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2 组卷13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大妈

茹志鹃

一个黑黑瘦瘦的解放军,胸前挂满了勋章,急急地跑上小土坡,就见一座朝南的新瓦房。这军人煞住了脚,慢慢推开院门。院里寂静无人,堂屋的门敞着,一眼就望见上面的大牌匾,上面矫健的五个大字“游击队之母”。这里就是关大妈的家,就是他日夜思念的地方。

七年前,新四军北撒后的第三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

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大家都叫它“穷鬼滩”。

天色阴沉,黯淡。

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没有唉声叹气,也没嚎哭,只是发愣。

关大妈在这一带,真是个出名心软命硬的人。她二十三岁那年,刚怀了孕,丈夫就死了。从此,她一个人上山砍柴,挑水煮饭,挺个大肚子,有天大的苦楚,都搁在自己心里。那年腊月初四,邻居发现她两天没出门,第三天她出来了,脸肿了,嘴唇破了,微笑着告诉大家,她生了个儿子。关大妈就是这样一个人。

关大妈在儿子桂平的坟前,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

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

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关大妈不由自主地退后几步,只见一个人,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关大妈怔住了,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吗?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道从哪来的力气,拉住他就往桂平坟前跑。

清剿队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在一边哭嚷:“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

“喂!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

“人?”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老总啊!这里是多年的乱坟场,到了月初月半,连大白天都会出游魂的,老总,你可不能吓我这老太婆呀!”

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

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

“孩子,我们快回去吧。”

她话还没说完,自己就坐在地上,腿软得怎么也站不起来了。

一路上,两个人也不知谁扶着谁,跌跌撞撞地走着,走进那所孤单单的草房。

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欢喜,原来自己救的小伙子,就是敌人悬赏十两黄金的新四军游击队员倪老虎,老百姓都叫他猫子。

在游击队活动的边缘区里,新增加了一个红色的“点”。这就是土坡坡上关大妈的那所茅屋。

她还是吃素,也常到儿子坟上去,不过除此之外,到陌生的村里捡牛粪,也会突然地到敌人据点里去买一篮子豆腐回来。

冻结了的大地,给太阳融化了。剩下最后一点凉意,也叫春风吹跑了。一九四九年的春天黎明前的夜。伴随着长江两岸的炮声,来到了江南人民的心里。

黎明前的夜,更黑更深。清剿队不分日夜,不管大小道路,到处闻着,嗅着,埋伏着。

猫子已有两个月没到关大妈家来了。这一天早上,乡长金克已,脸色刷白,气喘喘地站在门外,门一开,就拉着关大妈往里跑。一边跑,一边摸出一个折得四方的、像豆腐块的硬纸,塞给关大妈,一边急急地说道:“妈妈,不要怕,今晩猫子会到你这里来,把这东西交给他,告诉他,这东西是用命换来的!”

关大妈回到屋里,慢慢地把纸摊开,上面划满了歪歪扭扭的点点线线。关大妈猛然想起:“这大概就是人常说的地理图吧。”

这一天的日子,似乎过得特别慢,特别安静。直到天黑透了,才见猫子急匆匆地进来。他接过纸去,慎重地和关大妈说:“妈妈,我去了,不定什么时候回来,再过些时候。这里天亮了,日子就好过了。”

不知哪里惊起一群宿鸟,呱呱地掠过屋顶,朝后山飞去。

“孩子,快走吧!”

话音还没落地,就听外面的狗,远远近近一齐狂叫起来。猫子从门缝张望了一下,就见几十个清剿队的家伙正包抄村子。

江边的炮声,隐隐地响着。

微微的星光下,薄薄的茅屋顶变得灰白。残缺的茅屋屋檐的影子,投在屋子当腰的泥墙上,就像一道奇妙的花边。

关大妈定了定神,看住屋边那堆草,心里镇静下来,慢慢从身上摸出了一盒火柴……

黑烟冲上天,火光照亮了院子,村子,烧红了半个天。火,在跳着,火舌舐到了屋檐。

“救火啊!着火啦!”

