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选自《后汉书·梁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尉,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
B.娉,古代婚礼“六礼”之一。本义为“问名”,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文中是“娶”的意思。
C.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文中为孟光对梁鸿的尊称。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乐》 并为儒家“五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鸿幼年丧父,且又遭逢乱世。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那里,年幼的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了。
B.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有势之家仰慕梁鸿高尚的节操,想把女儿嫁给他,梁鸿却要娶孟氏之女。孟氏出嫁后请求制作粗布衣服、麻鞋等。
C.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他对妻子非常满意,给她取了字和名,在妻子质疑他的隐居之志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
D.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从不敢正视梁鸿,而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22-23高一上·四川阿坝·阶段练习
知识点:范晔(398-445)《后汉书》编撰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振远域。

②延熹二年征,再迁河南尹。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藏罪狼籍郡舍溷轩有奇巧乃载之以归。膺表欲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让诉冤于帝,诏膺入殿,御亲临轩,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帝无复言,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③顷之,帝崩。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共秉朝政,连谋诛诸宦官,故引用天下名士,乃以膺为长乐少府。及陈、窦之败,膺等复废。

④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⑤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遗漏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为司徒胡广所     (       )     (2)膺表欲其罪(       )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膺常矢石
A.发出B.冒着C.接受D.遮盖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引用天下名士
A.使用B.重用C.荐用D.任用
【小题4】用“/”给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藏罪狼籍郡舍溷轩有奇巧乃载之以归。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
【小题6】第②段划曲线处写到帝“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李膺与他论理,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小题7】世人评价李膺“谡谡如劲松下风”,称赞其人如同挺拔的松树下穿过的强风。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帝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帝知非常人遂相亲附建武元年正月,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进围安邑,数月未能下。会日暮,战罢,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日癸亥,匡等以六甲穷日不出,禹因得更理兵勒众。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大破之。遂定河东。承制拜李文为河东太守,悉更置属县令长以镇抚之。是月,光武即位于鄗,使使者持节拜禹为大司徒。策曰:“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尤着。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教在宽。今遣奉车都尉授印绶,封为酂侯,食邑万户。敬之哉!”禹时年二十四岁。……时三辅连覆败,赤眉所过残贼,百姓不知所归。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禹所止辄停车住节,以劳来之,父老童稚,重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帝嘉之,数赐书褒美。诸将豪杰皆劝禹径攻长安。禹曰:“不然。今吾众虽多,能战者少,前无可仰之积,后无转馈之资。赤眉新拔长安,财富充实,锋锐未可当也。夫盗贼群居,无终日之计,财谷虽多,变故万端,宁能坚守者也?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土广人稀,饶谷多畜,吾且休兵北道,就粮养士,以观其弊,乃可图也。”于是引军北至栒邑。禹所到,击破赤眉别将诸营保,郡邑皆开门归附。西河太守宗育遣子奉檄降,禹遣诣京师。禹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势。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 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余,寝疾。年五十七,谥曰元侯。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帝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帝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B.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帝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帝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C.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帝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帝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D.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帝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帝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甲,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六竖行的开头,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分别领起一竖行。“六甲”也可表示日、月。
B.大司徒,官名,周代有大司徒之职,掌管国家的土地与人民。汉哀帝时罢丞相之职,置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称三公。
C.五教,也称五常之教,指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尚书·舜典》中记载:“敬敷五教,在宽。”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以及高等嫔妃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的去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审时度势,作战进退有方。在安邑之战中,敌军全军出击时,他下令不妄动;敌军到达军营下时,他下令击鼓并进。
B.邓禹深谙政治,注重时局调控。在平定河东后,他积极主动采取措施,重新安置太守并委任各县官吏以稳定局面。
C.邓禹德才兼备,深得百姓爱戴。听闻邓禹军队纪律严明,百姓都携老扶幼来归附,他所到之处,老人小孩都挤满他的车下。
D.邓禹内尚文明,做好家庭示范。他侍奉母亲极其孝顺,教育子女注重能力的培养,教育他们各自掌握一门技艺,值得后世效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三辅连覆败,赤眉所过残贼,百姓不知所归。
(2)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
【小题5】邓禹不同意直接攻打长安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雄字伯豪,南阳涅阳人。安帝时,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州部多豪族,好请托,雄常闭门不与交通。奏案贪猾二千石,无所回忌。

