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4 组卷3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段)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正确思想不能凭空产生,只能来自人们从事的生产斗争等社会实践中。
B.人的思想是头脑中的感性认识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升华而形成的理性认识。
C.社会斗争中先进阶级的势力可能会因力量比较弱小而暂时失败,但最终会胜利。
D.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所以比第一个阶段更伟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紧紧围绕“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B.文章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展开议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C.文章论述重心是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多经过“两次飞跃”形成正确认识。
D.文章最后指出要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认识论教育,照应文章开头,具有针对性。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两次飞跃”的观点的一项是(     
A.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B.居里夫人和丈夫经实验提出了放射性理论,并成功用以指导医生的癌症治疗。
C.西汉的刘向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D.伽利略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证明了重力加速度和物体质量无关。
【小题4】材料一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5】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篇文章的开头都很有特点,你喜欢哪种?请说明理由。
22-23高二上·河北石家庄·期末
知识点:毛泽东(1893-1976)政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沁园春·长沙》上阕,完成下面小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题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寒秋       立:站立。
B.层林尽       染:染红。
C.鹰击长       空:天空。
D.谁主       沉:沉重。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词中意象描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中的“红”用得极妙,它是表色彩的形容词,此处赋予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
B.“漫江碧透”中的“漫”字极有特色,它是“整个”的意思,即放眼望去,整个江中碧绿通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和沉重的感受。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儿游动得欢愉自在的景象。
D.“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万类”指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霜天”表面上指自然界的霜天,实际上隐含当时我国所处的政治气候。
【小题3】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触景生情,托物起兴。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好秋天,词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发出气壮山河的一问。
B.“怅”是慨叹的意思,它由“看”的内容而来,“问”由“怅”而发,流露出郁郁不思的感情。
C.这三句除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还包含革命领导权在谁手里的问题,表现出主人公的高度革命责任感。
D.“大地”和“沉浮”一语双关,它包含自然界、民族、国家等,还包含领导权应在谁的手里的问题。
【小题4】“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进行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