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美学意象差异的形成

探寻书法美学意象差异的形成原因,应该追溯到时代美学潮流。六朝书家多为门阀士族,以登临山水、留恋诗酒之余为书,耳闻丝竹管弦、郎侬唱和的靡靡艳歌,目睹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的绮丽风光,再将所感受到的社会风貌和自然景物亦即客观事物的优美形象融入书法,自然要“以流美为能”;唐人自北朝以来历经战火兵燹之乱,整个社会长期存在的金戈铁马为美的尚武精神熏陶融铸了大批有名或无名的书法家的美学思想。他们与关陇健儿朝夕相处(或许书家本人就是其中一员),对后者那种质朴豪放的性格和威武强健的形象久已耳濡目染,加之习见深峻的山泽,广阔的原野,天苍苍,野茫茫,胡马嘶风,悲笳动月,旌旗耀日,佛象凌空;其阔大的气势、粗犷的线条、强劲的节奏、豪迈的风度、威严的姿态,经过形象思维的感受、提炼而融入书法艺术,自然会使传统的书法形象脱胎换骨,面目一新,而形成唐代书法家特有之雄峻坚实的风格。初唐时代审美兴趣重心的回归,更促使了唐代书法家自主意识的颖露和唐代书法美学模式的建立。当然,打破六朝权威的迷信,并不意味着对江南先进文明与文化遗产的全面排斥和简单否定。如张怀瓘对右军各体书法,还以推崇居多,仅就草书、章草二体提出异议,可见还是以继承为主。但这勇敢的不同意见,却如春雷惊蛰,向世人宣告着美学领域的复苏。“若所见与诸子雷同,则何烦有论?今制品格以代权衡,于物于情,不饶不损。惟以理伏,颇能面质,冀合规于玄匠,殊不顾于聋俗,夫聋俗无眼有耳,但闻是逸少,必暗然悬伏,何必须见?见与不见,一也。”这以其标新立异骇世惊俗的直言谠论令人顿开茅塞的美学鉴赏与批评标准,振奋着昔日不遗余力地推崇六朝模式今朝却非打破六朝框架不能求得自身之发展的唐人的精神,鼓励和引导着唐人向那似乎已由前人走得烂熟其实还是尚未可以知的领域去开拓和探索。

【小题1】根据原文,对书法美学意象差异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书法家的出身背景不同,六朝书家多为门阀士族,唐朝书家多与关陇健儿有联系。
B.书法家的美学主张不同,六朝书家“以流美为能”,唐朝书家崇尚雄峻坚实的美。
C.后世书法家追求一种标新立异惊世骇俗的美学鉴赏与批评标准。
D.书法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不同的社会背景影响了书法家的美学思想。
【小题2】下列对“初唐朝代审美兴趣重心的回归”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唐的审美思想出现对柔靡香软醉生梦死的南朝之风的扬弃,转而崇尚雄峻坚实的壮美风格。
B.初唐审美思想打破六朝权威迷信,走出靡靡艳歌式的框架,崇尚质朴豪放和威武强健。
C.初唐审美思想经历了一段对南朝之风的背离之后,又走上继承风韵和美的传统之路。
D.初唐审美思想融入了时代内涵,向那似乎已由前人走得烂熟其实还是尚未可知的领域开拓和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生活是影响书法家的审美思想,影响其不同审美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B.张怀瓘对王羲之各体书法的评价不是一个孤立现象,而是整个社会审美思潮的一种体现。
C.唐人为求得自身发展,不惜标新立异惊世骇俗,彻底否定六朝审美范式,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D.张怀瓘对王羲之各体书法的评价,敢于向权威挑战,具有打破一尊,振醒沉闷,开启审美思想新的一页的意义。
16-17高一下·黑龙江·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当代作家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黄羊泉

谢志强

已经离休的左矿长说:早年发现这眼泉,是一只黄羊引的路,那眼泉就叫黄羊泉了。

我慕名拜访了左矿长,他赋闲在家,没离开黄羊泉。他说:我喝惯了黄羊泉的泉水。

这个黄羊泉的传说在沙井子垦区流传甚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三五九旅一支部队驻扎沙井子开垦荒野,都是戈壁沙滩。远远地,可以望见喀拉蒂克山脉,当地人称黑老山。

