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85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足以妻子               蓄:供养
B.明君民之产               制:限制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耽误
D.乐岁终身苦                  乐岁:丰年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从之也轻               ②鸡、豚、狗、彘
③然后从刑之                    ④然后驱之善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相同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2-23高一下·福建三明·阶段练习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孟子》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议论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节选自《论语·阳货》)

材料二: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三月无君则,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佛肸(xī):晋国大夫赵简子的家臣,中牟城的地方官。②磷(lìn):薄,损伤。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有B是C言D也E不F曰G坚H乎I磨J而K不L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涅,指染黑,与成语“涅而不渝”的“涅”字意思相同。
B.传,指解释经书的著作,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传”字意思不相同。
C.吊,指安慰,与《屈原列传》中“及见贾生吊之”的“吊”字意思不相同。
D.牺牲,古代供祭祀用的牲畜,与《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的“牺牲”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之所以反对孔子应佛肸之召,是因为他认为孔子此次准备应召出仕属于“不由其道”。
B.孟子认为古代君子愿意做官,但又厌恶不能通过正道获得,他们失掉官位就像诸侯失去封国一样。
C.孟子认为,如果祭祀的祭品、器皿等不完备,就不敢祭祀、宴饮宾客,这种人是不值得同情的。
D.孟子认为士做官就像农夫种田,用农夫出疆不丢弃自己的工具作比,以此解释孔子“出疆必载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2)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
【小题5】孔子不顾子路的反对坚持欲往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死者,故患有所不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故?则冠履不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为。何不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                  辟:通“僻”,偏远
B.由是则可以辟而有不为也 患:担心
C.则冠履不手足之贵也        若:你
D.万事莫于义                      贵:贵重
【小题2】下面各句+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所恶有甚死者   万事莫贵
B.不用也             
C.何不             必不
D.舍生取义者也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小题3】下面有关【甲】【乙】选段的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
B.【乙】文用“冠履与手足”“天下与身”的取舍,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
C.【甲】【乙】两文中的“义”是指为朋友而坚守的“道义”,而今天我们所说的“义”是指“正义”,两者截然不同。
D.【甲】【乙】两文的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说理清楚透彻,很有教育意义。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文本二: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邪?”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文本三: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臣故敢献其愚,效愚忠。为大王计,莫若安民无事,请无庸有为也。安民之本,在于择交,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不得则民终身不得安。请言外患:齐、秦为两敌,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齐,而民不得安;倚齐攻秦,而民不得安。故夫谋人之主,伐人之国,常苦出辞断绝人之交,愿大王慎无出于口也……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以傧畔秦。”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文本四:

赵武王曰:“今吾欲继襄王之业,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祝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鳀冠秫缝,大吴之国也。礼服不同,其便一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服A者B所C以D便E用F也G礼H者I所J以J便L事M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即“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政治主张,六国地连南北,故称“合纵”。
B.陈忠的意思是陈述内心忠诚,“陈”与《后汉书·张衡传》“衡因上疏陈事”的“陈”字含义相同。
C.倚秦的意思是依靠秦国,“倚”与《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的“倚”字含义不同。
D.左衽,前襟向左掩,是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与之相对,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服多为右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孟子认为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B.文本二中赵威后对齐使的不悦而问予以了强有力的反驳,认为对方是“舍本而问末”。
C.文本三中苏秦认为要保全赵国,赵王必须选对外交对象,因此应联合五国对抗秦国。
D.文本四中赵武灵王之所以推行胡服骑射,是为了应时而变,效仿周边的瓯越及吴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2)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小题5】如何做到孟子所说的“得民心”?请结合后三个文本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