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2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艺术与宗教

艺术与宗教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有不少共同之处。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审美感情与宗教感情一样,往往都是超越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悦而不是物质满足。马克思认为艺术的、宗教的方式都同属于一个领域,它们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与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艺术与宗教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宗教对艺术的利用。尤其是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遍及当时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艺术几乎取代了世俗的艺术,直接影响着各种艺术的发展。宗教对艺术的利用,不仅在西方存在,在中国也同样存在,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各门艺术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仅仅从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这四大石窟,就可以看到佛教对绘画、雕塑、建筑、文学宗教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

对后世欧洲文化发展起过巨大作用的《荷马史诗》,正是在神的故事和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从建筑艺术来看,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古希腊的神庙,到中世纪遍布欧洲的哥特式教堂,从佛教的庙宇到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都可以看到宗教的巨大影响。敦煌、云岗等石窟中大量宗教题材的绘画、雕塑,更是直接以造型艺术的方式,讲述了“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佛经故事,塑造出佛、菩萨、天王、力士等宗教人物形象。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上。由于宗教常常利用艺术来形象地宣传教义,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宗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如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文学,其基本主题是宣传基督教教义,产生了大量艺术低劣的福音故事、赞美诗、宗教剧,使这个时期的艺术沦落为替宗教服务的“神学婢女”,受到严重的破坏,极大地阻碍了中世纪欧洲文艺的发展。

艺术影响宗教,主要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早在艺术诞生的初期,原始的歌舞、表演、绘画、雕刻等,在当时也是一种巫术或宗教活动,远古的图腾歌舞本身就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只是到后来,这种图腾歌舞才衍变分化为歌、舞、诗、乐、绘画、戏剧等等。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艺术仍然参与着宗教活动,从音乐来看,基督教有唱诗班,有多声部的宗教歌曲,有管风琴弹奏的音乐,还有专门的弥撒曲、安魂曲等宗教音乐,用于基督教各种不同宗教活动,增强了宗教活动的仪式感与影响力。

艺术与宗教尽管联系密切,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讲,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艺术却是对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确证;宗教劝人到天国去寻求精神安慰,艺术却鼓励人们热爱并珍惜现实生活。因此,虽然宗教由于利用艺术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讲,宗教也阻碍、束缚和限制着艺术的发展。

(节选自《艺术学概论》,张瑞麟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与宗教在掌握世界的方式途径上相同处很多,这也是艺术与宗教联系密切的重要原因之一。
B.艺术审美无需依赖日常生活的体验,把追求精神愉悦视为第一要务,而在物质享受上要求不高。
C.宗教对艺术的利用是艺术与宗教联系密切的另一原因,在作者看来,此原因显得尤为重要一些。
D.不管在西方还是中国,都存在着宗教利用艺术的例子,中世纪的欧洲,宗教的影响广泛而深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神话故事为西方文学巨著《荷马史诗》提供了素材基础,这是宗教影响艺术创作的典型证据。
B.宗教利用各种艺术形式扩大其影响力,其中,宗教对建筑、绘画、雕塑艺术的影响尤为突出。
C.敦煌、云岗等石窟中的绘画、雕塑塑造了大量的宗教人物形象,其创作灵感主要源于佛教故事。
D.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很大,客观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但同时,它对艺术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艺术诞生初期,艺术与宗教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明显,彼此密切相关,后来才逐渐有所区分。
B.艺术对宗教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并影响着宗教活动的表达效果。
C.《西游记》、《封神演义》在人物塑造及情节设置上宗教色彩浓厚,这与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有关。
D.因为艺术和宗教本质不同,而且宗教阻碍了艺术的发展,所以艺术要发展就要紧密联系科学。
2017·广东佛山·二模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别于传统图书馆,真人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是纸质或数字图书,而是活生生的人。通俗来说,真人图书馆以“有故事”的真人为馆藏资源,通过隈制时间和“借阅”人数,借助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来达到“真人资源”与“读者”互动的目的。