当时,左矿长还是一名排长。部队首长说:有山就有水,左排长,你带几名战士上山,找找水,垦荒不能没有水。

左排长带领三名战士出发了。垦区和大山中间隔着戈壁和沙漠。他们是徒步,过了一片一片戈壁,一道一道沙梁,可那山还是那么远远地耸立着。左排长说:那山好像会自己往后退。再走半天,山还那副

样子。行军壶里的水已经喝干了。他闻着沙漠的干燥的死亡气味,像是要把体内的水分都收走那样。

①夕阳西斜。左排长绝望地下令鸣枪求救。可是,枪声还没来得及传开便被广阔的沙漠吸收掉了。

突然,左排长发现了一个闪动——那是永恒的宁静里的一动——一只黄羊,是沙子的金黄色,好似一小堆沙粒凝聚起来,被风鼓动着奔跑。

左排长说;盯住,别让它甩样我们。四个人不知道哪儿来 两力气,抛开了累和渴,开始撵黄羊,而且,子弹上了膛,打算撵不上就放枪撂倒它。

黄羊跑得那么轻捷、灵活,带起了一溜儿沙尘。它跑跑停停,不让他们接近,不让他们离远,老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左排长说,它像山里来的一个精灵。沙漠里的事儿就是这么奇怪。

黄羊站在一座沙包顶上边,望着绝望的他们。他们喘着粗气,喉呢里涌上一股液体一样的火流。黄羊在沙梁上边用蹄子创着沙子,像是作弄他们。

②太阳像是好奇,舍不得沉没,又在沙梁上铣了金辉

黄羊的踪影和太阳的余晖一起消失了。

翻过沙梁顶,他们看到了一片绿洲。原来这道沙梁隔着两个世界。左排长听到了水在吟唱,那是沙漠里最悦耳的歌声。他们扑向溪流,一阵狂灌,身体像胡杨树一样顿时焕发出生机。

左排长胡乱抹了抹嘴,真有这么甜的水呀,那是他一辈子喝过的最清甜的水了。沿着溪流他们找到了溪流的源头。那是一泓清泉,咕嘟咕嘟地冒着水。泉水边沿长满了茂盛的灌木丛,缀满了细细碎碎的金黄色的花儿。

金色的黄羊就在泉边饮水,它披着阳光,浑身是金色,它的眼里闪着温柔,还有俏皮。一看就知道,它从来未受过人类的侵扰。

左排长端起了枪一一好久没有沾过荤腥了。黄羊的眼里没有想惧。它大概不知道助黑的枪口意味着什么。它根本没有这种戒备,它没有过这类记忆的阴影。

枪响了。左排长看见金色的黄羊头颅绽开了一朵鲜红的花,那花瓣溅开来,落入泉水,泉水一片胭红。顿时,他惊呆了……

第二天,他们携带着壶里的泉水,赶回去,向首长报告他的发现。首长欣喜地喝了一口,可又忙吐出来。首长说:这是啥甘泉水?又苦又涩又咸,还有一股羊膻味。

他们一起辩解,说:咋会苦呢?真的很甜的呀。他们再尝,果然又苦又涩又咸。咋变味儿了呢?

再上山。那泉水确实又苦又涩又咸。可是左排长说:我相信第一次的感觉,别人都回味不出那种甜来。我的嘴巴不会弄虚作假,我总能在苦味中喝出一丝甜来。

从那以后,左排长坚持喝这泉水,并把那眼泉叫做黄羊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垦荒需要,左排长受命带着战士找水;身陷绝境、濒临绝望之际,在一只黄羊的“引导”下找到了水,但左排长却恩将仇报,枪杀了黄羊。
B.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虽寥寥数笔,却富有表现力,如①处的最物描写表现了左排长他们此时的绝望,②处的景物描写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奇美的景象。
C.小说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他闻着沙漠的干燥的死亡气味,像是要把体内的水分都收走那样”“黄羊头颅绽开了一朵鲜红的花”等。
D.小说以“我“和左矿长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结尾“我还是第一次发现,确实像只黄羊”一句言近旨远,强化了黄羊的形象,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小题2】左排长(矿长)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题3】黄羊作为一个富有悲剧色彩的物象,在小说中具有鲜明的对比作用。试分析它与哪些人和事形成对比,并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

