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较难0.4 引用9 组卷66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北上[注]·1900年—1934年,沉默者说

徐则臣

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我从城里回来,半道上遇到蕙嫂的孙子二蛋。十五岁的二蛋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哑巴爷爷哑巴爷爷,每一个字都噎得伸长脖子,出——出事了!我问什么事。二蛋说,如——如——如玉奶奶被日本人的狗咬——咬——咬死了!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摔到地上。二蛋把我扶起来,终于理顺了舌头,哑巴爷爷,咱们先回家再说。我把毛驴和褡裢扔给二蛋,撒开腿就往家里跑。

院子里站满了街坊邻居。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的一领草席上,盖着我们家最白的一块白布。儿子、儿媳妇、两个孙子跪在尸体旁边,小孙女被儿媳妇揽在怀里,她不知道哥哥和大人们在干什么,只是惊恐地看着白布呈现出的奶奶的身形。血渗透白布,变成紫黑色,触目惊心。邻居们给我闪开一条路,我两腿一软,跌倒在地上。如玉。我沙哑的嗓子里这辈子都没喊出过如此结实粗壮的声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如玉。

白布,我只掀开了一个角,惨不忍睹。如玉脸上和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好皮肉,全被那条狼狗撕烂了。狼狗被放开来去抓小孙女的,如玉拦在中间,狼狗一个跃起扑上来,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同时被撞倒在地上,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她始终都没松手。如玉的两手像两把钳子死死地固定在狗腿上,直到她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直到死。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被八岁的小孙子背着跑回了家。

三个日本兵从东岳庙回来,还要渡河到对岸。翻译问村民河工家住哪儿,直接找到我家门上。如玉正带小孙女玩沙包。隔壁儿子家的门开着半扇,儿媳妇当时在堂屋做刺绣。防止节外生枝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把日本人打发走,如玉决定去给他们摆渡。水不凶猛的时候,如玉经常帮我摆渡,她的两只手因此骨节粗大,东西抓得牢靠。她把小孙女抱进儿子家的院门,然后关上门,跟着日本人和翻译去了渡口。快到码头,小孙女追过来了,身后跟着小孙子,他被他娘派出来看着妹妹。儿媳妇根本不知道日本人找上门要摆渡。

日本人走得快,已经上了船。仁丹小胡子拍起了手,说我小孙女长得像西洋娃娃。后边的日本兵就开始叫唤,翻译官把他们的要求翻译给如玉听,他们想看看生娃娃的女人,肯定是个漂亮的西洋女人。如玉让小孙子赶快带妹妹回家,她要往船上走;船动了,事就没了。小孙子背上妹妹往回走,这时候牵狗的日本兵松开了狗绳,狼狗迅速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一闪身堵住狼狗的路,狼狗受了刺激,一跃而起向如玉扑来。

蛮子营最靠边的住家离河边还有一段距离,邻居们听见有人叫了几声又没了声息,就没当回事。等两个孩子回到家词不达意地叫来我儿子,如玉已经仰面朝天死在荒草里,衣不蔽体,整个人被狼狗撕得稀烂。为了从狗腿上掰下她的手,如玉的十指的骨节被日本人生生折断。日本人自己把船渡到对岸,缆绳都没系,跳上岸就跑。船顺水漂流,搁浅在一个弧形的拐弯处。

我守了如玉两天,白天黑夜地坐在她身边。天热了,不能再不入土。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所有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她的身底下铺满了花,她的身上盖满了花。我要让她像我第一次闻见她时那样香,让她带着一身的香味离开这个世界。我和儿子在她的墓穴旁边又挖了一个坑。儿子问,挖这个干吗?我说,死了埋我。坟墓在河滩上,儿子和蕙嫂他们都不赞同,发大水了容易被冲掉。我说冲掉了正好顺水漂流,回到风起淀。

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马可·波罗说,中国是世界的尽头。我去日本兵小分队驻扎的营地附近仔细转了一圈,回来把如玉埋的坛子从院子里的银杏树下挖出来。左轮手枪还在,三十三年不用还跟新的一样;子弹也一颗颗精神饱满,一点锈迹都没生。吃过晚饭,我把小孙女抱在怀里,跟儿子、儿媳妇和两个孙子说,我去看看你们的娘和你们奶奶。我让儿子、儿媳看好三个孩子,让两个孙子看好妹妹。天太黑,他们以为我去如玉的坟边坐坐。

