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5 组卷27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岛茉莉

江志强

岛,孤零零地悬在大海深处。驻扎岛上的只有八个兵。班长兼炊事员老黄年龄最大,兵龄最长。

给养船半个月来岛一次,送来米面粮油、书报杂志,还有兵们的信。北归之时,给养船就把兵们写的信捎走,靠港后寄向祖国各地。每当此时,兵们总是齐刷刷站成一排,朝着给养船的航向敬礼。

平日里,兵们也像在陆地上一样,出操、训练、读报、唱歌、唠嗑、巡逻,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写信。每次寄出的信都厚厚的、鼓鼓的。单薄的信封,似乎载不动笔尖下流淌的河。

对这八个兵,基地首长格外牵挂,数次捎话过来:岛上还缺啥?尽管提!于是,班务会上,老黄组织大家讨论:咱岛上还缺啥?

两名新兵压低声音说:缺网……

老黄笑了:没网,也要守岛。没网,也能活着。继续想……

一个老兵嘴里蹦出一个字:土。

字说到了每个兵的心坎上,大家不约而同地点头。

只是,兵们没向首长提出来。部队运力有限,若非紧急情况,甭给首长添麻烦。

一个冬日的上午,老黄搭乘给养船离岛探亲。归队时,他的行囊里装着一包土,足足二十斤。

老黄在值班室的地上铺开几张旧报纸,小心翼翼地把土摊开:正宗的东北黑土!

士兵们围着黑色的土,长时间盯着没抬眼。他们把手伸向了土,轻轻地揉搓着,眼里溢出明亮的光。

接下来,副班长小吕探亲归队时,同样带回二十斤土。小吕的老家在华北平原,他带来的土呈褐黄色,是那种可以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土。

一年下来,兵们相继探亲归队时,都把家乡的土带到岛上。这下,岛上的土丰富起来——东北的黑土、华北的褐土、云贵高原的砖红土、黄土高原的黑垆土……

这么多不同的土,如何存放?老黄的意思是融在一块儿。小吕不同意:土与土的品质不一样,搅和到一块儿,怕是不行。

老黄乐了:刚上岛那阵子,兵与兵的品质不一样、习性也不一样。现在呢,统统融到一块儿了。于是,不同颜色的土,被兵们融在了一起。

又一个春天来了。老黄决定,在土里栽一朵花。

送给养的战友很给力,给岛上送来一小包茉莉花种,还有一个精致的花盆。花盆呈长方形,外壁雕着一幅国画,空白处有四个遒劲的字——江山多娇

士兵们高兴坏了,围着花盆看个没完。

先别急着高兴。送给养的战士说,首长说了,要是能把茉莉花养活,嘉奖你们!

原来,这个花盆是基地首长特意送的。首长听说了兵们和土的故事。只是,首长有些担心,茉莉属娇贵花种,在岛上能否存活是个未知数……

六个月之后,首长上岛视察工作,看到那盆茉莉正蓬勃绽放。端详兵们的脸,首长眼里写满敬重:同志们辛苦了!

