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

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五十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了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一口风水缸,你要硬……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往后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礼,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礼金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真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要不算了……不行!这缸非砸不可,不然,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嘴地把石头举起,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破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精炼而含蓄地叙述流传千古的司马光幼年砸缸救人的故事,引出下文司马光中老年再一次砸(另一种)缸的故事。
B.送缸者是翰林学士王拱辰,作者借此人暗示了世道变迁,人心不古,他从一个诚信正直之士变成了一个阿谀之徒。
C.管家是一个次要人物,却有着重要的作用,代表着官场中利欲熏心的势利人物,从他千方百计阻挠砸缸即可看出。
D.小说结尾“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又有力地表现主题。
【小题2】小说塑造司马光的人物形象,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小题3】小说写司马光中老年时的再一次硬缸,使用了延宕手法——砸缸的结果迟迟不得出现。请分析小说中这一延宕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22-23高三上·宁夏银川·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酒坊

徐春林

那是多年前的春天,我去一个叫桃花源的村庄。

我到时,已近中午。阳光穿过松林,照在流泉上闪闪发亮。最早迎接我的是一只黄狗,它依着酒坊的门框,把头伸出来又缩了回去。没过一会儿,又把头伸出来,开始汪汪地叫。没有人理睬它的叫声,酒坊经常会有陌生人来。酒坊是松木构建的,一个天井式双重庭院,靠着山岩。院的东北角里是一个灶台,低矮的灶台灶膛朝下,木柴朝里扔,全落在低处。屋柱与檐匾均有雕刻花鸟鱼虫。长年累月,院落的小瓦熏得漆黑。阳光从瓦缝里流进来,一个姑娘拿着相机给酒徒照相。屋内的酒气栩栩如生,绕着房梁到处跑。

在酒坊窄小的巷道里,七八个人挤在一块儿,彼此说着话,相互碰撞着酒杯。见我进来,一个脸蛋圆圆的、眼睛黑黑的女人从侧门走过来。“你就坐这儿吧。”一张低矮的小桌子,旁边放着一条旧板凳。刚一坐下,残缺的板凳一扭,我整个人和风一起飘起来。腿碰到了桌子的吊板,一阵生疼。

“别动,坐下。”

她叫砚台,二十出头的姑娘,是酒坊的主人。眼睛很大,黑黑的,像酒坛子深不着底。

我是照着邀酒信的地址来的,来之前,读过她的《走吧,砚台》。那本书我很喜欢,至今还记得封面的那个背影。据村民们说,砚台的祖先,以前也是酿酒的。砚台是在山外长大的,后来又回到了村子里,继承祖业煮酒为生,空闲时写写文字。期间,相继带有三个徒弟,都是女性,大徒弟比她大二十五岁,原先在广州干丝调生意,身价已过千万,喜欢摄影。二徒弟比她小两岁,大学毕业后一个人悄悄来这儿喝酒,喜欢自然。小徒弟与她同龄,是从湖南来的,会写诗。一到冬天,酒坊就会发出邀酒信,信里夹着小徒弟的诗,配大徒弟拍的照片,酒徒们从四面八方赶来。

酒坊的侧门处架着一座木桥,两个桥墩栽在流泉的深处。黄昏的时候,砚台坐在桥板上,脚吊在桥板下荡漾着。砚台和我说着后半生的事情,头顶上远远的星光照着我们,松林里的风哗哗地响着。大徒弟正在屋里洗碗,锅碗碰得哗啦响,二徒弟出门抱着柴火进去,蹲下身子烧火。今天晚上是她煮酒,在她眼里,自己就是个天生的煮酒人。小徒弟拿着扫帚,把地上的松针扫成一堆,装在麻袋里,那是点火最好的原料。

到了六月,流泉被太阳晒蔫了,一点儿声息都没有了。这时,砚台的日子是颠倒着过的,白天睡觉,一到晚上便爬起来煮酒。酒在夜里生长得特别快。

二十年前,村子里分土地,砚台家的地分在这流泉的峭壁上,孤单的一块,离村子好几里路。地不能说不是好地,可一到春天,种子种下去,什么都长不出来。几年后,砚台一家人被迫离开了村子。等砚台回到村子时,已长成了一个大姑娘,水灵灵的,村子里再也没人认识她。她离开时只有五岁,和她一样高的松树,现在长得比山还高。

不过,这时村子里的人响应政府的号召,大多数搬迁到了山外,村子里到处是荒芜的田土。昔日的鸡鸣狗吠,也退出了乡村的舞台。所幸的是,松树常青,挑战着酒的空虚。春天来的时候,砚台把那些荒田荒地都租种起来,红薯、洋芋、茄子、辣椒、豆角和西红柿,这些蔬菜生长快,很快就挂果,每亩的收入有上千元哩。她把卖菜的钱捐给村子里一些贫困的孩子,帮他们买书包和生活用品。

