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2 组卷3086

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复曰:知我者《春秋》,罪我者亦以《春秋》。此圣人心,不顾世人之是非也。柱厉叔事莒敖公,莒敖公不知,及莒敖公有难,柱厉叔死之。不知我则已,反以死报之,盖怨不知之深也。豫让谓赵襄子曰:智伯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烈士义夫,有才感其知,不顾其生也。行无坚明之异,才无尺寸之用,泛泛然求知于人,知则不能有所报,不知则怒,此乃众人之心也。圣贤义烈之士,既不可到,小生有异于众人者,审己切也。审己之行,审己之才,皆不出众人,亦不求知于人,已或有知之者,则藏缩退避,唯恐知之深,盖自度无可以为报效也。或有因缘他事,不得已求知于人者,苟不知,未尝退有怼言怨色,于妻子之前,此乃比于众人,唯审己求知也。

大和二年,小生应进士举。当其时,先进之士以小生行可与进,业可与修,喧誉之,争为知己者不啻二十人。小生迩来十年江湖间,时时家事一抵京师,事已即返。尝所谓喧而誉之为知己者,多已显贵,未尝一到其门。何者?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默默藏缩,苟免寒饥为幸耳。

昨李巡官至,忽传阁下旨意,似知姓名,或欲异日必录在门下。阁下为世之伟人巨德,小生一获进谒,一陪宴享,则亦荣矣,况欲异日终置之于榻席之上,齿于数子之列乎?无攀缘丝发之因,出特达倜傥之知,小生自度,宜为何才可以塞阁下之求,宜为何道可以报阁下之德。是以自承命已来,审己愈切,抚心独惊,忽忽思之,而不自知其然也。

若蒙待之以众人之地,求之以众人之才,责之以众人之报,亦庶几异日受约束指顾于簿书之间,知无不为,为不及私,亦或能提笔伸纸,作咏歌以发盛德,止此而已。其他望于古人,责不以及,非小生之所堪任。伏恐阁下听闻之,求取之异,敢不特自发明,导说其衷,一开阁下视听。其他感激发愤,怀愧思德,临纸汗发,不知所裁。某恐惧再拜。

(选自唐·杜牧《投知己书》)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圣人       操:持
B.于妻子之前       形:表现
C.齿于数子之列乎       齿:排列
D.伏恐阁下听闻之       过:过错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我者天乎                  还也
B.此烈士义夫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时时家事一抵京师            洎牧谗诛
D.非小生所堪任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
B.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
C.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
D.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
【小题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作者认同的做法的一项是(     
①有才感其知,不顾其生   ②知则不能有所报,不知则怒   ③苟不知,未尝退有怼言怨色   ④未尝一到其门
⑤或欲异日必录在门下   ⑥求之以众人之才,责之以众人之报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③⑤D.④⑤⑥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孔子、柱厉叔、豫让三人为例,提出“知”与“不知”的问题,引起下文的论述。
B.作者参加进士考试时受到推誉、被众人引为知己,之后十年间转徙江湖,行文中不无对人情冷暖的感慨。
C.作者在文中提到“藏缩退避”“默默藏缩”,反映了他在被人任用之后不敢积极作为的退缩心态。
D.文章是作者写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崔郸的书信,表达了感激之意,但态度不卑不亢,言辞得体。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唯恐知之深,盖自度无可以为报效也。
(2)其他望于古人,责不以及,非小生之所堪任。
【小题7】作者与众人“知”与“不知”的区别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2022·天津·高考真题
知识点:杜牧(803-853)应用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与人论谏书

[唐]杜牧

①某疏愚怠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每见君臣治乱之间,兴亡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则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是以每于本事之上,尤增饰之