我的确去了如玉的坟边。我坐在她身旁抽了一袋烟,跟她说了几句话。到头来我竟不知道该跟她说什么了。站起身时我说,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我摸摸腰后和裤兜,枪硬邦邦的,子弹哗哗地响。

(有删改)

文本二:

北上·2014年,在门外等你

徐则臣

马思艺三岁那年,日本鬼子越过山海关进犯通州,放狼狗咬死了马思艺的奶奶,她爷爷不干了。马福德对老婆之好,成了传奇和佳话,现在还在蛮子营流传。他要为老婆报仇。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那天夜里,如果不是有个小日本好东西吃得太多,消化不了拉肚子,一个活口都不会留下。那小日本在背后给了马福德两枪。蛮子营的老少爷们儿去收尸时,马福德的两只眼还大睁着。那真是个纯爷们儿。蛮子营的男丁从那时候起,就被家人教育,做男人要向马福德学,一定要对老婆好,不惜拿出命来对她好。二蛋就牢记了这个教导,后来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

(有删改)

[注]2019年,徐则臣的《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叙写了1901年—2014年这个时间段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史。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写二蛋前来给“我”报信,文本二中写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前后呼应,可以看出小说结构上的巧妙布局
B.文本一用较大篇幅描绘如玉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的惨状,突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性,也反衬出如玉铁一般的意志。
C.文本一中“我”“又挖了一个坑”、“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以及挖出手枪等情节,都表明了“我”要去报仇。
D.文本一对“我”报仇之前的心理和准备的叙写较简略;文本二对报仇进行了详写,清楚地交代了故事的最终结局。
【小题2】关于文中如玉遇害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兵的狼狗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为了保护小孙女而堵住狼狗的路,日本兵使唤着狼狗向如玉扑来。
B.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的手始终都没松。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
C.二蛋告知如玉的死讯,“我”不相信;但“我”回家时,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她脸上和身上已没有一块好皮肉。
D.“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我”去了如玉的坟边和她畅叙往事。
【小题3】有评论认为徐则臣的《北上》突出表现了一个“情”字,小说《北上》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同样是叙述马福德报仇之事,文本一和文本二叙述人称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运用不同人称来叙述呢?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说明。
2023·河北邯郸·一模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寒三友(节选)

汪曾祺

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这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三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好的。

靳彝甫和陶虎臣住在一条巷子里,相隔只有七八家。谁家的火灭了,孩子拿了一块劈柴,就能从另一家引了火来。他家很好认,门口钉着一块铁皮的牌子,红地黑字:靳彝甫画寓

这城里画画的,有三种人。

一种是画家。这种人大都有田有地,不愁衣食,作画只是自己消遣,或作为应酬的工具。他们的画是不卖钱的。求画的人只是送几件很高雅的礼物。或一坛绍兴花雕,或火腿、鲥鱼、白沙枇杷,或一套讲究的宜兴紫砂茶具,或两大盆正在茁箭子的建兰。他们的画,多半是大写意,或半工半写。工笔画他们是不耐烦画的,也不会。

一种是画匠。他们所画的,是神像。画得最多的是家神菩萨。家神菩萨是一个大家族:头一层是南海观音的一伙,第二层是玉电大帝和他的朝臣,第三层是关帝老爷和周仓、关平,最下一层是财神爷。他们也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画福禄寿三星,作插屏,他们是在制造一种商品,不是作画。而且是流水作业,描花纹的是一个人,开脸的是一个人,着色的是另一个人。他们的作坊,叫做画匠店

靳彝甫两者都不是。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比较贴切些,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他是靠卖画吃饭的,但不像画匠店那样在门口设摊或批发给卖门神欢乐的纸店,他是等人登门求画的(所以挂画寓的招牌)。他的画按尺论价,大青大绿另加,可以点题。来求画的,多半是茶馆酒肆、茶叶店、参行、钱庄的老板或管事。也有那些闲钱不多,送不起重礼,攀不上高门第的画家,又不甘于家里只有四堵素壁的中等人家。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主客双方,都很满意。他的画署名(画匠的作品是从不署名的),但都不题上款,因为不好称呼,深了不是,浅了不是,题了人家也未必高兴,所以只是简单地写四个字:彝甫新铭。若是佛像,则题靳铭沫手敬绘