到了春天,满山都是酒味,酒在春雨中孕育,伴着竹笋破土而来。酒徒就像是南归的燕子,从四面八方唧唧喳喳地赶来了。阳光把云块顶开,穿过酒坊的缝隙,照在酒坊的灶台上,发着金闪闪的光。三个女徒把日子调制在酒里,所有的光阴都入了松与酒的道行。夜半出酒的时候,我听见,呜,呜,呜哇,咕咕咚,像是繁复的水流声,咚的一下,感觉酒摇摇晃晃地坠下去,感觉声音像是从天上来。

砚台的酒不卖钱。酒徒自带下酒菜,只需讲一个故事,以故事换酒不限量的。一些酒徒没把这酒当回事儿,尽情畅饮,三杯下肚便好奇地仰头望月,卯着劲喊山,声音飘到了星星上,回音又一串串地返回来,很快就跑到了酒坊的屋顶上。晚餐后,大家神情释然,师徒四人一个说河南话,一个说湖南话,一个说四川话,砚台说江西方言,借着淡淡的月光,把白天的故事记录下来,夜晚才踏实。

小道上阵阵微风掠掠而过,空气在叶冠的扑打下,一飞缕一飘线,酒香长空,金针度日,一棵松树,几壶酒,入自然,灵魂,也入自然。砚台的心便留在那酒的长夜里,与松木一起守黑夜,守白天,守一个个日子。

嗅山间酒味,听流泉水声,人便融入到古典的情怀中。我突然领会到,松与酒之交,便是君子之交,松和酒的互文,用沉默写出了新的颜色

酒是什么时候喝醉的,居然一点儿都不知道。我从酒中醒来时已近黄昏,酒坊非常热闹。又来了一拨人,他们端着酒杯,彼此碰撞着,给我讲种菜致富的事情,怎样种菜,怎样卖钱。今天砚台一早就上山去了,说是采摘些松花回来,碾成粉末酿酒。这便是她新取的酒名,松花泉。我还是头一回知道,松花是可以酿酒的。她笑着说,还有药用的功效。每次她都是一个人出门,狗在前面带路。谁也不知道她所去的方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我后来还知道,砚台父母亲离开村子后在一场车祸中去世了,是一名退休的老人把她养大的,也就是她的养父。我听后根本不敢相信,我没有见到她的养父,我去时,他已去世好些年,埋葬在酒坊后山的松林中。

多少年后,砚台的小徒弟回到了湖南。在湖南常德仿造了一个酒坊。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酿造不出原汁原味的松花泉来。

某日,我又来到了酒坊。当然,这已经是几年后了。我是来拜师学艺的,可这时酒坊已经没有了,一棵苍老的古松还立在那里。整村移民后,村里不要说酒坊,就连铁皮棚都拆除了。

再次离开村子时,已过黄昏,我隐隐约的地看见那只狗还守在酒坊的门口,不时朝天空叫着,像是在和我告别,又像是在等着酒坊的主人回来,我发现,酒的味道还在村子里,哪儿也没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对黄狗进行了描写,既让小说的结构完整圆融,也为小说蒙上了一层乡村生活的色彩。
B.酒坊冬天的邀酒信意在引导人们告别喧嚣的现代社会,跟酒坊主人一样回归质朴天然、随性自由的诗性生活。
C.“松树常青,挑战着酒的空虚”将酒人格化,突出了松树对酒的情意,抒发作者对仍保持这一丝诗意生活方式的庆幸。
D.“酒的味道还在村子里,哪儿也没去。”诗意古典生活虽然形式上被侵蚀,但其意蕴仍然存在。
【小题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酒坊的环境描写,突出其质朴雅致温馨的特点,还体现了酒坊主人的高雅审美追求。
B.小说中关于砚台的语言描写非常简短,但却把她的身份与性格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
C.砚台的小徒弟再也酿不出原汁原味的松花泉,直接反映出砚台对技艺有所保留的心态。
D.全文围绕“酒坊”展开,人物活动在酒坊中进行,酒坊是文章的标题,也是全文的线索。
【小题3】对于中国人,酒从来不只是饮品,而是情的引子。正如张九龄写道:“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试结合画线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小说中“我”虽然不是主人公,但是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干 净

刘建超

①欧阳市长急匆匆从家里出来,冒着雨钻进越野车,嘴里还嘟囔着:可惜了那一池子热水了,没有泡成澡。

②司机小马脚下一踩,汽车闪电般钻进雨夜中。

③突如其来的暴雨,恶魔般袭击了这座城市。布置完防涝应急预案后,欧阳回到家,妻子刚给放好了一池子洗澡水。市办来电话说,大名村遇到山洪暴发,随时都会有泥石流和滑坡的可能。欧阳匆匆换了件衣服,到大名村还得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呢。

