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年秋八月,孙权率众十万围合肥。时张辽、李典、乐进将七千余人屯合肥。魏公操之征张鲁也,为教与合肥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及权至,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以众寡不敌,疑之。张辽曰:公远征在外,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进等莫对,辽怒曰: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若疑,辽将独决之。李典素与辽不睦,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请从君而出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犒飨。明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大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

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彻军还。兵皆就路,权与诸将在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甘宁与吕蒙等力战扞敌,凌统率亲近扶权出围,复还与辽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度权已免,乃还。权乘骏马上津桥,桥南已彻,丈余无版,亲近监谷利在马后,使权持鞍缓控,利于后著鞭以助马势,遂得超度。贺齐率三千人在津南迎权,权由是得免。权入大船宴饮,贺齐下席涕泣曰:至尊人主,常当持重,今日之事,几致祸败。群下震怖,若无天地,愿以此为终身之诫权自前收其泪曰:大惭,谨已刻心,非但书绅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
B.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
C.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
D.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救至”与“比及三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比”含义相同。
B.麾下,在主帅的旗帜下,即部下。旧时也用作对将帅的尊称。
C.日中,十二时辰之一,也称午时、正午等,相当于现在的十点至十二点。
D.“城不可拔”与“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拔”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率领十万大军围攻只有七千曹操守军的合肥,守将们打开曹操留下的作战命令后,都认为寡不敌众,怀疑曹操作战命令的可行性。
B.张辽说应按照曹操的指令执行,见其他将领都不响应,张辽大怒说他要独自出战,在得到李典赞同后,张辽连夜招募八百人组成敢死队。
C.第二天一大早,张辽率先冲入敌阵,杀死吴军几十人并斩杀对方两员大将后,冲到了孙权跟前,孙权惊慌失措,逃到高处拿长戟自卫。
D.孙权撤兵时张辽率兵追击,吴军中甘宁等将领拼死保护,孙权才逃出险境并摆宴庆贺,迎接孙权的贺齐则劝孙权要稳重,反对摆宴庆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请从君而出。
(2)群下震怖,若无天地,愿以此为终身之诫。
【小题5】孙权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张辽为什么要选八百人冲击敌阵?请简要分析。
22-23高二上·辽宁辽阳·期末
知识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人。年二十七,为太常博士。宰臣李泌推重其才,接颇厚。及陆赞为相,出为明州员外长史,久之遇赦,起为忠州刺史。既至阙下,转中书舍人。宪宗初即位,中书小吏滑涣与知枢密中使刘光琦暱善,颇窃朝权,吉甫请去之。事皆允从,由是甚亲信。自员外邮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闾里疾苦。及是为相,叙进群材,甚有美称。吉甫早岁知奖羊士谔;又司封员外郎吕温有词艺,吉甫亦眷接之。充淮南节度使,上御通化门楼饯之。在扬州,每有朝廷得失,皆密疏论列。又于高邮县筑堤为塘,溉田数千顷,人受其惠。八年十月,上御廷英殿,同时政记记何事。上曰:“间或不修,何也?”曰:“面奉德音未及施行总谓机密故不可书以送史官及已行者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是月,回纥部落南过碛。朝廷大恐,以为回纥声言讨吐蕃,意是入寇。吉甫奏曰:“回纥入寇,不应便来犯边,但须设备、不足为虑。"九年,请于经略故城置宥州。宪宗从其奏。吉甫初为相,中外延望风采。秉政之后,人心疑惮之。宪宗潜知其事,未周岁,遂擢用李绛,大与绛不协。然性畏慎,虽其不悦者,亦无所伤。

(节选自《旧唐书·李吉甫传》)

文本二:

上甚悦,宰臣李吉甫希意,奏言:“陛下威德布洽,华夷瞻戴,时已太平,可事欢乐。”上大笑。李绛奏曰:“西戎侵盗,京城,近者数百里,烽燧相接,边界屡警。岂可高枕而卧也?”上退朝,顾谓左右中官曰:“来吉甫奏言,时已太平,劝我为乐。李绛屡陈古今,并言事宜,是忧危之事。吉甫谄佞,悦我颜色;李绛忠正骨鲠,言必远大,真宰相也。”