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因为要投合不同的兴趣,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什么都画。工笔、写意、浅绛、重彩不拘。

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中国的画像是有诀窍的。画师家都藏有一套历代相传的百脸图。把人的头面五官加以分析,定出一百种类型。画时端详着对象,确定属于哪一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减,画出来总是有几分像的。靳彝甫多年不画喜神了。因为画这种像,经常是在死人刚刚断气时,被请了去,在床前对着勾描。他不愿看死人。因此,除了至亲好友,这种活计,一概不应。有来求的,就说不会。行乐图,自从有了照相馆之后,也很少有人来要画了。

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一年能收几件呢?因此,除了每年端午,他画几十张各式各样的钟馗,挂在巷口如意楼酒馆标价出售,能够有较多的收入,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

虽然是半饥半饱,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箫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戳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他家藏有一本托名贾似道撰写的《秋虫谱》。养蟋蟀的泥罐还是他祖父留下来的旧物。每天晚上,他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财神庙的那个侉子,常常一边喝酒、吃狗肉,一边看这位大胆的画师的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

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这三块田黄都不大,可是跟三块鸡油一样!一块是方的,一块略长,还有一块不成形,数这块不成形的值钱,它有文三桥刻的边款(篆文不知叫一个什么无知的人磨去了)。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有一次,邻居家失火,他什么也没拿,只抢了这三块图章往外走,吃不饱的时候,只要把这三块图章拿出来看看,他就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有删改)

【注】①文三桥:文彭,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长子,号三桥。工书画,善诗文,尤精篆刻。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介绍“画家”与“画匠”,主要是为了引出对“画师”靳彝甫的介绍,并与之形成对比,突显后者的形象。
B.“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这句话从侧面描写了靳彝甫绘画技艺的高超及其自信。
C.靳彝甫画“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作者很欣赏这一人物,由此可窥见作者对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的爱好。
D.“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中“可着”为“尽着”之意,适当运用方言可使作品有特殊韵味。
【小题2】关于文中靳彝甫生活“四时佳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半饥半饱”承上,“有滋有味”启下,下文即通过记叙、描写生动展示了其生活趣味。
B.“春天,放风筝”,“秋天,养蟋蟀”语言极其简洁,却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C.种荷花、养小鱼,从中或许能看出《爱莲说》《小石潭记》对旧时文人画士的深远影响。
D.灯笼无法走走停停,若改为“看这位大胆的画师提着灯笼走走,停停……”就更合情理。
【小题3】小说中主人公靳彝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加以分析。
【小题4】汪曾祺先生曾指出:“散文化是世界小说的一种趋势。”这一说法也适用于本文。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仙花(节选)

刘庆邦

用凤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是凤仙花,却跟没看见花一样,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

不过,不管是叫花,还是叫草,都不耽误他们对指甲草的喜爱。那么,为什么把凤仙花叫成指甲草呢?这是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

大奶奶把花盆放在鸡窝顶上。这样一来呢,指甲草刚一冒芽儿,孙女们就能看见。等指甲草开出花来,孙女们一伸手就能摸到花朵。明白了吧,大奶奶种指甲草,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

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的闺女有三个,一个是大奶奶的孙女儿,名字叫梅灵;两个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姐姐叫大玉,妹妹叫二叶。二奶奶死得早,二奶奶的两个孙女儿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她们大奶奶大奶奶地叫来叫去,有时带得梅灵有些顺拐。大奶奶纠正她:你这个傻闺女,我是你亲奶奶,奶奶前边不用带大。

刚过了二月二,还不到三月三,大玉和二叶就在一天午饭后来到大奶奶家,问大奶奶是不是该种指甲草了。

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大奶奶说:花盆里的冻土还没有完全化开,等过了清明节再种指甲草也不晚,大奶奶想着呢。大奶奶在说话的时候,手上并没有停止捻蚕丝,仍把捻锤儿捻得滴溜溜转。梅灵也过来了。奶奶说,等她把丝线捻得够长了,就可以织成捻绸布,做成捻绸布衫子。夏天穿上捻绸布衫子,那可真叫凉快哩!

那,等你织好了捻绸布,先给谁做捻绸布衫子呢?

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先给你爹做了。谁让你爷爷被土匪打死了呢,谁让你爹是奶奶的儿子呢,谁让你奶奶就这么一个儿子呢!

