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5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的墓园

迟子建

(1)父亲去世的日子离除夕仅有一月之差。父亲没能过去年,可我们必须要过这个年。

(2)天非常寒冷,我站在火炉旁不停地往里面添柴。火苗像一群金发小矮人一样甩着胳膊有力地踏着脚跳舞,火星则像蜜蜂一样嗡嗡地在炉壁周围飞旋。炉火燃烧的声音使我非常怀念父亲。

(3)母亲躺在她的屋子里,炕很暖和,但我知道她没有睡着。她还不到五十,头发仍是乌色的,全家人中最痛苦的莫过于她了,可她并不像其他失去丈夫的女人一样大放悲声。她很少哭,有时哭也是无声的,这种沉重的不愿外露的哀思使我们非常害怕。在我年幼的时候,年前的这段时光中,母亲常常是踏着缝纫机为我们做新衣裳,那种好听的“嗒嗒嗒”的声音就像割麦子一样。那时候厨房里总是热气腾腾,一会儿蒸年糕了,一会儿又用大锅烧水洗衣裳了,干柴在火炉里毕剥作响,乳白的水汽云雾般地涌动,晃得人眼神恍惚。往往是父亲撞上了我们,或者我们撞上了母亲,无论谁撞了谁都要乐一阵子。

(4)我站在火炉前茫然若失。我的心很空,眼前总是闪现出山上墓园的情景。父亲现在睡着的地方是我小时候进山最害怕的地方,因为那里使我有一种莫名的忧伤。现在我才明白悬了多少年的心只是因为那里会成为收留我亲人的地方。现在它成了父亲的墓园,我才不害怕经过那里,我才心平气和地第一次认真观察那里的景色:那里地势较高,背后有一个平缓的山坡,山坡上长着稀疏的樟子松。而坡下,也就是墓园四周却是一大片清一色的落叶松,它们全都直直地卧在丰盈的白雪之上,是一片十分年轻的树木。再过百年,这些树木蔚为壮观的时候可能会使墓园看上去十分古老,它们的环绕将使灵魂越来越宁静。

(5)炉火越来越旺了,弟弟从火炉西侧最小的一间房子里走出来,走到我身旁。他黑着脸,一声不吭地争着抢我手中的炉钩子,他也想来烧火。我把炉钩子让给他,转回身,朝厨房走去。这时我突然听见母亲的房门响动的声音,接着我听见弟弟扔炉钩子的声音,他似乎是追着母亲出去了。他怕她出去想不开,我们都怕这样,所以母亲一出门总得有人装做无意地出去跟踪。不一会儿,弟弟先开门回来了,他手里提着一只竹筐,里面装满了碗和盘子。他神色有些喜悦地对我说:“咱妈想过年了,她去仓房里收拾过年用的东西。”我如释重负。

(6)母亲把我们姊妹几个叫到一起,向我们布置忙年的工作。母亲一旦活起来,我们也就跟着活起来了。母亲吩咐活儿的时候她的左眼里仍然嵌着圆圆的一点红色,就像一颗红豆似的,那是父亲咽气的时候她的眼睛里突然生长出来的东西。我总觉得那是父亲的灵魂,父亲真会找地方。父亲的灵魂是红色的,我确信他如今栖息在母亲的眼睛里。

(7)再有两天就是年三十,我们要依照风俗去山上请爸爸回家过年。一大早,母亲就起来忙着煎鱼、炒鸡丝和摊鸡蛋,她做这些都是上坟用的,而我们姐弟三人则在里屋为父亲打印纸钱。等一切都准备停当我们将要出发的时候,母亲突然说:“让我也去吧。”母亲垂下手,很自然地征求我们的意见。我和弟弟同时看了看姐姐,姐姐说:“你别去了,我们去就行了。”“可我还一次也没去过呢。”母亲很有些委屈地说。她飞快地摘掉围裙,冲进里屋去找围巾和手套。我们姐弟三人趁她还没出来就先溜出家门。她不知道父亲墓园的确切位置,而且她发现我们是故意摆脱她之后,她绝对不会再追赶我们的。从墓园回来已近晌午,厨房里很温暖,炉火很旺。母亲头也不抬地守着一只盆子剐鱼,看来她是生了气了,她很少这样对我们生气。