②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果食之,必死。”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世多然也。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③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④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
A.夫B.然C.则D.故
【小题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谏者为了斗气,常夸大君王的错误。
B.谏者为了斗气,常变本加厉地进谏。
C.君王为了斗气,常夸大自己的本事。
D.君王为了斗气,常变本加厉地去做。
【小题3】对第②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扣住“常人之情”的“常”进行举例论证,事例典型。
B.以虚构的生活对话,类比臣子的谏诤之道,论证严谨。
C.运用对比,鲜明地突出了谏言夸大而不合常理的危害。
D.借助引用,证明因劝告进谏而招麻烦的情况比比皆是。
【小题4】第④段的论述在第③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
【小题5】杜牧的文章以富有气势著称,请以第①段为例加以赏析。
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一)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阿房宫赋》)

(二)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楚之精英                       精英:金玉珠宝等物
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铛:把铁锅看做宝鼎
C.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亲附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旧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后人哀之不鉴之
B.泊牧谗诛                                             故为之文
C.其势弱                                             南亩之农夫
D.苟以天下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3】下列有关选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一)第1自然段运用大量的对比突出了“秦爱纷奢”的事实,并且指明了统治者骄奢淫逸、不顾惜百姓导致了秦的灭亡。
B.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古讽今,切谏时弊,委婉地劝谏唐朝统治者要爱借百姓,不可贪图享乐。
C.选文(二)的第1自然段通过列举六国以土地来贿赂秦国而终至于灭亡的具体事例,阐明了六国灭亡都是因为以地赂秦使得实力亏损,并以此阐明“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
D.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一)

与人论谏书

[唐]杜牧

某疏愚于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每见君臣治乱之间,兴亡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上。是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果食之,必死。”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常人之情。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拾遗张权舆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帝曰:“骊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验彼言。”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

今人平居无事,友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

(二)

谏官论

王安石

今之谏官者,天子之所谓士也,其贵,则天子之三公也。惟三公于安危治乱存亡之故,无所不任其责,至于一官之废,一事之不得,无所不当言。今命之以士,而责之以三公,士之位而受三公之责,非古之道也。身不能正名,而可以正天下名者,未有也。

自公卿至于百工,皆失其职,以阿上之所好,则谏官者,乃天子之所谓士耳,吾未见其能为也。待之以轻而要之以重,非所以使臣之道也。不得已,若唐之太宗,乎其或可也。虽然,有道而知命者,果以为可乎?未之能处也。唐太宗之时,所谓谏官者,与臣弼俱进于前,故一言之谬,一事之失,可救之于将然,不使其命已布于天下,然后从而争之也。君不失其所以为君,臣不失其所以为臣,其亦庶乎其近古也。今也上之所欲为,臣弼所以言于上,皆不得而知也,及其命之已出,然后从而争之,上听之而改,则是士制命而君听也;不听而遂行,则是臣不得其言而君耻过也。臣不得其言,士制命而君听,二者,上下所以相悖而否乱之势也。然且为之,其亦不知其道矣。及其谆谆而不用,然后知道之不行,其亦辩之晚矣。

(有删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卑凌尊以下   干:冒犯,触犯
B.圣主不   乘:乘坐
C.人不当如是邪   晓:告知,开导
D.若唐之太宗,乎其或可也   庶:大概,差不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冀人君一悟至于治平   不仁,如乐何
B.是谏杀人者,杀人愈多   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此常人之情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未有也   唯君图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B.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C.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D.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段一中,作者借用甲乙之间对话来阐明,进谏“循常”易于接受,进谏“迂险”易遭抵触。这个平易、生活化的设例幽默风趣,通俗易懂。
B.语段一中,汉成帝从桥上过,是因为薛广德的说法比张猛的容易让人接受;唐敬宗去骊山,是因为张权舆的进谏激起了他想要前往的欲望。
C.语段二中,王安石赞同唐太宗时期的做法,谏官与大臣一起面圣,君臣错误的言论和政令可以当场得到纠正,防止颁行于天下之后再进谏。
D.语段一论证手法多样,讲道理与摆事实结合,最后得出结论“直谏为下”,使人信服;语段二作者在文中谈古论今,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2)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3)今命之以士,而责之以三公,士之位而受三公之责,非古之道也。
【小题6】两个语段虽然是从不同角度在论及“谏官进谏”,但却能让我们领悟很多生活哲理,请试做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