我就知道你,只喜欢男孩子,不喜欢女孩子。

谁说我不喜欢女孩子,我要是不喜欢女孩子的话,能年年想着给你们种指甲草吗?能教你们用指甲草上开的花儿染指甲吗?好了,我给你们唱个小曲儿吧。

她又转了一下捻锤儿,像是用丝弦为小曲儿拉了一个过门儿,才慢声细嗓地唱道:三月里来呀刮春风,姐妹二人放风筝。姐姐呀放的呀是蝴蝶呀啊,妹妹放的是蜜蜂,是呀嘛是蜜蜂。眼看那风筝随风起,俺想放手又不敢哪,怕的是风筝一高飞就不再回程。

一时间,姐姐和妹妹都有些走神儿。在梅灵听来,奶奶唱的是姐妹二人放风筝,没有把她包括在内,有些不大高兴,说奶奶,你咋不唱唱你自家呢,咋不唱唱种指甲草的小曲儿呢!

奶奶说: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等指甲草开花的时候再唱指甲草吧。

清明节早上,天下着小雨。大奶奶把花盆从鸡窝顶上搬下来。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就劳动上了。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老人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就被大玉看见了,大玉就走了过来,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大奶奶说是呀,今天天下着雨,把花籽儿埋在土里就不用浇水了,老天爷替咱们浇水。

大玉过来了,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二叶提出了异议,说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

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

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看的指甲草的花籽儿。三个孙女儿一伸头都看见了,花籽儿小小的,黑黑的,大约有十几颗。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

二叶问:大奶奶,你为啥只种三颗呢,是不是我们三个人每人一颗呀?

大奶奶说:这个二叶,就是聪明。好了,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摁。

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

对,五指并拢,使劲把土往下摁,摁出你的手印儿来。

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看着大奶奶,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难道有什么讲究吗?

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这跟人穿衣服一样,如果衣服哐里哐当,人就不暖和。把衣服穿得贴皮贴肉呢,人的身体就暖和,越暖和长得越快。

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使劲儿往下摁,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清明雨还在细纷纷地下着,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在花盆里的土上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对凤仙花进行描述,而是阐释“凤”“仙”二字,介绍其功用,表明人们对这种花的喜爱,从而产生审美效果。
B.清明节那天,大奶奶一个人不声不响地种花,是想试试孙女们是否关心她,可见大奶奶是一个注意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老人。
C.小说人物关系简单,对生活的书写充满童话色彩,闪耀着质朴、善良、纯真的人性光芒,有着沁人心脾的感人力量。
D.这篇小说场景集中,没有刻意去构建复杂的矛盾冲突,情节平和舒缓地推进,呈现出了一种散文化、诗意化的美感。
【小题2】这篇小说是围绕凤仙花来写的,为什么中间插入“捻蚕丝”的情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规矩

马宝山

老垭河在山里七拐八弯流到山外滩地上,滩地叫金沙滩。滩上有一帮淘金人,把头的叫砣爷。砣爷从十三岁就跟着爷爷爸爸到这里淘金。他在这金沙滩上送走了爷爷又送走了爸爸,自己也就老了。

砣爷火眼金睛,他在河滩走一圈,就知道哪里是亮地,哪里是暗地。亮地有金沙,暗地没有金沙。砣爷就凭这本事淘了五十多年金子,也做了三十多年的金把头。

每年从春末开始淘金,过了中秋后天就凉了。每个人分到一笔钱各奔东西。有回老家与亲人团聚的,有投亲靠友的,那些无家可归的汉子就到城里去厮混。把半年挣来的血汗钱花在赌桌上。钱花尽了也就到又一个春末了。两手空空再来受苦。

几十个淘金汉子,没有规矩不行,偷懒耍奸,昧良心私藏金沙,全凭砣爷的规矩约束着大家。其中有一条规矩就是在中秋散伙的时候,要办一席“关公宴”。开席前有一个仪式,很庄重。给关公爷摆上供品,再点燃一炷香,砣爷就说话了:各位老少爷们儿,香是点上了。谁昧良心私藏金沙,现在拿出来还是兄弟,咱们一会儿一起喝“关公酒”。藏了掖了以为别人不知道,等到这炷香烧完了,别人揭出你的老底,那你一个人去喝那碗酒。明年的今儿大家在你的坟头上给你烧纸。

砣爷烟袋杆儿指了指关公案上的一碗酒,那是一碗浸了蛇毒的丧命酒。

多少年了,这碗蛇毒酒一直没有人喝过。

这是砣爷定的规矩,砣爷依着这个规矩顺顺当当做了三十多年的金把头。

这天,大家正在金沙滩上淘金,山里清云寺的老和尚领着一个徒弟来了。他们在砣爷的小屋里喝了一阵茶,老和尚走了,小和尚留下来了。

小和尚为什么会留下来呢?

