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6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隋氏末年,求采无,至于离宫别馆,非幸御之所,多聚宫人。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于是后宫及掖庭前后所出三千余人。

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不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于,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傥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联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 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征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卒。太宗闻而嗟悼,出发哀。有司奏言:“准《阴阳书》云:‘日在辰,不可哭泣’此亦流俗所忌。”太宗曰:“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中,安避历日?”。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

(节选自《贞观政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
B.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
C.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
D.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采无已”的“已”与《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的“已”词义相同。
B.掖庭,亦作“掖廷”,文中“掖庭”指宫中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
C.“出次发哀”的“次”指处所,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词义相同。
D.太牢,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去世,唐太宗知道后悲极而泣,要前去悼唁,有关部门上书说要避讳辰日,太宗反对,不予理会。
B.昔日舜帝告诫禹,不夸耀不骄傲,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能争功。太宗向大臣提及此言,是认为天子应该保持谦逊恭谨,心怀畏惧。
C.魏征认为,尧舜时代之所以太平,是因为君谦逊恭谨。他希望君王坚守这种态度,那么国家社程就会永远巩固。
D.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战高丽,在定州经常抚慰士兵。有一士兵生病,太宗亲自去到他的床前探望,还命令县官给他治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
(2)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傥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速奏?
【小题5】仁恻者,仁爱怜悯之意也。请简要概括三件能表现太宗仁恻之心的事情。
2023·广东江门·一模
知识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李斯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小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商鞅教孝公A燔B《诗》《书》C明法D令E设告F坐之过G而禁H游宦之民。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与现在的“博士”不同。
B.相,相互,与《孔雀东南飞》中“相见常日稀”的“相”意思相同。
C.逆探,预先了解,其中的“逆”与“逆来顺受”中的“逆”意思不同。
D.三代先王,指夏商周时代的先王,他们的仁政理念,往往为古人所推崇。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方少数民族,为秦朝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B.李斯借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皇没收《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文章。
C.姚鼐认为李斯并非是用荀子的学说侍奉秦国,他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这与苏轼观点不同。
D.李斯舍弃荀子的学说,是为了迎合君主而获得恩宠,“中侈君张吾之宠”的做法为姚鼐所批评。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2)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小题5】结合材料二,你认为姚鼐写作《李斯论》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万章问曰:孔子于卫主雍睢,于齐主寺人脊环,有诸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仇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之以礼,退之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雍睢与寺人脊环,是无命也。孔子不说于鲁卫,将适宋,遭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过宋,是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闻之,观近臣,以其所为之主;观远臣,以其所主。如孔子主雍睢与寺人脊环,何以为孔子乎!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于是喟然而叹曰:天以至明为不可蔽乎,日何为而食也?地以至安为不可危乎,地何为而动?天地而尚有动蔽,是故贤圣说于世而不得行其道,故灾异并作也。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 孔子怀天覆之心,挟仁圣之德,悯时俗之污泥,伤纪纲之废坏,服重历远,周流应聘,乃俟幸施道,以子百姓,而当世诸侯,莫能任用。是以德积而不肆,大道屈而不伸,海内不蒙其化,群生不被其恩。故喟然叹曰:而有用我者,则吾其为东周乎。

(节选自《说苑·至公》)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
B.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
C.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
D.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诸”与“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两句的“诸”字含义相同。
B.微服,常指避人注目而改换常服,文中孔子改换衣装是为避免遭遇危险。
C.“无定处”与“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四章》)两句的“处”字含义不同。
D.“而道不行”与“破灭之道也”(《六国论》)两句的“道”字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共王打猎时丢了一张弓,他很大度地不打算去寻找,认为获得这张弓的仍是楚国人,孔子却认为楚共王格局还不够高,不应局限于楚国内部。
B.万章向孟子求证孔子当年在卫、齐两国时住处的传闻是否属实,孟子加以否定,并告诉万章,孔子依据礼和义而进退,不会刻意去追求富贵。
C.孔子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希望能使天下的百姓都各得其所,但他游说了七十个诸侯国君却未能得志,居无定所,只好隐退而修订《春秋》。
D.孔子胸襟广大如天覆大地,他拥有仁慈圣明的品德,对世俗污浊深感痛惜;他长叹说,如果有人能重用自己,自己一定能成为东周的达官显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不说于鲁卫,将适宋,遭桓司马,将要而杀之。
(2)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孝宗即位,诏求直言,熹上封事言:“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而可以应天下之务。”隆兴元年,复召。入对,其一言:“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洪适为相,主和,论不合,归。

光宗即位,改知漳州。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减经总制钱四百万。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土俗崇信释氏,男女聚僧庐为傅经会,女不嫁者为庵舍以居,熹悉禁之。宁宗即位,有旨修葺旧东宫,为屋三数百间,欲徙居之。熹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疏入不报,然上亦未有怒熹意也。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四书”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庆元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B.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C.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主要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是孟子及其徒遗留下来的言论。
B.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黑袋封信;也指封禅。文中指前者。
C.九考:指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 故而此处“考”代指三年之意,九考则为二十七年。
D.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的生员,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聪慧过人,自小异于常人。读《孝经》,只看过一遍,就知道为人的是与非,和小伙伴玩耍,他就能画出八卦图形,他的父亲感到惊奇。
B.朱熹直言进谏,竭尽一片忠心。他规劝孝宗格物致知,主张当前应出战复仇,但宰相洪适主张同金讲和,二人观点不同,于是回乡。
C.朱熹体恤百姓,教化百姓风俗。朱熹治理漳州时,减免多种赋税费用;安排父老解说礼仪来教导当地百姓;禁止当地崇尚释氏的风俗。
D.朱熹学问深厚,一生著书颇丰。他认为古人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圣贤关于探究义理的解释,著书共一百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2)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