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建筑的外部空间,就是建筑外墙以外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的范围。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是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

由于中西文化观念的不同,决定了其建筑材料和结构的不同,从而也决定了建筑的形体和内部空间存在巨大的差别。简言之,中国建筑受到木结构梁柱结构的很大限制,外部形体不够多样,内部空间也不够发达,总体风格倾向于温润柔美;西方建筑以砖石结构为本位,挣脱了梁柱体系,发展了拱券穹窿结构,大大拓展了形体和空间的创造可能性,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展现出绰约多姿的风貌,总体风格则倾向于刚健雄强。但是,当我们把眼光转向室外,我们将会惊人地发现,由于中国人特别强势的群体观念,很早以来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这就产生了外部空间的课题,即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以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总之,中国建筑在外部空间的创造上,占据了世界的高峰,而远远凌驾于西方之上。可以说,“群”是中国建筑的灵魂,甚至为了“群”的统一,不惜部分地牺牲了单体的多样。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欣赏中西建筑要有不同的眼光。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单体的造型,它的体、面、线的变化,内部空间所造成的气氛以及装饰的运用,而且要以更宏大的目光,着眼于欣赏建筑群的整体处理,包括单座在群中的作用,单座与单座的关系等等,可以说,“美在关系”这句话在中国建筑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摘选自萧默《建筑的意境》)

材料二:

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中国的园林是很兴旺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根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风光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似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摘编自宗白华《此刻,让美好发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建筑由于受材料和结构的限制,其外部形体的单一性和内部空间的有限性形成了温润柔美的建筑风格和文化观念。
B.由于西方建筑采用砖石结构和拱券穹窿结构,这就大大增强了其形体和空间创造的可能性,形成绰约多姿的风貌也是必然。
C.不论是圆明园、颐和园这样的皇家园林,还是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都比较注重空间与实体虚实相映关系的处理。
D.颐和园“画中游”的亭子,在空间上特别注重了与周围建筑和景观关系的处理,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美在关系”的特征。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中所述中国园林建筑是处理空间的艺术与材料一的中心论点是一致的。
B.材料二中明代人的小诗可以证明材料一“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的观点。
C.中国建筑空间艺术的处理占据世界高峰的原因是注重了建筑群的整体处理。
D.古人论建筑艺术用“窗户邻虚”“虚中有实”等语,无不体现出高超的审美智慧。
【小题3】下列诗句,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C.未发岭前鲜嫩草,哪流谷底透明泉。
D.屏嶂铺霞山积锦,龙潭印月水浮珠。
【小题4】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上各具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5】《项脊轩志》中曾这样描述:“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请结合材料,简析项脊轩的修葺是如何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特点的。
22-23高二上·山东泰安·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可以看作是作家追求个人审美体验的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与他人一起探求普遍价值和意义的公共行动。文学公共性就是指文学活动的成果进入到公共领域所形成的公共话题,此种话题具有介入性、批判性和明显的政治诉求,并能引发公众的广泛共鸣和参与意识。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一种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批判精神,要求写作者积极介入公共生活,表现自己对时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感时忧国” 既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固有的伦理情怀,也是中国文学精神里特有的“公共性”品质。

雨果说:“愤怒与温情,是对于人类不自由状况两个方面的不同反应,并且,能够发怒的人就能够爱。”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就具有这种既“愤怒”又“温情”的特点:一方面,是“愤怒”和不满,具体表现为对权力的“以究王讻”的“上层反讽”;一方面,是仁慈和“温情”,具体表现为“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中国文学的这种特殊形态的“公共性”,源自于中国文化的“天下为公”的基本理念、“经世致用”的责任伦理与“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在中国儒家的文化元典《礼记》里,就建构了“天下为公”的观念。后来的《吕氏春秋》对“天下观”的阐释愈加深入,也愈加进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在此基础上,邑不事及其门人全面地阐发了“士君子”文化观,表现出极可宝贵的启蒙主义精神,“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这种博大的“天下”观念和“遗生行义”的“士君子”伦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以士人为主体的文学写作。

受这样的“舍生取义”的观念影响,中国以《史记》为典范的史传叙事和小说叙事,以“杜诗”为代表的诗歌抒情,在面对权力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种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表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公共性”品质。王夫之说,中国自《诗经》以来的诗人,“有所指斥,则皇甫、暴公,不惮直斥其名,历数其愿,而且自显其为家父,为寺人孟子,无所规避。《离骚》虽多引喻,而直言处亦无所讳”。这种“无畏于天,无恤于人”的精神,作为一种伟大传统,在后来千百年的诗歌写作中,有继维绳绳的赓续和体现。在叙事文学的写作领域,司马迁则在《太史公自序》中,标举“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的叙事原则,实乃一种高度成熟的人文精神,其中所包含的“公共性”,即使今天来看,也具有充分的普遍性和现代性。

