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5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成为记录当下乡村生活的一种新的流行表达方式。乡村网红通过短视频纷纷占领各大平台。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某短视频平台粉丝量过万的三农创作者超4万人,三农相关视频日均播放量超42亿次。

近年来,以乡村生产生活为内容源泉的短视频井喷式发展,让广大受众看到了散发着浓郁时代感、生活气息的乡村美好景象。乡土达人利用短视频展现乡土文化、开拓兴农新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年轻网友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早期走红的三农创作人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食创作者,短视频在传播乡村文化上展现出惊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藏族白马少年到记录东北乡村日常生活的短视频创作者,新的乡村叙事空间被大大拓展。

乡村生活短视频走红,主要还是因为其满足了人们多层次的情感需求。短视频中呈现的淳朴、自然、慢节奏的,具有美好诗意的田园生活,与压力大、节奏快的城市生活形成了强烈反差,满足了人们对浪漫田园生活的想象,使人们得以暂时逃离现实焦虑。对于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来说,这类短视频唤起了乡土乡愁记忆,产生了情感连接和身份认同;而对于没有此种生活经验的人来说,更多的是满足了他们对乡村的想象与期待。

当然,乡村短视频的走红也与技术、经济等因素不无关系。相对传统视频内容,短视频制作门槛低、使用成本低、极具感染力和现场感。乡民发布视频的主要动机,也多以工具性的经济致富和情感性的主体表达为主。返乡青年通过分享短视频聚集人气流量而获得经济收益。新媒介技术赋权,为乡民提供了记录乡村、表达自我的契机,使乡村被更多地看见

在乡村短视频的发展过程中,也能清晰看到政策支持、平台扶持的痕迹。之前,国家4部门联合印发的《2019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强调,要充分发掘互联网和信息化在精准脱贫中的潜力,扎实推动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多地政府借力短视频推动乡村发展,开展短视频创业等活动。各大平台也以流量、资金和技术方式,通过大数据精准帮扶。比如,有短视频平台从流量、电商、消费、教育、旅游等方向出发,建立起常态化帮扶机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乡村生活短视频走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通过短视频记录的媒介化乡村并非真实或全部真实的乡村。从呈现的内容看,乡村短视频单一化、同质化的问题较为明显,原创性不足限制了乡村生活的多元性表达。从表达方式看,乡村短视频呈现出的多为娱乐放大化的乡村。短视频的视听属性具有天然的娱乐基因,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取流量,有的博主会采用夸张甚至低俗的方式来吸引粉丝,各种雷人的视频也时有出现。从结果看,乡村短视频呈现的是被滤镜美化的乡村。镜头下的诗和远方,仅是复杂乡村图景的一个侧面,完整真实的乡村被遮蔽在了短视频镜头之外。

由此,短视频没有呈现的主题,恰是乡村发展中被忽视的重大问题。受到短而快的局限,碎片化的表达使很多现实问题不能引发严肃的观察和深入的讨论。短视频媒介建构的同质化、娱乐化以及被滤镜美化的乡村,不能被当成完全真实的乡村图景。我们要意识到媒介化的乡村与真实的乡村是有差距的。

(摘编自刘晓燕、韩俊峰《理性看待走红的乡村生活短视频》)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短视频呈现的慢节奏生活与快节奏城市生活形成强烈反差,可以使人们缓解压力,不再焦虑。
B.乡民或返乡青年发布、分享短视频的主要动机是通过聚集人气流量从而获得经济收益。
C.通过短视频记录的媒介化乡村并非真实或全部真实的乡村,被滤镜美化的乡村,带有很大的欺骗性。
D.建立起常态化帮扶机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短视频平台的支持和创作者自身的提升。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不仅成就了很多乡村网红,在传播乡村文化上也展现出惊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B.新媒介技术赋权、国家政策及各大平台精准帮扶及人们情感上的需求皆是乡村生活短视频走红的重要因素。
C.短视频只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主题,打破“短而快”的局限,就能备受关注,引发严肃的观察和深入的讨论。
D.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有的乡村短视频博主采用夸张甚至低俗的方式来吸引粉丝,如此发展会影响乡村短视频的发展前景。
【小题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成为记录当下乡村生活的一种新的流行表达方式,乡村网红通过短视频走红。
B.乡村短视频中美好诗意的田园生活,满足了人们对浪漫田园生活的想象,是人们心中向往追求的“诗和远方”。
C.通过短视频记录的媒介化的乡村并非真实或全部真实的乡村,完整真实的乡村被遮蔽在了短视频镜头之外。
D.多重因素促使乡村短视频走红,但应理性看待通过短视频媒介建构的乡村,不能将其当成完全真实的乡村图景。
【小题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小题5】请根据文章内容,就乡村短视频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22-23高三下·辽宁大连·开学考试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网文时代,我们怎样读名著?

