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各题。

(一)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尽心下》)

(二)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三)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四)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孟子·万章上》)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B.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C.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D.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指古代君主祭祀的社、稷二神,依字形判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B.“贼义者谓之残”与“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两句中的“贼”的词性和含义相同。
C.“民之归仁也”与“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两句中的“归”的词性和含义相同。
D.“天与之”与“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两句中的“之”的词性和含义均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孟子指出,一个人居于天子或国君之位并不是天经地义的,只有百姓拥戴,才能居于这个位置;若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天子或国君之位,也失去了成为天子或国君的合理性。
B.夏桀和商纣是孟子常用的反面论据,他们背弃仁义,让百姓对其离心离德,百姓如同被獭驱赶的鱼、被鹯驱赶的爵(雀),而施行仁义的商汤、周武王则赢得民心,百姓纷纷归附。
C.孟子以尧舜禅让为例,认为一个人能否得天下,一要看上天是否接受,二要看百姓是否接受。此说似乎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从孟子的根本立场看,得天下与否取决于民心向背。
D.孟子的论说常常层次井然,明畅通达又曲折有致。例如第三段中,他先从“失天下”一方面由笼统说到具体,转而又从“得天下”一方面由具体说到笼统,层层演进,错落有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22-23高二上·甘肃兰州·期末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孟子》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生死无憾   安葬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吃
C.王无             归罪D.之以桑                           种植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小题3】选出全都表达孟子宣扬“仁政”使民心归顺的主张的一项(     
①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⑤⑥D.①③④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就能让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B.孟子认为,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不滥捕乱伐,使老百姓对“养生丧死”无憾,国君就能够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明梁惠王对国家治理还没有尽心。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小题5】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是使民养丧死无憾也
B.庠序之教
C.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D.数不入洿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小题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小题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5】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注】①数罟:cù gǔ,密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B.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C.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D.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指在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河内:古地区名,指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C.“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指的是仁政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与“霸道”相对,指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
D.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据《孟子》记载,商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小题3】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在与国君交流对谈时往往会采用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而又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这两则选文都体现了孟子散文长于取譬设喻的写作特色。
B.甲文中孟子借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告诉梁惠王,尽管他给了百姓一些小恩小惠,但在本质上,他对国家的治理与邻国之君并没有什么不同。
C.甲文的最后一段涉及到了当代人同样关注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可见中国古代文化中蕴含的先进思想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D.乙文中“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的说法具有时代局限性,但由此推出的“无恒产之民因无恒心”的结论又从反面论证了“制民之产”的必要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孟子主张怎样实行“王道”。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