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6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a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b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嵋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c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d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写恋爱故事,就不一定非把隔壁卖豆腐的王二也写上去;画虾,可以一笔水都不画,能表现出水的感受就行。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小题1】选文第一段围绕“意境”展开论述,下列内容没有论述到的一项是(     
A.意境的演变B.意境的独创C.意境的创造D.意境的鲜明
【小题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写到不同风景有不同的特色,意在说明不同风景会带给人不同的印象和感受。
B.中国画的独特之处在于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强调表现事物的精神实质。
C.如果没有意匠,诗人和画家就找不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D.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境的。
【小题3】选文中四处画线的句子,能给我们写作以启示,对此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a):不停地写作,不断地表现,才能把握写作对象的精神实质。
B.(b):把握事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写出好文章。
C.(c):有了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才能有深刻全面的认识,才能打动人。
D.(d):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21-22高一上·天津东丽·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汉语是一种开放的语言系统,古来即有采借外来语的传统,早期汉译外来语不少,如葡萄、茉莉之类。由于近代文化是在中西冲突与融会间生成发展的,故作为关键词流行的近代术语,广为采撷西洋概念,不少具有借词身份。

②时至近代,汉字文化又与西方文化相交会,知识量迅猛增长,反映新知识的概念井喷般涌现,经由“方言超升,古语重生,外国语内附”等途径,借助汉字将新概念“词化”,生成批量新名,汉字旧名也得以更化新生。对于此一演变态势,语言学家王力述评道:“佛教词汇的输入,在历史上算是一件大事,但是,比起西洋词汇的输入,那就要差千百倍。……从词汇的角度来看,最近五十年来汉语发展的速度超过以前的几千年。”

③由于日本明治维新学习欧美近代文化有成,作为汉字文化圈一员的日本与中国相互借助,利用汉字翻译大量欧美词汇(主要是学科术语),这些新名随日译西书传入清末民初的中国,故近代中国通用的关键词,不少是在中——西——日三边沟通中生成的。

借词以新名形式进入借方语言,增加语言数量,丰富语言表现力,是语言作跨文化旅行的表现。汉字具有强劲的表意性。每一个汉字不仅是一个音符,同时还具有特定的义位,而且汉字往往一字多义,可供翻译时选用。意译词能发挥汉字特有的表意性,昭示其文化内蕴,有时音译+意译,如啤酒、卡片、霓虹灯、绷带等;连音译也往往择取音意兼顾的汉字组合成词,如逻辑、维他命、可口可乐等,以及近年出现的奔驰、黑客、迷你裙、托福之类,在表音的同时,又提供某种意义暗示。严复在音译Utopia时,取乌托邦三字,在对音之外,又可从这三个汉字中产生“乌有寄托之乡”的联想,以昭示“空想主义”意蕴。这些音意合璧译词,是充满睿智的汉字文化的绝妙创作。

⑤百年过去,“新语之输入”有增无已,而诸如科学、民主、自由、经济、文学、艺术、封建、资本、教育、新闻、物理、化学、心理、社会、革命、共和、政党、阶级、权利、生产力、世界观、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等学术语的确立,都是在古今演绎、中外对接的语用过程中实现的。这些汉字新名,词形是汉字文化固有的,词意大都受中国和西方双重因素的影响,日本因素也参与其间。故追溯汉字新名的源流,考察作为现代人思维纽结的新概念的生成机制、发展规律,将展开中——西——日文化多边互动的复杂图景,彰显近代思想文化的网络状历程。

(节选自冯天瑜《协力共创现代语文——“日本新语入华”考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借词”相关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词指的是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来的词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B.借词都是通过音译来借的,如汉语中的“乌托邦”、英文中的Tao Te Ching(道德经)。
C.借词以新名形式进入借方语言,使借方语言增加了词语数量,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D.汉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邂逅外来语,汉语借词现象古已有之,现在是有增无已。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汉语中有不少借词的观点,接着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加以阐述。
B.文章②③两段论述了近代特别是近五十年汉语词汇发展速度以及关键词的生成。
C.文章第④段分析汉语借词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的关系,论述汉语借词充满睿智。
D.文章多处运用举例论证,通过举典型事例使论证更加具体,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中有不少的借词是在中西冲突与融会间生成发展的近代文化中应运而生的。
B.汉字是一个音符,又具有强劲的表意性,故在翻译外族文字时会有自己的特点。
C.汉语中一些学术语的确立,都是在古今演绎、中外对接的语言运用过程中实现的。
D.诸如“科学”等汉字新名的词形是汉字文化固有的,词意基本上都受日语因素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家卫国题材给了文艺创作者灵感,据此创作出了不计其数的艺术作品。《长津湖之水门桥》(以下简称《水门桥》)和前作一样,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和原型,编导于此呈现的一个共同倾向,是将再现的一切要素都转化为表现,具有重视主观真实的表现主义式的突出和强烈的意义。这主要和它所做的艺术处理方法的三个特点有关。

