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小题。

楚庄王欲。庄子谏曰:“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小题1】对文章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伐:进攻B.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而:而且D.故:因此,所以
【小题2】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19-20高一下·黑龙江齐齐哈尔·期末
知识点:《韩非子》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战于民心。禁先其本者治,兵战其心者胜。圣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强,先战者胜。夫国事务先而一民心,专举公而私不从,赏告而奸不生,明法而治不烦。能用四者强,不能用四者弱。夫国之所以强者,政也;主之所以尊者,权也。故明君有权有政,乱君亦有权有政,积而不同,其所以立异也。故明君操权而上重,一政而国治。故法者,王之本也。

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节选自《韩非子·心度》)

材料二:

臣闻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尧舜以德,则人爱君如父母;秦以力,则人视君如仇雠。是故天下者,德可凭而力不可恃也。伏惟皇帝陛下日崇圣德,以永服天下之心。若夫敦好生之志,推不忍之心。薄于刑典,厚于恻隐,常戒百官,勿为苛酷,示之天下之慈也,唯圣人能之。珠玉之玩,不兴土木,示天下之俭也,唯圣人能之。鸡鸣而起,孜孜听政,每有余暇,则召大臣讲议文武,访问艰难,此皇王之勤也,唯圣人勉之。贵贱亲疏,赏罚惟一,有功者虽憎必赏,有罪者虽爱必罚,舍一心之私,从万人之望,示天下之公也,唯圣人行之。

(节选自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法与时转则治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严厉,与司马迁《鸿门宴》“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意思不同,
B.易,改变,与李斯《谏逐客书》“移风易俗”中的“易”意思相同。
C.御,治理,与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御”意思不同。
D.耻,以……为耻,与韩愈《师说》“则耻师焉”中的“耻”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治理民众,不放纵民众的欲望,而追求对民众有利,让刑罚严厉是第一要务;民众努力建功立业,国家的公务就不会受到侵扰。
B.明君和昏君都有权力和施政举措,但他们成就的功业却很不同,这是明君更善于操弄权力和政治所致,明君因掌握权势而地位尊贵。
C.同样是治理国家,尧舜和秦采用了不同方法,结果百姓待尧舜如父母,却视秦朝为仇人,范仲淹希望当朝皇帝以史为鉴,赢得天下民心。
D.在刑法上宽待民众,告诫百官不要苛刻,向天下人显示慈悲;不兴建土木工程,向天下人显示节俭,圣人能够践行这些举措。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
(2)每有余暇,则召大臣讲议文武,访问艰难。
【小题5】韩非子和范仲淹对治国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有?”师旷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或曰: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美之大者也,非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昔者宫之奇在虞,僖负羁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发中功,虞、曹俱亡者,何也?此有其臣而无其君者也。且蹇叔处干而干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干而智于秦也,此有臣与无臣也。向曰“臣之力也”不然矣。昔者桓公宫中二市,妇闾二百,被发而御妇人。得管仲,为五伯长,失管仲、得竖刁而身死。以为非臣之力也,且不以管仲为霸;以为君之力也,且不以竖刁为乱。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汰,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也,数也。

(节选自《荀子 仲尼篇第七》)

【注】①纯缘:给衣服镶边。②奢汰:没有节制地挥霍浪费。③倓然:形容安然不疑。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忘A其怒B出C忘其雠D遂立E为仲父F是G下之大H决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提宾的标志。与《齐桓晋文之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之”不同。
B.所以,表原因。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相同。
C.竖子,指童子、童仆。“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D.幸,侥幸的意思。与司马迁《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词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借晋平公与叔向、师旷三人的对话,实际上是在宣传自己关于如何治国的思想主张。
B.韩非子在论证观点时,引用了多个事例:虞国、曹国拥有智慧之臣却灭国,蹇叔先事虞后事秦。
C.在孔子门生看来,齐桓公为了争夺国家政权,做了许多险恶肮脏、放荡奢侈的事情,完全不值得颂扬。
D.齐桓公重用管仲,给予他很多特权,管仲也将齐国治理得井然有序,贵贱长少都愈加敬重齐桓公。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2)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
【小题5】两则材料都分析了齐桓公成功的原因,请分别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致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壁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彩,自觉者不彩,自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①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B.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C.爱其壁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D.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伐”字意思相同,都翻译为“讨伐”。
B.“间”与《庖丁解牛》中“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中的“间”意思不相同。
C.“蚤”与《鸿门宴》中“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意思相同。
D.假,意思为“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小题5】《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