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中的猫

海明威

旅馆里只住有两个美国人。他们的房间在二楼,面朝大海,也正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

公园里有高大的棕桐树和绿色长椅。雨在下着。雨水从棕桐树上滴落下来。石子路上积了一汪汪的水。在雨中,海水呈一条长长的线,猛冲上来,又顺着海滩退回去,一会儿又在雨中滚滚而来,形成一条长长的线。停在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一个侍者站在餐馆门口望着空荡荡的广场。

那位美国太太站在窗口往外看。就在他们的窗子底下,一只猫蜷缩在一张滴水的绿色桌子下面。猫极力缩起身子,好不让雨淋着。

“我要下去把那只猫捉来。”美国太太说。

“我来吧。”丈夫在床上自告奋勇地说。

“不,还是我去吧。外面那只可怜的小猫想躲在桌子下面避雨呢。”

丈夫于是继续看书,身子靠在床脚的两个枕头上。

“别淋湿了。”他说。

太太下了楼,她经过办公室的时候,旅馆老板站起来向她鞠了个躬。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啦。”太太说。她对这个旅馆老板颇有好感。

“是啊,是啊,太太,真是坏天气。天气真糟糕。”

他站在昏暗的房间那头的写字台后面。这位太太很喜欢他。她喜欢他听到任何抱怨的时候所表现出的那种郑重其事的态度。她喜欢他那种尊贵的气度。她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姿态。她喜欢他作为旅馆老板的自我感觉。她也喜欢他那上了年纪、沉沉下垂的脸和一双大手。

她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大概在右边。也许她可以顺着屋檐底下走过去。她正站在门口时,身后张开了一把伞。那是给他们收拾房间的女侍。

“您可不能淋湿了。”她面带微笑,用意大利语说。当然,这是旅馆老板吩咐她来的。

女侍撑着伞为她遮雨,她沿着石子路一直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下面。那张桌子就在那儿,被雨水冲刷成鲜亮的绿色,可猫却不见了。她一下子感到大失所望。女侍抬头看着她。

“您丢了什么东西吗,太太?”

“刚才这儿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猫?”

“是的,有只猫。”

“猫?”女侍扑哧一笑,“雨里有只猫?”

“是呀,”她说,“在桌子底下。”她接着又说:“噢,我真想要那只猫。我想要只小猫。”

她用英语说这几句话时,女侍者紧绷着脸。

“走吧,太太,”她说,“我们得回到里面去了。你会淋湿的。”

“我看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了门。女侍留在外面把伞收拢起来。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的时候,老板在写字台后面朝她欠欠身子。太太心里感到有些闷闷不乐。这个老板让她感觉自己非常渺小,同时又很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是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她上了楼梯,打开房门,丈夫正在床上看书。

“捉到那只猫了吗?”他放下书,问道。

“它跑了。”

“天知道跑到哪儿去了。”他把眼睛从书本上移开,说道。

她在床上坐了下来。

“我太想要那只猫了,”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想要它。我真想要那只可怜的小猫。做一只可怜的小猫待在雨里,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儿。”

丈夫又看起书来。

她走过去,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拿起手镜来照照自己。她仔细端详着自己的侧影,先看看这边,又看看那边。接着又仔细打量自己的头颈后面。

“要是我把头发留长,你觉得好吗?”她问道,又瞧了瞧自己的侧影。

丈夫抬眼看了看她的后脖子,头发剪得短短的,像个男孩。

“我喜欢你这样子。”

“我已经厌烦了,”她说,“看上去像个男孩子,我厌烦极了。”

“你看起来漂亮极了。”他说。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边,向外张望。天渐渐黑了。

她说。“我想把头发往后梳得又紧又光滑,在后面挽个大髻,可以让自己感觉得到。”

“是吗?”丈夫在床上说。

“我还想用自己的银器坐在桌边吃饭,我还想点上蜡烛。我希望现在是春天,我想对着镜子梳头。我想有只小猫,还想有几件新衣服。”

“哦,别说了,找点儿东西看吧。”丈夫说着,又开始看书了。

太太朝窗外张望着。此时天已经很黑了,雨还在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只猫。”她说,“我想要只猫。现在就想要。要是我不能留长发,不能有什么开心的事儿,总可以有只猫吧。”

丈夫没听她说话。他在读自己那本书。太太朝窗外望去,广场上已亮灯了。

有人敲门。

“请进。”丈夫说着,从书上抬起眼睛。

门口站着的是那个女侍,她紧紧抱着一只大玳瑁猫,那猫顺着她的身子纵身一跃而下。

“打搅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给太太送来。”