④越野车在暴雨中疾驰,空中不时有闪电划过,雨夜忽明忽暗。

⑤欧阳说:小马,你老家不就是大名村的吗?你说说情况。

⑥小马说:大名村有五百多户人家,沿着大名山散住着,蜿蜒有十多里长。居民住的房屋大都是土木结构的,好多年没遇到过这么大的雨了。

⑦欧阳说:我们把抢险指挥部设在小马家里。关秘书,通知相关人员立即赶往大名村。

⑧车在山路上颠簸,欧阳把手伸在脖子后摩挲,自言自语:真该泡一泡了。

⑨欧阳打小就爱泡澡。小时候爱哭闹,哭起来就没个完,只要把他往热水盆子里一泡,立马就安生了,眼角还挂着泪珠,脸上已经笑成一朵花。上大学以后,欧阳一直就是学霸,但他课余不会天天捧书本钻图书馆,更多的时候是去泡澡堂子。按欧阳的说法,只要泡进热水池子,就立刻激活了脑细胞,所学所用那叫一个清楚。同一宿舍的几个兄弟,每到快考试时就陪着欧阳一起去泡澡。欧阳就在热雾氤氲中,说重点,押大题,都是八九不离十。

⑩研究生毕业后,欧阳被分配到老街建设局,三五年的摔打,就当上了局长。老街城区改造,建设局成了最忙碌的单位,不管工作到多晚,欧阳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泡池子。

⑪一位开发商为了揽下老街的项目,趁着欧阳去省里开会,给欧阳家里安装了一个浴盆。浴盆是进口的,可以恒温加热,还带有气泡冲浪按摩功能。欧阳回到家一看,就冲着妻子发火了,妻子委屈地说:“他们说是你订购的,我哪懂这些啊。”

⑫第二天,欧阳邀请开发商去了老街养老院,举行了一个企业捐赠仪式,那只多功能浴盆就被捐赠给了养老院。

⑬欧阳在当上市长第二年的秋天,让妻子把她的舅舅请到家里来住。妻子纳闷儿,说:你成天忙得脚不沾地,三亲六故来家里你都顾不上一起吃顿饭,咋想起来把老舅接来呢?

⑭欧阳说:和老舅也长时间没有见过面了,想了,来聊聊。

⑮老舅背着家乡的土特产,到了欧阳家。

⑯欧阳让妻子好吃好喝款待老舅,他下了班就带老舅去泡澡。泡透了,欧阳就仔细地为老舅搓澡。一连泡了七天,老舅受不了了,找到欧阳说:大外甥,你就别泡你老舅了,我知道自己做错事了,我不该打着你的旗号给儿子大办婚事,借机收礼。我回去就把收的礼钱如数退还,中了吧?

⑰欧阳笑呵呵地说:老舅啊,没事多泡泡澡,促进血液循环,有益健康。你老人家健健康康的,我们才能全身心地做好工作啊。

⑱越野车在小马家门口停住,欧阳下了车,同等在门口的乡长、村主任一起到村民家中看望,了解情况。欧阳一身雨水一身泥地回到小马家里,已经是半夜时分。吃着泡面、榨菜,欧阳靠着墙睡着了。

⑲小马对父母说:把盛粮食用的空水缸挪进里屋,烧几锅开水,让欧阳市长泡泡澡。几个人把大水缸挪进屋里,开始烧水。水烧好了,水缸里冒着热气。

⑳村主任急匆匆跑进屋,大声喊着:东山坡出现了险情,有两家的老人怎么也不肯离开老房子!

㉑欧阳一激灵站立起来,挥着手说:走!一行人急匆匆隐入雨幕中。

㉒小马出门前,对父亲说:温着水啊,等我们回来。

㉓欧阳没能再回来。他们把几个老人强行背出老屋后,山体滑坡、泥石流就下来了,紧急关头,欧阳把背着老人的村主任推到了安全地带,自己却被泥沙掩埋了。

㉔为了寻找欧阳市长,大家在淤积的泥沙里挖了三天,依然找不到。

㉕欧阳的妻子看到大家疲惫的身子,看到大家肿胀的双脚、满手的血泡,哭着阻止大家继续寻找,说:就让欧阳安息在这里吧。

㉖小马哭着,继续用手刨着,说:市长还没有洗澡,还没有洗澡啊。

㉗欧阳的妻子握着小马的手说:孩子,你欧阳叔不用洗澡,他干净着呢。

㉘后来,人们在掩埋欧阳的山坡上种植了松树,郁郁葱葱的,几年之后便长成了一片松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欧阳市长急匆匆从家里出来,嘴里还嘟囔着没能泡成澡,既表明欧阳喜欢泡澡,也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在人物设置安排上别具匠心。小马、市长妻子等次要人物贯穿作品始终,虽着墨不多但形象丰满,很好地烘托了欧阳的高大形象。
C.欧阳一到小马家门口就先去看望村民,等一身水一身泥地回到小马家时,吃着饭靠墙就睡着了,这一情节表现了欧阳一心为民的情怀。
D.小说以人们在掩埋欧阳的山坡上种植的松树几年后郁郁成林结尾,颇有象征意味,寄托了人们对欧阳的景仰、怀念之情。
【小题2】小说为什么多次写到“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欧阳的妻子对小马说:“孩子,你欧阳叔不用洗澡,他干净着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遍地白花

