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8 组卷145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以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选自《古文辞类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B.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C.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D.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败刺史府门”与“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两句中的“败”含义不同。
B.“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与“吾家读书久不效”(《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
C.“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两句中的“区区”含义相同。
D.“独幸岁月之久”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作者想把东轩当作宴乐之所,特意种上了杉、竹;后来,每天出入时看到东轩只能哑然自笑,笑中含有苦涩之意。
B.之前作者难以理解颜回为何要受困于贫贱,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到了筠州后,才改变这一看法。
C.士人未听闻大道之前,易沉迷名利、儿女之乐;等到修炼成为有德者,才能真正拥有看轻贫困、傲视权势的颜氏之乐。
D.文章以建造东轩开头,以怀思东轩收尾,中间由自身不得安于东轩引出对颜回安于陋巷的议论,文脉贯通,思路严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2)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小题5】苏辙觉得自己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广东深圳·一模
知识点:苏辙(1039-1112)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简注】
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记载齐、楚、韩、赵、魏、燕六诸侯国事迹的文章。世家,《史记》中纪传体的一种。②山西:战国时称崤山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六国、秦国分别处山东、山西。③郊:与下句的“野”均指国土。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④冲:交通要道。⑤范雎(jū):战国时魏人,后为秦昭王相。⑥刚、寿:分别在现在山东的兖州、东平附近。⑦委:舍弃。⑧折:屈服。⑨寇:敌寇,入侵者,这里指秦国。⑩出身:挺身而出。委:对付。疆埸(yì):边界。
【阅读指要】
本文从读史入手,开宗明义,提出六国破灭是“不知天下之势”而一味“赂秦”所致,从而得出必须团结一致对敌的历史教训,暗讽北宋王朝对外妥协投降,只求苟且偏安的现实。文章立意高远,针砭时弊,结构严谨,脉络分明,逻辑严密,有理有据。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      )       (2)而山东之诸侯(      )
(3)得以自于其间矣(      )             (4)至于秦人得伺其(      )
【小题2】下列句中“于”与“秦之用兵燕、赵,秦之危事也”句中“于”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昔者范雎用秦而收韩。B.而使秦人得出入其间。
C.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秦。D.贫者语富者曰。
【小题3】指出下列句子中代词“之”、“其”的具体所指。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以蔽西。
“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小题5】(1)本文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提出的六国应对策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乎B.哉C.耶D.焉
【小题2】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B.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C.快哉,此风!D.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小题3】“快”是本文的文眼,在文中多次出现,请你说说“快”的含义。
【小题4】评析苏辙所欣赏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更加搜求,粗为区目。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袪,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亦乃爵禄可辞。不劳复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尔。

(选自梁昭明太子萧统《陶渊明集序》)

材料二: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选自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吾于A渊明B岂独好C其诗D也E哉F如其为人G实H有感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意为“终究”,与《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中“卒”意思不同。
B.得意,意思是“称心如意之作”,与成语“得意忘言”中的“得意”意思相同。
C.贻,意思是“留下”,与《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贻”意思不同。
D.师范,学习、效仿之意,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句中“师范”的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将陶渊明的诗比作清澈的流水和蓝天上的白云,称赞他不认为亲自耕作是可耻的事情,虽然生活贫穷也不感到忧虑。
B.萧统认为《闲情赋》没有起到文章应有的劝百讽一的作用,是否收入《陶渊明集》无关紧要,所以只简略地在集中记录此文。
C.苏东坡认为之前虽有模拟前人作品的,但并没有追和古人诗歌的,而自己先后和陶渊明诗多首,是开了追和古人诗作的先河。
D.材料二写苏东坡对陶渊明给儿子的临终遗言深有感触,并且认为自己和陶渊明实属同病相怜,因此佩服他,想学习陶氏长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2)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归去来兮辞>并序》)
【小题5】萧统、苏东坡二人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