(有删改)


【注】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明威称女主人公为“美国太太”,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这位“妻子”代表美国女性,她的命运也就具有了普遍性。
B.小说借女主人公对猫的情感态度的叙写,表现了她作为新女性渴望改变处境并且得到极大满足的喜悦心情。
C.猫的形象映射了女主人公的境遇,女主人公想救雨中的猫,隐含了她在男性掌握主导权的世界中内心的某种愿景。
D.文中借“妻子”这一形象反映了美国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彷徨、困惑和挣扎,以及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与追求的社会现象。
【小题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猫为行文线索,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妇在国外旅馆发生的故事。
B.小说开头部分对雨景进行了描写,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小说没有性格多变的人物,不追求情节的完整,也不展示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链条。
D.本文中的“美国太太”,体现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相似。
【小题3】文中“猫”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借助“猫”反映了“美国太太”怎样的心理状态。
【小题4】契诃夫说,“一个人写得越冷静,越不露声色,作品产生的感情就越深刻、越动人”。请从小说语言、情节等多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做到冷静深刻的。
22-23高三上·辽宁营口·期末
知识点:海明威外国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没有被斗败的人(节选)

海明威

[主人公老斗牛士曼纽尔在大病初愈后,全然不顾老板的压榨和朋友的劝阻,坚持要求斗牛,成为不卖座的夜场候补斗牛士。]

如今,他面对着公牛,同时意识到许多事情。牛角就在那儿,一个裂开,另一个又尖又光滑,他得侧着身子朝左边那个角又快又准地逼近,放下红巾,叫牛跟着红巾下去,然后在牛角上面扑过去,把剑扎进像一个五比塞塔硬币那么大的一小块地方,然后必须从两个牛角中间缩回身子。他意识到必须做所有这一切,但是他唯一的念头:“又快又准。”

“又快又准,”他一边挥动红巾,一边想。又快又准。又快又准,他把剑从红巾上抽出来,侧身朝着裂开的那个牛角,放低红巾让它横在他身前,使自己握着剑的右手齐他的眼睛,顺看下垂的剑锋瞄准牛肩中间那块隆起的地方。

他又快又准地扑到牛身上。

一下冲撞,他只觉得自己给猛的一下顶了回来,重重地摔倒在沙地上。牛在他上面。曼纽尔躺在那儿,像死了似的,牛在抵他。抵他的背,抵他那埋在沙土里的脸。他感觉到牛角戳进他交叉着的胳臂中间的沙土里。牛抵着他的腰。他把脸埋进沙土里。牛角抵穿他的一个袖子,牛把袖子扯了下来。曼纽尔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

曼纽尔爬起身,找到剑和红巾。“把脸擦干净,”他说。

曼纽尔又朝牛跑过去,用手帕擦着被血染污的脸。

公牛就在那儿。它现在离围栏很近。该死的牛。也许它全身都是骨头。也许没什么地方可以让剑扎进去。真倒霉,没地方!他偏要扎进去让他们瞧瞧。

他挥动着红巾试了试,公牛不动。曼纽尔像剁肉似的把红巾在公牛面前一前一后地挥动着。还是一动不动。

他收起红巾,拔出剑,侧身往牛身上扎下去。他感到他把剑插进去的时候,剑弯了,他用全身力量压在上面,剑飞到了空中,翻了个身掉进观众当中。剑弹出去的时候,曼纽尔身子一闪,躲开了牛角。

黑地里扔来的第一批坐垫没打中他。接着,有一个打中他的脸,他那血污的脸朝观众看看。坐垫纷纷扔下来,散落在沙地上。有人从附近扔来一个空的香槟酒瓶。它打在曼纽尔的脚上。他站在那儿望着扔东西来的暗处。接着从空中“呼”的一声飞来一样东西,擦过他身边,曼纽尔俯身把它捡起来。那是他的剑。他把剑放在膝头上扳直,然后拿着它向观众挥了挥。

“谢谢你们,”他说,“谢谢你们。”

呸,这些讨厌的家伙!呸,可恶的、讨厌的家伙!他跑的时候,脚底下给一个坐垫绊了一下。

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你不动!好!他跨前一步把杆子的尖头塞进公牛的潮湿的嘴。

他往回跳的时候,公牛扑到他身上,他在一个坐垫上绊了一下,就在这时候,他感到牛角抵进了他的身子,抵进了他的腰部。他双手抓住牛角,像骑马似的往后退,紧紧抓住那个地方。牛把他甩开,他脱身了。他就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没关系。牛走开了。