一首乡间俗曲让人家明白了。俗曲先是在年轻人里悄悄唱:

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代:

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见了千万要离开。

走了一村又一寨,小和尚暗思忖:

为什么老虎不吃人,模样还挺可爱?

……

原来小和尚春心萌动,还俗了。没过多少天,这俗曲在金沙滩传开了,大家都跟着叫唱着这首俗曲。

金沙滩的淘金者在这首俗曲里迎来又一个秋季,该散伙猫冬去了。按照往年的规矩,他们又要喝“关公酒”,在喝酒前那个庄严的仪式是要进行的。关公像摆上了,一炷香点燃了,一碗蛇毒酒也端上来了。砣爷照例说那一套:谁昧良心私藏金沙,现在拿出来还是兄弟,咱们一会儿一起喝“关公酒”……

大家围着香案坐着听砣爷说,砣爷鹰似的眼睛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划过去。那炷香慢慢地燃烧着,一节一节缩短。砣爷看到小和尚身上瑟瑟发抖,砣爷问:

“孩子,你冷吗?”

小和尚摇头,身子却抖得更厉害了。砣爷拉住小和尚的手,挨着火盆坐下来。砣爷捂在掌心里的那手冰凉浸心。砣爷从腰里摸出烟袋,在烟荷包里捣满烟丝,对小和尚说:“孩子,给爷爷把烟点上。”

小和尚划火点着砣爷的烟,砣爷袍子底下的脚猛地踹在小和尚的滕盖上。小和尚“咚”地跪倒在砣爷面前。这时候案上那炷香烧得只剩半寸。砣爷站起来说:“这孩子迷途知返,他要把私藏的金沙拿出来。”

小和尚已经瘫坐在地上,砣爷说:“刚才这孩子悄悄对我说了,金沙在他肚子里。”说着砣爷掰开小和尚的嘴,从一颗槽牙上解下一丝马尾,一点一点从嘴里扯出来。一丝长长的马尾上穿着大大小小的几十粒金沙。这时候,关公像前香炉里一丝香烟袅袅地散尽了。

砣爷一挥手:“走,到饭堂喝‘关公酒’去喽。”

第二年开春,淘金的人们又聚在一起。没有来的有小和尚,还有砣爷。

人们知道,小和尚没脸再来,那么砣爷咋也不来呢?

沙帮里有明白人。明白人说:一个人定了一个规矩,却又破了这个规矩,这个规矩就没用了。没有规矩管束,谁也管不住这帮人,谁还会再当这个金把头呢。

后来在沙帮里有人做了新的金把头。新把头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定了一个规矩。新把头或许也破了自己定下的规矩,他的规矩没多少约束力,耍奸、偷懒、私藏金沙的事时有发生。没有几年这个沙帮就各奔东西散去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砣爷的爷爷和父亲曾都以淘金为生,砣爷也练就了一身淘金的本领,他往河滩上走一圈,就很容易地知道哪里有金沙。
B.金沙滩上每年的淘金时间是从春末一直持续到中秋,人们在中秋散伙时要办一席“关公宴”,这是砣爷定下的规矩之一。
C.金沙滩上的淘金汉子来自四面八方,他们其中的一些人无家可归,生活浑浑噩噩,这些人散伙后到城里将挣来的钱挥霍一空。
D.在砣爷的威吓下,小和尚悄悄地告知砣爷他将金沙藏在自己的肚子里,砣爷顺着马尾将金沙找了出来,小和尚最终免于一死。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砣爷鹰似的眼睛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划过去”,这一动作描写凸显出砣爷疾恶如仇的形象。
B.小说运用乡间俗曲,巧妙地交代了小和尚来到金沙滩的原因,增强了小说的阅读趣味。
C.小说前后两次描写“关公宴”,内容重复,这使小说叙事拖沓,延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
D.小说结尾部分貌似与主体情节无关,实则是将新把头与砣爷进行对比,突出砣爷的威望高。
【小题3】请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小题4】小说以“规矩”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