在西方国家,真人图书馆通过邀请有特殊经历的人或社会边缘人士来与“读者”交流,希望能借此分享故事,建立对话或消除社会偏见。中国的真人图书馆则带有颇县本土特色的功能——传播知识,共享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无论真人图书馆承担的是哪种功能,它都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真人图书”使知识和个体经验的传播有了更加鲜活的方式。同时,由于“真人图书”“读”形式的互动性,它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闺读者”思维的培养。

随着真人图书馆优势的逐渐显现,2012年,真人图书馆的建设在中国达到了高潮。然而,在“火了一把”之后,真人图书馆的发展却遭遇了困境:由于“真人资源”的稀缺,“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形式逐渐向“一对众”的讲座形式转变:同时,过强的功利性目的,使一些真人图书馆变成了单一的考试经验或“成功学”的交流空间。真人图书馆互动和分享个人体验的特色丧夫,“真人图书馆走入了死胡同”。更致命的是,由于资金问题,民间真人图书馆难以为继,很多已经关门停业。

然而,怎样使它们不“过把瘾就衰”,却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和社会力量应该为真人图书馆营造可以长期生存的环境。由于真人图书馆的创办者普遍坚持的是“非营利性”的定位,对他们的外部支持就显得尤为必要。毋庸置疑的是,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具备空间、“真人”资源、影响力等各方面的优势,理应成为真人图书馆的积极尝试者和发展的探索者。而氏间真人图书馆因其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也应受到重视,在资金方面应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扶持,在“真人”和场地等资源供应方面则应得到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帮助。真人图书馆的管理者也应加强对国书馆运营方式的探索。

真人图书馆的理念是,人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人人都可以通过交流去体验并理解别人的生活。怎样发现有故事且愿意把它分享出来的人,是影响真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真人图书馆的创办者都曾表示,由于中国人内敛、不善表达的特,点,“真人资源”非常难得,这一点也是真人图书馆走入死胡同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注意到,针对这一点,徐汇区真人图书馆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他们正在尝试构建真人图书馆数据库,未来将开放投槁,鼓励大家把自己的故事榆入数据库中,读者可以在页面上点击“想读”,等“想读”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提供故事者就可能成为馆藏资源。

真人图书馆这种新生事物从产生、发展到日趋成熟也是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我们相信从业者能够为它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让它走出自己的道路。

(摘编自《真人图书馆不能“过把瘾就衰”》,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人图书馆中“真人图书”与“借阅者”之间,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能达到互动的目的。
B.“真人资源”的稀缺,会使“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形式被迫向“一对众”的讲座形式转变。
C.民间真人图书馆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也应受到重视,在某些方面它应该得到多方的帮助。
D.真人图书馆要走出遭遇的困境,政府和包括高校图书馆等在内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是重要因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分析了真人图书馆表现出的种种优势,这是提出自己看法的基础。
B.文章分析真人图书馆发展遭遇的困境,强化了立论的针对性,这是分析问题。
C.文章从政府、社会力量等方面,论证了外部环境对真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性。
D.文章既分析了事物的优势,也分析了其相应的困境,而重点在于阐述优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图书馆与真人图书馆的最明显区别在于馆藏资源的不同。
B.传统图书馆与真人图书馆相比,它并不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
C.西方真人图书馆与中国真人图书馆的最大区别是“人源”不同。
D.真人图书馆无法克服过强的功利性目的与非营利性定位之间的矛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一天是哪一天

