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28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二)(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B.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C.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D.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乡党,指乡里、家乡,也指同乡、乡亲。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
C.四海,古代人认为中国包含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因而用“四海”泛指天下各处。
D.告子,其中的“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为“子”。
【小题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告诉公孙丑,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B.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来源于自身的正气,需要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非一蹴而就。
C.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述,但他还是对浩然之气作了一番具体的描述。
D.文中孟子借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说理形象而又深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小题5】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的方法。
22-23高一下·山东滨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孟子》议论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者,鹤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中使韩、魏,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伏于陈。当此时也,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阳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之A欲B王者C犹七年之病D求三年之艾也E苟为不畜F终身G不得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文中同“雀”,指鸟类。该词也是古代区分地位高低和身份贵贱的一种封号。
B.随,文中是“追逐”的意思,其中的“随”与成语“随遇而安”中的“随”意思相同。
C.弱,指“使……变弱”,“必先苦其心志”的“苦”表示“使……痛苦”,两者用法相同。
D.固,指“本来、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必固其根本”中的“固”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列举水獭驱赶鱼、猛鹰驱赶鸟雀、桀和纣驱赶老百姓的事例,证明仁德的君主即使不想统一天下,也是不可能的。
B.韩非以齐国为例进言,说明了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主张秦军应该向楚发兵,利用楚地的地理优势逐步控制韩、赵、魏国。
C.韩非通过回顾几次战败经历,说明因为谋臣不为,秦国不能更早兼并各诸侯国,称霸天下,以此证明谋臣做法的错误。
D.秦国谋臣前两次放任敌国收复失地、聚集逃散百姓、重建社稷宗庙,而第三次兵力不足却发动战争,导致士兵和百姓疲病。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2)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小题5】《荀子》曰:“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请根据材料内容对“王者富民”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二)

(公孙丑)【1】“敢问夫子恶【2】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3】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4】未尝知义,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5】辞知其所蔽,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吾言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注】:【1】公孙丑:孟子的学生。【2】恶:同“乌”,疑问词,哪,何。【3】慊:通“惬”。快心,满意。【4】告子:孟子同时代人,两人所持观点不同,有过辩论。【5】诐辞:偏颇的言辞。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宋人有闵其苗A之不长B而揠之者C芒芒然D归E谓其人曰F今日病矣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皆有不人之心               忍:怜悯
B.自者也                    贼:伤害
C.辞知其所陷                 淫:过度
D.必吾言矣                    从:同意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忍人之心                 其外之也
B.非所以内交孺子之父母也       则塞天地之间
C.人有是四端也               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
D.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其子趋往视之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B.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认为“仁义礼智”本就存在于内心,只须去心中寻找,无须后天培养。
C.孟子认为浩然正气须于心中蓄积,而非依靠外物之力获取,若是自欺欺人,拔苗助长,浩然之气也就会衰亡。
D.“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高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焉。
【小题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王之乎     许:认可
B.王请            度:思量
C.欲土地,朝秦、楚       辟:开辟
D.我虽不,请尝试之       敏:敏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钧”,古代重量单位,四十斤为一钧,成语“千钧一发”中的“千钧”和本文中的“百钧”都是表示力量非常沉重。
B.“诗”,即《诗经》,西汉汉武帝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先秦诸子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其中的句子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后泛指天下,本文也是此意。
D.“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即京城、国都,后来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的地方则称为“四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急于在战国的纷争中成就一番霸业。他一见孟子就提出齐桓晋文的话题,表现出他渴望向“春秋五霸”学习如何施仁政而夺天下。
B.齐宣王在向孟子求教时态度谦虚而且真诚。他开始有问必答,后来“笑而不言”,这其实反映了他欲霸天下而又不那么理直气壮的心态。
C.孟子使用设喻类比的方法成功说服齐宣王。他用“举百钧”和“察秋毫”的比喻,让齐宣王真正明白了统一天下必须推恩到百姓的道理。
D.孟子说理始终抓住齐宣王欲王天下的心理。他首先呈现了“莫之能御”的美好结果,然后说明行王道并不难,最后指出霸道带来的危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