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3 组卷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世界文学视野中,中国的网络文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网络文学以青春的姿态奋发向上,展现出成长的蓬勃。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2亿。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文学网站驻站作者数量多达百万以上,且逐年增长。作品总数已超过2000万部。

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网络文学创作类型不断细分,创造性发展,持续性改进,用以满足更多读者的多元化需求。网络创作从最先的幻想为主,走向更多分类,目前分类有200余种。在众多的分类当中,孕育了巨大的创造力,成为网络文学旺盛生命力的重要表征。

从网络文学内容生成的发展轨迹看,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更加注重提升创作品质。现实题材创作得到更多重视,更多作者加入现实题材创作中。在理论评论的持续发力下,幻想类、历史类作者在创作中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网络文学作者素质有高有低,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然而随着政府部门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文学团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网络文学逐渐向主流化、经典化迈进,并以其广泛的传播,提升了大众阅读指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网络文学自生成起,自发、自觉地探索,形成了市场化、商业化发展模式。众多文学网站的兴起,汇聚为网络文学行业,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蔚然成风,以欧美、“一带一路”国家为代表的落地传播不断结出累累硕果。网络文学从生成之日起,天然具有海外传播的因子。早在2001年,起点中文网的前身“中国玄幻文学协会”开启了中国网络小说海外传播之旅。经过漫长的十几年的探索发展,新时代伊始,国家对“文化走出去”项目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网络文学乘新时代的春风,开启了海外传播的新征程。

(摘编自肖惊鸿《网络文学:丰富世界网络文学创造》)

材料二:

“文章”一词在魏晋以前就大量使用,但内涵复杂,直到司马迁的《史记》才首次在文章学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魏晋以后,人们更是广泛地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了。如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文章”专论。据陈书良统计,作为文章学的集大成论著,刘勰的《文心雕龙》共享“文章”一词26处,除了几处表示“典章制度”“德行”意思外,大多表示“文辞、作品的泛称”“文采、声律”,这是在文章学意义上广泛使用“文章”一词了。

文章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探讨如何写好文章,所以讲文章艺术是文章学的根本要义。魏晋南北朝文论追求文章艺术,辞采要求漂亮。刘勰《文心雕龙》着书的出发点即探究“为文之用心”(《文心雕龙·序志篇》),即如何写好文章,所以对文章艺术非常重视。刘勰专门设有“丽辞篇”,主张“丽句与深采并流”(《文心雕龙·丽辞篇》),当然这主要是对骈体文的要求。对于其他各式文体,刘勰也强调文采。刘勰又设“章句篇”“练字篇”“附会篇”,专门探讨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方面的技巧问题。可以说,重视文章艺术是魏晋南北朝文坛的普遍风气。

一门学问如果仅仅是散发式的片言只语,那还是处于不自觉的萌芽阶段,只有上升到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才标志着这门学问真正成立。在魏晋以前,《史记》《汉书》等也有不少地方谈及文章,但只是零散的片言只语,不成体系。曹魏以后,出现了专门的文章学论述。曹丕的《典论·论文》可以说是中国文章学史上第一篇专论。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任防的《文章缘起》是专门的文章文体学论著。这些专论虽然篇幅不多,但从其所涉内容来看,俨然是中国文章学的专门论著。至于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体大思精”的文章学巨著,其内容包含文章本体论、文章文体论、文章创作论、文章批评论。哪怕以今天的学术体系标准来衡量,《文心雕龙》也是当之无愧的体系完整严密的文章学理论著作。

一门学问的成立,还要看它对当时和后世有没有影响。如果只是曾经出现过,随后销声匿迹,只是昙花一现,那这门学问并没有“立”起来。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理论,对当时和后世文章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宋文章(包括骈体文和散文)的兴盛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章学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分不开。理论上,比如唐宋古文运动讲文道关系,从“文以明道”到“文以载道”,再到“作文害道”,这实际是《文心雕龙》“道术之辨”的延续。清代袁枚说:“唐以前,未有不熟精《文选》理者,不独杜少陵也。韩、柳两家文字,其浓厚处,俱从此出。”(《随园诗话》卷七)刘熙载:“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艺概·文概》)许涟说:“三唐奥窔,未有不胎息六朝者。”(《六朝文挈原序》)上面三人的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唐代文章成就之所以如此之高,离不开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的滋养。