(8)年三十,按照母亲的吩咐姐姐必须回婆家过年,那么只有我和弟弟同她共度除夕之夜了。为了不惹她伤心,我们在那一天都表现得出奇的勤快,而且都装出很高兴的样子。午夜之时,外面的爆竹声连成一片,像地震似的。母亲像往年一样以家庭主妇的身份站在灶前煮饺子,而我和弟弟则马不停蹄地往桌子上摆菜、筷子、酒杯和食碟。我们坐在桌前举起酒杯为新年做着陈旧的祝福。母亲神情极其镇静。自始至终,她没有落一滴泪,她的眼睛里收留着那个柔软的孩子般地栖息在她眼底的灵魂——那枚鲜红的亮点同母亲的目光一起注视着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创造的共同的孩子。那天夜晚,炉火十分温存,室内优柔的气氛使我们觉得春天什么时候偷偷溜进屋里来了。

(9)初一的时候天忽然下起漫无边际的大雪,我很迟才从梦中醒来,觉得屋子里暖洋洋的,用手试试火墙,才知母亲早已起来生过火炉了。我披好衣裳,下地,去母亲的房间。可我突然发现母亲不在房间里,她的房间收拾得十分干净。我的心沉了一下,慌慌地去把弟弟摇醒,“妈妈不见了。”我说,“不会走远吧。”弟弟穿衣起来跑到屋外的院子里去找母亲,但怎么也没能找到。我们急得几乎要放声哭了。

(10)母亲会不会因为一时思念成疾而真的抛下我们呢?我的眼前突然闪现出山上墓园的情景。现在那里是白雪的墓园,母亲会不会去那里了呢?没等我说出这个可怕的想法,母亲突然推门而入了。她的身上落着许多雪,她围着一条黑色的头巾,脸色比较鲜润,目光又充满了活力。

(11)“你去哪儿了,急死我们了。”我说。

(12)母亲摘下围巾,上上下下地拍打着她身上的雪花,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轻轻地告诉我们:“我看你爸爸去了。”

(13)“找到地方了吗?”我们问她。

(14)“我一上山就找到了。”她垂下眼睑低声地说,“我见到他的坟时心里跳得跟见到其它的坟不一样,我就知道那是你爸爸。”

(15)“他那里真好。”母亲有些迷醉地说,“有那么多树环绕着,他可真会找地方。春天时,那里不知怎么好看呢。”她说完走进里屋把围巾手套放置好,又重新走回厨房,戴上围裙,掀开炉圈去看炉膛的火,这时我才吃惊地发现她的眼睛如此清澈逼人是因为那颗红豆已经消失了!看来父亲从他咽气的时候起就不肯一个人去山上的墓园睡觉,所以他才藏在母亲的眼睛里,直到母亲亲自把他送到住处,他才安心留在那里。窗外的大雪无声而疯狂地漫卷着,我忽然明白母亲是那般富有,她的感情积蓄将使回忆在她的余生中像炉火一样经久不息。这时母亲温和地转过身来问我们:“早饭你们想吃点什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起初躺在屋子里,后来“活起来”准备过年,又独自去墓园看父亲,这些表现说明她已走出悲痛,开始了新的生活。
B.年幼时,年前的时光总是忙碌而温馨;而今年,父亲的离世让全家沉浸在悲痛中,没有了往年属于这个时间的欢声笑语。
C.弟弟黑着脸抢炉钩子,也来烧火,这一系列举动体现了弟弟对“我”的不满,说明父亲去世后,姐弟之间也出现了隔阂。
D.年三十的前两天,母亲备好祭品,本想和姐弟三人一起去给父亲上坟,却被拒绝,姐姐断然拒绝的态度令母亲非常生气。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没能过去年,可我们必须要过这个年”,既表达了失亲之痛,让悲伤的情调笼罩全篇,又为后文全家忙年的情节埋下伏笔。
B.小说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塑造了一个情感丰富、豁达坚毅的母亲形象,她通过自己的行动带给孩子们温暖和勇气。
C.“炉火”这一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它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几乎贯穿全篇,既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同时也烘托了小说的主旨。
D.小说围绕父亲除夕前去世后,一家人如何过这个年展开;语言温婉细腻,娓娓道来,感情真挚,充满生活气息,又富感染力。
【小题3】小说第(4)段详细描写墓园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小题4】迟子建说,我有一个短篇小说叫《白雪的墓园》,有人读了,说我写得挺温暖,我说这篇小说其实多么凄切啊。请结合文中对“母亲眼中的红豆”的描写,谈谈你对“温暖”和“凄切”的理解。
22-23高一下·辽宁丹东·开学考试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迟子建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乡散记