同情民众,关注民瘼,是中国文学的另一个伟大的“公共性”品质。以士君子为主体的优秀的中国文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皆以天下苍生为念。而中国文学中的“公共性”,也就体现为对“民生”“社稷”等“公共事象”的关注,体现为对同情底层大众的“哀”和“忧”的情感表达。在《离骚》里,屈原吟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抒发了他对艰难时世的不幸民众的同情;杜甫则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表达了对底层民众的真挚同情和对权势的尖锐批评。对杜甫的这种仁慈而又伟大的“哀忧”精神,华人学者洪业给予极高的评价:“他是心系家邦的国民。他所观察到的八世纪大唐帝国的某些情形仍然存在于现代中国;而且,也存在于其他的国度。”

可以说,正是屈原、司马迁和杜甫他们正直而勇敢地介入自己时代的“公共生活”, 以中国人特有的“忧哀”情怀和反讽精神来写作,来建构中国文学自己的“公共性”,并最终抵达与人类经验相通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才使我们的文学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并最终赢得世界读者的尊敬。

(摘编自李建军《“公共性”与中国文学经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公共性与作为社会人的作家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不能离开作家讨论文学公共性。
B.相比于对权力的“愤怒”不满,作家对民众的仁慈“温情”更具有现实精神和人道情怀。
C.《史记》的反讽精神,体现出了写作者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
D.《离骚》《史记》和“杜诗”中包含的公共性,具有人类经验的“普遍性”和“世界性”。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的论证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中国文化伦理情怀与文学公共性的关联,是依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推进的。
B.文章引用雨果关于“愤怒与温情”的话,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C.文章指出理解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品质可从两方面入手,并重点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
D.文章提出问题后,分析了“感时忧国” 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并论证了其带来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介人公共生活、肩负责任感的写作者,其作品中也就必然有文学公共性的品质。
B.《礼记》《吕氏春秋》和“士君子”文化观,对中国文学写作的影响程度是一样的。
C.杜甫的作品能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部分来自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判断。
D.中国读者阅读中国文学,看重的是写作者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忧哀” 情怀和反讽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成规模,称为“百工”。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以伤五材,以辨民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艺制造大国、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标识。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的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在新时代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在《庄子》的多篇文章中,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本质看法:《庄子》以庖丁解牛等生动事例告诉人们,古代匠人的技艺能够达到鬼斧神工的至高境界,即所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以十九年解牛数千之功力,使技法能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达到“宫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的境地,这足以见得古代工匠精神既是实践的积淀,又是内心对道的追求的展现。“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其意蕴着天地与人间社会的规律或准则(天道、人道等)。在道家看来,道既是思维所能把握的最高概念,同时也是万物存在之理。万物的本性都是道的体现,“匠工蕴道”的这个“道”是技艺之道,同时也是得天理之道。庄子以庖丁娴熟完美、游刃有余的技艺来表明,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而在庖丁的精神境界里,则深蕴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美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当代大国工匠高凤林、张冬伟等,其技艺臻于完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的深刻把握。

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从道德的观点看,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德性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德性行为者作为我们行为的典范。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充当这样一种典范?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回答是工匠,并且只有像铁匠、铜匠甚至修鞋匠那样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道技合一是德性品格的见证。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物质追求,还要能够胸怀天下,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因此教育之重,首要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首先要塑造人格,做一个“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一个人值得称赞的不是他的技能,而是他的人格,完善人格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其意义要重于技能的培养。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成人”“成德”上,并始终贯穿这一目标。

孔子认为,技能培养必须以人格培养为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即使他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却仅仅用来为自己谋事、谋食的话,也未必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甚至若缺乏完善的人格,一个人掌握的技能愈高,就愈有力量危害人群。这从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可以清晰地看出。比如他认为以“言语”著称的子贡不如以“德行”著称的颜渊。对同样以“言语”著称的宰予,孔子更是因其不行三年之丧而斥之“不仁”。冉有精于“政事”但他帮助季氏搜括钱财,孔子号召弟子群起而攻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子夏以“文学”著称,孔子告诫他“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说明孔子评价弟子的首要标准是人格而非技能,他绝不会因为其某方面的技能而对人格缺陷姑息迁就。孔子把培养学生人格作为教育首要目标,强调以完善人格为目标,重视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而不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发展。

