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39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

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坏掉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说:“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那你打仗了吗?”

“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

“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

“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

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战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望着李响。

“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了……”

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

我决定带李响走。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圈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

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我不能弄丢李响。

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

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删改)

【注】1941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比较讨厌李响”,是因为李响说话时有些含混不清,还总爱蹦来跳去,我担心他摔坏了。
B.李响说:“我在那里打过仗!”他在南泥湾打的不是枪林弹雨的仗,而是与自然之间的对抗。
C.小说中用“我”的不断追问和“扑哧一笑”的表现,意在说明“我”觉得祖父李响瞒着家里去参加革命是不负责任且没有意义的。
D.李响瞒着家人出去当兵,中途一直也没回过家,但是曾经托县上的干部送回个包裹来。
【小题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提到“正忙一件大事”,这与后文我为南泥湾开发区建设添砖加瓦的情节相互呼应。
B.“眼神有些黯淡”“眼神突然有了光芒”等神情的变化,形象写出李响对革命斗争的自豪和热情。
C.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因而李响的形象鲜活、生动、丰满。
D.小说前面说李响要给“我”当向导,后来却变成了“我”给李响当向导,情节上前后照应,侧面写出了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南泥湾变化之大。
【小题3】小说前后分别使用“李响”和“爷爷”两个不同的称呼,其中蕴涵着“我”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蔡楠曾说:“幻想与现实是文学的两个基本端极,是文学赖以飞翔的两只坚韧的翅膀。”请从“幻想”与“现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2023·全国·模拟预测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冯五爷

冯骥才

冯家出两种人,一经商,一念书。冯家人聪明,脑袋瓜赛粤人翁伍章雕刻的象牙球,一层套一层,每层一花样。所以冯家人经商的成巨富,念书的当文豪做大官。冯五爷这一辈五男二女,他排行末尾,几位兄长远在上海天津开厂经商,早早地成家立业,站住脚跟。惟独冯五爷在家啃书本。他人长得赛条江鲫,骨细如鱼刺,肉嫩如鱼肚,不是赚钱发财的长相,倒是舞文弄墨的材料。凡他念过的书,你读上句,他背下句,这能耐据说只有宋朝的王安石才有。至于他出口成章,落笔生花,无人不服。都说这一辈冯家的出息都在这五爷身上了。

冯五爷二十五,父母入土,他卖房卖地,携家带口来到天津卫,为的是投兄靠友,谋一条通天路。

他心气高,可天津卫是商埠,毛笔是用来记账的,没人看书,自然也没人瞧得起念书的。比方说,地上有黄金也有书本,您捡哪样?别人发财,冯五爷眼热,脑筋一歪,决意下海做买卖。但此道他一窍不通,干哪行呢?

中国人想赚钱,第一个念头便是开饭馆。民以食为天,民为食花钱;一天三顿饭,不吃腿就软,钱都给了饭馆老板。天津的钱又都在商人手里,商界的往来大半在饭桌上。再说,天津产盐,吃菜口重,宁波菜咸,正合口味。于是冯五爷拿定主意,开个宁波风味的馆子,便在马家口的闹市里,选址盖房,取名状元楼。择个吉日,升匾挂彩,燃鞭放炮,饭馆开张了。冯五爷身穿藏蓝暗花大褂,胸前晃着一条纯金表链,中印分头,满头抹油,地道的老板打扮,站在大厅迎宾迎客,应付八方。念书的人,讲究礼节,谈吐又好,很得人缘。再说,状元楼是天津卫独一家宁波馆,海鱼河虾都是天津人解馋的食品,在宁波厨子手里一做,比活鱼活虾还鲜。故此开张以来,天天坐满堂,晚上一顿还得翻台,上两拨客人。眼瞅着金河银河,往钱匣子里流,冯五爷心花怒放。

可日子一长,赚钱并不多。冯五爷纳闷,天天一把把银钱,赛一群群鸟飞进来,都落到哪儿去了?往后再一瞧账,哟,反倒出了赤字!