(节选自李绛《李相国论事集·论太平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德音”,唐朝的一种恩诏,作为“施行”的陈述对象,该词之前应该断开。
B.“不可书以送”的结构与“不待书以授”对称,意义完整,应该单独成句。
C.“制令昭然天下”,说明制度法令清晰,能让所有人都明白,应合为一读。
D.“闻知”意为“听说、知道”、表明制令已行所产生的结果,该词后应断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遇颇厚”与“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遇”字含义相同。
B.“由是甚见亲信”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C.“去京城”与“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两句中的“去”字含义相同。
D.“适来吉甫奏言”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李泌担任宰相时李吉甫深受赏识器重,但是在陆贽担任宰相时却被贬为明州员外长史;李吉甫历经仕途起伏,曾官至宰相。
B.李吉甫积极建言,多能得到唐宪宗的支持;中书省小吏滑涣与知枢密中使刘光琦相互勾结,窃取朝权,在李吉甫奏请下被罢免。
C.李吉甫性情谨慎小心,从不伤害政见不同者,且能大力举用贤才;羊士谔、吕温因为极高的文辞修养得到李吉甫的提拔或垂爱。
D.出任地方官时李吉甫能及时指陈朝廷得失,体察百姓疾苦;李吉甫就任淮南节度使时在高邮县兴修水利灌溉良田,造福百姓。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小题5】两则文体中,李吉甫的形象存在较明显的区别,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田仁者,陉城人也,田叔之少子。叔以官,田仁以壮健为卫将军舍人,数从击匈奴。卫将军进言仁,仁为郎中。卫将军尝从仁过平阳公主,主家令田仁与骑奴同席而食,田仁拔刀列断席别坐。主家皆怪而恶之,莫敢呵。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将军呼所举舍人以示赵禹。于是赵禹悉召卫将军舍人百馀人,以次问之,得田仁、任安,曰:独此两人可耳,余无可用者。卫将军见此两人贫,意不平。赵禹去,谓两人曰:各自具鞍马新绛衣两人对曰:家贫无用具也。将军怒曰:今两君家自为贫,何为出此言?鞅鞅如有移德于我者,何也?将军不得已,上籍以闻。诏问能略,相推第也。武帝使任安护北军,使田仁护边田谷於河上。其后以田仁为丞相长史。田仁上书言天下郡太守多为奸利三河尤甚臣请先刺举三河三河太守皆内倚中贵人与三公有亲属无所畏惮宜先正三河以警天下奸吏是时河南、河内太守皆杜御史大夫周父兄子弟也,河东太守石丞相庆子孙也。是时石氏九人为二千石,方盛贵。田仁数上书言之。杜大夫及石氏使人谢,谓田少卿曰;吾非敢有语言也,愿少卿无相诬污也。仁已刺三河, 三河太守皆下吏诛死。仁还奏事,武帝说,以仁为能不畏强御,拜仁为丞相司直,威振天下。

(节选自《史记·田仁传》)

【乙】

其后逢太子有兵事,丞相自将兵,使司直田仁主城门。田仁以为太子骨肉之亲,父子之间不甚欲近,去之诸陵,过。是时武帝在甘泉,使御史大夫暴胜之下责丞相何为纵太子,丞相对言使田仁部守城门而开太子。上书以闻,请捕系田仁,田仁下吏,诛死。夫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为祟。故范蠡之去越,辞不受官位,名传后世,万岁不忘,岂可及哉!后进者慎戒之。