韩映山

晩秋的月亮是最清朗的。尤其是在静静的淀水上面,更显得它明媚光彩。月的柔光在水面上漂荡,金黄黄地映成一条胡同,那里边有白色的云影和一个圆圆的风圈。

快到村岸时,便看见一片黑压压的渔网,晾在架子上。微风吹过来鱼腥气味。从网右侧,划出一只小船。划船的是个上年纪的人。我还没看清他的脸庞,船上的人就抢先说:“这不是?这就是老豪啊!”同行的那人小声告诉我:“我们这一道上,讲叨的就是他啊。‘闻名不如见面’,就是这么个干巴瘦的老头。你看在高阳文化馆里画的那个老头像他吗?”

经他一提,我脑子里又闪过贴在文化馆门口的那张画来:一位老人,在水上正领着人们打网,日光把他的脸晒成酱赤色……只见他光着背,正紧张地招呼着人们快快撒网,一条条的大鱼扑上来了。他那兴奋劲头,表现得非常突出。

“你见了我爷爷就认识了!”坐在我身旁的小姑娘荷荷也对我说:“他那长相好认,黑瘦、长巴脸、两个黑眼,亮闪闪的。眼珠常常凸凸地转,那是看鱼养成的习惯。”他们还告诉我说,他从成社以来,就把拿鱼的手艺儿全贡献出来了。这么宽旷的大水,他能看出哪儿鱼多,他那拿鱼的法子,更是锦囊妙计。他成了全社的台柱子。听这样一说,我就更加注意起这位老人来。

他和船上的人搭了句话,就一个人默默地围着网看起来,翻翻这,扯扯那,一边咕噜着:“好家伙,这么大的窟窿!多大的鱼不跑掉?咳!这是谁?使网就像吃网!”

不用问,他是在细心地检查这些网哩。用了一天的网,说不清哪儿就会有漏洞。跑了鱼,这不能不是社里的损失呵!

上了岸,我就住在荷荷家。吃了饭,荷荷领我到一间低得碰头的小屋去休息。

“嫂子!”忽然院外传来一个响亮的声音,“把梭子给我。大伯非要把网补上不行。分棉衣专等他哩!”边说边进屋去了:“大伙都说他是‘公德老’——让他去挑头一件。可他说:‘网不补上明天就误了下河,分衣不着急,让别人先分吧!剩下的我再要。’叫我来拿梭子,他还等哩!穿个小夹袄,多冷!”

“天晚了,还看见补哇?”荷荷娘说:“要不,我去!”

“甭!”进来的那人说:“他说在月亮地里能看见。你知道,他那是有名的‘千里眼’,一丈深的水能看见鱼浮!”