一日,一个打宁波来帮工的小伙计,斗着胆子告诉他,厨房里的鸡鸭鱼肉,进到客人嘴里的有限,大多给厨子伙计们截墙扔出去,外边有人接应。状元楼有多少钱经得住天天往外扔?

冯五爷盛怒之后,心想自己嘛脑袋,《二十四史》背得滚瓜烂熟,能拿这帮端盘子炒菜的没辙?这就开刀了。除去那个打宁波老家带来的胖厨子没动,其余伙计全轰走,斩草除根换一拨人,还有后院墙头安装电网,以为从此相安无事,可账上仍是赤字,怎么回事?

又一日,住在状元楼邻近一位婆子,咬耳朵对他说,每天后晌,垃圾车一到,一摇铃铛,打状元楼里抬出的七八个土箱子,只有上边薄薄一层是垃圾,下边全是铁皮罐头、整袋咸鱼、好酒好烟。原来内外勾结,用这法儿把东西弄走。这不等于拿土箱子每天往外抬钱吗?冯五爷赶在一个后晌倒垃圾的时候,上前一查,果然如此。大怒之下,再换一拨人。人是换了,但账本上的赤字还是没有换掉。

冯五爷不信自己无能。天天到馆子瞪大眼珠,内内外外巡视一番,却看不出半点毛病。文人靠想象过日子,真落到生活的万花筒里,便是自作聪明真傻瓜。状元楼就赛破皮球,撒气露风,眼瞅着败落下来。买卖赛人,靠一股气儿活着,气泄了,谁也没辙。愈少客人,客人愈少;油水没油,伙计散伙。饭厅有时只开半边灯了。

冯五爷心里只剩下一点不服。

再一日,身边使唤的小僮对他说,外头风传,状元楼里最大的偷儿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打老家带来的胖厨子。据说他偷瘾极大,无日不偷,无时不偷,无物不偷,每晚回家必偷一样东西走,而且偷术极高,绝对查看不出。冯五爷不肯相信,这胖厨子当年给自己父亲做饭,胖厨子的父亲给自己爷爷做饭,他家的根早扎在冯家了。倘若他是贼,谁还会不是贼?

但是,冯五爷究竟干了两年的买卖,看到的假笑比真笑多,听到的假话比真话多,心里也多了一个心眼儿了。当日晚上,状元楼该关灯闭门时候,冯五爷带着小僮到饭馆前厅,搬一把藤椅,撂在通风处,仰面一躺,说是歇凉,实是捉贼。

等了不久,胖厨子封上炉火,打后头厨房出来,正要回家。他光着脑袋一身肉,下边只穿一条大白裤衩,趿拉一双破布鞋,肩上搭一条汗巾,手提一盏纸灯笼。他瞅见老板,并不急着脱身离去,而是站着说话。那模样是说:您就放开眼瞧吧!

冯五爷嘴里搭讪,一双文人的锐目利眼却上上下下打量他,心中一边揣度——这光头光身,往哪儿藏掖?破鞋里也塞不了一盒烟呵!灯笼通明雪亮,里头放点嘛也全能照出来。裤衩虽大,但给大厅里来回来去的风一吹,大腿屁股的轮廓都看得清清楚楚,还能有嘛?是不是搭在肩上那条擦汗的手巾里裹着点什么?心刚生疑,不等他说,胖厨子已把汗巾从肩上拿下,甩手扔给小僮,说道:外边都凉了,我带这条大毛巾做什么,烦你给搭在后院的晾衣绳上吧!说完辞过冯五爷,手提灯笼,大摇大摆走了。

冯五爷叫小僮打开毛巾,里头嘛也没有,差点冤枉好人。

可是转天,这小僮打听到,胖厨子昨晚使的花活在那灯笼上。原来插洋蜡的灯座不是木头的,而是拿一块冻肉碹的,这块肉足有二斤沉!可人家居然就在冯五爷眼皮子底下,使灯照着,大模大样提走了,真叫绝了!