首长感慨道:这土,和别的土不一样。这样的中国土融合在一起,有力气!听着首长的话,兵们被海风吹得皲裂的脸上荡漾着春天。

这岛,有我们守着,请祖国放心!老黄带领大家向首长敬礼。

这个故事,是我的二舅、故事里的班长老黄讲给我听的。二舅从军十三年,守过六座大大小小的岛。最让二舅得意的是,他和战友们居然在恶劣的环境中养活一株茉莉。

二舅对我说,自他退役后,那座大海深处的小岛上已经换了六茬兵。只要回乡探亲,战友们总会把一包家乡的土带到岛上,不仅用融在一块儿的土种植茉莉,还种菜、种树。

二舅退役时,行囊里有五枚军功章,还有一个烟盒般大小的木盒子,里面装着来自岛上的中国土

那晚,倾听二舅的回忆,我似乎听到茫茫大海上传来的涛声。那株茉莉似一把火炬,闪动在我的眼前,把黑乎乎的夜,照得亮堂堂的。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21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地首长格外牵挂守岛战士,数次捎话“岛上还缺啥?尽管提!”既说明基地首长爱兵如子,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B.班务会上,老黄面对两名新兵的“无理”要求“缺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有没有网络,作为一名士兵都要守好自己的岗位。
C.土是生活常见的事物,守岛兵们将不同颜色的土融合成“中国土”,寓意丰富,既有实际意义上的不同地方的土,也有战友们深情融合的意味。
D.老黄退役时,行囊里既有军功章,还装有来自岛上的“中国土”,这个细节使老黄的人物形象更饱满,写出了他的爱国情怀与对军旅生涯的怀念。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综合运用第三、第一人称叙事,两种人称叙事手法的交替使用,使文章叙述既客观、全面又灵活自如,同时也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
B.小说讲究点面结合,既有对老黄、首长个人的刻画,也有对守岛士兵、送给养的战士的总体描绘,点面都刻画出了他们的伟大情怀。
C.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手法刻画人物,通过人物间的对比,比如老黄与要求有网的战士对比,凸显人物个性,使得人物群像更加生动鲜明。
D.“那株茉莉似一把火炬,闪动在我的眼前,把黑乎乎的夜,照得亮堂堂的”与标题相呼应,本句一语双关,意味深长,具有深化主题的意味。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艺术效果。
这土,和别的土不一样。这样的中国土融合在一起,有力气!
【小题4】小说多次写到的“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2-23高一上·湖南郴州·期末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草原深处的笑声

唐均

很久没去祝桑乡了。周末,我和几个轮休的同事一起去祝桑乡回访帮扶过的贫困户,其实称其为贫困户已不合适,因为他们都在去年集体脱贫了。我们像以往帮扶时那样,说去走亲戚,才最为恰当。

祝桑乡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境内。汽车爬上3800米高的黑石山,辽阔的祝桑草原映入眼帘。

远方,一顶牛毛帐篷冒出牛粪饼燃烧散发出的余烟。成群的牦牛,安静地散落在山坡上。草坪中,各种花儿争奇斗艳,格桑花和着微风跳起了弦子舞,蒲公英把成熟的花籽伞兵般轻轻地放飞到空中,孕育来年的繁盛。

平整的柏油马路边,两条木凳,一块木板,便是我们的回访对象仁青措一家出售高原特产的简易店铺。圆柱形的酥油饼整齐地码在木板上,在阳光下闪耀成一块块金砖;玻璃罐里黄灿灿的虫草,宛若熟睡的金蚕;一方不锈钢托盘里,珍珠般的贝母堆成了小山。

脱贫后的仁青措打扮得精致干练:混编着红色丝线的麻花辫盘在头上,戴着一副小巧的藏式金耳环,穿着-身褐色暗花拉萨长裙,搭配一双黑色小羊皮矮跟鞋。仁青措在遮阳伞下,望着来来往往的自驾游小汽车,不断地向游人们招着手:买酥油,买酥油吗?新鲜的。还有今年新采的虫草、贝母,货真价实。

我们的车在不远处停下来,仁青措不失时机地跑来向我们招揽生意。待我们取下遮着脸的口罩,她见是熟人,一下子害羞起来,用手捂着嘴偷笑,脸上悄然绽放出两朵粉红的高山杜鹃。

哎呀,辛苦了!仁青措的丈夫丁则尼玛迎了过来,热情地与我们打着招呼。

得知我们的来意,丁则尼玛把我们带向身后的帐篷。帐篷前铁链拴住的藏獒摇着尾巴,大家都是熟面孔了。掀开帐篷的门帘,我们围坐在钢炉边。一碗碗喷香的酥油茶,恭敬地递到我们面前。

伙计,生意做得好哦。天天让老婆在那里招揽顾客,小心被别人拐跑了。同行的前任第一书记和丁则尼玛调侃。

丁则尼玛豪爽地拍了一下巴掌,哈哈大笑起来:现在的她呀,怕是赶都赶不了。他边说边取出手机,翻到一条银行存款信息,递给第一书记看。

哇!个、十、百、千、万、十万,厉害啊。第一书记一边用手指点数着数字,一边惊喜地瞪大了双眼。

我们也凑上来,一起分享丁则尼玛的得意与快乐。

要知道,这对夫妻3年前结婚不到一个月时,就因为家庭贫困等矛盾闹过离婚。帮扶工作组成员苦口婆心地劝导,特别是他家的帮扶责任人,更是三天两头地往他家钻,甚至把自己一家都带到高海拔的牛场来,用家庭的欢乐来带动他们重新面对生活。