李娟

我妈是擅于到来的人。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坏天气和无数行李。

她冒雪而来,背后背一个大包,左右肩膀各挎一个大包,双手还各拎一只大包。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

一见面,顾不上别的,她先从所有包的绑架中拼命脱身。气儿还没喘匀,就催着我和她去拿剩下的东西。我跟着她走到楼下,看到单元门外还有两倍之多的行李。

我妈为我带来的东西五花八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两根长棍。

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棵小松树的树干。笔直细长,粗的一端比网球略粗,细的一端比乒乓球略细。大约三米多长……

难以想象她是怎么把这两根树干带上班车的。

要知道,在当时,所有的班车都不允许在车顶上装货了。

放进下面的行李仓? 也不可能。

放到坐椅中的过道里? 更不可能。况且她还倒了三趟车。总之这是千古之谜。

她把这两根树干挂在我的阳台上方,然后……让我晾衣服……

她骄傲地说:“看! 细吧? 看!长吧? 又长又细又直! 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么好的木头! 真是很少能见到这么好的,又长又细又直! ……”——于是就给我带到阿勒泰了。

是的,她扛着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及一大堆行李,倒了三趟车。

没有候车室,没有火炉。她在省道线或国道线的路口等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她守着她的行李站在茫茫风雪之中。

不知车什么时候来,也不知车会不会来。

头一天她也在同一个路口等了半天,又冷又饿,最后却被路过的老乡告之班车坏了,要停运一天……但第二天她仍站在老地方等待,心怀一线希望。

世界上最强烈的希望就是“一线希望”。

后来车来了。司机在白茫茫天地间顶着无边无际的风雪前行,突然看到前方路口的冰雪间有一大团黑乎乎的事物。据他的经验,应该有三到五个人在那里等车。

可是走到近前,却发现只有一个人和三到五个人的行李。

总之,她不辞辛苦给我带来了两根树干。

——它们又长又直又匀称,最难得的是,居然还那么细。她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完全能配得上城里人。却没想到城里人随便牵根铁丝就能晾衣服。

后来我搬家了。那两根木头实在没法带走,便留给了房东。不知为什么,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又过去了好几年,搬了好几次家,最后打算辞职。我妈说:“你要是离开阿勒泰的话,一定记得把我的木头带回来。”……到那时,才突然间感到愧疚。

我告诉她早就没了。她伤心地说:“那么好的木头! 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 你怎么舍得扔了!”

却丝毫不提当年把它们带到阿勒泰的艰辛。

那是2003年左右,我在阿勒泰上班,同时照料不能自理的外婆。工资六百块,两百块钱交房租费,两百块钱存到冬天交暖气费,剩下两百块钱是生活费。也就是说,日子过得相当紧巴。

我妈第一次来阿勒泰时,一进到我的出租屋,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房间的30瓦灯泡拧下来,统统换成她带来的15瓦的。