(摘编自杜以向、王雪梅《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对所有手工艺人的统称;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许多手艺精湛的普通工匠。
B.在现代工业社会,手工工匠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匠文化的精神内核也因此发生改变。
C.工匠必须具备内在的德性,有时甚至应该成为优美德性的典范,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的认识是相同的。
D.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必须具有广博的胸怀,才能靠一技之长实现自我的物质追求。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笔下的庖丁与当代大国工匠不但技艺娴熟,而且都注重通过反复实践去把握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
B.德性论认为,人的行为由他的内在德性决定,因此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像工匠那样去生活和工作。
C.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能仅凭技能来为自己谋事谋食,更应努力成人成德,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D.孔子秉持“以德为先”的人才评判标准,因此他批评子贡、宰予、子夏,甚至否认冉有是自己的弟子。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中国传统的“匠人培养”观点的一项是(     
A.作为我国火箭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能把焊接误差控制在0.16毫米之内,并且将焊接停留时间从0.1秒缩短到0.01秒。
B.大国工匠胡双钱秉承“学技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凭良心”的原则,兢兢业业工作,为我国大飞机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C.故宫博物院青铜修复师吕团结先是日复一日地跟着师父干,然后带着徒弟干,凭借传承有序的古老技艺,默默守护着“青铜记忆”。
D.为了活化滩头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滩头年画第四代传承人钟星琳锐意创新,开发了以年画为基础的文创产品。
【小题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第三段的行文脉络。
【小题5】有人认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身上就闪烁着“工匠精神”的光芒,请结合文本和屠呦呦的相关事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屏幕中的剧情跌宕起伏,屏幕上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地驰过,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令人眼花缭乱:它们就是“弹幕”。尽管弹幕被纳入“评论”范畴,却与传统的文艺批评有巨大的鸿沟。传统的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深思熟虑,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基本的工作方式。尽管金圣叹、毛宗岗等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与弹幕存在某种相似的形式,但是,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操作程序。相对地说,弹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时”,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譬如一个角色的相貌,出场那一刻的步态等等。弹幕评论带有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而不是严肃的反思与真知灼见。

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只有神奇的互联网才能支持如此之多的声音即时互动,让各种貌似无法交集的社会关系迅速地在虚拟空间联结起来。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印刷文化的节奏相对缓慢,思想的交换不得不接受印刷速度与配送体系的限制。印刷文化的中心是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阅读、理解、阐释形成一种深度文化。至少在目前,速度与深度的恰当比例仍然以印刷文化作为范本。

尽管弹幕的即时评论也诉诸文字符号,但这些字符被加工为另一种奇特的屏幕形象,开启了另一种性质的空间,譬如视觉经验。它与即时性、交互性构成弹幕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传统的文学批评无法企及这种吸引力,“深度”也无法替代生气勃勃的喧哗产生的号召。一旦“深度”置换为“速度”,零碎化、平面化、喜剧精神与反讽、拒斥精英趣味也就成了弹幕的另一些表征。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互联网以及电子传媒的传播方式正在隐蔽地重塑他们的感官、躯体和意识。

(摘编自南帆《弹幕:一个奇特的屏幕现象》)

材料二:

20206月,B站隆重上线四大名著,无数年轻观众都是奔着弹幕,或是弹幕与四大名著的“化学反应”去的。但对于年纪更长,文化取向也更为传统的网友来说,弹幕污染了剧作,庸俗了原著,宛若妖雾遮天蔽日,毫无理性可言。

表面看,这是代际差异。但实际上,弹幕的两极评价,昭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机制与主体状态,彰显了当下信息读写的双轨制。厌恶者所代表的,乃是印刷文明培育的读写习惯,推崇经典,讲究逻辑与秩序;喜爱者所代表的是互联网文化中跨媒介、多感官、娱乐化的接受方式,注重趣味性与参与感。

弹幕空间中,正确、完整、规范、和谐都变得无足轻重,代之而起的,是无政府主义式的“搅和”。原属不同范畴的信息被一锅乱炖,不同类型的语言形式被杂糅拼贴,如同重回蒙昧时代。经过理性文明的长期洗礼后,短暂地“蒙昧”一下,自编自导“人间喜剧”,反倒成为暂时摆脱文明重负的一种人生选择。