如今的好日子得益于丁则尼玛的家传绝活。他从小就在牛场长大,祖上代代相传的放牧经验,让他阿爷、阿爸都成了远近闻名的放牧高手,更有一手骟牛、杀牛的好手艺。几年前,第一书记鼓励他,承包村合作社的牦牛放养,不但每月有固定工资拿,还可以让其他养牛群众省出时间,去发展别的致富门路。对丁则尼玛来说,放一头牛是放,放十头也是放,百头千头也不在话下。

在帮扶责任人和第一书记的担保下,丁则尼玛不但承包了村合作社的320头牛,还把村里零散牦牛的放牧也承包下来,按每头母牛每月固定交给主人一定量的酥油、其他酥油全部归丁则尼玛所有签订协议。丁则尼玛将承包的公牛、母牛登记后打上记号,遇到哪家的母牛产子,就在哪家的登记簿上画上一笔,同时在牛犊耳朵上做好标记。遇到主人要求骟掉牛犊作为菜牛喂养的情形,他们收费也很公道。对本村那些贫困户,两口子也会相视一笑,免了骟牛费用。

到了年底,有着丰富养牛经验的丁则尼玛,除去该上交给合作社的款项,第一年的收入就把贫困线甩得远远的,再加上代销虫草、贝母的业务,他的腰包一天一天鼓了起来。小两口的腰杆挺直了,感情也越来越好了。

说话间,帐篷外,几头小牛犊回来了,哞哞哞地呼唤着主人。丁则尼玛从蛇皮袋里舀出一小碗红盐端了出去,几头小牛亲热地围上来,用还未长角的小脑袋轻轻地碰触着他的小腿,他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盯着它们舔舐。

回访结束,我们走出帐篷,雪域的阳光普照着万物,晃得人睁不开眼。

汽车飞驰在318国道上,同行的小护士得意地唱了起来:是谁帮咱们翻了身呃,是谁帮咱们得解放呃,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呷拉羊卓若……

她高涨的情绪感染着大家。我们也情不自禁地放开嗓门,唱起了我们的县歌:高尔寺山,蜿蜒的臂膀,迎接远方的朋友……

嘹亮的歌声在青山绿水间回荡。

(选自20201030日《中国民族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把回访说成“走亲戚”,意在表明“我”和同事们把祝桑乡村民当作了亲人,为全篇奠定了情感基调。
B.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祝桑乡色彩艳丽、充满生机的草原景色,烘托出人民生活的幸福美好。
C.文中描写前任第一书记和丁则尼玛见面时的幽默调侃,着力表现出帮扶工作人员和乡亲们关系的融洽和谐。
D.文中写自驾游小汽车来来往往,与上文“平整的柏油马路”相照应,侧面表现了祝桑乡村民生活状况的改观。
E.丁则尼玛和妻子的生活由贫困而致富,靠的是他们自己承包合作社放牛、煽牛和售卖酥油等特色产品的勤劳智慧与个人手艺。
【小题2】作者在“草原的笑声”中嵌入“深处”二字,并以此作为文章标题,请分析这样拟题的妙处。
【小题3】文章运用大量笔墨,插叙了丁则尼玛一家脱贫致富的过程,其意图是什么?
【小题4】在作者笔下,仁青措是一个怎样的人?简单分析概括。
【小题5】优秀文艺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质是内容真实、态度真诚,优秀文艺作品是折射时代精神的镜子,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文艺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简要分析《草原深处的笑声》内容上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些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奴隶的母亲(节选)

柔 石

她的丈夫在穷的生病以后,全身便变成枯黄色,脸孔黄的和小铜鼓一样,连眼白也黄了。别人说他是黄胆病,孩子们也就叫他黄胖了。

再也没有办法了,这样下去,连小锅子也都卖去了。我想,还是从你的身上设法罢。你跟着我挨饿,有什么办法呢?他对妻子说。

我的身上?……

他的妻坐在灶后,怀里抱着她的刚满三周的男小孩——孩子还在啜着奶,她讷讷地低声地问。

你,是呀,她的丈夫病后的无力的声音,我已经将你出典了……

什么呀?他的妻几乎昏去似的。

屋内是稍稍静寂了一息。他气喘着说:

三天前,王狼来坐讨了半天的债回去以后,我也跟着他去,走到了九亩潭边,我很不想要做人了。但是坐在那株爬上去一纵身就可落在潭里的树下,想来想去,总没有力气跳了。猫头鹰在耳边不住地啭,我的心被它叫寒起来,我只得回转身,但在路上,遇见了沈家婆,她问我,晚也晚了,在外做什么。我就告诉她,请她代我借一笔款,或向什么人家的小姐借些衣服或首饰去暂时当一当,免得王狼的狼一般的绿眼睛天天在家里闪烁。可是沈家婆向我笑道:

‘你还将妻养在家里做什么呢,你自己黄也黄到这个地步了?’