杨晓东

那一天是哪一天?我不能准确地记起,只记得入冬后一个静谧的晚上,油灯上的灯花瘦了又长,长满了又瘦;火妒里的火苗一闪一闪,温暖舒适。我趴在简易的饭桌上,歪歪扭扭地在本子上写下当天学的生字。母亲衲着鞋底,油灯在偏我的方向放着。突然,她停下了手中的针线,轻声地问我:“我的名字怎么写?”我刚随手在语文课本上写下一个“黄”字,母亲就连忙说:“怎么在课本上乱画,找个用过的本子,在背面写。”于是,我找了个用过的数学本,在背面一笔一画地写下“黄定秀”三个字。母亲眼盯着三个字,慢慢地放下手中的针线,拿起铅笔,在本子上一遍一遍地模仿着。母亲拿笔的姿势真不如拿针线的娴熟,但母亲极为认真,写了很久。这恐怕是母亲一生能写的三个字。母亲识字三个,却用一生写下了无尽的文字。

那一天是哪一天?我还是记不太清楚,只记得阴雨连绵的初夏,子规声声,烟雨满川。放在房檐下的木盆,一会儿就接满了屋檐水。在吃水靠挑的当时,接雨水洗衣服是每个家庭主妇首先想到的,母亲也不例外。木盆里泡着的是我的黄帆布书包,时不时散发出一股腥味。母亲边洗边说,这是哪条野狗跑到门上来了?因为雨淋在狗身上,常常散发出一种腥腥的味道。我便默不作声。直到晚上,我才给母亲说了实情:我上学时偷偷拿了家里一个鸡蛋,准备卖给学校附近的商店,换取两毛钱,去买包“月亮牌”方便面。我把鸡蛋装在书包里,没到学校,鸡蛋被压破了,书本连同书包都沾满了蛋液。母亲说:“我早就知道了,故意说是野狗子串来的腥味,妈是怕让你爸知道,你少不了一顿打。你以后千万不要自己悄悄拿东西,更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这是最不好的习惯。”

那一天是哪一天?我仍然无法记起,只记得早饭后雪花漫天飞舞,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深冬风厉,家家户户都掩门闲户,围坐在柴火炉边拉着家常。我和弟弟在雪地里开始忙乎着堆雪人。刚刚堆起雪人的身子,弟弟喊我:“哥,哥,有讨米叫花子。”我顺着声音望去,门前走来一个50岁左右的男子,头发乱蓬蓬的,驼着背,身上背着一个大破背包,上身穿着一件破棉袄,腰间用一根大拇指粗的布条捆着;两只不一样的解放鞋,用稻草绳缠了两圈,走路有点瘸;嘴巴微微张开,像是要说什么又没有说。这时,母亲出来了,问他是哪里人,他就咿呀咿呀的,原来他是个哑巴。母亲对我们说:“他肯定又冷又饿,快让他到屋里火炉边,给他热碗米饭。”他离开我们家的时候,母亲给他找了一双父亲的旧棉鞋。他小心翼翼地放进背包里,眼含热泪,不住地点头。

那一天是哪一天?我真的记不起来,只记得那是一个燥热的初秋,知了还在聒噪地喊叫。母亲被几个亲戚送了回来,走进屋,我连忙上去搀着母亲。母亲脸上毫无血色,一张灰土泛着蜡黄的脸瘦小无比,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双腿浮肿,走起路来显得僵硬和吃力;语言也显得迟钝,很想说但是又好似骨鲠在喉。那是母亲第一次出远门,和我们亲戚一块儿去河北武安的煤矿上,给工地做饭。或许是因为水土不服,或许是身体早已有了问题,短短的十几天就病倒了。送回来的那一刻,妹妹和弟弟边烧水边小声哭泣。我也是第一次看见父亲潸然落泪。

那一天是哪一天……

那一天是哪一天?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是农历2000年7月29日。母亲突发脑溢血,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那一天就是这一天,在这个世界上,我、妹妹和弟弟再也没有妈妈了。

