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5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再拜而辞去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B.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C.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D.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千乘常代指诸侯,万乘常代指天子。
B.南面指称王或称帝,而北面指称臣。古时君面南而坐,臣子面北朝拜。
C.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用牛、羊、猪是太牢,只用牛、羊是少牢。
D.再拜就是拜两次,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斶认为,如果自己上前那是贪慕权势,而大王过来则是谦恭待士;与其让自己有趋炎附势的恶名,倒不如让大王得礼贤下士的美誉。
B.颜斶认为,士人尊贵,而王者并不尊贵;正是因为虞舜道德淳厚且得力于重用士人,虞舜这个出身于乡村鄙野的农夫,得以成为天子。
C.颜斶借用《易传》和《老子》上名言,以及举出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等事例,是为了阐明作为国君要重视自己名声的道理。
D.颜斶以深山美玉一经琢磨就会失去本真,类比生于乡野的士人被推选后接受俸禄就难以完全属于自己,以此表明自己辞官回乡的心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
(2)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愿请受为弟子。
22-23高二上·河南洛阳·期末
知识点:刘向(约前77-前6)《新序》(《战国策》整理)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问于孔子曰:“秦穆公其国小,处僻而霸,何也?”对曰:“其国小志大,虽处僻而其政中。其举果,其谋和,其令不偷。亲举五羖大夫于系缧之中,与之语,三日而授之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则小矣。”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B.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C.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D.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必尊贤而下士”与“其国小而志大”两句中“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B.“虽有千里之望”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两句中“望”字含义不同。
C.八百乘即八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古代常用“乘”的多少来指兵力的大小。
D.跽,挺直上身跪起来。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出了人君若要国家太平,名垂千古,就必须尊贤而下士的观点,并把朝廷没有贤臣比作鸿鹄没有翅膀,形象生动。
B.齐景公攻打宋国时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而其祖先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却能在诸侯中称霸。
C.杨因在家乡多次被人驱逐与被撤职,于是去求见赵简主,在众人的劝说下,赵简主授给杨因相位,杨因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D.孔子认为“尊贤而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子路以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却最终灭亡的事例提出了质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
②亲举五羖大夫于系缧之中,与之语,三日而授之政。
【小题5】秦穆公为什么能够称霸?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子将使荆,荆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子,贤人也,今方来,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于是荆王与晏子立语,有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王曰:“齐人固盗乎?”晏子反顾之曰:“江南有橘,齐王使人取之而树之于江北,生不为橘乃为枳。所以然者何?其土地使之然也。今齐人居齐不盗,来之荆而盗,得无土地使之然乎?”荆王曰:“吾欲伤子,而反自中也。”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朝,乘敝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臣得暖衣饱食,敝车驽马,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悦,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人,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也。齐景公游于菑,闻晏子卒公乘舆素服,驿而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矣,至伏尸而号曰:“今天降祸于齐国,不加寡人而加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矣?”

(选自刘向《说苑》)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景公A有马B其C圉人D杀之E公F怒G援H戈I将自J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坐,犯了什么罪?“坐”与《蜀道难》中“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坐”意思不同。
B.得无,莫不是,该不会,与《促织》中“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的“得无”意思不同。
C.寡人,诸侯王谦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是寡人之过也”的“寡人”意思相同。
D.社稷,国家,与《三国演义》第二回中“社稷立见崩摧矣”中的“社稷”意思一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将“何为者也”理解为“干什么的?”,虽“精心设计”却答非所问,更显楚国君臣无德无能。
B.晏子擅长外交辞令,出使楚国时注意分寸,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其丰富的潜台词值得我们仔细玩味。
C.圉人杀马,景公大怒,晏子也很生气,举戈站到杀马人面前,一口气怒斥了他当处死罪的三条罪状。
D.景公关心晏子出行,送他四匹马拉的大车,但晏子重视自己言行的示范作用,多次辞让,拒不接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赖君之赐,臣得暖衣饱食,敝车驽马,于臣足矣。
(2)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人。
【小题5】晏子卒,景公素服而往,悲痛万分,请结合材料概述晏子受到景公敬重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齐闵王曰:“臣之所闻,攻战之道非师者,虽有百万之军,之堂上;虽有阖闾、吴起之将,禽之户内;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百尺之冲,折之衽席之上。故钟鼓竽瑟之音不绝,地可广而欲可成;和乐倡优侏儒之笑不乏,诸侯可同日而致也。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恃其强而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卫鞅谋于秦王曰:‘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于天下,有十二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王何不使臣见魏王,则臣请必北魏矣。’秦王许诺。卫鞅见魏王曰:‘大王之功大矣,令行于天下矣。今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篳使也,不足以王天下。大王不若北取燕,东伐齐,则赵必从矣;西取秦,南伐楚,则韩必从矣。大王有伐齐、楚之心,而从天下之志,则王业见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王说于卫鞅之言也,故身广公宫,制丹衣,柱建旌九族,从七星之旗。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处之。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魏王大恐,跣行按兵于国,而东次于齐,然后天下乃舍之。当是时,秦王垂拱受西河之外,而不以德魏王。故卫鞅之始与王计也,谋约不下席,言于尊俎之间,谋成于堂上,而魏将以禽于齐矣;冲橹未施,而西河之外入于秦矣。此臣之所谓北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于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竞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
B.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
C.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
D.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之堂上的“北”指打败,与《登泰山记》“当其南北分者”中的“北”意义不同。
B.诸侯指西周、春秋分封的各国国君,有服从王命、交纳贡赋、捍卫王室等义务。
C.跣行指赤脚行走,表示恭敬。古代以跣为敬,故非大功臣,不得佩剑穿履上殿。
D.冲橹指冲车和高巢车,冲车用以冲城攻坚,高巢车用以嘹望敌军。亦泛指战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认为,攻战的方法不在于用兵,国君即使沉迷于音乐,照样可以扩充国土、实现愿望;国君即使嗜好歌舞杂技表演,照样可以使诸侯归服。
B.魏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强大的军队,在对赵战争中取得了巨大胜利,还围困、攻占了定阳,又率领十二诸侯朝拜周天子,商量对付西边的秦国。
C.卫鞅为使秦国摆脱困境,劝谏魏王四面出击,攻打燕国、齐国、秦国和楚国,如此一来赵国和韩国必然都归附魏国,这样魏王才可称王于天下。
D.魏王认同卫鞅之言,于是僭越本分享用天子威仪,在宫室、衣服、旗帜等方面都按照王者的规格来配置,结果触怒齐楚两国,被齐国打得大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阖闾、吴起之将,禽之户内;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
(2)当是时,秦王垂拱受西河之外,而不以德魏王。
【小题5】历史是会重演的,齐闵王怎样做才能避免重蹈魏王覆辙?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