我低着头站在她面前没有答,她又说:

‘儿子呢,你只有一个了,舍不得。但妻——’

我当时想:‘莫非叫我卖去妻了么?’

而她继续道:

‘但妻——虽然是结发的,穷了,也没有法。还养在家里做什么呢?’

这样,她就直说出:‘有一个秀才,因为没有儿子,年纪已五十岁了,想买一个妾;又因他的大妻不允许,只准他典一个,典三年或五年,叫我物色相当的女人:年纪约三十岁左右,养过两三个儿子的,人要沉默老实,又肯做事,还要对他的大妻肯低眉下首。这次是秀才娘子向我说的,假如条件合,肯出八十元或一百元的身价。我代她寻了好几天,总没有相当的女人。’她说:现在碰到我,想起了你来,样样都对的。当时问我的意见怎样,我一边掉了几滴泪,一边却被她催的答应她了。

昨天,沈家婆到过秀才底家里,他说秀才很高兴,秀才娘子也喜欢,钱是一百元,年数呢,假如三年养不出儿子,是五年。沈家婆并将日子也拣定了——本月十五,五天后。今天,她写典契去了。

这时,他的妻简直连腑脏都颤抖,吞吐着问:你为什么早不对我说?

昨天在你的面前旋了三个圈子,可是对你说不出,不过我仔细想,除出将你的身子设法外,再也没有办法了。

决定了么?妇人咬着牙齿问。

只待典契写好。

倒霉的事情呀,我!一点也没有别的方法了么?春宝的爸呀!春宝是她怀里的孩子的名字。

倒霉,我也想到过,可是穷了,我们又不肯死,有什么办法?今年,我怕连插秧也不能插了。

你也想到过春宝么?春宝还只有三岁,没有娘,他怎么好呢?

我领他便了。本来是已经断了奶的孩子。

他似乎渐渐发怒了。也就走出门外去了。她,却呜呜咽咽地哭起来。

春宝,宝宝!

妈妈明天要去了……

唔,孩子似不十分懂得,本能地将头钻进他母亲底胸膛。

妈妈不回来了,三年内不能回来了!

我也去。

宝宝去不得的。

呃!孩子反抗地,又吸着并不多的奶。

你跟爸爸在家里,爸爸会照料宝宝的:同宝宝睡,也带宝宝玩,你听爸爸的话好了。过三年……

她似要还想对孩子说话,她的丈夫踏进门了。他走到她的面前,一只手放在袋里,掏取着什么,一边说:

钱已经拿来七十元了。还有三十元要等你到了后十天付。

停了一息说:也答应轿子来接。

这一晚,她和她的丈夫都没有吃晚饭。

第二天,春雨竟滴滴淅淅地落着。

轿是一早就到了。可是这妇人,她却一夜不曾睡。她先将春宝的几件破衣服都修补好;春将完了,夏将到了,可是她,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移交给他的父亲——实在,他已经在床上睡去了。

春宝醒了,她给他穿衣服的时候,向他说:

宝宝好好地在家里,不要哭,免得你爸爸打你。以后妈妈常买糖果来,买给宝宝吃,宝宝不要哭。

而小孩子竟不知道悲哀是什么一回事,张大口子唉,唉地唱起来了。她在他的唇边吻了一吻,又说:

不要唱,你爸爸被你唱醒了。

沈家婆忙碌似地在屋内旋了几个圈,对孩子的父亲说了几句话,意思是讨酬报。因为这件契约之能订的如此顺利而合算,实在是她的力量。

说实在话,春宝的爸呀,再加五十元,那老头子可以买一房妾了。她说。

于是又转向催促她——妇人却抱着春宝,这时坐着不动。沈家婆声音很高地:

轿夫要赶到他们家里吃中饭的,你快些预备走呀!

可是妇人向她瞧了一瞧,似乎说:

我实在不愿离开呢!让我饿死在这里罢!