“那就快去!”荷荷娘带笑地催促:“给你,再拿点饽饽,老人这时候还没吃饭。一天就光为‘你们’社里的事了……”没说完就忍不住笑起来。

“快别说了!他等急了。”荷荷插嘴说:“叫我爷爷在船上挨冻,你倒跑到屋里取暖,像个社长吗?”

“喝!你这个小社员,学‘大人吃瓜’呀!”社长逗趣,“好,我走了。”一阵脚步声跑远了。

很晚很晚——我睡了以后,一种“索索”声把我惊醒。我发现,老人正拿一件棉袄盖在我被上。眼睛慈爱地看着我。我一时没说出话来,心里热乎乎的,嗓子被什么东西哽住了。

“怎?醒了。”老人温和地微笑,一面低下头去,低低地说:“一个被子冷点,外面要变天。你们出门在外的……这么远,把棉衣送来救济俺们,自个倒挨冻,叫人怎过意?”

“不。”我光着膀坐起来,热情地说:“棉衣是咱全国各地人们捐献的,他们都结记着咱们这些水灾区的人们,希望咱们吃饱穿暖战胜灾荒……大伯,你分了一件吗?”

“我去的工夫就分完了,这是社长给留的。我的意思,是让别人先穿上,我呢,什么早晚。”大伯抽着烟,慢慢地但很严肃地说:“大伙净结记咱们;咱也得常常把大伙挂在心上呀!”

我心里思索着这句话,很想和大伯谈谈。但又很愿意让大伯赶快安歇——他劳累一天,是多么疲乏啊!

老人睡了,我却再也睡不着,回忆着许多事情。

夜半,外面起了风。院子里苇叶子“沙沙”地响,窗孔吹进刺骨的寒风。我担心社里会因为有风而不能打鱼。这时,大伯机灵地醒了,披上衣裳就往外走,高兴地说:“淀里有风,瞧闹好鱼吧!你睡吧!离天明还早哩。”

我听着老人家的脚步声,由近而远。然后,是谁家的篱笆门儿开了,接着又是一家的门栓在响。淀里,传来一声声清亮的水鸟鸣叫——处在水乡的村村庄庄,迎着黎明醒来了。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末写于教台村

(选自《荷花淀派小说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到老人干巴瘦、黑瘦的外貌特点,这是长期在日光下辛勤劳作的结果,从这里能够看出老人劳作的辛苦。
B.“我却再也睡不着”,因为水乡夜晚寒凉令人难以入眠,也写出了“我”内心被老人深深触动,侧面表现出老人高尚的品质。
C.从文中小女孩的描述老人把拿鱼的手艺全部贡献出来及社长“千里眼”“台柱子”等评价可以看出,老人捕鱼技术娴熟,大公无私。
D.在遭遇水灾的情况下,积极带领村民生产自救,大伙称他“公德老”,让他挑头一件棉衣,从这里可以看出老人德高望重,有领导力。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是表现优美人性的一种方式,文中通过对“老豪”个人劳动事迹的写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水乡人淳朴无私、热爱劳动的天性。
B.小说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其中心系爷爷、活泼可爱的荷荷,嘴上玩笑内心却为老人担忧的社长,都为小说增色不少。
C.小说的场景从村岸转移到荷荷家,扩大了叙述空间,使叙事更加灵活,人物得以轮番登场,较全面地展现了水乡村民的风貌。
D.本文语言朴素自然,笔调平和舒缓,意境雄奇瑰丽,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自然环境与人文气息相交融的、诗意的“水乡世界”。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品是怎样叙述老豪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可以从视角、人称、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搬家不如搬石头

范稳

南山村在老鹰山下,一些山头高过了鹰的翅膀。老鹰山很多年都没有见着老鹰了,不只鹰恨山高,而且人穷了,连鹰都不愿来。外面的人到南山村,大多也会这样感叹:这样的山旮旯里,怎么活人?