(节选自《<田仁传>(褚少孙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田仁上书言/天下郡太守多为奸利/三河尤甚/臣请先刺举三河/三河太守皆内倚中贵/人与三公有亲属/无所畏惮/宜先正三河以警天下奸吏/
B.田仁上书言/天下郡太守多为奸利/三河尤甚/臣请先刺举三河/三河太守皆内倚中贵人/与三公有亲属/无所畏惮/宜先正三河以警天下奸吏/
C.田仁上书言/天下郡太守多为奸/利三河尤甚臣/请先刺举三河/三河太守皆内倚中贵人/与三公有亲属/无所畏惮/宜先正三河以警天下奸吏/
D.田仁上书言/天下郡太守多为奸/利三河尤甚臣/请先刺举三河/三河太守皆内倚中贵/人与三公有亲属/无所畏惮/宜先正三河以警天下奸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古代是指大夫死亡,一般士的死叫“不禄”,地位不同,称呼也有区别。
B.郎中,官名,战国时为郎官通称,汉武帝以郎官供尚书署差遣,后成定制。
C.绛衣,指深红色的衣服,汉时尚红,军服常用红色,文中的绛衣就是军服。
D.移德,文中指改变原来的德行态度,“移”指改变,与移风易俗中的移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仁有才能被赏识。在朝廷征召侍郎的时候,作为舍人的田仁,得到少府赵禹的赏识,后又得到皇帝的任用。
B.田仁施政不畏权贵。田仁作为城乡长史整顿三河吏治,权贵们于是干预田仁施政,石氏家族更是派人诬陷他。
C.田仁不甘居于人下。平阳公主家的人让田仁和骑奴同在一张席子上吃饭,田仁拔刀割裂席子和骑奴分席而坐。
D.田仁无意朝廷争斗。田仁负责主管城门防务时,不想卷进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冲突,于是离开城门到各个陵寝去。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将军呼所举舍人以示赵禹。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小题5】褚少孙补的内容中提到范蠡的用意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沈瑀伯瑜,吴兴武康人也。父昶,事宋建平王景素。景素谋反,昶先去之,及败坐系狱。瑀诣台陈请得免罪,由是知名。齐尚书左丞殷沵与语及政事,甚器之,谓曰:“观卿才干,当居吾此职。”司徒竟陵王子良闻瑀名,引为府行参军,扬州部传从事。时建康令沈徽孚恃势傲瑀,瑀以法绳之,众惮其强。子良甚相知赏,虽家事皆以委瑀。子良薨,瑀复事刺史始安王遥光,尝使送人丁,速而无怨。乃令瑀专知州狱事。明帝使瑀筑赤山塘,所费减材官所量数十万。帝益善之。为建德令,教人一丁种十五株桑、四株柿及梨粟,女子丁半之。人咸欢悦,顷之成林。随陈伯之军至江州。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伯之遂降。及帝即位,时天下初定,陈伯之言瑀催督运输,军国获济。帝以为能。以母忧去职,起为余姚令。县大姓虞氏千余家,请谒如市,前后令长莫能绝。自瑀到,非讼诉无所通,以法绳之。县南又豪族数百家,子弟纵横,递相庇荫,百姓甚患之。瑀召其老者为石头仓监,少者补县僮,皆号泣道路,自是权右屏迹。瑀初至,富吏皆鲜衣美服以自彰别,瑀怒曰:“汝等下县吏,何得自拟贵人!”悉使著芒屦粗布,侍立终日,足有蹉跌,辄加榜捶。瑀微时尝至此鬻瓦器,为富人所辱,故因以报焉。后为信威萧颖达长史,瑀性屈强,每忤颖达,颖达衔之。天监八年,因入咨事,辞又激厉。颖达作色曰:“朝廷用君作行事邪?”瑀出,谓人曰:“我死而后已,终不能倾侧面从。”是日于路为人所杀,多以颖达害焉。子续累讼之。遇颖达寻卒,事不穷竟。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
B.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
C.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
D.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一般有关联。
B.领,为“兼任”之意,一般指兼任较大官职。行、权、署等也有此意。
C.母忧,指遭遇母亲丧事,子女要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应考。
D.权右,古代尊崇右,以右为尊贵的地位,所以,旧指势力强大的家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瑀勇气过人,陈请救父。他父亲受萧景素牵连被定罪拘囚。沈瑀到官署为父申诉,使之得以免罪,并因此闻名。
B.沈瑀才干卓越,为政有方。“送人丁”快而无怨,“筑赤山塘”节省费用数十万,“催督运输”使军国都能获益。
C.沈瑀法令严明,不畏权贵。做余姚令时,畅通诉讼之路,抑制豪强,让其老少服役,使“权右屏迹”,解百姓之患。
D.沈瑀坚持正义,死而后已。他趁着入府商议事情,言辞激切严厉,得罪萧颖达,后来在路上被萧颖达暗中派人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建康令沈徽孚恃势傲瑀,瑀以法绳之,众惮其强。
(2)后为信威萧颖达长史,瑀性屈强,每忤颖达,颖达衔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