(摘编自吴中胜《〈文心雕龙>是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网络文学拥有巨大的创造力和潜力,不管是从作者数量还是从作品数量上看,网络文学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B.中国的网络文学虽然开辟了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作者的素质、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
C.“文章”一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但最初并没有文章学上的意义,就连《文心雕龙》中也依然有“典章制度”等意思。
D.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任昉的《文章缘起》的虽篇幅不多,但从其涉及的内容看,可以算是中国文章学的专门论著。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部门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能对其加以管理和引导,还可以进行有关项目扶持。
B.网络文学的发展模式一开始就具有市场化、商业化的特点;网络文学的发展是以文学网站为基础的。
C.文章应当讲求艺术这一观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非常受重视,而且在当时是普遍风气。
D.《文心雕龙》体系完整严密,对当时和后世的文章创作影响深远,是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小题3】下列选项中的“文章”,不属于文章学意义上的“文章”的一项是(     
A.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楚辞·九章·橘颂》)
B.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
C.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
D.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
【小题4】请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内容给文章学下定义。
【小题5】网络文学如何才能成为“一门学问”?请结合材料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22-23高二上·云南楚雄·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科学家与艺术家经常生活在不可捉摸的境地。这两种人必须经常把新的和已经知道的东西协调起来,并且为在混乱当中建立新的秩序而奋斗。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应互相帮助并帮助一切人。他们能铺平沟通艺术与科学的道路,并且用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极为宝贵的全世界共同的纽带把艺术和科学同整个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争取做到这些,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们面临的时刻是严峻的,但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美好的感情和创造美好感情的才能,并在那遥远的不可理解的陌生地方找到这个美好的感情。”

②奥本海默震撼人心的话语,表达了科学家和艺术家最为崇高庄严的理想、情感和智慧,也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最伟大的追求和信仰。

③在小小的蓝色地球上,当人类面对自己文明的历程思考时,不安地发现辉煌中有一片又一片人类理想与热情的废墟并列。特别是大工业时代机器历史留下的缺陷,给人类的心灵留下了层层凄凉和忧患。

④人总想神有所归,心有所寄,虑有所定。“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这是为什么”和“为什么想知道为什么”已成为科学与艺术永无终结的追问。消除忧患,净化人性,建造人类精神家园已历史地交给“艺术与科学”来承担。不同的是科学家以博大的人性情怀拥抱自然之理,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艺术家则以宇宙之理倾述人性之情,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正如李政道先生说:“科学的目标是准确的回答和求解。但是,科学家不可能找到所有答案,也没有最终答案,只能增加答案,而增加答案和了解客观世界的动力是美好的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力。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社会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美好的情感,这和创造艺术的动力完全相同。”所以石鲁先生说:“艺术家就是科学家,艺术的规律都是科学的。”

⑤与科学相比,艺术是通向宇宙的另一条路。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心灵无不上通天宇,下达人性;为高扬自然生命精神和人性生命精神的和谐而努力;为建造人类真、善、美的精神家园而献身。他们共同以崇高的人性精神爱抚自然,又以博大的宇宙精神爱抚人性,他们在造化的恩宠中,与天同乐于动,与地同悲于失。

⑥天,在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心目中,大概是孕育智慧的最终本源。人的心灵一旦就入浩渺无垠的宇宙时空中,一切理性的美,情感的美,力量的美,即会荡起无限的波澜。人类在冥思中静悟,在直觉的非逻辑的感悟中发现,在诚实的实验中证实,在生命过程中感受善恶和美丑。天意与人意相连,催人至理,引人幻想,若将渺小融于宏大必给人意志;将人情化为天地之情,必给人大美和壮美,大可腾至天宇,小则入乎精微。艺术与天合气、与地合理,与人合情,艺术乐仁乐静自在心通天宇。故贝多芬讲:“打进心坎的艺术来自天。”《乐记》云:“圣人作乐以应天。”石涛说:“天能授人以画,大知而大授,小知而小授也。”艺术的真谛在自然,“师法自然”注定是艺术与科学的永恒课题。

⑦自然内在的秩序严密神奇,大无外,小无内。人类已知越多,未知越大,激起人们探索的欲望也就愈强烈。这正如科学家兼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所说:“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一幅简化易领悟的世界图像。”“这就是画家、诗人、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于是,这个世界由方程、函数、形、色、观念、文字、音符等组成。“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图像,使我们在那里就像感到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定。”爱因斯坦令人深思的话语不仅告诉世人科学、哲学、艺术的共同基础和目标,也说明惟科学、哲学、艺术的人造世界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刘巨德《心通天宇的艺术与科学》)

材料二:

