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2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天堂一夜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从前,有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约定:谁先结婚,就请另外一个当傧相,即使他在天涯海角,也要设法把他请来。

不久,其中一个去世了,活着的那个正准备结婚,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于是,他去向忏悔神父请教。

“这事儿挺难办,”神父说,“不过,你必须履行自己的诺言,即使他去世了,也得邀请他。到他的墓地去,该说什么就说什么。至于他能不能来参加你的婚礼,那就是他的事了。”

小伙子来到墓地,说:“老朋友,我要结婚了,你来当我的傧相吧!”

坟墓裂开了,朋友跳了出来。“我无论如何也要来的。我必须遵守诺言呀,要不然,不知要多久才能上天堂呢。”

他们先到新郎家,然后去教堂参加婚礼。接着,他参加了婚礼宴会,在宴会上,已去世的小伙子讲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但有关他在另一个世界里的经历,却只字不提。新郎非常想问他一些问题,可是没有勇气。婚宴结束后,那去世的人站起来说:“老朋友,我已满足了你的要求,我回去时你能送我一程吗?”

“哎呀!当然可以!不过,我可不能送得太远,因为今晚是我的新婚之夜。”

“我明白,随你的便,你随时都可以回来。”

新郎吻别了新娘,说:“我出去一会儿,很快就回来。”他陪着去世的人走了。他们东扯葫芦西扯瓢地聊着,不知不觉来到了墓地。他们拥抱着要告别。活着的人心想:现在再不问他,以后永远没机会问了。于是,他鼓起勇气,问道:“既然你已经死了,我来问你一件事儿:那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我可说不清楚,”去世的人回答,“要是你想刨根究底的话,跟我一块儿到天堂走一趟吧。”

坟墓又裂开了,活着的人跟着去世的人走了进去。他们两个来到了天堂。去世的人把朋友带到一座装着金门的漂亮的水晶宫里。那儿,天使们弹奏着竖琴,圣彼得拉着低音提琴,给升天的人们伴舞。看到这番奇异的景象,活着的人惊奇得如痴如呆。要不是天堂里还有其他好些地方要看,天知道他会在这座宫殿里呆多久。“到别处去看看吧,”去世的人说着,把他领进一座花园里。花园里的树上并不是一簇簇树叶,而是五颜六色会唱歌的小鸟。“别发呆啦,我们走吧。”去世的人说罢,领着他的朋友来到了一片草地。在那儿,天使们犹如一对对情侣,又快乐又优雅地翩翩起舞。“下面我们到一颗星上去看一下吧。”星星上河里流的不是水,而是葡萄酒,地上全是奶酪,真叫人百看不厌,久久舍不得离去。

突然,他吃了一惊,说:“啊,我的天哪!老朋友,我没想到在这儿呆了这么久,我得回到新娘那儿去了。她一定在为我担忧呢。”

“你在天堂里呆这么一会儿就够了?”

“够了?要是我能选择的话……”

“这儿还有许多地方值得一看哩!”

“我相信确实是这样,不过我真的该回去了。”

“好吧,随你的便吧。”去世的人陪他回到坟墓,然后就不见了。

活着的人走出坟墓,但他已经认不得原来的墓地了:里面挤满了墓碑、塑像和参天大树。他走出墓地,看到沿街一排排高楼大厦代替了过去简陋的石头小屋;街上到处是汽车和有轨电车,各种飞机掠过天空。“我这是在哪儿呢?莫非是我走错了路?哟,这些人怎么都这样打扮!”

在街上,他叫住了过路的一个小个儿老人,问:“先生,请问这是什么镇?”

“你是指这座城市吗?”

“对呀,是指这座城市。虽然我一直住在这儿,但我怎么也认不出来了。请您带我到昨天结婚的那户人家去好吗?”

“昨天?我刚好是教堂的司事,我敢肯定,昨天没人结婚啊!

“您这是什么意思?我就是昨天结婚的那个人嘛!”接着,他向老人讲述了随同去世的朋友游逛天堂的事情。

“你是在做梦吧,那是个古老的传说了:有个新郎送朋友进坟墓,再也没回来,新娘因此悲痛而死了。”

“根本不可能,我就是那个新郎!”