从院子到河边,都是人,都是水,喊的叫的,火光冲天。

猫子早挤到河边,有些在家过夜的年轻人,也趁乱悄悄地跑了。

江边的炮声,隆隆滚来,正像久旱后的雷声。

阳光从天窗上,斜斜地透进来,匾上“游击队之母”五个大黑字,显得更加光辉灿烂。那军人肃然地站在横匾下,把自己胸前的勋章,一个一个摘下来,放在长条桌上。背后的院门推开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稳步走了进来,她眯缝着眼,盯住这军人看了半晌,才轻声说道:“猫子,可把你盼来了。”那里,五个黄灿灿的勋章,静静地摆在母亲的桌上。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两处“黑黑瘦瘦”写出了两个不同的人的共同的外貌特征,意在突出游击队生活的艰苦。
B.小说使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关大妈的身世经历。“心软命硬”表现了关大妈坎坷而悲苦的命运。
C.桂平牺牲前的话,显示了桂平对敌人的仇恨,为下文关大妈救助受伤遭追捕的猫子埋下了伏笔。
D.唬走贼兵,瘫软在地的描写,丰富了关大妈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可靠,符合人物的身份。
【小题2】关于文中环境描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乌云”“满天灰沉沉”烘托了关大妈内心的沉痛与悲伤。“老鹰在低空盘旋”烘托了关大妈内心的仇恨与愤怒。
B.阴沉的天色,瑟瑟地摇摆着的枯草,写出了坟场的压抑、荒凉恐怖的氛围,烘托了贼兵内心的胆怯与他们的愚蠢。
C.“冻结了的大地,给太阳融化了”“黎明前的夜”既是对当时自然环境的描写,也象征了人民即将胜利的时代背景。
D.江边的炮声由“隐隐地响着”到“隆隆滚来”,暗示以关大妈为代表的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小题3】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小题4】随着革命进程的发展,关大妈内心情绪也在逐步发生变化。请简要分析关大妈内心情绪的变化。
22-23高一上·辽宁辽阳·期中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友

张荣平

什么,老陈辞职了?我不信,他已经在我们这里干了十五年了,眼见步步高升,怎么舍得就这么不声不响地走了呢?同事们正聚在一起谈论老陈突然辞职的事,大伙百思不得其解。

老陈是一名汽车制造厂的保安,今年40岁,老家湖北农村的,因为家里条件有限,初中毕业种了几年田后就选择了从军,在部队生活三年之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地方,又在种了两年多田后觉得没多大出路,就随着村上的弄湖儿一起到了广东打工。一家汽车制造厂听说老陈是退伍军人,刚好厂里缺少一个保安,便录用了他。

老陈这个人,干一行爱一行,安分守己,在保安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五年,同事们换了一荏又一茬,就连保安班长也换了不知多少个,而老陈还是原地踏步

一天,上夜班,老陈和同事一起在保安室看报纸,忽然眼睛一亮:这个人我认识,他是我的战友阿才!”“区人事变动一栏里,一个醒目名字映入了老陈的眼帘,他控制不住地喊了起来。

还战友呢,人家现在是区委书记,而你呢?至今还是一个小保安,怎么可能是你的战友呢?

老陈默然不语。

半个月后的一天,老陈上夜班倒班,遵照夫人的安排去商场购买一些日用品。经过蔬菜区时,看到不远处来了一支七八个人的队伍,老陈一看这阵势就知道是一个重量级的领导来了,便闪到一旁让他们先过。等他们走到身旁时,他发现那个重量级的领导正是多年不见的好战友阿才。

阿才似乎也看到了老陈,脸上先是露出了一丝惊讶,接着朝老陈眨了眨眼睛,又看似不经意地用手摸了摸鼻子。

这一瞬间,老陈仿佛又回到了十几年前。那时,他和阿才是同一个班的。阿才是广东人,大学生从军,老陈是地地道道的湖北农民。

站岗时,阿才好长一段时间都不适应,老陈一有空就去陪他站岗,有时干脆就替他站岗了。阿才也会以上厕所为借口去休息休息,走时都会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

十八年不见了,看到这个熟悉的动作,老陈马上明白了阿才的意思,随即来到了商场的洗手间。没多时,阿才也来到了洗手间,还随手把门关上了,弄得好像地下工作者接头似的,神神秘秘。

真是你这小子!阿才紧紧抱住老陈,怎么跑到我们广东来了?

说来话长,今后我如实向你汇报!

好!留个电话,我现在没时间,晚上我们再联系!

晚上7点,老陈的电话响起来了,还真是阿才打来的。二十分钟后,阿才开着一辆很普通的白色丰田来了,老陈很自然地坐在了副驾驶的位置上。

阿才主动介绍:我退伍后回到了老家,参加了公务员的考试,拿到了编制,加上有从军的经历,一路走来,顺风顺水,你所在的这个区的书记年龄到了,组织上就派我来接替了,想不到在这里竟然见到了你——我的老战友。

我,我可不敢认你啊!我一个小保安,怎么能和你这个区委书记称兄道弟呢?