南山村曾经有一个很光荣的名字——南山营盘,几百年来这里都是戍边将士们的守关之地。在村庄的上方老鹰山上,清朝时就有一块界碑,现在叫198号碑。明洪武年间,朱元璋的手下大将平定云南,兵锋所指,乾坤奠定。走得最远的一支队伍一路随军征战,直到在南山村驻扎了下来。他们奉大明皇帝之命屯田戍边,新的家园便在先祖的解甲处建立。

百户长曹应征被南山村的曹姓人家奉为一世祖,年年清明节曹氏家族男性无论老幼都要去老祖先的坟上祭祖。朝代更替,沧海桑田,曹姓人家在岁月的深处为国家守关卡,距今已传了二十四代。有他们在,国家的版图上所标记的这块土地就有了炊烟宁静的飘拂,有了牛羊悠闲的啼叫,有了人欢马嘶、鸡鸣狗吠,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伴随着苦难但也充实的岁月。

每年带领族人祭祖的人是村长曹前宽。在新世纪来临的那个祭祖日,曹前宽在列祖列宗的坟前上了香,摆上供品,念了祭祖文,带着大家三拜九叩,然后杀了一只大红公鸡,鸡血滴到一个酒桶里。血酒先敬了祖先,然后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一人一碗,一饮而尽。大家都知道,族长有话要说了。

他说前天我到乡里跟乡长说,我们要开一条路。乡长说,你们的村庄得癌症了,水流光土流光,庄稼树木不长,只剩下石头。这叫“生态癌症”,你懂不懂?县上不会给你们修路的钱,那样不如把你们搬下来。

参加祭祖的男人们还记得,他们的族长那一天在列祖列宗面前动感情了,发火了。他的大嗓门把山风都挡回去了,林中的鸟儿也吓得噤了声:

“我们南山村就要守不住了!守不住老祖先创下的这点基业,也守不住老祖宗的坟,更没办法守住老鹰山上那块碑!没有一条路,我们就活该受穷!现在拿出打仗时的劲头来,就是用指头抠,我们也要从岩壁上抠出一条公路来!”

这一番话,得到村里四五十岁以上的汉子们的共鸣,他们说,我们的老祖先从洪武年间就来到这里给国家守卡子,老祖先的坟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咋个能搬走?啥叫“生态癌症”我们不认得,我们穷死饿死也不搬家!

而那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则纷纷说,你们这些老辈子也不想想我们的日子不好过,看看我们的村子,现在哪里还有点人气?山下有现成的大马路,做个生意打个工都方便,哪样不比山里好?人挪活,树挪死,这些道理你们难道不晓得吗?

曹家后人们在先祖面前吵翻了天,最后还是族长曹前宽一锤定音:“父老乡亲,老少爷们儿,自古修路架桥,是功德无量的大事。老祖先看着我们哩。你们年轻人要出去打工讨生活,我们不反对。我们这辈人,不给你们修一条路出来,你们就只有走出去的脚,没有走回家的心。路修通了,我就不信我南山村过不上好日子。我们就是搬走石头,也不搬家!”

就这样,南山村的挖路战争开始了。那时南山村算上曹前宽只有三个党员,都和曹前宽差不多年龄。他们提了钢钎大锤,率先站在了山岩子下。开工前,曹前宽动了点心思,他没让大家将路从村口修下山,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挖。他说,路挖不到家门口,谁也别想当逃兵。村里连一台凿岩机都没有,全靠汉子们抡起大锤干。他们不是专业的筑路队,要种地养家糊口,还要外出打工挣钱,经常在工地上的,就只有六七个像曹前宽这样的老倌。他们上午做完地里的活计,下午靠钢钎、铁锤、凿子、锄头、十字镐、背篼、撮箕、绳索等最简单的工具,像与时代不合拍的老愚公,年年挖山不止,干得连掌心都是一层层厚厚的老茧。每个月能把路挖出去一二十米,都让人心生希望。