“听着,现在你唯一可以弄清楚的办法就是到教堂去,跟我们的主教大人谈一谈。”

“主教?可这儿镇上只有教区神父呀!”

“什么教区神父?不知多少年前这儿就有主教啦!”于是,教堂司事带他去见主教。

小伙子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主教。主教回想起小时候曾听过的这个故事。他拿出教区的卷宗,开始一本本哔哔地翻起来。三十年前,没有记载;五十年前,没有;一百年前,没有;二百年前,也没有。他继续翻着翻着,最后他在一页发黄、破碎的纸上,用手指着上面的名字说:“这是三百年前的记载,有个小伙子在墓地失踪了,他的新娘因此伤心而死。不相信,你就看看这记载吧!

“可是,我就是那个新郎呀!”

“那么,你去过另一个世界了?跟我讲讲那儿的情形吧。”

小伙子的脸色一下子变得惨白,跌倒在地上咽了气。他在天堂里到底见到了什么,一句也没说出来。

文本二:

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

(南朝·梁任肪《述异记》)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伙子和他的朋友都重情重义、信守承诺,活着的人邀请去世的朋友来参加他的婚礼,死去的朋友设法应邀来参加婚礼。
B.小说中天堂的景象奇异而美好,物质极大丰富,天使无忧无虑,尽情欢乐,这一切都令小伙子沉醉,久久不愿离去。
C.那位去世的朋友很想跟好朋友待在一起,有意用美好的天堂景象引诱他,绊住小伙子的脚步,也酿成了最后的悲剧。
D.小伙子回来时,家乡已经面目全非,他想办法找到主教,查验卷宗,得知天堂一夜人间已三百年,无法接受而死。
【小题2】文本一中“另一个世界”最终无人知晓,对这样的结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与死界限分明,是不可逾越的。
B.很多事情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知道。
C.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最终答案的。
D.好奇心要有限度,否则会有危险。
【小题3】跟文本二相比,本文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天堂一夜》选自卡尔维诺所编的《意大利民间故事选》,请以本文为例,探究民间故事的基本特征。
22-23高三上·浙江金华·期末
知识点:古代白话小说外国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宝玉挨打

曹雪芹

忽有回事人来回:忠顺亲王府里有人来要见老爷。贾政听了,心下疑惑,暗暗思忖道:素日并不和忠顺府来往,为什么今日打发人来?一面想,一面命快请。急走出来看时,却是忠顺府长史官,忙接进厅上坐了献茶。未及叙谈,那长史官先就说道:下官此来,并非擅造潭府,皆因奉王命而来,有一件事相求。看王爷面上,敢烦老大人作主。不但王爷知情,且连下官辈亦感谢不尽。贾政听了这话,抓不住头脑,忙陪笑起身问道:大人既奉王命而来,不知有何见谕?望大人宣明,学生好遵谕承办。那长史官冷笑道:也不必承办,只用大人一句话就完了。我们府里有一个做小旦的琪官,一向好好在府里,如今竟三五日不见回去……这一城内,十停人倒有八停人都说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下官辈等听了,尊府不比别家,可以擅来索取,因此启明王爷。王爷亦云:‘若是别的戏子呢,一百个也罢了;只是这琪官随机应答,谨慎老诚,甚合我老人家的心,竟断断少不得此人。’故此求老大人转谕令郎,请将琪官放回,一则可慰王爷谆谆奉恳,二则下官辈也可免操劳求觅之苦。说毕,忙打一躬。

贾政听了这话,又惊又气,即命唤宝玉来。宝玉也不知是何原故,忙赶来时,贾政便问:该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些无法无天的事来。那琪官现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人,你是何等草芥,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宝玉听了,吓了一跳,忙回道:实在不知此事。究竟连‘琪官’两个字,不知为何物,岂更又加‘引逗’二字!说着,便哭了。贾政未及开言,只见那长史官冷笑道:公子也不必掩饰。或隐藏在家,或知其下落,早说了出来,我们也少受些辛苦,岂不念公子之德。宝玉连说不知:恐是讹传,也未见得。那长史官冷笑道:现有据证,何必还赖?必定当着老大人说了出来,公子岂不吃亏——既云不知此人,那红汗巾子怎么到了公子腰里?宝玉听了这话,不觉轰去魂魄,目瞪口呆。心下自思:这话他如何得知?他既连这样机密事都知道了,大约别的瞒他不过,不如打发他去了,免的再说出别的事来。……那长史官听了,笑道:这样说,一定是在那里。我且去找一回,若有了便罢;若没有,还要来请教。说着,便忙忙的走了。