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似的。这讨厌的杂种!“把剑给我,”他大声叫道,“把那东西给我。”

富恩台斯拿着红巾和剑过来。

埃尔南德斯用胳臂搂着他。

“上医务所去吧,老兄,”他说,“别做傻瓜了。”“走开,”曼纽尔说,“该死的,给我走开。”

他挣脱了身子。埃尔南德斯耸耸肩膀。曼纽尔朝公牛奔去。公牛站在那儿,庞大而且站得很稳。

好吧,你这杂种!曼纽尔把剑从红巾中抽出来,用同样的动作瞄准,扑到牛身上去。他觉得剑一路扎下去。一直扎到齐护圈。四个手指和他的拇指都伸进了牛的身子,鲜血热呼呼地涌到他的指关节上,他扑在牛身上。

他伏在牛身上的时候,牛踉踉跄跄似乎要倒下;接着他站到了地上。他望着,公牛先是慢慢地向一边倒翻在地;接着突然就四脚朝天了。

然后他向观众挥手,他的手刚给牛血暖得热呼呼的。

好吧,你们这些家伙!他要说些什么,可是他咳嗽起来。又热又闷。他低头望望红巾。他得过去向主席行礼。该死的主席!他坐了下来,望着什么。那是公牛。它四脚朝天,粗大的舌头伸了出来。肚子上和腿底下有什么东西在爬。毛稀的地方有东西在爬。死牛。让牛见鬼去吧!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他挣扎着站起来,又开始咳嗽了。他再坐下来,咳嗽着。有人过来,扶他站直。

他们抬着他,穿过场子到医务所去,医生和两个穿白衣服的人正等着他。他们把他放在手术台上,给他剪开衬衣。曼纽尔觉得很疲乏。他整个胸腔感到发烧。一道电灯光照着他的眼睛。他把眼睛闭上了。

他听到有人踏着很重的脚步上楼来。然后他就听不见了。然后听见远远的声音。那是观众发出的声音。医生朝他笑笑。雷塔纳在那儿。

“你好,雷塔纳!”曼纽尔说。他听不见他的声音。雷塔纳朝他笑笑,对他说了些什么。曼纽尔听不见。

让这手术台见鬼去吧!他以前在许多手术台上躺过。他不会死。要死的话,会有一个神父在场。

舒里托对他说了些什么。举着剪刀。

对了,他们要剪掉他的辫子。他们要剪掉他的小辫子。就按曾经约定的那样,若今晚表现不好,就剪掉辫子,不再做斗牛士。

曼纽尔在手术台上坐了起来。医生气愤地往后退了一步。有人抓住他,扶着他。“你不能干这样的事,舒里托。”他说。

舒里托的声音他突然听见了,听清楚了。

“我干得好,”曼纽尔说,“我只是不走运罢了。”

曼纽尔又躺了下来。他们在他脸上放了一样什么东西。那东西很熟悉。他深深地吸着。他感到很疲乏。他非常、非常疲乏。他们把那东西从他脸上拿开。

“我干得好,”曼纽尔有气无力地说,“我干得出色。”曼纽尔张开眼睛,望望舒里托。要舒里托表示同意。“当然,”舒里托说,“你干得出色。”

医生的助手把个圆锥形的东西罩在曼纽尔脸上,他深深地吸着。舒里托手足无措地站着,看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曼纽尔对斗牛战术的周密安排,表现出他娴熟的斗牛技巧和坚定信念。
B.面对一动不动的公牛,曼纽尔像刺肉一样挥动红巾的细节,体现出曼纽尔内心的焦急。
C.向观众说“谢谢你们”和杀死公牛后挥手、向主席行礼,都突出表现曼纽尔的心虚。
D.《老人与海》中“老人”以失败告终,而曼纽尔成功刺死公牛,但他们都是坚毅的代表。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曼纽尔多次充满信心的进攻与结果的惨淡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情节波澜起伏、惊心动魄。
B.“又快又准”虽是曼纽尔心理活动,但是引号的使用增强了音响效果,像对自己的呼喊一样。
C.小说以“舒里托手足无措地站着,看着”的细节结尾,表现了舒里托对曼纽尔崇敬又担心的复杂心理。
D.小说写公牛庞大、勇猛和观众对曼纽尔的厌恶、不耐烦,反衬出曼纽尔的弱小、备受凌辱。
【小题3】小说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小题4】小说以全知视角(或第三人称)叙述斗牛过程,“展示”斗牛景场,请分析这样叙事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
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表情可怕,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达了他的无限悲愤。
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作者精心对死狐、死鹿和一串串的死鸟进行逼真描绘,意在与四肢残疾的伤病形象形成对照,具有生动的象征意义。
B.少校因遭受悲痛的丧妻之苦,所以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才流露出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显得非常恼怒。
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D.小说以《在异乡》为题,揭示了战争的创伤导致那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主题。
【小题3】小说开头所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待的一天