他们随便找了个茶馆,边喝茶边聊天,不知不觉十点了。刚出门,阿才碰到了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人,和他握了一下手,而那个夹公文包的却主动拉起了老陈的手。

老陈直接上了阿才的车,又一屁股坐在了副驾驶位子上,夹公文包的人眼睛瞪得大大的,毕恭毕敬站在车旁挥着手。

阿才似乎有话要和老陈说,快到老陈家时开口了:老陈啊,今后做事还是要像以前一样低调,有机会,我会为你换份工作的。

两个月过去了,镇领导来厂里调研,老陈刚好值白班,开门时,感觉车窗里有个似曾相识的眼睛在盯着他,第二天,人事部的人找老陈谈话:你们保安队的队长退休了,他推荐你做队长。

事隔一个月,人事部的经理亲自对他说:老陈,想不到你的能力这么强,厂里这么多年来没有重用你,是厂里的一大损失,这次决定升你为后勤部主任!

老陈稀里糊涂地成了厂里的一个中层领导。

又过了一段时间,开发区的一名领导来了,说开发区缺少一个保安经理,想请老陈去帮帮忙。

这下子可把老陈给惊住了:怎么一下子我就有才干了呢?躺在床上思来想去,终于有了眉目:对,给阿才打个电话问问不就结了嘛!

在电话里,老陈把自己最近一路升职之事告诉了阿才,阿才听了之后叹了口气说:老陈,你辞职吧,离开现在的厂里,我介绍你去邻市的工厂干活。那晚我们喝茶出来时遇到的那个人,是你那公司所在镇的领导,他看到你和我关系那么亲密,是想隔山打牛,讨好我来着。

老陈被阿才说得云里雾里的,说句实话,他对现在的公司还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就这么走了还真有点舍不得。但为了阿才,为了老战友,老陈还是心一横,递交了辞职报告,一声不响地离开了生活十五年的城市。

(原载于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才听到老陈一路升职后,担心会影响自己,便提出让老陈离开工作了十五年的地方,这凸显出阿才的自私。
B.镇领导撞到老陈与阿才亲密见面后,人事部、开发区的领导便接连给老陈升职,可见这都是镇领导的刻意安排。
C.小说两次提到老陈坐阿才的副驾驶位子,其中第二次既是表现两人深厚的战友情,也是为引出镇领导的震惊。
D.阿才交代老陈今后做事还是要像之前一样低调,暗示了阿才的区委书记身份可能会对老陈的生活产生影响。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才摸鼻子这一细节引出了老陈对军旅生活的回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得文章衔接自然。
B.小说多处照应,如“我,我可不敢认你啊……称兄道弟呢”照应了前文老陈同事对老陈的嘲讽。
C.小说善于在对比中展现人物形象,如老陈的质朴坚韧与镇领导的投机取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小说刻画保安老陈和区委书记阿才的典型形象,讴歌了不因时久未见、地位悬殊而变味的战友情。
【小题3】小说是如何描写阿才形象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
【小题4】“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在叙述上也体现了“不平”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橘 颂【注】

张炜

劈柴燃烧的声音真好。在这个特殊的月份,屋外比屋内暖和得多,特别是入夜之后,屋里有些冷。他坐在桌前,拥着橘颂,把灯苗捻大。端详了一会儿屋子,觉得墙上光光的,应该贴点什么。“我要写一张大字了。”

橘颂跳到铺好的宣纸上,他不得不把它抱到一边去。

蘸饱了墨,想想要写的字。最后他写了八个字: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署上名字,盖了印章。贴在墙上,退远些看。意犹未尽,再写一张:

①“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橘颂站在刚贴好的大字下面,仰脸看着。老文公念了两遍,对它说:“这是战国大诗人屈原的诗啊,他在赞美一棵橘树。”

夜深了。难以入睡。老文公发现橘颂今夜像自己,毫无困意。他知道这是为什么——明天就是那个大日子,河两岸的槐花要开了。

“我们早些睡吧,攒足精神,去看那片槐花。我们不是一直在等这一天吗?”他率先躺下,拍拍橘颂。

老文公睡着了。

醒来太晚。他对睡眼惺忪的橘颂说:“咱们得抓紧点,今明两天有重要的事情啊!”