曹前宽经常说,没有哪个比我更懂这些石山了,它就是一本书,就看你读得烂不烂。人家读书,这个倔老倌读石山。曹前宽仿佛读书破万卷,开山如翻书。

当然也有他读不懂的时候,路挖到鹰爪岩子时,曹前宽说我们半年就可以把它干通了。可是,他们干了整整三年,鹰爪岩子还是锋利地悬在人们的头顶,就像一团啃不动的骨头,令人恨得牙痛。

连曹前宽也没有想到,这区区五公里的出村道路,全村人竟然一挖就是十二年!而曹前宽就像一头和大山较劲的不知天高地厚、不管不顾的老牛。

……

这几天,省里来了两个电视台的记者在南山村采访,他们跟随曹前宽在筑路工地上来来回回地拍了两天,还去拍了198号界碑。记者说,老曹你真不容易,不等不靠、不伸手不叫苦,干一条公路干了十多年,干出了一种精神。难能可贵啊!曹前宽对记者说,带村人修路,不过是在大山围堵中找一条出路,在贫困的煎熬中找一条生路。不然年轻人就不愿回来了嘛,村庄就守不住了嘛。

王记者说,你知道不,已经有人把你老人家“搬家不如搬石头”的话报到省里去了,老曹,你要当典型了。曹前宽说,当年支前时生死不管,为国家守边疆,我当过典型;现在又不打仗,我算个什么典型?

王记者反问道:“这么大一场脱贫攻坚战,不算打仗?我看比当年打仗还艰难。”

(节选自长篇小说《太阳转身》,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前宽是族长,也是村长、党员;他有远见,懂民情,能吃苦,带领村民打挖路战,是新时代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B.小说结尾,借省电视台记者的话,侧面烘托了曹前宽的形象,展现了这场修路战的艰苦卓绝和伟大意义。
C.小说既有弥漫着烟火气的地方文化特色,也饱含厚重的古典文化底蕴,焕发着时代史诗般的文学色彩。
D.小说以悬念构造曲折跌宕的情节,在村民要修路的强烈愿望和面临的诸多困难阻力的矛盾中展现了脱贫攻坚的主题。
【小题2】关于文中写到的南山村的环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南山村多年不见老鹰来写这里山高人穷,交代了南山村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贫困的生活状态。
B.文中村长曹前宽带领族人上香、杀鸡、喝血酒祭祖,借此仪式统一村民修路的思想,鼓舞士气。
C.鹰爪岩子,村民干了整整三年也没打通;五公里的出村道路,全村人挖了十二年,作者以此表明“生态癌症”之说的来源。
D.198号界碑,记录着南山村的古老历史,标记着国家疆界的寸土必守,也见证着南山村民挣脱大山束缚的坚定脚步。
【小题3】以曹前宽为代表的一批南山村人,为什么宁肯搬走石头也不搬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中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文本是怎样以小见大折射中国的脱贫攻坚战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通讯员

瓦四

他是孤儿,十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

一天晚上,八路军路过年圩,开饭时他可怜巴巴地站在旁边看。排长看他饿极了的样子,就拿块馍、盛碗稀饭给他。他吃完后说,我爹娘都死了,叔叔,你就领着我和你们一起打鬼子吧!我腿快一定能跟得上你。

排长答应了他。

到了部队,他成了通讯员,很多次重要情报都能凭着他腿快提前送到。

离休后,一次脑梗死,住进重症监护室,但他奇迹般地挺了过来,记忆几乎全部丧失,言语迟钝,走起路来东倒西歪。

一天傍晚,老伴儿扶着他在小区走动,他看到一个小朋友往垃圾车倒垃圾,一不小心撒得满地都是。小朋友一转脸瞥见一位爷爷正在扫垃圾,便对着他喊:爷爷,能不能帮我扫扫垃圾。

扫扫这是排长的命令!当年部队每到一个宿营地,排长就喊:通讯员!然后指着宿营地说:快去把地扫扫。

他精神一振,立正站好,行个军礼道:是!

