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29
阅读下面的文官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子欲专齐政,以大斗货、小斗收而民悦。勾践欲雪会稽之耻,拊其民,吊死问病而民喜。二者皆自有所欲为于他,而伪诱属其民,诚心不加,而民亦说。孟尝君夜出秦关,鸡未鸣而关不,下坐贱客,鼓臂为鸡鸣,而鸡皆和之,关即启,而孟尝得出。

赵人吾丘寿王,武帝时待诏,上使从董仲舒受《春秋》,高才,通明于事。后为东郡都尉。上以寿王之贤,不置太守。时军发,民骚动,岁恶,盗贼不息。上赐寿王书曰:“子在朕前时辐凑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至连十余城之势任四千石之重而盗贼浮船行功取于库兵甚不称在前时何也?”寿王谢言难禁。复召为光禄大夫,常居左右,论事说议,无不是者,才高智深,通明多见。然其为东郡尉,岁恶,盗贼不息,人民骚动,不能禁止。

荆轲入秦之计,本欲劫秦王生致于燕,邂逅不偶,为秦所擒。当荆轲之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医夏无且以药囊荆轲。既而天下名轲为烈士,秦王赐无且金二百镒。天下之士不以荆轲功不成,不称其义,秦王不以无且无见效,不赏其志。志善不效成功,义至不谋就事。

齐詹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其君也,若何?”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詹曰:“列地而予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对曰:“言而见用,臣奚死焉?谏而见从,终身不亡,臣奚送焉?故忠臣者能尽善于君,不能与陷于难。”

或问于孔子曰:“颜渊、子贡、子路三子者皆贤于夫子,而为夫子服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诎,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之道,弗为也。”孔子知所设施之矣。有高才洁行,无知明以设施之,则与愚而无操者同一实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定贤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在朕前时/辐凑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至连十余城之势/任四千石之重/而盗贼浮船行功取于库兵/甚不称在前时/
B.子在朕前/时辐凑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至连十余城之/势任四千石之重/而盗贼浮船行功取于库兵/甚不称在前时/
C.子在朕前/时辐凑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至连十余城之势/任四千石之重/而盗贼浮船行功取于库/兵甚不称在前时/
D.子在朕前时/辐凑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至连十余城之/势任四千石之重/而盗贼浮船行功取于库/兵甚不称在前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拊循其民”和“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循”意思不同。
B.关,指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文中的“秦关”就是指秦地关塞。
C.“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荆轲”和“提刀而立”(《庖丁解牛》)中的“提”意思相同。
D.爵,君主国家贵族封号,古代分为公、侯、伯、子、男。文中的“疏爵”就是指分封爵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举成子、勾践对待百姓的例子,是想说明身居高位的人统治百姓,哪怕他能满足百姓的欲望,受到百姓的喜爱,但也未必就是贤人。
B.赵人吾丘寿王才干很高、通晓事理,但担任东郡都尉时却没有管理好东郡,是因年成不好,盗贼不断,百姓骚动,又没有办法禁止。
C.在荆轲刺秦的事件中,天下人都称赞荆轲是位壮烈之土,后来秦王也赏赐了在当时危险情境下勇敢出手的御医夏无且二百镒金。
D.晏子在回答齐詹的问题时,明确了自己不会跟随亡国之君逃亡,他的道理是作为臣子要好好保护君王,而不是与君王共陷灾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皆自有所欲为于他,而伪诱属其民,诚心不加,而民亦说。
(2)荆轲人秦之计,本欲劫秦王生致于燕,邂逅不偶,为秦所擒。
【小题5】结合后三段内容,简要概括“贤人”做事的具体标准。
2023·山西晋中·二模
知识点:议论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臣固守以周室       窥:探看
B.廉颇、赵奢之制其兵       伦:辈,类
C.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尝:曾经
D.秦人开关             延:抵抗
【小题2】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             ②君臣守以窥周室
收要害之郡             ④追亡逐,伏尸百万
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小题3】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第二段文字,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出显示出诸侯联军力量的雄厚。
D.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愤,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小题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B.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C.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D.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小题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大学》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D.《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春秋》合称“五经”。
【小题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节选)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注①蒙鸠:即鹪鹩(jiāoliáo),又名“巧妇鸟”,是一种善筑巢的小鸟。②苇、苕(tiáo):皆植物名,属芦茅之类。③滫(xiǔ):臭水。④柱:同“祝”,折断。⑤醯(xī):醋。
【小题1】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B.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C.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D.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人,平民百姓,无官爵者,没有自由身份的劳动者。
B.百仞,古代八尺或七尺为一仞,形容极深或极高。
C.盗跖,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大盗,在先秦古籍中用来形容坏人。
D.五声,即五音,古代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蒙鸠系巢于芦苇之上,风至苇折卵破子死的比喻,说明人应该注意立身的方式。
B.作者用“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来比喻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
C.作者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寓于浅显的比喻之中,“醯酸而蚋聚”比喻人要善于选择良好的环境。
D.作者认为,君子应该全面掌握学习的知识,追求修养的纯粹完美,达到“定”与“应”的统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