早餐过后,他去书架上取来请柬。看过槐花后有一个重要事项,就是要亲自把它们交到两人手中。他在请柬上填写具体时间:明晚七点。

“走吧,今明两天有我们忙的哩。”他将请柬放进内衣口袋,按了按。

一出门就是熏人的花香。“这可非比寻常啊!河边的槐花是有名的,听说那些采蜜的人,每年春天都来河岸搭帐篷。当然了,这是从前,时代已经发生了变迁。”

他揪着橘颂的两只胖爪,迈下石阶。

上午十点,多好的太阳,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河北岸,那一片树冠一夜间变得雪白,银色披挂,堆积得像小山,又像浪涌。

他站在最后一级石阶上,屏住呼吸。“颂啊,你该从背上下来了,你要就近看,好好看。这是春天的高潮!一个连一个的高潮!前些天咱们看过了迎春、连翘、桃李、山樱、丁香、梧桐和紫藤!②顺着石墙哗哗流下来的紫藤啊!你得记住!”

橘颂一边走一边嗅,眯起双眼。它轻手轻脚,像惧怕,像害羞,走到一棵高大的槐树跟前。它仰脸,纵身一跳,向上爬去。它一口气爬到了树顶。

老文公从繁花中寻找它的脸庞。好密的花冠。

“橘颂,你在哪里?”

为了一个盛隆的夜晚,老文公精心准备。这是第一次宴请。他觉得自己正代表亲人,举行一场迟到的宴会。

赴宴的只有两户,三人。③但这是整个的山村,所有的乡亲。

条件所限,菜肴只能如此。他认为这场晚宴既要丰盛,还要讲究。橘颂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它在树顶折下一些槐花,当槐花扑扑落地时,老文公就把它们兜在怀中。

那将在最后作为主菜端上:槐花饼,外焦里嫩,香气扑鼻,微咸,有一点蜜的味道。

他庆幸自己带来几只高脚酒杯。“我这穷讲究的毛病一辈子都改不了,不过,多尊贵的客人!”他把杯子找出,擦得锃亮。他长时间打量那张桌子:所有的书收起来,它成为一张长方形餐桌。美中不足的是两端的卷边,这太碍眼。整张桌子像一个大元宝,更像一张供桌。

“如果没有这两个卷边多好。”他咕哝,前后看,叩打桌面。

只能将就一下了。好在餐具不错。他特别满意的是三叉青铜烛台和一包蜡烛。“我们今晚要点蜡烛了!”他对橘颂说。

橘颂跳上桌子,嗅着刚铺上的桌布。老文公俯下身子,看到卷边下面有一个木柄。他扭了一下,卷边活动了——原来可以翻转向下。

“这真是妙极了!”他叫着,拍手。老爷爷真是神人!他怎么知道有一天要改做餐桌?“一切完美,好极了!”

他把每一道菜肴写在纸上:腌小黄瓜、火腿、香椿鸡蛋、蒲菜汤、煎鱼、炖蘑菇、肉片白菜。最后:槐花饼。他看着排成诗行一样的菜单,点点头:“不错。”

半下午时分,杯子和白瓷碟一一摆上。一瓶上好的干红、一瓶老酒。五点多钟,门敲响了。李转莲提前来到,带来几只松花蛋。她要帮厨,老文公说:“这可不行。您是客人。”

李转莲的另一只手里有个布卷,一直没有放下。

“那是什么宝贝?”

李转莲把布卷放下。随着一点点展开露出了斑斓的颜色——一棵橘树。

大伞一样的树冠,墨绿的叶子,累累硕果缀满枝头,而且是上下左右对称生出。

老文公站在桌前,一直没有出声。橘颂跃上桌子,老文公赶紧将它揽住。他深吸一口气:“多么棒!这就是我要的那棵橘树!”

李转莲两手合在胸前。

“咱这就贴在墙上!有了它,才是真正的晚宴啊!待会儿我们要敬它一杯!”

