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拜堂

台静农

黄昏的时候,汪二将蓝布夹小袄托蒋大的屋里人当了四百大钱。拿了这些钱一气跑到吴三元的杂货店。

你给我请三股香,数二十张黄表。

弄什么呢?

人家下书子,托我买的。

那么不要蜡烛吗?

他妈的,将蜡烛忘了,那么就给我拿一对蜡烛罢。

吴家二掌柜将香表蜡烛裹在一起,算了账,付了钱,汪二在回家的路上走着,心里默默地想:同嫂子拜堂成亲,世上虽然有,总不算好事。哥哥死了才一年,就这样了,真有些对不住。

走到家,将香纸放在泥砌的供桌上。嫂子坐在门口迎着亮上鞋。

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既然丢了丑,总得图个吉利,将来日子长,要过活的。我想哈要买两张灯红纸,将窗户糊糊。

俺爹可用告诉他呢?

告诉他作什么?死多活少的,他也管不了这些,他天天只晓得问人要钱灌酒。她愤愤地说。夜里还少不掉牵亲的,我想找赵二的家里同田大娘。

镇上已经打了二更,人家大半都睡了,全镇归于静默。

她趁着夜静,提了篾编的小灯笼,悄悄地往田大娘那里去。

大娘,你开开门。哈在纺线呢。她站在门外说。

是汪大嫂么?在那里来呢,二更都打了?田大娘早已停止了纺线,开开门,一面向她招呼。

她坐在田大娘纺线的小椅上,半晌没有说话,田大娘很奇怪,也不好问。终于她说了:大娘,我有事……就是……她未说出又停住了。真是丑事,现在同汪二这样了。大娘,真是丑事,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了。她头是深深地低着,声音也随之低微。我不恨我的命该受苦,只恨汪大丢了我,使我孤零零地,又没有婆婆,只这一个死多活少的公公。……我好几回就想上吊死去……

唉,汪大嫂你怎么这样说!小家小户守什么?况且又没有个牵头;就是大家的少奶奶,又有几个能守得住的?

现在真没有脸见人……她的声音有些哽咽了。

要我牵亲么?

说到牵亲,真丢脸,不过要拜天地,总得要旁人的:要是不恭不敬地也不好吗,将来日子长,哈要过活的。

那么,总得哈要找一个人,我一个也不大好。

是的,我想找赵二嫂。

对啦,她很相宜,我们一阵去。田大娘说着,在房里摸了一件半旧的老蓝布褂穿了。

这深夜的静寂的帷幕,将大地紧紧地包围着,人们都酣卧在梦乡里,谁也不知道大地上有这么两个女人,依着这小小的灯笼的微光,在这漆黑的帷幕中走动。

赵二嫂,你睡了吗?田大娘悄悄地走到窗户外说。

怎么,你两个吗,这夜黑头从那里来呢?赵二嫂很惊奇地问。你俩请到屋里坐,我来点灯。

不用,不用,你来我跟你说!田大娘一把拉了她到门口一棵柳树的底下,低声地说了她们的来意。结果赵二嫂说:我去,我去,等我换件褂子。

少顷,她们三个一起在这黑的路上缓缓走着了,灯笼残烛的微光,更加暗弱。柳条迎着夜风摇摆,荻柴莎莎地响,好像幽灵出现在黑夜中的一种阴森的可怕,顿时使三个女人不禁地感觉着恐怖的侵袭。

到了汪大嫂家以后,烛已熄灭,只剩下烛烬上的一点火星子了。汪二将茶已煮好,正在等着;汪大嫂端了茶敬奉这两位来客。

那么,你就净净手,烧香吧。

扎头绳也要换大红的,要是有花,哈要戴几朵。田大娘一面说着,一面到了房里帮着她去打扮。

汪二将香烛都已烧着,黄表预备好了。供桌检得干干净净的。于是轻轻地跑到东边墙外半间破屋里,看看他的爹爹是不是睡熟了,听在打鼾,倒放下心。

烛光映着陈旧退色的天地牌,两人恭敬地站在席上,顿时显出庄严和寂静。

站好了,男左女右,我来烧黄表。田大娘说着,向前将表对着烛焰燃起,又回到汪大嫂身边。磕吧,天地三个头。赵二嫂说。

祖宗三个头。

汪大嫂和汪二,仍旧静静地磕了三个头。

再给阴间的妈妈磕一个。

哈有……给阴间的哥哥也磕一个。

忽而汪大嫂的眼泪扑的落下地了,全身是颤动和抽搐;汪二也木然地站着,颜色变得难看,可怕。全室中的情调,顿成了阴森惨淡。双烛的光辉,竟暗了下去,大家都张皇失措了。终于田大娘说:

总得图个吉利,将来还要过活的!