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

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

头痛。

赶快回床上躺着去。

不,我没事儿。

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

不一会儿,他穿好了衣服,坐在火炉旁。这个九岁男孩看上去又虚弱又可怜,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烧得很厉害。

上床躺着,我说,你发烧了。

我没事儿。他说。

医生很快来了,给孩子量了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胶囊,并交代如何服用。一种是退烧药,一种是止泻药,还有一种是抗酸药。他解释说,流感病菌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存活。他似乎对流感很在行,还说只要发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轻度流感,只要当心别引起肺炎,就没有什么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孩子的体温和服药的时间。

要不要我读书给你听?

好的,您想读就读吧。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似乎漠不关心。

我大声读起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可我发觉他根本没有听。

感觉怎么样,宝贝儿?我问道。

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他说。

我坐在床脚,自顾自地念着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吃另一种胶囊。按理说他应该睡着了,可是我抬头一看,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

怎么不去睡会儿?吃药的时候我会叫醒你。

我还是醒着好。

过了一会儿,他冲我说道: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

没有什么可心烦的。

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我以为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按医嘱给他吃完药,我便出去了。

户外有些寒冷,天空中下着雨加雪,飘洒在地面,形成一层薄冰,那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丛、修剪过的树枝、草坪和空地,似乎都被笼罩在寒冰里。我牵着小爱尔兰塞特犬出门,沿着大路和结了冰的小溪往前走,可是,要在光溜溜的冰面上站立和行走,真是有点困难。红毛犬连跌带滑,一路趔趄,我也重重地掉了两跤,猎枪都被甩了出去,在冰面上滑出去老远。

一群鹌鹑躲在悬着树枝的高高的堤岸下,被我们惊飞了,我立刻举枪击落两只。有几只仍然栖息在树上,其他大部分都钻进了灌木丛。要想把它们赶出来,你得在生长着灌木丛的土地上跳几下。结果,你在这些又滑又有弹性的树枝上摇摇晃晃,还没站稳时,它们又飞了出来,你很难瞄准。我击落了两只,放跑了五只。不过,我在动身返程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不禁窃窃自喜,还剩下许多,改日再来寻觅猎捕。

回到家,家里人告诉我孩子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

我走到他身边,发现他还保持着我离开时的姿势。他面色苍白,但两颊烧得通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测了他的体温。

多少?

一百来度吧。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刚才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不担心,他说,可是我忍不住。

不要想。我说,放松点儿。

我挺放松的。他说着,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

喝点水,把药吃了。

您觉得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了。

我坐下来,打开《海盗故事》,读给他听,但看得出来,他根本没兴趣。于是我停了下来。

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还能活多久?

你不会死。你这是怎么了?

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发烧到一百零二度是不会死的,你真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早上九点起,整整一天时间,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儿,我说,哦,可怜的傻宝贝儿,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问题。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用那种温度计测,三十七度是正常体温。而用这种温度计测,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您肯定?

十分肯定。我说,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换算一样。你知道,就好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换算成多少公里一样。

哦。他说。

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轻松极了,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小男孩因生病发烧到一百零二度,这使他在一天中内心恐惧,精神上倍受折磨。
B.父亲早已知道孩子把自己的病情想得太严重,所以他用各种方式来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
C.小说反复写到小男孩眼睛“盯着床脚”,表现了他紧张害怕但又竭力克制自己的心理。
D.小说文字含蓄浓缩,着墨不多,却令读者玩味无穷,这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具体体现。
【小题2】关于文中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在外面打猎时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暗示了小孩的病情并不严重。
B.此处宕开男孩的情况不写,而写父亲打猎的情景,使小说更具有悬念。
C.与孩子自己的紧张恐惧的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结尾的喜剧效果。
D.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改变了叙事节奏,使小说情节变得愈加紧张。
【小题3】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用语极简,体现了海明威“电报式”语言的特点。请分析文中对话描写的效果。
【小题4】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作者借助孩子的形象对“硬汉精神”进行了诠释,有人则认为是为了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你更认同哪一种?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阐释。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