贾政此时气的目瞪口歪,一面送那长史官,一面回头命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一直送那官员去了。才回身,忽见贾环带着几个小厮一阵乱跑。贾政喝令小厮快打,快打。贾环见了他父亲,吓得骨软筋酥,忙低头站住。贾政便问道:你跑什么?带着你的那些人都不管你,不知往那里逛去,由你野马一般。喝令叫跟上学的人来。贾环见他父亲盛怒,便乘机说道:方才原不曾跑。只因从那井边一过,那井里淹死了一个丫头,我看见人头这样大,身子这样粗,泡的实在可怕,所以才赶着跑了过来。贾政听了,惊疑问道:好端端的,谁去跳井?我家从无这样事情。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若外人知道,祖宗颜面何在。喝令快叫贾琏、赖大、来兴来。小厮们答应了一声,方欲去叫,贾环忙上前拉住贾政袍襟,贴膝跪下,道:父亲不用生气。此事除太太房里的人,别人一点也不知道。我听见我母亲说——说到这里,便回头四顾一看。贾政知意,将眼一看众小厮。小厮们明白,都往两边后面退去。贾环便悄悄说道: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的面如金纸,大喝:快拿宝玉来!一面说,一面便往里边书房里去。喝令:今日再有人功我,我把这冠带家私一应就交与他与宝玉去。我免不得做个罪人,把这几根烦恼鬓毛剃去,寻个干净去处自了,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那贾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众小厮们只得齐声答应。有几个来找宝玉。

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那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姆姆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他,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宝玉见是个聋子,便着急道:你出去叫我的小厮来罢。那婆子道: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红楼梦》,有删节)

文本二:

贾政与宝玉的矛盾的焦点在于价值观念、人生道路的选择、正统与非正统,换句话说,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取向两种文化思潮的斗争。贾政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宝玉偏偏拒绝成材。贾政要的是道德文章、仕途经济……宝玉不论何时一见贾政就如老鼠见了猫一样。这不仅因为贾政是父亲,父为子纲,而且因为贾政是正统而宝玉是异端,是顽劣”“不肖”“无能”“狂痴……

这样一种世界观冲突,最后演变为暴力冲突,贾政不仅用言语和态度,最后还要用板子来批判宝玉,这是必然的。因为二者不可调和。因为宝玉这只老鼠虽然怕猫,却顽固地坚持自己的鼠性,拒绝与猫认同。

(选自王蒙的《红楼启示录》,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挨打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眈眈”有“虎视眈眈”的意味,表明贾环一直忌恨其嫡兄贾宝玉,伺机陷害宝玉。
B.宝玉挨打是全书的情节高潮之一,它暗衔“清虚观打醮”“冯紫英寿宴”两节,上接“贾雨村来访”“含耻辱情烈死金钏”等情节。
C.宝玉挨打一节,无论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个个形象鲜明,例如“说毕,忙打一躬”一句,寥寥数语,便刻画出了长史官恭敬、有礼的形象。
D.“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一句,作者连用三个“拿”,表现贾政此时怒不可遏,催促打宝玉的急切心情。
【小题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的“琪官”,是指蒋玉菡,其活动构成了小说丰富生活内容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贾府彻底败落后,蒋玉菡娶了宝玉房中大丫头袭人为妻。
B.“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一句中所提“衔玉”,此玉上面有许多字迹,正面有“通灵宝玉”四字,反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字,此“通灵宝玉”可除邪崇。
C.贾环带着小斯们“一阵乱跑”,是因为贾环刚才看见了井里淹死的丫头,文中对贾环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也带出了赵姨娘的面目。
D.贾政“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盖”字不如“打”字有分量感,表现了作为贾府男丁第二代的贾政,年事已高,欲教训儿子却力不从心的心理。
【小题3】在宝玉挨打前,作者安排了一个宝玉与聋老婆子对话的情节,你觉得这一情节安排有何妙处?
【小题4】联系《红楼梦》其它文字,并结合文本二,说说宝玉挨打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贾母少歇一回,自然领着刘姥姥都见识见识。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让出路来与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赶走土地。琥珀拉着他说道:“姥姥,你上来走,仔细苍苔滑了。”刘姥姥道:“不相干的,我们走熟了的,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的那绣鞋,别沾脏了。”他只顾上头和人说话,不防底下果踩滑了,咕咚一跤跌倒。众人拍手都哈哈的笑起来。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说话时,刘姥姥已爬了起来,自己也笑了,说道:“才说嘴就打了嘴。”贾母问他:“可扭了腰了不曾?叫丫头们捶一捶。”刘姥姥道:“那里说的我这么娇嫩了。那一天不跌两下子,都要捶起来,还了得呢。”

