性。人生—人格—人性,这是人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这个结构中,人格是关键性因素。动物生存的模式是需要—行为—满足,而在人这里,在需要与行为之间增加了人格这个十分复杂的环节,并在满足之后还增加了一个享受的环节。因而人生存的模式就成为需要—人格—行为—满足—享受。人格的形成不仅表明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也表明人具有了人的根本规定性(自为性)和本质规定性(社会性)。人格这个层次的逐渐形成体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它是文明进化的积极结果,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人格是人性与人生之间的枢纽,经过这一枢纽,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并具有一贯性。

(摘编自江畅《人民美好生活的个人创造之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格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它是与生俱来的,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
B.以人格的形成表明人具有了人的根本规定性和本质规定性,因此人成为了完全意义上的人。
C.人性具有隐蔽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它必须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D.人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与人生间的枢纽是人格,人格的形成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从“美好生活”切入,由生活谈及人生,明确表达了美好生活即美好人生的观点。
B.文章对人格、人性进行重点论述,既有含义、特征的阐释,又表达了两者间任意转换的关系。
C.文章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人与动物生存模式的对比,突出了人的独特生存模式。
D.文章阐释了人生、人格、人性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三者由表及里,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谋求存在得更好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如果时代、地域、个体不同,那么人的本性会有不同的潜质。
B.人能走多远,人生的境界能达到多高,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是可以诠释这些问题的。
C.好人格,好作为,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
D.人格,是文明进化的积极结果,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它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幸福。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