刘庆邦

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

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了张家古旧的门楼子,画了李家废弃的碾盘,画了石榴树、柴草垛、鸡窝……村民看着平常的东西,经她一看,就成了好看的东西,经她用笔一点,就成了一幅画。凡是被她画过的人家,神情都有些骄傲,还没被她画过的,都希望她能到家里画一回。

小扣子也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家作画。自从女画家到来,小扣子就天天跟着。女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

这天早上,小扣子一爬起来,就和他的黄狗去找女画家。

女画家住在村东头,那家闺女刚出嫁,正好空着一间房,女画家就租住在那里。住了几天,房东就把女画家当闺女看了,不让她交房租。

太阳还没出来,村街上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有人家烧麦秸,有人家烧豆叶,有人家烧甜瓜秧,每样柴火散发一种香,就形成了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村里人原来并不觉得烟火味香,而女画家一进村就闻出来了,她说,哎呀,真香!大家用鼻子吸了吸,是香。

这会儿,女画家正在给房东家的祖父画像。她身后站了不少人,他们静静地肃立着,连出气都尽量放轻。女画家目光只在老人和画之间牵来牵去。她下笔很果断,也很有力量,能听见画笔在画纸上划动的声音。老人在墙根儿蹲着晒太阳,脸上的皱纹很多,连耳朵的高处都爬满了,这些皱纹像大地上的河流和沟壑,弯弯曲曲。小扣子一看画像,心就震了一下,以为自己的祖父复活了,正慈爱地看着他。他眼睛有些发湿,差点对着画像喊出一声爷爷。有了这张画像,人们对老人也多了几分羡慕,说他满脸的褶子变成了满脸的画意。

女画家又给房东家的儿媳画了一朵硕大的红莲花,光彩烁烁,仿佛是开在一潭清水上。花样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就开遍了红莲花。

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了,小扣子和黄狗在后面跟着。女画家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的叶和茎都枯黄了,只有穗子是银白的,许多穗子连起来,就有了气势,一片白茫茫,让人怀疑走进了月光一样的梦境。在小扣子眼里,这画有声音,是旷野里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发出的呼呼声;有气味,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有温度,温度很低,让人感到萧萧的凉意。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女画家把它也画进去了,画上的黄狗在张着耳朵听风。小扣子心里欢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一样东西。

晚上,母亲用手巾包着新鲜的鸡蛋,带着小扣子,给女画家送去。女画家说,画了人家的门,画了人家的狗,不给人家钱,还白吃人家的鸡蛋,这样的便宜事上哪儿找去!她的话把院子里的人都逗笑了。

月光正好,母亲和小扣子没有马上回家,女画家接着又说到了荞麦花。女画家说,她小时候,跟着下放的父母在农村住了一段时间,好像看见过荞麦花。在她印象里,荞麦花不是零零星星开的,似乎一夜之间全都开了。她早上起来,觉得西边的天怎么那么明呢,跑到村边往西地里一看,啊,啊,原来是荞麦花开了。荞麦花开遍地白,把半边天都映得明晃晃的。荞麦花的花是不大,但经不住荞麦花又多又密,白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在此以前,她喜欢看一朵两朵的花,老是被那些孤独的花感动。看到了大面积白茫茫的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才感到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的,是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她钻进密密匝匝的花地里,一呆就是半天。她记得荞麦地里蜜蜂和蝴蝶特别多,像是在花层上又起了一层花。连蜜蜂和蝴蝶似乎都变成了白的。她晚间也去看过荞麦花。晚间很黑,没有月亮。不过,她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满地的白花老远就看见了。她看着前面的光明,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花地里。

说到这里,女画家轻轻地笑了。她说时间太久了,记不清了。反正那样的荞麦花如今是很难看到了。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洒落。小扣子把女画家的话都记住了。来年,在小扣子的要求下,母亲在一块地里种上了荞麦。

小扣子看见,荞麦出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开得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把小扣子感动得都快要哭了。

从荞麦开花那一刻起,小扣子天天在花地里,并不时地向远方张望。母亲知道小扣子盼望什么,她帮着小扣子向远方张望。

(有删改)

【小题1】探究标题“遍地白花”的丰富意蕴。
【小题2】“小扣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荞麦花开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