冯五爷听罢,三天没说话,第四天就把状元楼关了。有人劝他重返文苑,接着念书,他摇头叹息。念书得信书。他连念书的人能耐还是不念书的人能耐都弄不清,哪还会有念书的心思?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

文本二: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

(摘编自冯骥才《俗世奇人·序》)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别人发财,冯五爷眼热,脑筋一歪,决意下海做买卖”,说明冯五爷开饭馆没有经过任何考虑,注定了后面的失败。
B.冯五爷为开“状元楼”做足了准备,却没想到自己的后厨出现了问题,这说明读书人确实不适合经商。
C.胖厨子只是文中的次要人物,却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关键作用,推动了情节发展,与主人公形成对比。
D.“冯五爷听罢,三天没说话,第四天就把状元楼关了”,是因为胖厨子辜负了他,觉得再也没有什么人可以相信了。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首段详细地介绍了冯五爷及其家庭背景,交代了冯家不是经商就是读书,为后文冯五爷弃文从商做铺垫。
B.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将冯五爷的文采过人与后文的经商失败做鲜明对比,凸显小说主题,具有深意。
C.小说语言生动活泼,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独具天津特色的方言,使小说生动有趣。
D.冯五爷在小说结尾处的表现,说明他对读书人的能耐持怀疑态度,对自己的未来选择充满迷茫与无奈。
【小题3】请根据文中对冯五爷的描写,结合其“念书”“经商”经历,简要概括人物特征。
【小题4】《冯五爷》是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中的一篇,请结合文本一、二,从“俗世”与“奇人”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共汽车咏叹调(节选)

刘心武

车在西单站停靠了,可没开。

有两个小伙子,是从车上下来的。他们气冲冲绕过车头,闯到驾驶室边,一个拽开门就骂:“你XX的工会大楼干吗不停?!”一个竟伸出手去要拽司机:“有你这么开车的吗?!你下来!”

工会大楼是前一站。发车时本是说工会大楼停而西单不停的,当时,大家伙一个劲儿嚷:“西单停!”“西单停!”他才前一站不停停西单。

他心想你们非要在工会大楼下车干吗刚才不嚷嚷?真是谁心善谁吃亏。前一阵大北窑那儿修路,车堵得厉害,常有忍耐不住的乘客跑过来求他:“师傅,开门让我们下!”不在站上不能开门,这是制度。他本可以置之不理,可他心软,好几次都把门开了,让想下去的下去。这回他又心软。“我们都到西单下!”一片嚷声。他本是将就大家伙,没想到倒惹出了麻烦来。

看这二位那个横劲,怎么着?找茬儿打架吗?他满脸溅朱地指着他们叫嚷起来:“你们想怎么着?嘿,你们要敢拽我你就真拽,这车我今儿个还真不开了!”

底下两个小伙子倒没真拽,但跳着脚骂个没完。

韩冬生气得浑身哆嗦。他转过身来,朝着车厢呼喊:“嘿,你们说说,是不是刚才车上都嚷着要我西单停车?!”

车上的乘客竟没有一个应声作证。

韩冬生大受刺激。他转身冲着车下二位对吵起来。交通警走拢车前,问韩冬生怎么回事儿。

韩冬生气咻咻地望着两个寻衅者消失的地方,赌气地说:“你们逮不着流氓就罚我吧!今儿个我还真不干了!”他掏出印着红1、黄2、蓝3、绿4的一叠“北京市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记录证”,一下子递到交通警手里。

交通警很冷静,把四张卡片都还给了韩冬生,对他说:“你先把车开走吧!”

韩冬生把胳膊抱在胸前,梗着脖子宣布:“我这车出毛病了,开不了了!”

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

韩冬生望着出租汽车顶上安装的有“TAXI”字样的顶灯,心里更不是滋味。

他把那顶灯叫成“坟头”。“那些顶着坟头的家伙”,他这么称呼出租汽车司机。他从羡慕他们,到嫉妒他们。

韩冬生今年三十一岁。父亲是一家饭馆的“白案”。两个妹妹也在饭馆,一个给“红案”切菜备料,一个端盘儿。他弟弟是全家的骄傲,在西郊一所大学里工作,尽管是在大学修建队当瓦工。大学里曾给每位教师配置一部《辞海》缩印本,本来行政部门的干部以及工人不一定需要那么厚的一大块纸砖,但福利均等的不成文规则使他弟弟也领到了一部。他弟弟立即倒手转卖,便得了四十块钱。这类事多了,韩冬生心里便堵上了冰坨——我们公司怎么一年才发两双手套?