他放下橘颂,寻找贴画的地方。它被贴在了墙的正中,桌子对面。

老文公摆好凳子,将五个瓷盘端正一下,又加了白色的餐巾。他去灶屋完成最后的菜肴,让李转莲坐在桌前。

天就要黑下来,蜡烛插上了青铜三叉烛台。晶莹的杯子和瓷盘映着烛光。

一股香气溢出,李转莲坐不住了。她想推开灶屋,可门是合上的。

“哎呀,太香了!”李转莲在门外喊。老棘拐一手扯着水根,一手提着布袋出现了。老文公端出一张又大又圆的槐花饼。“老哥啊!”他叫着,放下饼,拍打老棘拐的肩膀,抚摸水根的头发。

“我没别的好东西,就带来这个吧。”老棘拐打开布袋,取出一串蘑菇,还有一个很大的玻璃瓶,是一瓶水。

“这是最好的,再没有比它们更好的!”老文公双手捧住。

大家入座。橘颂坐在垫高的凳子上,在老文公身侧,对面是老棘拐。它和大家一样,大瓷碟上放了一个小碟,不同的是里面盛满鱼丸。

老文公举杯站起,看着墙上的橘树。烛光闪闪,枝叶摇动,金色的果实一伸手就能摘下。

“尊敬的女士,先生们!在这个槐花盛开的夜晚,④请接受我们——我和橘颂我们俩的祝福!”

(有删改)

【注】小说《橘颂》讲述了86岁的老文公在冬日将尽之时,为奔赴与故乡春天的约会,带着名叫橘颂的猫住进祖上留下来的山间石屋,专心整理自己的书稿,并与石头村留守的村民交往的故事。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写在春寒料峭的夜里,老文公写完大字后依然兴奋得毫无睡意,以此引出了赏花和宴请这两个主体事件。
B.赏花时,一人一猫沉醉其中,面对如银色披挂、像小山、似浪涌的槐花,老文公屏住呼吸,橘颂则边走边嗅、爬上树顶。
C.老文公使用“高脚酒杯”“三叉青铜烛台”“白瓷碟”来招待乡邻,既符合他的身份和性格,也显现出他对宴请的重视。
D.老棘拐登门赴宴,带来普通的蘑菇和水,老文公称赞它们是“最好的”来化解对方的尴尬,显现出主人的热情周到。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文章”一词为古今异义,“章”与“文”同义,意为“花纹,色彩”,这句话描绘出橘树色彩斑斓的外在美。
B.句子②中“哗哗”“流”化静为动,赋予眼前紫藤极强的动感,紫藤盛开,如同瀑布一般壮观,与槐花相映生辉,衬托春景的盛大。
C.句子③中“整个”“所有”突出宴请范围的全和广,与上句的“两”“三”等单薄的数字形成极强张力,呼应了上文“时代已经发生了变迁”。
D.句子①中“我们”指的是老文公和橘颂,橘颂参与晚宴准备,有专属座位和餐具,这些也能引发读者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
【小题3】准备晚宴的过程中,老文公心情有多重变化,请结合文本梳理。
【小题4】老文公盛赞李转莲带来的橘树画:“有了它,才是真正的晚宴啊!”请分析作者安排这一情节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离休

石钟山

父亲在当满了四十七个年头的军人后,终于离休了。

从十五岁参军那天起,父亲一直预感到,迟早有一天,自己会战死在沙场上。父亲打过无数次仗,先是和日本人打,又和国民党打,后来在朝鲜战场又和美国人打,一路拼杀过来的父亲,不仅没有战死于沙场,反而在战争中壮大了起来,后来竟当上了军区的副司令,这也是父亲从没想过的。没有献身于战争的父亲,终于老了,无可奈何地住进了干休所。

有好一段日子,父亲坐卧不宁,如同困兽似的背着手,从这屋走到那屋,然后又从那屋到另外一个房间,脚步显得凌乱而又拖沓。父亲的血压高,母亲不放心,不管他来到哪屋,母亲都跟在后面。父亲一见母亲这样便气不打一处来,朝母亲吼:跟着我干啥,我又不是小偷。

母亲辩白:老石呀,我没跟着你,我是怕你的病。

父亲:我的病咋的了,我这不是好好的么,别说活十年,二十年也没问题,老在家待着还不得把人憋死。

母亲就忧郁地望着父亲,她真怕父亲憋出什么毛病来。

父亲长叹一声,几步来到客厅,又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抬眼望着窗外。此时的窗外阳光普照,一派风和日丽。树上落着两只鸟,不知深浅地鸣唱着。父亲想起了他曾经的办公室窗外,也有一片茂盛的树疯长着,树上也经常落着鸟,经常高高低低地唱,那时父亲的心情是愉悦的,累了的父亲,时常伸个懒腰,踱到窗前,逗树上的鸟。那时,父亲的日子是多么充实呀。此时,父亲已完全没有了昔日的宁静和平和,他奋力地挥舞双臂冲树上的鸟吼:滚,再叫老子毙了你们。