王晴飞

“怎样读名著”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源于最近网络的一个热点话题“名著避雷帖”,即以看网络文学的方式来看名著,看出种种坏处,做出标签化的论断,提醒同好“慎入”。

所谓名著,我们不妨认为是指兼具比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知名度,禁得起不同时代的读者反复阅读与阐释,且被权威文学体制认可的文学作品。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将“文学名著”等同于文学经典。而“名著避雷帖”中的论断,便多有与我们所受的文学教育截然相反之处。比如《月亮与六便士》是“渣男抛弃妻子横刀夺爱”,贾宝玉也是到处拈花惹草无能不肖的“渣男”……这种网络文学培养出来的阅读方式,只看题材与情节,将人从具体的处境里剥离出来,而不愿意对人物处境及心理有“了解之同情”。

目前的网络文学,很多时候致力于给读者提供心理上的快感,迅速让读者最基本的欲望得到充分的迎合,日常生活中的缺憾得到补偿性的满足,对世界的既有的认知得到最直接的巩固。而长期接受网络文学定向投喂的读者也被宠坏了胃口,宠没了耐心,不耐烦看到与自己预设不同的世界,要求作品中有最简单最纯净也最狭隘的人设,最欢快的剧情,最大团圆的结局。

“名著”却不能如网文一般致力于提供足够剂量的情感与欲望的快感,而要去表现人性的隐微,处境的复杂,带读者去领略善与恶两极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甚至还会刻意纠正常识,冒犯观众,动摇他们的既有观念,自然会显得不够“道德”,人物也不够“纯洁”,令习惯了网文的读者心怀不满。

在以前的文学场域里,人们常常会以经典文学的标准评价通俗文学,要在通俗文学里找到严肃的意义;而现在熟读网文的读者则与之相反,以网络文学的标准衡量经典文学,要在鲁迅的作品里寻找爽点。如果我们没有培养出认真品味的肠胃,也丧失了悉心涵泳的耐心,那么任何名著与类似题材的地摊读物都将失去差别,《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和诲淫诲盗的庸俗文学也被抹平差异——惟一的区别可能是名著的情节不够“过瘾”,对“第三者”的谴责也不够有力。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方式,我们并不完全陌生。对文学名著做标签化、道德化的粗暴判断,也不是网络时代的专利。有学者说过一个故事,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在电车上听到有人评价安娜·卡列尼娜,说她是一个很“作”的女人。而彼时我们的文学史判断则将她作为反抗秩序、追求自由和爱情的符号,视她的丈夫卡列宁为虚伪、庸俗的官僚。其实,看起来代表普通民众看法的电车评论,与代表权威的文学史论断,结论虽截然相反,思维方式却并无不同,都是以文学作品和文学人物作为印证既有价值观念的工具。文以载道本就是大众最重要的文学认知,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我们身处其间的现代社会,文学向来承担着道德教化的功能,解读文学作品也常常从是否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入手。

事实上,我们也确实不宜将名著当作不言自明、天然正确的免检产品。名著自然往往是“好”的作品,但是作品的“好”除了永恒性,也会有其时代性和阶层性。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作品,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强大的吸引力,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也会遭遇许多现代人难以接受的价值观念,那些对于古人来说是“爽点”的内容,反会使现代读者产生不适之感,令人“不爽”。即便是现代文学经典,也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钱锺书的《围城》,被网友吐槽为“抖机灵”“刻薄”乃至“男性沙文主义和厌女”,这样的评价并非毫无道理,甚至可以弥补权威阐释之不足,其缺失不过是立论有失偏颇而已。所以我们不必完全拒绝对名著的指摘,只是在做判断的时候要保持整体感和分寸感,不去简单地完全抹煞其好处。

我们阅读名著,也要用与之相匹配的方法,设身处地去体贴更为复杂丰富的价值观念,以冲击自身的既有观念,拓宽我们的价值视域,使我们对世界与人性更多理解,而非更多偏见,也使我们的心灵更加细腻敏感,而不是更加冷漠麻木。名著也需要我们的“再创造”。以网文的方式理解名著,视为待避之“雷”,固然简单粗暴,但我们也不必因此走向另一极端,将名著视为“雷池”禁区,当作仅供顶礼膜拜的僵死的遗物。