与这些区别一样,艺术与科学也有许多共同点,这在19世纪即已为思想者们所注意。19 世纪的伟大哲人、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认为艺术和科学都是自然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艺术是通过想象得出的反映,科学是通过理性能力得出的反映;美学家克罗齐说:“直觉知识与理性知识的最崇高的焕发,光辉远照的最高峰,像我们所知道的,叫做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他们在审美方面交会,每个科学作品同时也是艺术作品。”进入20世纪,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对自然界的对称、和谐和美的规律加以探讨、认识和表现后发现,艺术与科学是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曾将艺术与科学形象地比作一枚硬币的两面,认为“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总之,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点表现在诸多层面上,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认识和表述,根本的一点在于认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科学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促进了艺术的生成和发展,艺术的发展和成果同样也推动着、影响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设世界的两个最有力的手段和臂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缺一不可。

(摘编自李砚祖《大趋势:艺术与科学的整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奥本海默认为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为在混乱中建立新秩序而奋斗,两者应该各有侧重,用自己的方式建立好联系世界的纽带。
B.科学家致力于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而艺术家需要借助科学道理尽力表现人性之情,谱写为生命精神的思考。
C.李政道先生认为科学、艺术创造的根源和动力完全相同,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矛盾对立而又形成互补。
D.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都按照自己最适当的方式去探索,最终创造人类共同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进程中总会留下忧患,科学与艺术的本质特征使它们有能力担起建造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责任。
B.中外艺术家、科学家对于科学与艺术关系的认识,常常殊途而同归,石鲁与克罗齐就有相似的观点。
C.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艺术创作无不打通宇宙与人性,从而使艺术作品成为超越科学认识的存在。
D.艺术与科学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这种认识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究之上的。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如达•芬奇的人体和动物解剖及植物素描的精确性所表现出的那样,他的油画作品也展示出了他利用化学颜料所产生的奇特效果。
B.数字敦煌是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呈现的敦煌保护虚拟工程,使敦煌瑰宝数字化,实现敦煌壁画的科学技术“穿越”。
C.印象派的诞生与光学色彩理论的突破联系密切,当代印刷技术的“网点叠印”法也可以看做点彩派艺术的一种实际应用。
D.汉墓出土的朱雀灯,朱雀展翅欲飞的体态极具美感,其设计正好与灯盘的空心槽处置相统一,添加燃料时灯仍能保持重心平稳。
【小题4】论述类文章经常运用“引用”的方法进行写作,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其具体运用及效果。
【小题5】请结合材料概括艺术与科学的差别和共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散文的“外跨”主要是指散文与小说、诗歌等文体的交叉与交融。

比较典型的是散文与诗歌结缘,从而形成两种文体:一是“散文诗”,二是“诗的散文”。对于前者,人们往往比较熟悉,像鲁迅《野草》中的多数作品是散文诗;对于后者,人们多有忽略,如纪伯伦散文集《泪与笑》中的作品多属于诗的散文。不少人将散文诗当作散文,其实它是诗。与散文诗相比,诗的散文不是诗而是散文,它虽有诗意,但诗性不如散文诗浓。诗的散文不分行,是连缀的片段,不像散文诗需要分行。因此,鲁迅《野草》中的《雪》是诗的散文,而不是我们长期以来认为的散文诗。

散文与小说的交融,也是一个重要现象。在鲁迅、废名、沈从文、孙犁、汪曾祺、贾平凹等的一些小说中,可见散文化的笔法与意趣。因此有时很难分清甚至无法归类,他们的一些作品到底是小说还是散文。

近些年,有作家提出散文写作的跨文体问题,甚至认为散文完全没必要坚守“真实性”原则,可让散文进入虚构甚至虚假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大胆的“跨越”和“越界”。当然,还有一些更大胆的设想与突破意愿,即让散文进入一个不受阻隔甚至没有规约的境地:在散文中加进电影的蒙太奇,产生刹那的闪耀;将散文与其他文体杂交,形成“非骡非马”的一种“四不像”的散文,这不仅是一种文体“跨界”,更是一种观念“越界”。

应该说,突破散文的种种限制,让它从诗歌、小说、戏剧等文体中受益,也让散文的分类更加丰富多样,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也要注意其风险和失误,那就是过度“跨界”,从而失去散文体性和导致异化。如将更多诗性加入散文,就会将散文变成诗,至少使散文失去真实与自然。杨朔曾自豪地宣称,他写散文的最大秘诀是“将散文当诗来写”,这固然有助于增加散文的诗性美,但其最大问题是,诗的夸饰和炫张会让散文失去自然平和之致,导致情感失真与泛滥。这在余光中、余秋雨的散文中多有表现,如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老得好漂亮》《莲恋莲》,不谈内容,只看题目就会感到情感的做作与虚妄。又如用小说等笔法写散文,其长处是可通过讲故事增加作品的长度和张力,但最大问题是没有节制和情感失真。因此,散文的“外跨”一定要掌握一个“度”,决不能因过度跨越而使散文失去文体特性和文类本性。