这是父亲的一句口头禅,已经说了好多年了。当连长时他说:冲上去,把小日本拼掉,拼不掉小日本,老子就毙了你们。当团长时说:一营长,限你半小时之内,把高地给我拿下来,拿不下高地老子毙了你。师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军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

他的三个孩子还小的时候,经常在家里闹得鸡犬不宁。父亲回来时,孩子们管不住自己的天性,仍疯仍闹,父亲就吼:都住嘴,再吵再哭,老子就毙了你们。孩子们起初不怕,待父亲真的掏出手枪,把乌黑幽深的枪口对准他们时,他们都害怕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父亲在家,他们个个都噤若寒蝉,从不敢大声说话。三个孩子一直到长大成人,心里仍惧怕着父亲,离父亲远。父亲不在乎这些,那时他哪有工夫和一群孩子们说长论短。

此时,父亲却第一次想起了他的三个孩子。他转过头冲母亲说:三个孩子好久不来了吧。

母亲不解地望着父亲,样子显得惶惑而又谨慎。父亲说:让他们来吧,热闹热闹。

这是父亲第一次说这样极具人情味的话,为了这句话,母亲差点感动得流下泪来,哽咽地说:老石呀,那你就打个电话吧。

你打,你打,还是你打。父亲此时的神情显得有些羞涩,他不是不想打,是还没学会给孩子打电话,不知在电话里该冲孩子们说点什么,更主要的是,他不知道孩子们家里的电话号码。父亲红头涨脸地把电话推给母亲,于是母亲就用一双激动得发颤的手拨打电话。

孩子们答应了,母亲兴高采烈地到菜市场去了一趟。父亲也显得有几分激动和不安,背着手在几个房间里踱来踱去,也不时地来到厨房门口和正在择菜的母亲说上两句,父亲说:咱那几个孙子、孙女都长大些了吧。在这之前,这些话题都是父亲不屑挂齿的,母亲在历数孙子外孙女的时候,话题是喋喋不休的,眉宇间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他不住地点头,似在听下级汇报什么大事,他听得很认真,其间不住地点头。

临近傍晚,父亲显得很不安,他不停地照镜子,同时不停地梳理头发。孩子们上楼的脚步声响起时,父亲正稳稳地坐在沙发上,他在办公室或家里接见下级或别的什么人时,总是稳稳地坐在沙发上看手头上的文件,连眼皮也不抬一下。起初父亲一直那么坐着,他以为自己也会那么一直坐下去,当母亲乐颠颠去开门时,父亲再也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向门口走了两步,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了门口,摆出一副恭迎的样子。

小儿子一身戎装地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突然觉得他顺眼而亲切,竟伸出手在儿子的肩膀上拍了一下,孩子受宠若惊地冲父亲咧了咧嘴。

饭是女儿做的,晚餐时,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把饭吃得那么快,而是一道饶有兴趣地把饭吃下去。在这期间,大儿子的手机响了两次,父亲就指示说:在家里你把那玩意儿关了。大儿子就关了手机。

总之,这次家庭聚会很成功。

父亲最后指示:星期日,都过来聚一聚,把孩子们都带来呀。

三个孩子喏喏点头。客厅里又空荡冷清下来,父亲心里却踏实多了,他第一次坐在沙发里和母亲饶有兴致地看了一部电视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概述父亲的从军经历,那些战争的硝烟和历史的记忆成为故事展开的一种特色背景。
B.“如同困兽”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刚刚住进干休所的父亲处于心理调适期的特殊状态。
C.离休前的父亲与三个孩子关系比较紧张;离休后,他站在门口恭迎孩子回家,是他改变的开端。
D.见到一身戎装的小儿子,父亲对孩子的亲热,既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也再现了他的军旅情结。
【小题2】文中画横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举那时和此时,上承对特别的军旅生活的回忆,下启如今父亲的失落和烦躁。
B.对鸟前后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出处境对人心情的影响,使小说的层次更加丰富。
C.借一句口头禅,引出下文父亲对属下和子女相同态度的叙写,使情节推进自然。
D.通过父亲情绪的前后变化,利于宕开一笔,增强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丰富性。
【小题3】小说中反复写父亲“羞涩”“不知所措”,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说他创作时,会“努力站在普通人的视角去刻画、去理解、去诠释这个军人的感情世界”,这样便于和读者沟通。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