(选自《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开头划线处的环境描写,表现了环境的温暖舒适,烘托了记忆的温暖和美好,引出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B.文章写作者偷拿家里鸡蛋去换钱买方便面,写这件事意在表现母亲对我的谆谆教育,侧面表现出家境的贫寒。
C.第三段中作者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描绘一个贫苦可怜的叫花子,侧面突出了母亲的为人。
D.“母亲识字三个,却用一生写下了无尽的文字”,含蓄隽永,写出母亲情怀的伟大,也在结构上领起了全文。
【小题2】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3】“那一天是哪一天?”这个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结尾处又变成“那一天就是这一天”,又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科学家合成染色体,人造生命即将诞生

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汶特近日表示,他目前已经在实验室成功地制造出一个合成的人造染色体,这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的首个人造生命形态即将正式诞生。这表明人类目前不仅可以“读懂”自己的基因组,而且还可以成功地通过人工手段进行复制。

克雷格.汶特说,整个研究小组共由20名基因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组成,新合成的人造染色体由381个基因片断和58万对基因密码组成,实验观测表明,新的人造染色体已经具备了自我复制的能力,这标志着实验已经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在漫长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首先得到一种细菌细胞的染色体组,将其植入到一种近亲细菌中,随后被植入的染色体组开始复制生长,最终长成一个新的细菌。执行首次“染色体移植”项目的科学小组成员成功地制造出一个人造的染色体组,并仍在进行类似的试验,以便实现科研史上零的突破。与此同时,科学家还希望能制造出新的细菌种类,充当绿色能源以替代石油和煤,并能分解有毒废物,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和大气中其他温室气体。

美国科学家表示,人造生命与克隆存在着质的区别,克隆是利用现有遗传信息“复制”生命,而人造生命则是利用合成染色体作为基本要素创造新生命。克雷格.汶特说:“我们所说的是一项能从本质上改变我们世界的技术。制造人造生命还有许多关键要素,如细胞膜,它将允许人造生命细胞筛选出对生命成长有用的分子,为细胞分裂提供营养。此外还需要一个基因体系,以控制细胞的功能,使细胞能根据外界环境变化而繁殖或变异。最后,人造生命还需要一个新陈代谢系统,以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并将营养转化为能量。人造生命将会在未来解决一系列目前人类难以克服的问题,其中包括抵御疾病、吸收温室气体以及处理垃圾等。”

人造生命的研究引发了许多道德伦理方面的争论,有科学家认为,这是在试图缩短几百万年来的进化历程,创立自己的生物起源版本。有科学家提出,因为目前没有生物合成的相关监管规定,将来生物恐怖主义分子很可能利用这一技术制造致命病毒或生化武器,而实验室中的人造细菌是否会给环境和人类带来更大的风险也让人忧心忡忡。对此,支持生物合成的科学家表示,生命并不是魔法,怀有宗教情结的老一代生物学家已跟不上科学的发展。

【小题1】下面关于文中“合成的人造染色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合成的人造染色体”来自一种细菌。
B.“合成的人造染色体”由基因片断和基因密码组成。
C.这个“合成的人造染色体”是通过“染色体移植”制造出来的。
D.“合成的人造染色体”已经具备了利用现有遗传信息“复制”生命的能力。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汶特已在实验室成功地制造出一个合成的人造染色体,这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的首个人造生命形态正式诞生。
B.从“合成染色体”到制造人造生命还需要为细胞分裂提供营养的物质、控制细胞功能的基因体系和新陈代谢系统。
C.很多科学家认为,人造生命在未来能解决一系列目前人类难以克服的问题,其中包括抵御疾病、吸收温室气体以及处理垃圾等。
D.有科学家认为,人造生命的研究可能会被生物恐怖主义分子利用,实验室中的人造细菌必然会给环境和人类带来更大的风险。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成人造染色体的制造成功,使通过人工手段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复制成为可能。
B.如果能制造出科学家希望中的新的细菌种类,那么石油和煤在生活中将会被替代。
C.尽管人造生命与克隆存在质的区别,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制造出新的生命。
D.人造生命的研究尽管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要付诸现实,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