汪大嫂不得已,忍住了眼泪,同了汪二,又呆呆地磕了一个头。

第二天清晨,汪二的爹爹,提了小酒壶,买了一个油条,坐在茶馆里。

给你老头道喜呀,老二安了家。推车的吴三说。

道他妈的喜!汪二的爹爹愤然地说。以前我叫汪二将这小寡妇卖了,凑个生意本。他妈的,他不听,居然他俩个弄起来了!

好在肥水不落外人田。好像摆花生摊的小金从后面这样说。

汪二的爹爹没有听见,低着头还是默默地喝着他的酒。

一九二七年六月六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汪二买香烛时与掌柜的对话,显露了汪二遮遮掩掩、怕人取笑的心理。
B.不同于祥林嫂的被迫拜堂,汪大嫂主动拜堂表明从一而终的礼教思想对她没有影响。
C.小说中两个牵亲人的热心牵亲、爽直助人,给小说阴沉冷漠的环境增添了些许暖意。
D.小说结尾汪二爹爹的话反映出当时寡妇们如祥林嫂一般可以被随意买卖的悲惨境况。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静农的小说师承鲁迅的现实主义传统,善从小人物身上揭示社会的病态。
B.小说肖像描写简练传神,在情节发展中也可看见富有个性的人物眉目神情。
C.汪大嫂回家路上灯笼残烛的微光、阴森怖人的景色渲染了凄冷压抑的气氛。
D.本文描写具有民俗色彩的拜堂风习,语言带有地域风格,洋溢着乡土气息。
【小题3】汪二和汪大嫂为什么在夜间拜堂?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小题4】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22-23高二上·安徽宣城·期末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地回忆

孙犁

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登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尿,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嘛,什么卫生!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儿,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和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五天后,我穿上了新袜子。女孩子用给她父亲做袜子的布,先给我做了穿上。

女孩子的父亲,现在地里没活儿了,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

“等赚了钱,给我买张织布机子!”

大伯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半个月后,在曲阳,大伯买了架好织布机,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1949年12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当早饭,房子被日本鬼子烧过两三回,反映了抗战时期的人民的苦难和艰辛,也交代了故事的大背景。
B.小说记叙了抗战时期敌后的军民生活,通过“女孩子”和“我”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血腥,而是描写饶有趣味的日常生活场景,表现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的军民鱼水深情。
D.小说善用白描笔法,对环境与人物只是简单的勾勒,叙事也只在朴素的对话中展开,但却清新质朴,具有浓郁生活气息。
【小题2】小说后半部分的贩枣买织布机的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孙犁笔下的普通妇女形象,总给人留下美的回忆和联想。请结合小说分析“女孩子”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节选)①

路遥

高加林进县城以后,情绪好几天都不能平静下来。他从田野上再一次来到城市,不过,这一次进来非同以往。当年他来到县城,基本上还是个乡下孩子,在城市的面前胆怯而且惶恐。几年活跃的学校生活,使他渐渐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与城市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他很快把自己从里到外都变成了一个城里人。农村对他来说,变得淡漠了。有时候成了生活舞台上的一道布景,他只有在寒暑假才重新领略一下其中的情趣。正当他和城市分不开的时候,城市却毫不留情地把他遣送了出来。高中毕业了,大学又没考上,他只得回到自己已经有些陌生的土地上。当时的痛苦对这样一个向往很高的青年人来说,是可想而知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好在现在马占胜同志帮助了他。

此刻,高加林高兴得如狂似醉,他认识到,这次进县城,他再不是一个匆匆过客了,他已经成了县城的一员。当然,他一旦到了这样的境地,就不会满足一生都待在这里。不过,眼下他能在这个城市占据一个位置,已经心满意足了。何况,他现在的这个位置在这个城市是多么瞩目啊!通讯干事,就是县上的记者,到处采访,又写文章又照相,名字还可以上报纸。县上开个大会,他照相机一挎,就敢在庄严神圣的主席台上进进出出!

高加林觉得他既然已经成了国家干部,就要好好工作,搞出成绩来。这种心情也是真实的。他有时还把他的变化归到了党的关怀上,下决心努力为党工作——并且还庄严地想:干脆,明年就写入党申请书!

