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学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             若火始然,泉之始达
B.欲治其国             吾妻之美我,私我也
C.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D.非所以要誉乡党朋友也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小题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至圣”之称,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思想。
B.《礼记》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和《周礼》《曲礼》并称“三礼”。
C.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家”,也称为“采邑”“封邑”;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D.《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确立。此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含蓝中家的关于“人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
B.《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体系。
C.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先王有善良、仁慈之心,所以才会行仁政。如果当下的统治者也能把善心推广到政治上,天下就很容易治理好。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发端。这为儒家的道德标准提供了心理基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小题5】《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两篇课文各有哪些语言特点?请简要概括。
22-23高二上·广西桂林·期末
知识点:《孟子》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焉而亡。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仪:指日晷仪,用日影度量时间的仪器。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设三面,留一面不设,不过分捕杀。
B.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
C.度,丈量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度”含义不同。
D.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后用来借指国家。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彼其人者[A]生乎今之世[B]而志乎古之道[C]晓然[D]独明于先王之[E]所以得之[F]所以[G]失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提出君王积累德义的十种具体做法,并表示唐太宗如能做到“十思”,便可“尽豫游之乐”、“鸣琴垂拱”,坐享其成。
B.文本二阐述了君王应以推己及人之心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和不推恩的害处,鼓励宣王效法古人,推恩于百姓。
C.文本三用气势充沛的排比句论述了“君”与“民”的关系,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D.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小题5】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足以妻子               蓄:供养
B.明君民之产               制:限制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耽误
D.乐岁终身苦                  乐岁:丰年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从之也轻               ②鸡、豚、狗、彘
③然后从刑之                    ④然后驱之善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相同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阅读课文下列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及陷于罪,然后从而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民之产,必使仰足以父母,俯足以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白者不负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此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两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小题2】下面对这篇课文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
B.本文属于对话体议论文,孟子的思想观点是通过对话表现出来的,透过本文,我们可以窥见先秦对话体散文之一斑。
C.本文引用缘木求鱼和邹楚之战的材料,其用意在于阐明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使齐宣王有章可循
D.本文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富有故事性,使文章更加生动,而且更具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接受。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