第二件事是帮我灭蟑螂。

那时我不敢杀生,后果便是整幢楼的邻居都跟着遭殃。

我妈烧了满满一壶开水,往暖气片后面猛浇。黑压压的蟑螂爆炸一般四面逃窜,更多的被沸水冲得满地都是。

接下来的行程内容是逛街。

乡下人难得进一次城,她列了长长的清单。然而什么都嫌贵。最后只买了些蔬菜。

菜哪儿没卖的? 但是阿勒泰的菜比富蕴县的便宜。

还买了几株带根的花苗。

天寒地冻的,她担心中途倒车的时候花苗被冻坏,便将它们小心地塞进一个暖瓶里,轻轻旋上盖子。

她每次来阿勒泰顶多呆一天。一天之内,她能干完十天的事情。

每次她走后,好像家里撤走了一支部队。

走之前,她把她买的宝贝花慷慨地分了我一支。

我家没有花盆,她拾回一只塑料油桶,剪开桶口,洗得干干净净。又不知从哪儿挖了点土,把花种进去,放在我的窗台上。

因为油壶是透明的,她担心阳光直晒下土太烫了,对根不好,特意用我的一本书挡着。

她走后,只有这盆花和花背后的那本书见证了她曾到来。

而我,我最擅长离别。迄今为止,我圆满完成过各种各样的离别。

我送我妈离开,在客运站帮她买票,又帮她把行李放进班车的行李厢,并上车帮她找到座位。

最后的时间里,我俩一时无话可说,一同等待发车时间的到来。

那时,我想起来很久很久以前的另一场离别。旧时的伤心与无奈突然深刻涌上心头。

我好想开口提起那件事,我强烈渴望得知她当时的感受。

却无论如何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此时此刻,彼此间突然无比陌生。甚至微微尴尬。

我又想,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

这时,车发动了。我赶紧下车,又绕到车窗下冲她挥手。

就这样,又一场离别圆满结束了。最后的仪式是我目送这辆平凡的大巴车带走她。

然而,车刚驶出客运站就停了下来。高峰期堵车。

最后的仪式迟迟不能结束。我一直看着这辆车。我好恨它的平凡。

我看着它停了好久好久。有好几次强烈渴望走上前去,走到我妈窗下,踮起脚敲打车窗,让她看到我,然后和她再重新离别一次。

但终于没有。

本文节选自《遥远的向日葵地》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母亲千辛万苦带来的两根木头,在搬家时我却毫不怜惜地把它留给了房东”表现了“我”对母爱受之无愧的冷漠。
B.母亲念念不忘两根木头,说明生活中的母亲是个勤俭节约的人,文中多次重复这件事,也说明生活中母亲是一个爱唠叨的人。
C.“那么好的木头! 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 你怎么舍得扔了!”这句母亲伤心的话语中透露出母亲对孩子不理解自己爱子之心的痛心。
D.文章结尾“但终于没有”独立成章,语言精练,韵味深长,耐人寻味。
E.本文写得跌宕起伏,将往事不断穿插叙述,表现母亲不计回报关心子女的慈爱形象,也蕴含了我的愧疚之情。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小题3】文中对“到来”和“离别”的叙写一详一略,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这样安排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错刀

梁重懋

那块和田玉在懒龙的手上把玩了三年,终于,他选择了一个春雨绵绵的清晨开刀了。一开刀,不得了,小刀剔玉,如玉女临浴,那个揉啊,那个搓啊,那个捻粉,那个挑刺,足足一年,终于把石头雕成了“牧童玉笛”。

懒龙是同行给的雅号。作为雕玉艺人,他不把还没雕的玉叫玉,而是叫石头。他是最不轻易动刀的,不是没有好石,也不是别人给不起工钱,总之,他接了人家的石头,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三五年,有灵感了才动刀。请懒龙雕玉的人都知道他的性子,要么不请他,请了就由着他。若是不懂得他的脾气,催他或是三番五次跑到他的碧玉山庄里看,他会把石头拿出来退给你,“失敬!失敬!鄙人是一条懒虫,耽误不得贵人的时间!

懒龙雕玉的工钱有贱有贵。贱的,只一句好话,或者随手拿出一些碎银就能打发。贵的,贵得吓人。比如说当年汇总钱庄的李掌柜拿了一块上好的翡翠让他雕,他上手,瞟了几眼,撼了几下,说:“这石头不错!”话才出口,伸出了一个巴掌。一个巴掌代表什么?就是五根金条。据说当年李掌柜得了那尊玉麒麟后,钱庄的生意如日中天,爆得很。