他的领导叫景若虹。老景比他大十几岁,瘦高个,戴一副白框眼镜,省里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在高加林来之前,老景是县上唯一的通讯干事。

初次见面,老景给人的印象非常和蔼,表面上不多言语,但一开口,就显示他学问很大,内涵也很深。高加林很快就喜欢上了他,称他景老师。老景虽然没任命什么官,但不用说当然是他的领导。

上班后的头一两天,老景不让他工作,让他先整顿一下自己的行装和办公室,没事了出去玩一玩。

他和老景的办公室在县委的客房院里,四面围墙,单独开门。他和老景一人占一孔造价标准很高的窑洞。其余五孔窑洞是本县最高级的宾馆,只有省上和地委领导偶尔来住几天。把通讯干事安排在这里办公,显示了县委领导对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视。这里条件好,又安静,适合写文章。

高加林在外面晾晒完铺盖,放好了箱子。老景带他去县委办公室领了一套办公用具。桌椅板凳和公文柜在他来的前一天都已经摆好了。

所有这些弄好以后,高加林独个儿在窑里走来走去,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忍不住嘴里哼起了他所喜爱的一首苏联歌曲《第聂伯河汹涌澎湃》,还在镜子里照一会儿自己生气勃勃的脸。一切都叫人舒心爽气!西斜的阳光从大玻璃窗户射进来,洒在淡黄色的写字台上,一片明光灿烂,和他的心境形成了完美和谐的映照。

全部安排好了。在县委的大灶上吃完下午饭,他就悠然自得地出去散步——先到他的母校县立中学。

正在假期,校园里没什么人。他徜徉在这亲切熟悉的地方,过去生活的全部事情都浮现在眼前了。手风琴的醉心的声音,学校运动会上的笑语喧哗,也在耳边喧响起来。当年同学们的脸庞一个个都历历在目。最后,他回忆的风帆在黄亚萍的身边停下来,他和她在哪一块地方讨论过什么问题,说过什么话,现在想起来都一清二楚。

他在他经常去的几个地方分别按当年的姿势坐了坐,或躺一躺,忍不住热泪盈眶。所有少年时期经历过的一草一木,在任何时候都会非常亲切地保留在一个人的记忆中,并且一想起来就叫人甜蜜得鼻子发酸!

从学校里出来,他又去了县体育场——他是体育爱好者,是学校许多项运动队的队员。尤其是篮球,他和克南都是校队的主力。他曾在这里度过许多个激动人心的傍晚!

他从体育场转出来,从街道上走了过去,像巡礼似的把城里主要的地方都转悠了一遍,最后才爬上东岗。

东岗长满了一片一片的小树林,有的树还是当年他们在清明节栽下的。山顶上是烈士陵国,埋葬着一百多名解放这座县城牺牲了的战士。那已经有些斑驳的石碑告诉人们,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多个年头。

这是县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一般的市民兴趣都在剧院和体育场上。经常来这里的大部分是中学教师、医院里的大夫这样一些本城的知识分子。山冈很大,没几个人来,显得幽静极了。高加林坐在一棵大槐树下。透过树林子的缝隙,可以看见县城的全貌。一切都和三年前他离开时差不多,只是街面上新添了几座三四层的楼房,显得洋气了一些。县河上新架起了一座宏伟的大桥,一头连起河对面几个公社通向县城的大路,另一头直接伸到县体育场的大门上。

西边的太阳正在下沉,落日的红晖抹在一片瓦蓝色的建筑物上。城市在这一刻给人一种异常辉煌的景象。城外黄土高原无边无际的山岭,像起伏不平的浪涛,涌向了遥远的地平线……

当星星点点的灯火在城里亮起来的时候,高加林才站起来,下了东岗。一路上,他忍不住狂热地张开双臂,面对灯火闪闪的县城,嘴里喃喃地说:我再也不能离开你了……

(选自《人生·第十四章》,有删改)