轿夫也在门首催起身了,他们噜苏着说:

又不是新娘子,啼啼哭哭的。

小小的孩子也哭了,手脚乱舞的,可是沈家婆终于给他拉到小门外去。当妇人走进轿门的时候,向他们说:

带进屋里来罢,外边有雨呢。

她的丈夫用手支着头坐着,一动没有动,而且也没有话。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得知丈夫把自己“出典”后,几乎昏过去,虽然很穷,妻子也不愿离开这个家,更不愿离开春宝。
B.听到丈夫要在她身上挣钱的时候,她“讷讷”“低声”询问,一个没有地位、逆来顺受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C.典妻并不是丈夫的本意,表面上看,是因受到沈家婆的劝说诱导,实际上是为穷所迫,完全出于无奈。
D.“春雨竟滴滴淅淅地落着”,丝丝春雨,无声无息,渲染了离别的气氛,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题2】关于文中沈家婆的表述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家婆在文中是次要人物,与妻子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叙述和见证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B.“儿子呢,你只有一个了,舍不得。但妻——”,沈家婆言外之意就说妻子可以作为赚钱的工具。
C.“再加五十元,那老头子可以买一房妾了”,沈家婆这句话表明她提高了妻子的价格,有炫耀之意。
D.沈家婆与鲁迅《祝福》中的卫老婆子相似,是奔走于大户人家和穷困潦倒人家之间的妇人的形象。
【小题3】小说中反复写到小孩“春宝”,有何用意?
【小题4】有人为小说设计了两种结尾:①妻子为秀才生了儿子后被赶了回来,家里最困难的时期总算度过,夫妻、母子终得团圆;②妻子为秀才生了儿子后被赶了回来,家里依旧贫穷,丈夫对她很冷淡,儿子则已经忘记她了。这两种结尾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请结合小说主题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走出大山

曹卫华

进村那八公里的石窝子路,极大地限制了海子坝村的发展。为此,村里召开了村民大会,村民们商定,大家集资,一家出一个劳力,不管三年还是五年,一定把路修通。

集资筹备好了,可对于修路来说,还是杯水车薪。有人开始泼冷水,有人说起了泄气话。

干还是不干?钱用完了咋办?谢成芬陷入了两难。

干!必须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车到山前必有路,钱没了,再想办法找。

2014年开春,工程正式开工。

那天,村里几位老人来到工地上问谢成芬:“成芬啊,我们这几个老人,能等得到路修通的那天?”

“等得到!等得到!”谢成芬说,“路修通了,村上出钱包辆车,接你们去县里玩、去州里玩!”

这几位老人,全都没去过州里,有的还没到过县里。

“那就拜托你了!拜托你了!”老人们激动地说,“我们等着那一天!”

谢成芬记住了老人们的嘱托,带领几十个老乡,炸响了开山修路的第一炮。

参加修路的多是五六十岁的人,开工没几天,就有人吃不消了,有的脚被石头砸伤了,有的手被石头割破了。

工地上,最重的活儿是扛石头。炸药炸开裂的石头,用钢钎撬下来,每块少说也有两百来斤。男人们两两搭档,用杠子扛到路边码起来,准备砌边坡、砌路埂用。可有个四十多岁的壮年男人却落单了,因为他身体好,力气大,扛的石块也大,没人敢跟他搭档。

“我跟你扛!”谢成芬说。

“二婶!石头重得很,你找得动?”男人问。

“扛得动!”说着,谢成芬已经把杠子拿在手上了。

“算了,二婶,这不是女人该干的活。”

“来着!你莫啰嗦!”

男人用绳子把石头拴好,穿上杠子。

谢成芬弯下腰,把杠子扛在肩上,咬紧牙关喊一声“起”!腰一挺,站了起来。

两人一前一后,扛着杠子在乱石窝里走。一开始谢成芬步子还有点踉跄,走着走着,就稳了。

扛了一天,晚上回到家,谢成芬的肩膀火辣辣的,红肿了一大片。

第二天,她用块海绵垫在肩上,脚步越来越稳,工地上的村民们对她也越来越服气。

钱不多,大家为了省钱,爆破时一直手工打眼,辛苦不说,进度也太慢,大家商量,决定买台凿岩机。

凿岩机买回来了,大家却不会用。谢成芬爬上石岩,第一个抱起三四十斤的凿岩机打眼,凿岩机突突突地在石头上震动,不听使唤,震得她两臂发麻。

越是艰难,谢成芬越有干劲儿。“我就不相信治不了它!”她与凿岩机较起劲来。摆弄了一阵儿,在大家的帮助下,凿岩机渐渐听使唤了。

轰隆、轰隆……山野里,机器声响彻云霄,天空中碎石纷飞。

路越来越难修,修到四公里左右,前面出现了一道黑青色的大崖壁。这道崖壁三丈多高,像一堵铁壁铜墙,正正地堵在路中间。

谢成芬把负责爆破的人集中起来,站在崖壁下商量了几次,决定先从下边打眼,把崖壁的下半部炸掉。

第一次,他们打了六个炮眼,可这一排炮炸过之后,坚硬的崖壁纹丝不动,只炸飞了几块碎石头。

“我就不信这石头比人的意志还坚硬!”