首先,选取水门桥之战,揭示出七连增援水门桥的原因和炸桥的过程,在极端环境下的战斗进程与人物典型的一致性要远高于其他环境下的一致性,在扁平人物形象与圆形人物形象之外,塑造特定环境下的局域人物形象,更具表现效果。水门桥战斗是独一无二的,编导极为珍视人的精神力量的强大功能。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形象单纯稳定,圆形人物形象的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里拈出的局域人物形象,既非单纯稳定,缺乏变化,亦不是一味强调性格中的矛盾对立因素,而是在表现性的意义上强调典型的局域性的环境作用,描绘典型环境与场景下的典型人物与典型性格,进而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在《水门桥》中,千里想起没有把老大照顾好,时时涌起照顾万里时的不无痛感的怜惜;百里为救神枪手平河牺牲,平河一直对伍家兄弟心有愧疚;梅生想念妻子和女儿、期待能回到妻子怀抱……这之中现实主义典型创造的作用颇为突显,人物在纯主色之外,羼杂了局域的色块部分。在动作、战争里,在寒冷、风雪、爆炸、飞机、坦克、困难以至恐惧的环境真实里有,这在对伍千里、伍万里、余从戎、梅生、谈子为、平河等的描写中都得到集中展示。两部影片中,伍千里双手捏摸万里的脸、革命烈士骨灰坛和震撼悲壮的场面等重复出现,显示了著名的契诃夫之枪法则(Chekhovs Gun的戏剧方法。通过这种包含表现主义因素的体现为各有特定阴影的人物局域形象的生动刻画,典型的重要意义得到更大程度的演示。

其次,《水门桥》对题材的灵活运用和宏观的表现,取代了小分队进行小体量战斗的预设议题,通过多维的开掘保证了影片在较广层面表现的完整度。影片对更大背景和场面的自如运用,使水门桥战场上的炸桥这样的小战斗成为长津湖影片全景创作与整体擘划过程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与《长津湖》从大到小、从司令员到新兵的成长描写和油画般的画面展示不同,《水门桥》在聚焦三炸水门桥的同时,赋予了作品多种表现意义的内容、情境和色调变化组成的系统结构。这个系统结构既可以让前作色彩变暗转化为背景,也可以接续并中和其他故事与美学表现的反射。这也是发生在志愿军炸桥和美军撤退(逃跑)之间的那种脸谱化,使这部电影最终成为导演徐克最为欢愉的表现性之一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影片在成功讲述战争与人的故事并做了多样而具有表现性的描写与勾连的同时,读识出在复杂的地缘政治角力过程中的中国军人所展现的整体面貌、荣耀和诗性特质,即它在把历史素材改造成一个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的感人诗篇的过程中,蕴含的作为艺术核心缘起所获有与标识的永久的生命的坚实的东西。刘念渠在1941年的《中国电影》上发表文章《在银幕上创造典型》指出:中国电影必须与变动的中国的现实更密切地联系起来,成为新的中国的艺术。他认为典型的创造可以突破即时性的限制,因此说,必须创造典型,必须创造中国人的典型,中国电影才可成为永久的生命的艺术。《水门桥》展示的那种普通人的特点、对生命的热望和可成为永久的生命的艺术纯粹性,使影片具有了艺术表现的煽情催泪与教育影响观众的典型作用。志愿军英雄经年不变地受国人爱戴,被视为最可爱的人和国家价值观代表,部分得益于对类似中国故事讲述的强化,把民族文化和国家元素放了进去。所有的荣誉,几乎都和中国军人的勇敢和牺牲息息相关,与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演绎直接相联。志愿军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为了维护新中国的安全,作为中华民族的血性男儿勇敢向前,竭尽全力拼死作战。这是电影之扣人心弦、且当广义的爱国教育片看,也自有道理的缘由。

[注]①契诃夫之枪法则(Chekhovs Gun)是一条戏剧编剧原则:戏剧情节中所有能让人记住的道具都应该是必需的和不可替代的,如果出现了就必须用到。契诃夫本人称所有与故事情节无关的东西都要去掉。

(摘编自丁亚平《〈长津湖之水门桥〉:类型、情感与艺术表现的挑战性及其意义》)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门桥》作为保家卫国题材的电影,虽然基于客观真实的历史背景和原型,但编导做了艺术处理,呈现重视主观真实的倾向。
B.与“扁平人物”或“圆形人物”相比,《水门桥》影片塑造出的典型的局域性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形象,更具表现效果。
C.影片发生在志愿军炸桥和美军逃跑之间的那种脸谱化,是使《水门桥》这部电影成为导演最为欢愉的表现性之一的一个重要原因。
D.志愿军英雄能够一直受国人爱戴,且被视为“最可爱的人”,部分原因是讲述志愿军故事时把民族文化和国家元素放了进去。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编导极为珍视人的精神力量的强大功能,使得《水门桥》在极端环境下的人物典型的一致性要高于其他环境。
B.《水门桥》影片中重复出现的革命烈士骨灰坛和震撼悲壮的场面都是必需的或不可替代的,都与电影情节相关。
C.《水门桥》读识出了中国军人在复杂地缘政治角力过程中所展现的整体面貌、荣耀和诗性特质,可当爱国教育片看。
D.《水门桥》影片密切地联系了变动的中国的现实,且创造了中国人的典型,可见其已成为永久的生命的艺术。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A.不同于早期主旋律电影“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水门桥》将志愿军的形象以普通人的视角呈现。
B.《水门桥》具象展现了伍万里在战争的残酷历练中,从叛逆任性到自觉背负“七连”使命的转变过程。
C.《水门桥》将人民志愿军群像树立成为革命的典型,一改以往以独立形象作为银幕典型的做法。
D.《水门桥》用中方与美方战略高层的宏观叙事,及其具体作战方的微观叙事,串起影片的故事线。
【小题4】材料在论证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就其中的两种论证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5】在新时期,主旋律电影作为文化宣传的主要阵地,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请结合文本分析拍好主旋律电影可进行怎样的尝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

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是国家之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由我们自己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
C.“国学”的“国”可以指“国家”,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 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
D.“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意在引出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
B.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两个概念,并明确了中国“国学”之“本”。
C.文章结尾,进行中日对比,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
D.文章循着提出问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一层层将论证推向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时间上看,“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因此它的外延大于“国家”。
B.“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可见,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
C.“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决定着“国学”的内容。
D.我国若要弘扬“国学”,就必须排斥外来文化,下大力气研究本国的经典文化。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