他一听扫扫二字,脑子似乎清醒了,那一边活动不便的胳膊、腿也轻松了很多,似有使不完的劲儿。打这天起,他一看到垃圾车过来,便迟缓地行个军礼,然后拿起扫帚……

他病后还喜欢追电视剧,特别是抗日剧。也不知道他是能看懂那些电视剧,还是瞅着那些炮火连天地看看热闹。有一天,他看到电视剧中战士夹着炸药包,匍匐向前去炸小鬼子暗堡的场面,呆滞的他仿佛接通了强大的电流,神经终于被震醒了,他突然站起来大喊一声:英雄!大英雄!!

有一回,他和小孙女一起比赛剥花生,一阵雄壮高昂的国际歌声传来,他顿时一震,花生落在地上。他缓缓地庄严地站起身,扯扯衣襟。此时,他那冷峻的脸上又突现出征时无所畏惧的神色,目光坚定,正气凛然,昂首挺胸,老泪纵横,朝着歌声走去……原来电视正在播放一组战争年代的入党宣誓的镜头。他激动地拉着老伴儿的手说:我从今天起就在党了,我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你也要做好妇救会工作,争取早日入党。

他终于记起当年入党时的情景。是的,是这样一面鲜红的党旗,是这样一间低矮的茅屋,是这样一个风寒的雪夜,他和两位同志在党旗下庄严宣誓。老伴儿一时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惊喜交加,泪花闪闪。入党宣誓的那个雪夜,正是眼前这样的情景,他的神色、他的言语和动作,一模一样!

他一个劲儿对儿子、儿媳和小孙女说:我现在是共产党员了,你们也要跟共产党八路军走。这不是当年他跟兄弟姐妹们说的话吗?老伴儿心里又悲又喜,一时心潮翻滚。

一天,吃过早饭,老伴儿带着他到菜市场买菜,忽然发现前面围了一堆人。他硬是要挤上前去看,只见一个中年男人抓住一个小青年不放。小青年见对方不肯松手,拿出匕首,对着中年男人就是一刀。他火了,怒眼圆睁。妈的,这不是还乡团的黑八吗?他大喝一声:黑八,你个狗娘养的,敢来这儿欺压百姓!

他咧咧歪歪扑向那家伙,大叫道:看你往哪跑!

那家伙一愣,反手就是一拳,打得他天旋地转,脑子里像插进了一把尖刀,他觉得轰的一炸,周身闭塞的经络突然全部打通。绝不能放走黑八,他一咬牙,爬起来抱住那家伙的大腿,任凭那家伙拳打脚踢也不松手。

围观的人群被激怒了,大伙儿冲上来抓住了凶手。

人们扶起他,安慰他,夸赞他。

一名民警过来问:爷爷,您贵姓?是哪个单位退休的?

他威严地告诉那名民警:我是通讯员!

(有删节)

【注】①解放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力量号召打土豪、分田地,把不少土豪劣绅赶出了家乡。这些地主土豪不甘心,想打回家继续称王称霸,于是就组成了反动武装还乡团。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篇幅短小,多个场面转换迅速,加快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也使小说情节变得曲折离奇,颇有意识流小说的味道。
B.小说语言准确凝练,“他奇迹般地挺了过来,记忆几乎全部丧失”中“几乎”为后文故事留下叙事空间,更显真实。
C.小说使用倒叙,由孤儿时的他写起,既交代了他成为通讯员的原因,又交代了他作为通讯员的工作经历,详略得当。
D.小说最后他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告诉民警“我是通讯员”,写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又戛然而止,引人深思。
【小题2】小说表面上写通讯员离休后的生活,暗中却交代了其部队生活。请概括其部队生活事件,并简要说明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这篇小说从一个“病人”的角度切入来塑造通讯员形象,有什么文学效果?请说明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