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且论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廷尉奏当,一人犯,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上尝召王生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后,张廷尉为淮南王相。久之,释之卒。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B.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C.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D.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公,官名合称,周代为最高辅政大臣,西汉初年用来称丞相等高级官员。
B.跸,本意是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本文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C.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也用来作王室的代称。
D.廷尉,古代官职名,秦始置,西汉沿置,掌管军事,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富有才干,勇于进谏。袁盎知道他的才能,加以举荐;后来张释之进言秦汉之事,果然受到汉文帝的赏识。
B.张释之不惧权贵,刚直不阿。太子和梁王驾车入朝时违反了规定,张释之不顾太后对两人的赦免,坚决予以弹劾。
C.张释之铁面无私,坚守原则。对于冲撞皇帝案和玉环失窃案,张释之都没有逢迎皇帝的心意,而是坚持依法判处。
D.张释之恭谨谦抑,礼贤下士。王生在朝堂上故意让张释之给他系袜带,张释之丝毫不以为意,跪下身子帮他系上。
【小题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A.盛以锦囊B.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C.皆为陛下所成就D.铸以为金人十二
【小题5】请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由是奇释之,拜释之为廷尉。
(2)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22-23高二下·福建莆田·开学考试
知识点:司马迁(前145-前90)《史记》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1)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鵩”。贾生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鳌,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2)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减)

【注】①釐(xī):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孝文皇帝初立A闻河南守吴公B治平C为天下第一D故与李斯同邑E而尝学事焉F乃征为廷尉。

【小题2】下列对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文中指优异的才能。
B.超迁,越级提拔。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也有作降职远调的。古代表示官职提升的还有“拔”“擢”“陟”等。
C.害,嫉妒,与《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词义相同。
D.无状,行为失检,没有礼貌,与成语“出言无状”中“无状”的词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奉命制定新的法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人的诽谤,说他年轻学浅,总想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使文帝夜半前席。
D.贾谊因文帝分封淮南厉王子上奏疏,并多次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2)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小题5】屈原和贾谊生于不同朝代,但是司马迁却将他们放在同一个列传里,请结合文本,试分析司马迁这样处理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高祖仁而爱人,喜施。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秦二世元年秋,陈胜[注]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令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教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于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降轵道旁。沛公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陈胜,字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B.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C.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D.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这里指汉高祖刘邦,汉朝开国之君,破釜沉舟的典故与其有关。
B.季,与伯、仲、叔一起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是排行最后的,如刘季。
C.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D.咸阳,秦朝都城,有说法认为因其位于山之南、水之北,所以称咸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时,陈胜在蕲县起兵,到陈地后自立为王。各郡县的人有很多都杀掉他们的长官来响应陈涉,沛县县令也想起义来响应陈涉。
B.沛县县令害怕刘季他们发动事变,关闭城门坚守,想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翻过城墙去投靠刘季,刘季鼓动沛县父老杀掉沛县县令。
C.沛县父老杀掉沛县县令后,打开城门迎接刘季,想让他做沛县县令;萧何、曹参等文官也要刘季担任。刘季反复推让后还是被立为沛公。
D.沛公入关后在关中称王,与父老们约法三章,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去向百姓们讲清楚。而项羽西进后,一路屠杀并焚烧了秦朝宫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
(2)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项王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句中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项王乃复引兵A而东B至C东城D乃有二十八E骑F汉骑G追者H数千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意思是一定,与《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B.“方”意思是土地纵横,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方六七十”中的“方”字含义相同。
C.“顾”意思是回头看,与《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中的“顾”字含义不同。
D.“面”,名词作动词,意思是面对,与《赤壁赋》“西望夏口”中的“西”字用法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英雄柔情。垓下被围,弹尽粮绝时,“起”“饮”“歌”等一系列动词表现出他穷途末路时的悲壮和柔情。
B.项羽缺乏自省意识。他率部下出逃,因受农夫欺骗,陷入大泽中。而他始终认为自己的失败乃是天数,这揭示了他性格中的弱点。
C.项羽勇猛善战。当他逃到东城时,回顾了自己戎马征战、功绩赫赫的生平,随后为了绝境求生,又奋勇斩杀汉军数人。
D.项羽知耻重义。他逃至乌江时,乌江亭长劝他急渡,但他认为自己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于是将马赠给亭长,宁死不辱。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小题5】项羽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