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到博物馆看展览,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也成了不少人文化生活的新常态,作为文化保存和文明传承的殿堂,博物馆蕴藏着巨大的信息量。每一项陈列,每一件展品,诉说着历史,传递着文化,像一个信息发射器,发送着来自过去的文化密码。观众在走进博物馆时,站立在藏品前,其良好的“博物馆素养”直接决定了他能否接收和破译密码。

面对________的博物馆,有的人善于给自己定制个性化的参观方案,畅快地遨游其间,________,视通万里,源源不断地汲取历史智慧。有的人则被别人的文化偏好牵着鼻子走,________,虽劳神费力,却________。哲人有云,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同样,对于缺乏“博物馆素养”的观众而言,再丰富的藏品也只是扁平的背景,再多彩的活动也不过是打发无聊的游戏。正所谓,只有在水中才能学会游泳,而“博物馆素养”的提升,也只有在日益丰富的策展和观展实践中才能实现。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千姿百态       思接千载       疲于奔命       宝山空回
B.洋洋大观       思接千载       走马观花       宝山空回
C.千姿百态       逸兴遄飞       走马观花       满载而归
D.洋洋大观       逸兴遄飞       疲于奔命       满载而归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观众在走进博物馆时,站立在藏品前,其“博物馆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能否接收和破译密码。
B.当观众走进博物馆,站立在藏品前,其良好的“博物馆素养”直接决定了他能否接收和破译密码。
C.观众在走进博物馆时,站立在藏品前,其良好的“博物馆素养”直接决定了他能接收和破译密码。
D.当观众走进博物馆,站立在藏品前,其“博物馆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接收和破译密码的程度。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理有特色,请指出其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论证过程。
22-23高二上·重庆·期末
知识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熟语(含成语)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秀丽神奇的中国山水哺育了唐诗、宋词、元曲___________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_____________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睛,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____________: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       ),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姿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莫不令人________________。

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畅游好山好水,犹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美轮美奂   不同凡响   古色古香   赏心悦目
B.空前绝后   震古烁今   遗风余韵   心旷神怡
C.美轮美奂   震古烁今   古色古香   心旷神怡
D.空前绝后   不同凡响   遗风余韵   赏心悦目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喜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B.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酷爱,“细雨骑驴人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C.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D.我特别酷爱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扪参历井,沿羊肠逶迤蜀道而上
B.春江花月,伫立如震的江沙之上
C.携壶老酒,翘首九月初三的夜空
D.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著名翻译家方梦之,对语言的浓烈兴趣          。他曾回忆道,他很小时候就爱读国文,到中学爱读英语,到技校爱读俄文,只要有闲隙,各式各样的文字总会不自觉地爬上他的心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至山东一家厂矿企业。此前苦心孤诣学了三年多的俄语仍“纠扰”于他的梦际,          。休息日,他常到大明湖畔山东省图书馆读外文报刊。所学语种          ,“文革”期间自学德语;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每周利用业余时间去南京工学院听日语课,还曾译校过日文专业文献。

工厂劳动之余,翻译给了他精神慰藉。20世纪60年代初,他开始为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出版的《机械制造文摘》译校文稿,校译稿都出自他所在矿山锅炉旁的汽包房,大炉间既是工作间,也是翻译室。左边放着词典,右边摊着稿件,“噗——噗——噗” 的蒸汽冲水声仿佛是他沉潜译事的伴奏。两种转换一并进行:锅炉房在能量转换,他在语际转换。嘈杂的环境下练就了他心态平衡、思绪稳定的功夫,锅炉房成其避俗遁世之所;翻完数十万字的科技资料,所译与所学契合,他功德圆满诗意栖居

【小题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