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说笑一会,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凤姐儿忙道:“昨儿我开库房,看见大板箱里还有好些匹银红蝉翼纱,颜色又鲜,纱又轻又软,我竟没见过这样的。”贾母听了笑道:“呸,人人都说你没有不经过不见过,连这个纱还不认得呢,明儿还说嘴。”薛姨妈等都笑说:“凭他怎么经过见过,如何敢比老太太呢。老太太何不教导了他,我们也听听。”凤姐儿也笑说:“好祖宗,教给我罢。”

贾母笑向薛姨妈众人道:“那个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怪不得他认作蝉翼纱,原也有些像,不知道的,都认作蝉翼纱。正经名字叫作‘软烟罗’。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薛姨妈笑道:“别说凤丫头没见,连我也没听见过。”

凤姐儿一面说,早命人取了一匹来了。贾母说:“可不是这个!先时原不过是糊窗屉,后来我们拿这个作被作帐子,试试也竟好。明儿就找出几匹来,拿银红的替他糊窗子。”凤姐答应着。众人都看了,称赞不已。刘姥姥也觑着眼看个不了,念佛说道:“我们想他作衣裳也不能,拿着糊窗子,岂不可惜?”贾母道:“倒是做衣裳不好看。再找一找,只怕还有青的。若有时都拿出来,送这刘亲家两匹,做一个帐子我挂,下剩的添上里子,做些夹背心子给丫头们穿,白收着霉坏了。”凤姐忙答应了,仍令人送去。贾母起身笑道:“这屋里窄,再往别处逛去。”说着一径离了潇湘馆,往秋爽斋去。

一行人等来至探春房中。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观窑的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锤子要击,丫鬟们忙拦住他。他又要那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与他说:“玩罢,吃不得的。”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板儿又跑过来看,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刘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打的板儿哭起来,众人忙劝解方罢。正说话,忽一阵风过,隐隐听得鼓乐之声。贾母问:“是谁家娶亲呢?这里临街倒近。”王夫人等笑回道:“街上的那里听的见,这是咱们的那十几个女孩子们演习吹打呢。”贾母便笑道:“既是他们演,何不叫他们进来演习。他们也逛一逛,咱们可又乐了。”凤姐听说,忙命人出去叫来,又一面吩咐摆下条桌,铺上红毡子。贾母道:“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回来咱们就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宽阔,又听的近。”众人都说那里好。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姥姥打骂板儿,看似是表现自己见过世面,其实是掩盖自己内心的惶恐,体现刘姥姥世故狡黠的一面。
B.“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贾母富而有礼,不因刘姥姥贫苦而歧视她。
C.板儿挨打是因为他要这要那的乱闹,说明探春居室风格比较质朴,贴近生活,表现探春豪爽质朴、喜欢民间小玩意儿的性格特点。
D.选文通过贾母对软烟罗颜色的介绍,写出了凤姐等人的无知,同时也体现了贾府生活的奢侈和豪华。
【小题2】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为线索,从潇湘馆到秋爽斋,从外部环境到内部陈设,体现了大观园的气派。
B.“板儿挨打”这一情节,与上文中在黛玉处单纯的惊叹形成了对比,让故事的情节更加生动丰富,避免了情节的呆板。
C.画线句以刘姥姥的视角写黛玉居室,她将绣房错认为公子书房,符合刘姥姥的身份见识,也侧面点出了黛玉爱好读书的特点。
D.文章描述探春房中摆设时,连用了六个“大”字,是对“探春素喜阔朗”的具体解释,意在与上文潇湘馆的狭小形成对比。
【小题3】请结合选文,分析贾母的形象特点。
【小题4】鲁迅认为,《红楼梦》不是历史小说、政治小说,而是一部“人情小说”。请从林黛玉、贾探春、刘姥姥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相关情节,谈谈你对“人情小说”的理解,150 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句话未了,忽见一个老婆子忙忙走来,说道:“这是那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袭人唬了一跳,忙问:“那个金钏儿?”那老婆子道:“那里还有两个金钏儿呢?就是太太屋里的。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他不见了。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叫人打捞起来,谁知是他。他们家里还只管乱着要救活,那里中用了!”宝钗道:“这也奇了。”袭人听说,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宝钗听见这话,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这里袭人回去。不提。