另外,与当代社会中无所不在的“计算”相比,这一场场文字游戏是如此地毫无功利。以共同兴趣为纽带,网友们互称“兄弟”,在蓦然而至的弹幕中寻获同好知音。“居然与我想的一样”,这样会心一击的感受,令孤独的当代人倍感满足。

不同于社会场域中被反复思量过的表达,凭借直觉敲下的弹幕,出于真心、近乎自白,乃是电子时空里的“我手写我口”。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弹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便是直抒胸臆,依赖口语词,形成众声喧哗的交谈氛围。唯有无限趋近言文一致,那个最本真的自我,才能跃然而出,袒露人前。或者更准确地说,弹幕的终点并非呈现完整的自我形象,而是要探入“有趣的灵魂”的某个侧面。

弹幕的游戏性与趣味性,真的可以带来更美好的人生状态吗?

首先必须承认,弹幕文字游戏的创造门槛与理解成本都极低。鉴于运动速度飞快,且面向最广大的受众,所以必须令人“秒懂”。秒懂的前提,是对庸常的臣服,这不仅是指对于媒体流行语的追随,更指向一种“自诩快乐的末人心态”。自嘲或嘲讽,均跳不出金箍棒画下的“安全圆”,保持在尚不触及本质的限度内。

与口头表演一样,弹幕业已创造出了许多“套话”与流行语。比如,2019B站的年度弹幕是“awsl”(即“啊我死了”)。这是一句再直白不过的赞美语,形容视频内容令自己无比折服。这种缩略语以极其经济的拼音缩写,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召唤出固定的、集体性的反应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语言的“失焦”。格套无可厚非,但其中令人上瘾的传染力,以及凌驾于差异性表达之上的霸权地位,恐怕与解放创造力的初衷恰好相反。

更重要的是,弹幕带给人的趣味性、解放感与反讽意味,也日渐固化为一种模式与立场。在进入弹幕空间之前,观者已做好了发笑准备。我们虽不必重弹“娱乐至死”的老调,但在开放态度之外,更需警惕潜伏着的负面因子:弹幕用户被设定为一群单纯追逐快乐的人,而平台迎合(甚至监控、计算)用户需求来生产内容,从而形成了一个“快乐”的闭环。这一闭环将带来“人的再生产”:它召唤快速、固定、永不停歇的人类反应模式,从每一个神经元做起,在每一次欢笑中起步。

(摘编自李静《弹幕版四大名著:“趣味”的治理术》)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圣叹、毛宗岗等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讲究对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与具有即兴意味的弹幕相比,它更偏向于严肃的反思与真知灼见。
B.针对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弹幕能够即时即兴地进行点评,制造此时此地彼此交互的狂欢气氛,在互联网的支持下迅速联结虚拟空间,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
C.B站上线四大名著后,观众反应呈现出两极分化,年轻观众热衷于弹幕与名著的“化学反应”,而年长、传统的观众特别排斥,认为弹幕污染了剧作,庸俗了原著。
D.弹幕创造出的“套话”与流行语提高了沟通的效率,也带来了语言的“失焦”,忽视了语言的差异性表达,其传染力与霸权地位违背了解放创造力的初衷。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受印刷速度与配送体系的限制,印刷文化中思想的交换相对较慢,却让思想具有一定深度,因此就印刷文化而言,追求更为缓慢的节奏会形成更有深度的文化。
B.弹幕开启的视觉经验与即时性、交互性特征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生气勃勃的喧哗环境中,少了“深度”,多了“速度”,因此年轻一代要抵制弹幕,多浸入印刷文化。
C.人们在弹幕的文字游戏中互称“兄弟”,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中寻获同好知音,获得心理满足,这其实折射出当代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孤独的心理现状。
D.弹幕用户被设定为一群单纯追逐快乐的人,而平台迎合用户需求来生产内容,从而形成一个“快乐”的闭环,这说明弹幕文化能够让人更单纯、更快乐。
【小题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用来支撑材料二中“弹幕‘注重趣味性与参与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慷慨陈词,张飞应道:“俺也一样”。弹幕:“英雄惜英雄。”
B.《西游记》中,孙悟空没有受邀参加蟠桃会,于是在园子里肆无忌惮地大吃一通。弹幕:“我是桃饱会员。”
C.《红楼梦》中,贾母问黛玉:“最近读什么书?”黛玉答:“只刚读了《四书》。”弹幕:“还读了《语文优化方案》。”
D.《水浒传》中,孙二娘、张青在十字坡开店,武松与两名公差推门而入。弹幕:“请出示健康码和行程卡!”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