“牧童玉笛”的石头是一个米商拿来的。接石头的时候,懒龙没伸手指也不打凭条,只笑了笑,米商也只笑笑,拱拱手走了。这米商叫农田,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名字,可不知是因了他名字的相性还是什么,生意做得一直顺手。懒龙和米商平常也没怎么交往,但懒龙知道这个人,不是米特别,也不是人财大气粗,而是因为这个叫农田的米商口碑很好。据说某一年大旱,方圆百十里颗粒无收,眼看着逃荒的人潮水般往外涌,米商即开仓放粮。也不是放粮,是低价卖粮,有一下子给不了钱的,就赊给他。救了多少人,不得而知。

对这块和田玉石,懒龙有过许多想法,但每次刚有开刀的念头,就被他否决了。能让懒龙否决的石头不多,让他一再否决的更是少之又少。

“牧童玉笛”是懒龙最好的创意。若是平常,玉器雕好后,他会让人去传话,叫来主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然而此次,“牧童玉笛”都完工半年了,他不但没再把玩别的石头,还整日拿着玉器嘀咕,陶醉在自己的创意里。

“别再孤芳自赏了!”终于,有一天,他的夫人柔柔地在他耳边说了一句。他翻了下眼皮,“女人家知道什么?”

“难道你还不承认那是一刀错刀么?”

你,你偷看了我的宝物?”

“还用我偷看?每天见你捧着早熟悉了。”

他的夫人是一位不轻易说话的人。

错刀。夫人的一句话让他多日的疑虑一下子明晰了起来。懒龙猛地站起来,看着已碎步走出厅堂的夫人,晃了晃脑袋,自言自语:“啊,还真是错刀。”他无声地端详起“牧童玉笛”来。

许久,懒龙伸着懒腰,长叹:“我怎么就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呢?”

这“牧童玉笛”玉璧雕的是一个童子戴着竹笠横坐在水牛背上吹笛子的背影,牛似乎一路慢悠悠地啃着地上的青草,童子的笛声在旷野上空悠扬地飘荡,多么诗意啊!可是,懒龙那错刀,竟然落在了笛子上,粗看没什么,细看,牧童手上的笛子已破裂了。

懒龙终日把自己封闭在家里,暗自想道:怎么会这样呢?怎么会这样呢?

这样下去,非癫即傻,假如他废了,这个家怎么办?懒龙的夫人慌了,一时也想不出个办法来,只好偷偷约请了玉的主人。

懒龙听到脚步声,知道是米商来要货了,一时羞愧无颜,抱起雕件,一个超步向墙上撞过去。说时迟,那时快,正好让进来的米商连人带玉一把抱住。

“龙兄,你好不够朋友,怎么可以这样?”

“我的脾气你是知道的,我不可能让一件有错的物件流出去。”

“什么错件?难道是我的“玉笛春风?

“什么?‘玉笛春风’?我雕的是‘牧童玉笛’。”

“不,这正是我梦见的‘玉笛春风’!”

“啊,有救了。”

懒龙、转身,找出了一段绿丝带,往笛子上一扎,果然,春风动了!“谢谢你老弟,是你挽救了一件玉器,也挽救了老朽,不嫌的拿去便是了。”

“那再劳烦您刻上几个宇吧。”

“对,就是‘玉笛春风’!”

一时间,牛活了,袅袅的笛声随着飘动的春风悠扬了起来。

(选自《当代小小说百家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来刻画人物,如小说开篇用“揉”“搓”“捻”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懒龙精湛的技艺。
B.若是平常,玉器雕好后,懒龙会通知主人来取,而“牧童玉笛”完工半年后,他依然整日拿着玉器嘀咕,这一反常行为为后文做了铺垫。
C..当懒龙对“牧童玉笛”把玩不已时,夫人一语道出玉笛上的错刀,表现了夫人对玉器不凡的鉴赏能力,从侧面烘托了懒龙的形象。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作为叙述视角,紧紧围绕玉雕“牧童玉笛”行文,把涉及不同人物的情节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内容显得丰富而集中。
【小题2】懒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玉的主人米商将玉雕“牧童玉笛”当作“玉笛春风”。作者这样处理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