韩冬生赶上了最后一茬“上山下乡”。在村里种地的时候,他常常一边抹着汗水一边幻想:什么时候能当个工人就好了!后来房山的一个小煤矿招工,他欢天喜地地去了。去了才知道当矿工比种地还苦,于是他幻想哪一天能调回城里就好了!一九七九年还真遇上了难得的机会,父亲的一个“把兄弟”在公共汽车公司的一个车队当队长,靠这个“后门”,他转到城里公共汽车公司来了。临调走时,矿上让他在一张纸上按手印,那上头写着他自愿从四级工降为二级工。他没犹豫,蘸着大红的油墨按了。他在公共汽车公司从二级工从头干起。先卖了两年票,后来才学了开车。头两年他还算安心。可这一年多来,他心上长毛了。关键是出租汽车的勃兴,公共汽车驾驶员远没有出租汽车司机自在和实惠。

看着川流不息的出租汽车,韩冬生越发想坚持他的罢工行动。

【小题1】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品通过对驾驶员韩冬生闹情绪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体制不完善、分配不公等社会矛盾。
B.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生动地展现了交通领域的诸多问题,体现了作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历史责任感。
C.作品采用第三人称,既注重人物动作、语言描写,又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对司机闹“罢工”的描写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内容。
D.作品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行文紧凑而有波澜,倒叙如先写西单停车之事,然后再写前一站发生的事,插叙如写一家人的工作情况。
E.作品写韩冬生弟弟转卖《辞海》缩印本赚了四十块钱,既突出了韩冬生内心的不平,也反映了教育界问题严重,亟须“拨乱反正”。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品的情节结构。
【小题3】文中画线句子“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有哪些作用?试作说明。
【小题4】有人认为作者笔下的驾驶员对乘客的态度过于嚣张,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试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角度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途马

张港

风微云高日丽,草青花红羊肥,最好时节到草原了。红马白马菊花马,左五六右七八,低头啃草,尥蹶子撒欢儿。老牧人毕力格觉着日头爷在后背挠痒痒,就想眯上一觉。胯下马的马脖子一抬一弯,嘶鸣出怪调。毕力格揉眼一望,啊呀——不得了,苕条丛那儿倒着个人。

毕力格打马驰去,果然是个人。黑袍黑帽,抽搐得腰一弓一弓,一滚又一翻,咬牙又咧嘴。毕力格将人弄进白毡房,换衣裳,搓红花,灌热奶子,捋脖筋抻大腿。这人脸渐红,五官也正了。毕力格认出了:莫不是卜奎城天增号的王掌柜?

是是是,免贵姓王。王掌柜对毕力格又抱拳又施礼,说这是救命之恩,不是您老人家,命就扔荒甸子了。

王掌柜转转脑袋伸伸腿:伤只在皮肉,疼的可是心,花大钱买的大白驹,它扔下我跑了,也不知去了哪儿了。

王掌柜掏出钱,摆成两摞,一摞谢老人家,再一摞是要买一匹好马骑回城。

毕力格摇了头,说:一把草药一碗奶子,上不了秤盘也扯不开量尺,芝麻星点儿个事儿,能拿钱说话?要马那中,钱你揣回去。

救了命又送马,这哪儿使得?