(摘编自王兆胜《关于散文的跨界问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是一种文体,它可以与小说、诗歌等文体交融,产生“散文诗”“诗的散文”“小说式散文”等“四不像”散文。
B.散文不止可以文体“跨界”,还可以在观念上“越界”,即进入虚构甚至虚假状态,甚至让散文不受任何规约。
C.散文突破各种限制,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更加丰富多样,弊端是如果过度“跨界”,容易失去散文体性和导致异化。
D.散文如果过多地加入诗性,虽然有助于增加散文的诗性美,但可能使散文变成“诗”,让人觉得失去了真实与自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散文跨界的类型,开宗明义,起总领全文、为后文的阐述张本的作用。
B.第二、三两段为并列结构,第四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列举出一种更激进的主张。
C.第五段针对前文,提出散文跨界的意义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即把握好跨界的“度”。
D.第五段以余光中散文为例,证明散文跨界可能导致“没有节制和情感失真”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把鲁迅的作品集《野草》称作散文诗集,那么其中部分作品不宜收入其中,因为它们不是诗,而是散文。
B.鲁迅《野草》中的《雪》与纪伯伦散文集《泪与笑》中的作品一样,能读出诗意,但都是连缀的片段,没有分行。
C.读沈从文、孙犁、汪曾祺、贾平凹等近现代作家的某些作品,我们很可能难以清楚界定它究竟是散文还是小说。
D.就普遍认同的散文创作原则来说,如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称为散文,那么它记录的就是作者当时的所见所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则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写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节选自《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有删改)

材料三: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礼是合式的意思。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方社会相比,乡土中国“家”的界限模糊,作者认为这正是中西方社会结构不同的表现。
B.在中国传统中,没有个人对团体履行义务的行为规范,也就不容易找到个人对团体的道德要素。
C.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礼”靠教化养成,“法”靠国家权力推行,二者皆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D.维持礼的是传统,而乡土社会可靠礼来维持,正是因为它满足了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前提。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乡土社会,亲属关系呈现水波似的同心圆,自己是圆心,根据血缘关系,逐步向外推展开。
B.传统道德的“忠”,有对朋友的“忠”,有对君王的“忠”,包含私人关系,最接近公共道德观念。
C.从行为规范看,礼和法律并无本质差异,它们都是约束人行为的规范,合乎礼的行为就是对的。
D.因为缺乏变化,礼只能在传统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它的效力无从发挥。
【小题3】下列《红楼梦》中的情节,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袭人是贾母拨过来侍奉宝玉的,因此宝玉不能直呼她的名字而称“姐姐”。
B.凤姐弄权铁槛寺,干预张姓财主女儿金哥的婚事,导致金哥殉情而亡。
C.柳湘莲因贞操名节的禁锢,拒绝了和尤三姐的婚约,尤三姐以死明志。
D.有一回晴雯不在,三等丫鬟小红给宝玉倒了一杯茶,招来一顿责骂。
【小题4】材料一与材料三都在谈乡土中国的特点,论证方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5】下面的文字是小说《白鹿原》的结尾,请结合材料一、二的相关内容分析白嘉轩对鹿子霖忏悔的原因。

他一路思索,既然神灵把白鹿的吉兆显示给我白嘉轩,而不是显示给那块土地的主家鹿子霖,那么就可以按照神灵救助白家的旨意办事了。如何把鹿子霖的那块慢坡地买到手,倒是得花一点心计。要做到万无一失而且不露蛛丝马迹,就得把前后左右的一切都谋算得十分精当……一旦把万全之策谋划出来,白嘉轩实施起来是迅猛而又果敢的。

这个村庄后来出了一位很有思想的族长,商定族长老大那一条蔓的人统归白姓,老二这一系列的子子孙孙统归鹿姓;白鹿两姓合祭一个祠堂的规矩,一直把同根同种的血缘维系到现在……白嘉轩看着鹿子霖(注:此时鹿子霖已经发疯,家业败落),忽然想起以卖地形式作掩饰巧取鹿子霖慢坡地做坟园的事来,儿子孝文的县长,也许正是这块风水宝地荫育的结果。他俯下身去,顶着鹿子霖的眼睛说:“子霖,我对不住你。我一辈子就做下这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我来生再世给你还债补心。”

——摘编自陈忠实《白鹿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