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流于形式或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如何建设乡村文化。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乡村。由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尽相同。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失去了乡村生活,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展品”和记忆。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在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任何排斥农民主体地位,试图越俎代庖,把本来的主人变成看客的做法,都必然失败。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

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建设只有从保护村落开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

(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材料二: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侯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乡村文化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化存在于乡村空间形态中,其功能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感化或教育。
B.乡村文化由农耕文化、乡村手艺、乡村景观文化、乡村节日与习俗组成,缺一不可。
C.清晰地认识乡村文化的三个问题是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D.乡村文化建设者和受益者只能是农民,他们最能理解乡村文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途径,其首要任务是弄清乡村文化的类别、内涵等。
B.现在的和谐、共享、低碳理念,与农耕文明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一脉相承。
C.作者运用史禄国先生所述的例子,证明了中国人的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D.土地是种地人赖以生存的资本,但它的不可流动性,也会使之成为种地人的束缚。
【小题3】下列行为不能直接体现乡村文化建设的一项是(     
A.浦北大成镇修缮甘子根第一党支部等革命旧址,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B.钦州市贵台镇那逻村仿制了一座宋朝龙窑,每次开窑“抢”陶的盛况成为了该村独特的文化现象。
C.平睦镇大塘村委周德芳与草编艺术的四十载情缘,带动当地6500多名妇女就业增收。
D.灵山县“巧妇9妹”甘有琴农产品直播带货,灵山荔枝干、瓜皮等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小题5】材料二画横线的句子“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的“乡土性”怎么理解?并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体现其乡土性。
22-23高一上·广西钦州·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放眼全球,所有伟大文明的起源,无不伴随着神话幻想支配的文明奇观:埃及金字塔与斯芬克斯像,巴比伦神庙庙塔,迈锡尼的黄金面具,中美洲玛雅金字塔,等等。对照之下,中国文明起源期的文化奇观既不在巨石建筑方面,也不在贵金属的冶金术方面,而是突出表现在切磋琢磨的玉礼器传承方面。如凌家滩5300年前80公斤巨型玉猪,北方红山文化玉雕神祖像与南方玉雕羽冠神徽之类。还有延续五千多年,至今依然发挥经济作用的西玉东输路线——“玉石之路”。

②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国文明起源期覆盖的地理范围非常广袤,与尼罗河、两河流域和希腊半岛孕育出的偏于一隅的文明古国截然不同。这就需要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中国人能够不分地域、族属、语言的巨大差异,凝聚到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化干戈为玉帛,这一句古代熟语已道出此中奥秘,那就是认同到华夏文明特有的最高价值观。如《论语》所记孔子的发问:“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③需要认真思考的是,为什么礼神祭祖要以玉器为中介?以玉和帛为至高价值的国教信仰,究竟源于何时何地?研究表明,此类国家信念体系,建立在中国文明独有的两种物质的互动基础上。从文明的基因构成看,先于青铜时代王权国家,还有一个更早更深远的玉器时代,该时代铸就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注定给文明发生提供不变的价值导向。诸如完璧归赵、卞和献玉璞、周公手持玉璧玉圭和祖灵展开现场对话等故事,读书人早已司空见惯,却未能有效反思其所以然。其实,这和一万年来玉文化在东亚大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史前玉文化的点线面传播过程靠什么因素得以实现?靠的是共同的史前神话信仰的认同力量。具体讲,以玉为神,以玉为天,以玉为永生不死的象征,这是一整套神话信念体系。此类观念的跨地域传播,在距今四千年之际覆盖到我国大部分地区。这是一个没有金戈铁马的精神统一的渐进过程。该过程要比秦帝国武力统一中国,早出整整两千年,其重要的文化史和思想史意义,不言而喻。

④以往的国学传统受制于文献史学观,根本无法认识到这一场先于甲骨文汉字而存在的文化整合和凝聚过程。唯有走出已有的书本知识的束缚,跟随第四重证据(考古发现的遗址和文物)不断出现的轨迹,才能走进前文字时代物证符号认知的广阔天地。这就意味着要对大量史前考古遗址和文物进行再学习,并由此展开辨析解读工作,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化文本编码与再编码的本土化理论。

⑤对“玉文化先统一中国”这个重要命题,现已逐渐形成更为细化的认识推进:璧、琮、璜,加上锥形器和冠形器的完整玉礼体系,早在五千年前的环太湖的长三角地区就已率先完成。良渚文化之后辗转传播到中原,奠定了夏商周玉礼符号的基础。此种认识的递进,又推出基于环太湖地区田野调研的考察记类著作《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2021年),让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细化探讨,揭示出在无文字时代发生过的重大文化传播现象对文明起源的意义。而如果要追问为什么史前玉文化的高峰没有出现在中原和北方,却唯独孕育在长三角地区,那一定和一万年前长江流域率先驯化出稻米,并在七八千年前开启养蚕缫丝生产等物质积累优势有关。