【注】①《人生》是作家路遥的成名作,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第三人称,站在故事之外,叙述高加林再次回到县城后的行踪,自由灵活地表现出了高加林的形象特征。
B.高加林虽然高考落榜,但他富有才华,因而县里聘用他为通讯干事,并给他安排县委最好的办公场所,高加林对此感到非常满意。
C.景若虹是一个为人和蔼、富有学问的知识分子,他让高加林先整顿好行装和办公室、再出去玩一玩的安排,体现他对高加林的体贴。
D.高加林唱苏联歌曲《第聂伯河汹涌澎湃》的情节和作者对东岗上三十多个年头的烈士石碑的描写,向读者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小题2】下列选项对高加林心理活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加林认为自己不会满足一生都待在这里,说明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理想和抱负。
B.高加林来到母校中学转悠时,回忆起过去的生活,心中充满激动和甜蜜,令他怀念。
C.高加林巡礼烈士陵园,警醒自己不能像烈士一样无畏牺牲,还有人生目标需要实现。
D.高加林爬上东岗俯瞰县城全貌,感到心潮澎湃,下了东岗后,仍抑制不住内心的狂热。
【小题3】选文中多处运用景物描写,请任意选取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4】《人生》获得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有评论认为《人生》存在着较为强烈的自我追求以及主体地位追求意识。请结合选文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快过端阳节了,头上的太阳热烘烘的。山鸡和野鸡清脆的叫唤声,不时打破这梦一般沉寂的世界。大地上的绿色已经很惹眼了。大部分秋庄稼刚锄过一遍草,庄稼地中间的苜蓿盛开着繁密的紫红色的花朵。向阳的山坡上,稀稀拉拉的麦穗开始泛出了黄颜色。路边灰白的苦艾丛中有时猛地会窜出一只野兔子,吓得田福军出一头冷汗。

他一边走,一边揪了一把苦艾凑得鼻子上去闻。这苦涩而清香的艾叶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拔好多艾草,别在门上,别在全家人的耳朵上,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唉,从那时到现在,不觉得几十年就过去了。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煎熬。直到不久前“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像一下子又变年轻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临近中午的时候,田福军才走到这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

田福军被队长引到家里吃午饭。队长的一孔土窑像个山水洞一般黑暗,大白天进去竟然看不清家里有几个人。他坐在烂席片炕上向生产队长询问村里的情况。队长的老婆在锅灶上做饭。不久他才发现,这家人六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都挤在门圪崂里惊恐地看他。孩子们几乎不穿什么衣服,也分不清男女,一律剃着光头——大概是怕生虱子。午饭端上来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馍,其他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

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捏成了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熬锅水,回到炕上埋下头吃起来。队长一家人吓得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两个大人和六个孩子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吞咽那碗糠水饭。

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膝跪在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一家人的性命……”

田福军慌得一把掼下碗,跳下炕来扶起老汉,问他:“什么事?什么事?”

老汉连哭带说:“我一家三口人四天都没吃一颗五谷了!快饿死了……”

“一颗粮也没了?”田福军问。

“就是的……”

“口粮哩?”

“扣了!”

“为什么扣了?”

这时,队长开口说:“他家的小子出门盲流了,公社和大队命令要扣口粮。我们也不敢给……”

“我娃也是饿得不行了,才出门的……”老汉哭着说。

“走,我到你们家去看看!”田福军立刻扶着老汉出了队长家的门,队长本人也紧撵在后面来了。

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

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他哽咽着,狠狠揪着队长的肩膀,说:“快去盘粮食!”队长愚蠢地嗫嚅说:“公社和大队领导不让给他们分粮,我……”

“混蛋!”有教养的田福军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一把扯住队长的衣服,拉着他即刻就去盘粮食。

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堆……

三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在了公社来开会。

会议一开始,田福军劈头就问:“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

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个别村,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

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子头公社今年可能要饿死不少人。不是说这些队没一颗粮食,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

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通过写田福军当时的感觉,表露出作为基层领导的他发现百姓生活艰难情况后的难过和愧疚之情。
B.看到田福军和队长扛着粮食回来时,老汉一家人哭成了一堆,是因为终于可以活命,心里感到暂时有希望了。
C.队长一家人吃糠团子,几乎衣不蔽体;老汉一家人更是生活困难,家中老人已奄奄一息,这些都反映了当地百姓生活的普遍状况。
D.小说写田福军考察村中百姓生活状况后决定开仓放粮,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再补,旨在表现其灵活变通的个性。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快到端阳节时,山鸡和野鸡鸣叫、苜蓿盛开、麦穗泛黄的乡村景色,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赋予了人物活动的空间。
B.文中“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的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女孩子因为体弱多病而产生的绝望心理。
C.小说语言有很高的辨识度,多处语言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时代印记,如“口粮哩”,就是当时典型的生活用语。
D.文章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展示当时农村百姓生活的艰难,为塑造田福军的形象作铺垫,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题3】小说第二段的插叙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4】路遥在另一部作品《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请结合这句话的内涵,分析文中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