永建初,公车征拜议郎。时顺帝新立,大臣懈怠,朝多阙政,雄数言事,其辞深切。尚书仆射虞诩以雄有忠公节,上疏荐之日:“臣见方今公卿以下,类多拱默,以树恩为贤,尽节为愚,至相戒日:‘白璧不可为,容容多后福。’伏见议郎左雄,数.上封事,至引陛下身遭难厄,以为警戒,实有王臣蹇蹇之节,周公谟成王之风。宜擢在喉舌之官,必有匡弼之益。”由是拜雄尚书,再迁尚书令。

上疏陈事日:“臣闻柔远和迩,莫大宁人,宁人之务,莫重用贤,用贤之道,必存考黜。是以皋陶对禹,责在知人。‘安人则惠,黎民怀之。’分伯建侯,代位亲民,民用和穆,礼让以兴。臣愚以为守相长吏,惠和有显效者,可就增秩,勿使移徙,非父母丧不得去官。其不从法禁,不式王命,锢之终身,虽会赦令,不得齿列。若被劾奏,亡不就法者,徙家边郡,以惩其后。乡部亲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从政者宽其负算增其秩禄吏职满岁宰府州郡及得辟举。如此,威福之路塞,虚伪之端绝,送迎之役损,赋敛之源息。循理之吏,得成其化;率土之民,各宁其所。追配文、宣中兴之轨,流光垂祚,永世不刊。”帝感其言,申下有司,考其真伪,详所施行。雄之所言,皆明达政体,而宦竖擅权,终不能用。自是选代交互,令长月易,迎新送旧,劳扰无已,或官寺空旷,无人案事,每选部剧,乃至逃亡。

大司农刘据以职事被遣,召诣尚书,传呼促步,又加以捶扑。雄上言:“九卿位亚三事,班在大臣,行有佩玉之节,动有库序之仪。孝明皇帝始有扑罚,皆非古典。”帝从而改之。其后九卿无复捶扑者。自雄掌纳言,多所匡肃,每有章表奏议,台阁以为故事。迁司隶校尉。初,雄荐周举为尚书,举既称职,议者咸称焉。及在司隶,又举故冀州刺史冯直以为将帅,而直尝坐臧受罪,举以此劾奏雄。雄悦日“吾尝事冯直之父而又与直善,今宣光以此奏吾,乃是韩厥之举也。”由是天下服焉。明年坐法免。后复为尚书。永和三年卒。

(选自《后汉书·左雄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乡部亲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从政者/宽其负算/增其秩禄/吏职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
B.乡部亲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从政者宽其负算/增其秩禄/吏职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
C.乡部亲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从政者/宽其负算/增其秩禄/吏职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
D.乡部亲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从政者宽其负算/增其秩禄/吏职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孝廉: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以任用官员的一种察举考试科目,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受理臣民上书及征召等事宜。文中即指朝廷官署。
C.封事:臣下写给君主的奏章。汉代章奏都不封口,当奏陈机密时,防有泄漏,用黑色口袋贴上双重封条呈进,故称。
D.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为副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雄刚直不阿,为人严格自律。在担任冀州刺史期间,他不与私相请托的地方豪强结交往来,奏请查办贪官污吏,毫不畏惧。
B.左雄忠诚直谏,言辞真挚恳切。在新帝即位,政事多有缺失之时,他多次上书议论政事,受到虞诩的称赞和推荐,并由是升职。
C.左雄明达政体,积极向上建言。他旁征博引,对顺帝纵论治国之道,极力劝说皇帝赏罚严明,可惜他的建议最终未被顺帝采纳。
D.左雄正直无私,包容后进之才。周举为左雄所推荐,后又因左雄荐举他人考虑不周而弹劾了他,左雄反而称赞他的做法是义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柔远和迩,莫大宁人,宁人之务,莫重用贤,用贤之道,必存考黜。
(2)九卿位亚三事,班在大臣,行有佩玉之节,动有庠序之仪。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