谢成芬又领着村民,在第一排炮的间隙打了八个深孔,又放了一排炮,效果仍然不好。施工被迫停下来。

黄昏时分,其他村民已经走了,谢成芬和几个骨干还在那道崖壁下商量,怎样才能啃掉这块“硬骨头”?

大家决定换个思路,从崖壁的上部炸起。要从上部炸起,就得把人从崖壁上吊下来,先用手锤打出几个可以供人站脚的地方,才能把凿岩机吊下去,用绳子拴着人的腰,悬在空中打眼。

第二天一早,一个村民先用绳子拴着腰,下去用手锤打好了站脚的地方。接着,谢成芬用绳子拴着腰爬下去,其他村民用绳子把凿岩机吊下去。谢成芬便悬挂在崖壁上,开始打眼。

突突突的凿岩声,在大山的清晨响起,传得很远很远。

谢成芬抱着凿岩机打到半途,突然脚下一滑,连人带凿岩机一齐往崖壁下掉。她的腰被绳子拴着,人没掉下去,在空中荡了几下,后脑勺重重地撞在崖壁上,疼得她两眼冒金星。凿岩机的开关也没来得及关掉,在空中突突突地空转了一圈,向谢成芬砸过来。上边的人眼疾手快,急忙把绳头一拉,凿岩机才避开了谢成芬。

凿岩机再吊上来,谢成芬继续打眼。她打好一个炮眼,被吊上去,再换一个村民下来。

第一排炮把崖壁顶部的石头掀掉了。这一整道崖壁,炸了一百二十多炮,才彻底炸掉。

集资款很快就花完了,谢成芬又动员大家再集资。可乡亲们生活都不富裕,再集资也没多少钱。

谢成芬家里搞养殖多年,攒了一点钱,她跑回家与丈夫商量,想从家里拿出十万元来。家里两个孩子都在读书,正是用钱的时候,丈夫有点舍不得。

“为集体修路,为乡亲们办事,有哪样舍得舍不得呢!”丈夫被说动了,从银行取钱出来,交给了谢成芬。

正好这时,县里出台了一项政策,村上修一公里弹石路,县政府补助三点五万元。谢成芬一听说这个消息,第二天就跑到县上去申请。

县里派人到工地上,查看了他们修路的情况,很快就把钱拨下来了。

望着正在修建的公路,谢成芬心里满满的是信心与希望。这条路,是走出大山的路,是走向富裕的路。

(有删改)


【注】①指海子坝村,隶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②谢成芬担任村支书兼小组长,2021年2月25日,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陷入两难的谢成芬,决定“干!必须干!”突出了她敢于决断、坚定执著的性格特点,推动了情节发展。
B.谢成芬面对“不听话”的凿岩机,没有退缩,而是与凿岩机较起劲来,最后凭借自己的努力让凿岩机听使唤了。
C.“这道崖壁三丈多高,像一堵铁壁铜墙”,这一句运用比喻手法,既写出了困难的艰巨,也为后面凸显人物精神作铺垫。
D.文章开头写筹备资金,杯水车薪,到后面集资款用完,集资困难,再到最后县里拨钱下来,前后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小题2】修路前后面临着各种困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金不足。对于修路,村民们都很支持,愿意集资,但生活的贫穷,让他们无法拿出更多的钱。
B.人心不齐。资金有限,有人泼冷水;开始施工,村上老人有怀疑;工地上干活,有人不愿配合。
C.劳动力不足。修路的村民老龄化严重,而工地上的活都是重活,使得工程进度缓慢。
D.技术人才缺乏。爆破方法不正确、机器使用不熟练等,都给修路带来非常大的困难。
【小题3】艺术界把以“事实”诚实原则”为基础特征,同时具有一定“文学”特征的作品称为“非虚构文学”。本文具有“非虚构文学”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题目可以改成“逐梦”,也有人认为原题目就很恰当,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