却说宝钗来至王夫人处,只见鸦雀无闻,独有王夫人在里间房内坐着垂泪。宝钗便不好提这事,只得一旁坐了。王夫人便问:“你从那里来?”宝钗道:“从园里来。”王夫人道:“你从园里来,可见你宝兄弟?”宝钗道:“才倒看见了。他穿了衣服出去了,不知那里去。”

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王夫人道:“刚才我赏了他娘五十两银子,原要还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因为这么样,我现叫裁缝赶两套给他。要是别的丫头,赏他几两银子也就完了,只是金钏儿虽然是个丫头,素日在我跟前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口里说着,不觉泪下。宝钗忙道:“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他岂不省事。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王夫人道:“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一面说,一面起身就走。王夫人忙叫了两个人来跟宝姑娘去。

一时宝钗取了衣服回来,只见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王夫人正才说他,因宝钗来了,却掩了口不说了。宝钗见此光景,察言观色,早知觉了八分,于是将衣服交割明白。王夫人将他母亲叫来拿了去。再看下回便知。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材料二:

却说王夫人唤他母亲上来,拿几件簪环当面赏与,又吩咐请几众僧人念经超度。他母亲磕头谢了出去。

原来宝玉会过雨村回来听见了,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进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也无可回说。见宝钗进来,方得便出来,茫然不知何往,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的走着,信步来至厅上。

刚转过屏门,不想对面来了一人正往里走,可巧儿撞了个满怀。只听那人喝了一声“站住!”宝玉唬了一跳,抬头一看,不是别人,却是他父亲,不觉的倒抽了一口气,只得垂手一旁站了。贾政道:“好端端的,你垂头丧气瞎些什么?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叫你那半天你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我看你脸上一团思欲愁闷气色,这会子又咳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无故这样,却是为何?”宝玉素日虽是口角伶俐,只是此时一心总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如今见了他父亲说这些话,究竟不曾听见,只是怔呵呵的站着。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宝钗听到金钏的死讯后,前后说了两次“这也奇了”,而王夫人也认为金钏的死是“一桩奇事”,三个“奇”字突出了金钏之死的离奇,也反映出宝钗和王夫人对此事的好奇。
B.金钏之死不仅直接反映了封建礼教杀人的社会现实,还间接反映了贾府内部矛盾重重,为贾府最终走向衰败埋下伏笔。
C.从贾政见到宝玉时的描述可知宝玉为金钏之死感伤失魂。宝玉为一个婢女之死而“五内摧伤”,是因为金钏是为了维护他的名声而自尽,体现了宝玉的愧疚与自责。
D.文章写到王夫人多次垂泪,为金钏安排后事,给金钏母亲赏银,集中反映了王夫人对金钏的关怀备至,符合王夫人诵经念佛的慈祥形象。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老婆子对金钏之死的叙述中,有一处细节“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不仅表现了周遭人的冷漠,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大家对贾府内部主仆矛盾见惯不惯。
B.袭人和金钏同为贾府丫鬟,面对金钏的悲剧,她一开始震惊不已,接着点头赞叹,最后伤心泪下,这一神态变化真实地表现了袭人的内心变化。
C.作者通过老婆子、宝钗、王夫人等人对金钏之死的多重叙述,真实地完整地展现了金钏之死的概貌的同时,也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
D.作者在表现宝玉的心情时,主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一方面突出了他的悲痛,另一方面写出了他的茫然。
【小题3】鲁迅先生指出《红楼梦》最突出的价值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请据此,选择选文中的一个人物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选文或《红楼梦》相关内容,分析“金钏之死”这一情节的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