(有删节)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表格信息提示填写下列表格。
网络文学   
人物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复杂多元,往往突破常规
作品主题迎合读者既有认知与价值观,呈现单一的大团圆式结局。(2)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不适合作为第④段例证的一项是(     
A.《哈姆莱特》中的国王克劳狄斯残忍杀兄娶嫂。
B.《复活》中的玛丝洛娃步入歧途、沉沦堕落。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一再隐忍妥协。
D.《阿Q正传》中的阿Q自轻自贱、自欺欺人。
【小题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名著避雷帖”对文学经典简单粗暴评价毫无存在价值。
B.给读者心理上快感和补偿性满足是网络文学优劣的标准。
C.“名著”以刻意纠正常识进而冒犯观众的方式传达思想。
D.自身既有观念及价值视域会影响我们对名著的深入理解。
【小题4】第⑥⑦两段针对以网络文学的方式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论证是否严谨,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评析。
【小题5】有同学阅读有关《红楼梦》“名著避雷帖”后,查阅《红楼梦》中下列内容,认可“贾宝玉是到处沾花惹草无能不肖的‘渣男’”的评价。请结合本文以及阅读《红楼梦》的经验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看法。

附:《红楼梦》:“后人《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想象力消费”的重要类型之一,科幻电影发挥基于科学的超时空想象力,通过把宏大的假定性科幻世界观剧情化,科幻形象与奇观场景的技术化呈现,让观众想象性地解决社会现实的矛盾,破解未来可能的灾难和危机。

《流浪地球2》讲的是《流浪地球》中宇航员刘培强,在2075年的地球危机中为拯救地球而驾驶宇航机撞向木星之前的故事。贯穿这两部科幻作品的是一个人类面对未来灾难自我拯救的超级叙事,一个可以用“人类带着地球流浪”来概括的“高概念”叙述,也是一种全宇宙跨时空视野下的“事件型”叙事——叙述宇宙大事件下的渺小人类或小人物。

然而,《流浪地球2》虽以宏大超凡的想象力为动力源,在未来时背景下飞越数代人乃至几千上亿年时光,但却依然颇具现实情怀,颇接人间“地气”,落脚于对人类面临的现实困境和终极问题的关切与思考。加拿大科幻文艺研究专家达科·苏恩文曾提出:“科幻小说是一种现实性的非现实性,要表现人性化的非人类之异类,是根植于这个世界的‘另外的世界’。”

也就是说,科幻世界与现实世界有一种互文性关系,这是科幻电影文化想象的重要特点。现实关怀是科幻想象力的重要内容和立足点。现实生活的经验制约着想象的边界,科学的逻辑制约着想象的方式。人类文化的原型和现实政治的意识形态性会折射在对未知世界的想象中。

《流浪地球2》“中景想象”世界观下“近未来”的人类,依然充满人间情怀。电影中的宇航员只是一种职业,他们都依然是生活中的凡夫俗子,对现实的插科打诨,加之混乱不堪的地球现实,底层反对派的叛乱——都使我们始终意识到当下的生存现实。

影片在视听奇观之外,计划实施后社会意识的改变,人类的自我异化,悲剧性、暴力化的派别之争,折射了深刻的社会现实和伦理危机。如果说脑洞大开的太阳氦闪、地球危机,2500年的流浪计划给我们以震撼与惊愕,地球的乱象、人性的考验、伦理的难题等,带给我们的却是沉重的,几乎透不过气来的思考。

而正是在这些严峻的问题中,在中国科幻电影鲜见的视觉奇观外,《流浪地球2》所表达的“中国想象”“中国思维”“中国方案”就尤其显得重要。

《流浪地球》系列的“故事核”或“高概念”,一言以蔽之就是——“带着地球去流浪”。这种对家园不离不弃的情怀显然与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文化崇尚流浪冒险精神,其隐含在圣经文化中的文化原型就是“造一艘诺亚方舟去流浪”,这就是小说中就有的“方舟派”与“移山派”的分歧和斗争。

显然,作为一种现代神话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其文化原型和思维模式与西方是不一样的。就此而言,《流浪地球》体现了中华民族集体想象、民族意识,传承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现代神话”模式——一种“愚公移山”式的,对家园不离不弃,最大程度尊重生命的拯救模式,而非“诺亚方舟”式的。这种“方舟模式”需要抓阄选择生命,这在《2012》《雪国列车》等影片中均有表现,是一种极少数人“精英化”的生存模式,对于普通大众是不公正不道德的。