也不是卖,也不是送,只是借你用一程。

王掌柜千恩万谢:定归还,定归还,完璧归赵,不差你一根马毛。

毕力格带着王掌柜走出毡房,唤来一匹紫骝老马。

看这马,戗毛倒刺,瘦骨嶙峋。王掌柜眼睛可就在大马群里踅摸上了,心里想,膘情好齿口好的大马有的是,偏偏借我这么一匹马!但话没出口。

毕力格对马唱:马识途,识途马,送客人回到家。一边唱一边唤马捎进辕子,抹上笼头,搭上三花。白了王掌柜一眼,接着唱:马贵皮下骨,马宝精气神,好马千里能识途,好亲好马自家人。毕力格抱了两三抱干草:酸浆子消火不着病,碱草吃了骨头硬,捞刀秧小叶樟,百里千里稳当当……毕力格拍拍马背,摸摸马鼻梁,跟王掌柜说:有着伤,就甭骑了,这些草,足够吃个来回,你就躺车上,不用吆喝,别用鞭;来去我都交代了,这马顺当带你到卜奎城,一到家你就松了缰,它自个儿就能回来,省得你二百里地再折腾一趟;草在车上,足够了啊,足够了。

王掌柜嘴上说:有这等好马?有这等神马?自己能回来?千恩万谢,说了些滴水之恩涌泉报的话,上车回城。

小雨一场草深一层,毕力格扳着手指头算:都这老些天了,咋不见马回家。怕是道上……也就二百里的脚程,不能啊……不敢想,越想越怕。可借出去了又上门讨要,事又不亮堂,等吧。

云压月风敲门。毕力格又扳了手指头,心上翻花乱滚,像有人一大把一大把地火上添柴。得进城!不进城找马,非憋出盘蛇疮火疖子不可。毕力格进得城里,七拐八拐寻到天增号。怎么看大匾大字也是天增号,毕力格前门后门转来转去,抽鼻子扯耳朵也没迈门槛。

第二天一早,毕力格又来到天增号,踩点儿似的转悠。伙计上下打量他,说:你转两天了,看衣着是草地来的,你是——叫那个毕力格?

是,正是。

快快,里边请!里边请!

毕力格问:这可是天增号?

您这话说的,那还能假!大匾上明明写着字。

可是,怎没听到我的马声?

王掌柜已经出来,行礼作揖,千恩万谢:马就在后院,只是想喂上膘长些肉再放回去。

见到马,王掌柜拍着马前胛后尻说:专人伺候着,一没套过车,二没搭过鞍。俺有钱,挑好的,补养,猛喂。

毕力格大惊大乍高跳脚:咋成了这样!

眼前这马,毛尖浸油,肋骨让肉填得满满。识途马微微对毕力格打个响鼻,继续低头吃料。

王掌柜一百个一千个要毕力格留下吃饭。毕力格抚摸马耳,抚摸马鼻,眼仁儿由黑变红,一巴掌擂桩上,拽开缰,拉马走人。

车摇晃着,毕力格疲惫欲睡,放任那马小步慢走。走了一程,毕力格一睁眼:这哪儿是回家的路?毕力格怒气攻心,扯马回天增号。

毕力格立门外大叫:你们喂了什么?这马废了!

伙计躬身道:红谷子,整麦粒,黄芪水,枸杞汤……俺掌柜叮嘱,这马瘦得不行,大补才是。

毕力格一腚蹲儿跌地上:好好个马,让你们补成废物,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23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毕力格救助王掌柜的过程可以看出,他是位经验丰富的老牧人,且为人重义轻利。
B.王掌柜见到老马后,“没出口”和“嘴上说”的话不同,说明他内心瞧不起毕力格。
C.“云压月风敲门”,既描写了云低风急的夜色,也暗示毕力格内心的紧张与焦虑。
D.小伙计猜到毕力格的名字,并热情邀请他进门,表明王掌柜没有忘记报恩的承诺。
【小题2】下列对小说语言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景物描写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动静相称,色彩明丽,委婉含蓄地展现了草原自由自在、阳光暖溢的和谐图景。
B.文中“上不了秤盘也扯不开量尺”“抽鼻子扯耳朵”等口语化表述,契合草原人特点,使小说读来更具地域特色。
C.全文人物对话省略了引号,这种表述方式使叙述者、阅读者和小说角色间距离更贴近,情感表达更自然,节奏更流畅。
D.小说多用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画线处连续几个动作描写,形象再现毕力格见到老马时的复杂心情,极具画面感。
【小题3】小说讲述毕力格将老马交给王掌柜时,多次写到干草,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标题“失途马”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