节选自《<流浪地球>中国式地球危机想象与解决方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电影属于“想象力消费”,其目的是让观众“想象性”地解决各种问题。
B.科幻电影会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人类文化的原型和现实政治的意识形态。
C.《流浪地球2》中各种人物与情节的设计是为了带给我们沉重严肃的思考。
D.电影中的“方舟派”与“移山派”的分歧和斗争,体现的是中西文化、思维上的差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宇宙跨时空视野下的“事件型”叙事就是以叙述渺小人类或小人物来表现宏大的宇宙大事件。
B.《流浪地球2》中的人物充满了人间情怀,因而它所表现的“另外一个世界”依然根植于“这个世界”。
C.“中国想象”“思维”“方案”尤其重要的原因是西方式的思维并不足以解决深刻的社会现实和伦理问题。
D.这篇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阐述了中西方科幻的特点及差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宏大的假定性科幻世界观剧情化,科幻形象与奇观场景的技术化呈现”是科幻电影的一大特色。
B.《流浪地球2》的成功除了“接地气”的人物情节设计以外,独具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也是其亮点之一。
C.《流浪地球2》中人类的自我异化,悲剧性、暴力化的派别之争其实都是今天世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反映。
D.“带着地球去流浪”更符合中国人对家园不离不弃的情怀,对于西方的“精英化”生存模式我们难以接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带一路很多国家处在全球最为严重的争端地带。其中中东中亚段国家都不是单一民族或单一教派的伊斯兰国家,而是多民族多教派的国家。从古丝绸之路的地理分布看,沿线各个国家虽有自身的文明传统,但是以中巴经济走廊文明圈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没有太多异质文明的组合体。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在内的广大丝绸之路国家都是非西方文明国家,这些国家都强调文化的亲缘性和共同的历史命运。

由于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独特的跨多种文化的文明体系,所以它需要一个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性的意识形态支撑,这里的包容性和普遍性指政治和文化多极化并尊重历史和传统。一带一路文明圈不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和宗教出发,不鼓励引发冲突和暴力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一带一路文明圈只有回归复兴古丝绸之路多样化的文化,才会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才不会发生文明的冲突,从而保证一带一路的安全畅通。

中国需要通过一带一路文化的建设,造就一个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规划和贸易大道规划相适应的文化共同体。在这个文明圈内,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部落的认同感、凝聚力、自尊心和创造力,整合丝绸之路文明圈内的无限资源,让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文明圈的全体人民。未来由中国这样一个以多元性为特征的文化强国主导的一带一路文明圈应该是文化交融共生的,即既保持文化差异,又能在文化多样性中和谐相处。

在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中,中国要自觉防止搞新殖民主义文化,避免引发新的文明冲突。一带一路的核心区是伊斯兰文明带。中国要慎用西方的黑白分明敌我分明的一神教思想意识形态,避免重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伊斯兰世界文明冲突的覆辙。中国要用一种平等和包容的态度跟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近似或共性文化圈的探索,挖掘和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让中华文化与沿线国家近似的共生的或共性的文化创造性地进行大融通,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明圈。

做一带一路的文化项目,政策制定者一定要接地气,不能只依教科书和媒体所给的角度来看世界,要学习站在当地人的立场来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中国媒体在宣传报道一带一路时,需要一个谦卑的态度。中国长久以来总是以世界大国自居,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然而我们需要学习古人法显、玄奘的精神,怀着谦卑的心态,去尊重传播各地文明,不是盲目的自信自大。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国家,历史上多次被其他民族征服和同化,近代被西方国家殖民或半殖民。这些国家对外来民族在经济上文化上的突然涌入很敏感。因此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中,我们一定要让当地人看到一带一路不是来征服的,不是来殖民的,而是伟大的丝绸之路精神的复兴。       

(节选自李希光《建设一带一路上的文化强国》,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一带一路“文明圈”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文明圈里包括中国和印度等在内的广大丝绸之路国家,都是非西方文明的国家,这些国家都更强调文化的亲缘性和共同的历史命运。
B.古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有自身的文明传统,所以以中巴经济走廊文明圈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文明圈就是一个没有太多异质文明的组合体。
C.由于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独特的跨多种文化的文明体系,所以此文明圈需要一个政治文化上多极化的尊重历史和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支撑。
D.一带一路文明圈既不从单一意识形态和宗教出发,又不鼓励引发冲突和暴力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强调回归复兴古丝绸之路多样化的文化。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中中国要自觉防止搞新殖民主义文化而引发新的文明冲突,要慎用西方的黑白分明敌我分明的一神教思想意识形态。
B.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部落的认同感、凝聚力、自尊心和创造力,就可让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文明圈的全体人民。
C.做一带一路的文化项目时政策制定者要学习站在当地人的立场上来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中国媒体在宣传报道的时要有一个谦卑的态度。
D.一带一路上很多国家对外来民族经济文化的突然涌入很敏感,因此在文化传播中我们一定要让当地人看到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精神的复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很多国家处在全球最为严重的争端地带,其中中东中亚段国家发生争端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国家为多民族的多教派的国家。
B.未来一带一路文明圈由以多元性为特征的文化强国中国主导,文化交融共生应表现为既保持文化差异又能在文化多样性中和谐相处。
C.中国用平等包容态度挖掘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就能与之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明圈。
D.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长久以来总是以世界大国自居,现在我们要宣传古人法显与玄奘怀着谦卑心态去尊重传播各地文明的做法,就可避免自居为世界大国的心态。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