(摘编自叶舒宪《文明探源的交叉学科视角及方法论创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起源期的文化奇观,不像其他文明那样表现于巨石建筑或贵金属冶金术方面。
B.“化干戈为玉帛”这句古语中蕴含的华夏文明价值观把中国人凝聚于一个文化共同体中。
C.以玉帛为最高价值的国教信仰源于玉器时代,这个时代神话信念体系得到了跨地域传播。
D.玉文化首先孕育于长三角地区,促使夏商周玉文化的形成,良渚文化后辗转传播到中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在起源期的覆盖区域上的对比,引出了中国为什么以玉为礼神祭祖的中介的话题。
B.文章第二段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语,论证了华夏文明的最高价值观就是“化干戈为玉帛”。
C.《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细致探讨了“玉文化先统一中国”,揭示了玉文化的传播对文明起源的意义。
D.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对比使论证充分而有力,举例则使中国文明的特点更突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起源期的文化奇观在玉文化传承方面表现突出,与史前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广泛传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以玉为神、为天、为永生不死的象征的观念的传播,是精神统一的过程,它在秦帝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中起了很大作用。
C.西玉东输的玉石之路已经存在五千余年,最初它依靠的是共同的史前神话信仰的认同力量,如今它仍然发挥着经济作用。
D.对史前考古遗址和文物进行再学习,予以辨析和解读,有助于人们理解先于甲骨文汉字而存在的文化整合和凝聚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致说来,古代城市排水系统,一是依赖城内排水沟渠,二是依靠城中河道,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国历朝都很重视排水沟渠的疏浚和整修。例如,唐玄宗曾下诏修理两都街市、沟渠、道桥,而其旧沟渠,令当界乘闲整顿疏决。德宗时修石炭、贺兰两堰,并造土堰,开淘渠。民间也非常重视城中河道的日常疏通和维护。如唐懿宗咸通年间,“金陵秦淮河中,有小民棹扁舟业以淘河者”。可见,当时已经出现专门以养护河道为业的人,他们负责在河道上挖掘污泥、清除残秽,向管理部门领取报酬。
相对而言,宋代在城市排洪防灾方面所做的工作更多一些,当时人们对于城市水系的排洪防灾作用已有深刻认识。成书于北宋元丰七年的《吴郡图经续记》就已明确指出,苏州城发达的河渠水系具有重要的排洪作用,能够“泄积潦,安居民”,“故虽名泽国,而城中未尝有垫溺荡析之患”。宋朝对河渠的管理有一套严格而科学的制度,每年定期疏浚河渠,颇见成效。有些制度则以皇帝诏书的形式加以确定。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六月诏:自令后汴水添涨及七尺五寸,即遣禁兵三千,沿河防护。哲宗元祐四年十二月诏:京城内汴河两岸,各留堤面丈有五尺,禁公私侵牟。
北宋都城汴京, 在城市排水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汴京城水系十分发达。英国加迪夫大学建筑系访问学者刘橄介绍说,当时的北宋汴京城包括3重城壕、4 条穿城河道、各街巷的沟渠以及城内外湖池。3重城壕总蓄水容量达1765.6万立方米。4 条穿城河道为汴、蔡、五丈和金水4 河。根据文献记载估算, 4条河道蓄水总容量约为86.63 万立方米。此外,城市大街小巷有明渠暗沟等排水设施, 还有凝祥、金明、琼林、玉津4 个池沼。城市河道密度大、调蓄容量大是宋东京的特点, 整个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很高的科技水平, 城市排水设施的管理措施也很完备, 是古代城市排水的典范。
当然,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宋代官员的积极努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苏轼。苏轼曾亲自指导疏浚运河,开浚西湖。茅山河、盐桥河是杭州城内的两条大河,北连大运河而入钱塘江。由于江水与河水相混,江潮带的泥沙常常倒灌淤积到河内,殃及市内稠密的居民区,每隔三五年就需要开浚一次,既妨碍航运又费人力物力,居民患厌已久。苏轼“率僚吏亲验视”,组织人员花半年时间整治二河,使“江潮不复入市”。苏轼还大力疏浚西湖,采用一举两得的办法:取淤泥、葑草直线堆于湖中,筑起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堤上筑六桥,堤上两旁种植杨柳。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一长堤称作“苏公堤”。
明清时期,人们对城市排洪防灾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清代对于城市排水系统的管护也十分重视,京城内外排水沟渠有专人分段进行管理。顺治元年,定令街道厅管理京城内外沟渠,以时疏浚。若旗民淤塞沟道,送刑部治罪。康熙五年,定修筑城壕例:护城河遇水冲坏处,内城由工部委官修筑;外城由顺天府及五城官修筑;城上挂漏处,由步军统领衙门会同工部委官修补。
(摘编自关照《海内沟河尽晏清——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城市排水系统主要依赖城内排水沟渠和城中河道,这一点贯穿历史始终,是城市排水管理的出发点。
B.唐代,朝廷重视城内排水沟渠的疏理、维护和开掘,民间则重视城中河道的日常清淤、养护,已出现职业化的清淤工。
C.宋代对城市水系的排洪防灾作用有深刻认识,认为苏州虽然名为水城,但没有大的水灾发生,是因为城内水系发达能排涝。
D.宋代河渠管理更科学,除了定期疏通河道,当洪水到达一定高度,就要派士兵沿河防护,并不准官府和私人侵占大堤。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汴京因为水系发达,调蓄容量大,成为古代城市排水的典范。它有3重城壕、4 条穿城河道、各街巷的沟渠以及城内外湖池。
B.汴京3重城壕的蓄水量比4条穿城河大很多,表明当时人工开挖的蓄水工程比自然水道在排水系统中占有更多的分量。
C.汴京大街小巷的明渠暗沟是城市水系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些工程逐步将小的水流导引向大的河渠,形成科学的排水网。
D.汴京的凝祥等4 个池沼起到重要的蓄水功能,和水网相连则具有排涝的功能,单独则可用于蓄洪储涝,减少水患。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官员对水利工程也非常重视。苏轼疏浚运河、开浚西湖,着眼于彻底治理,不让外河、内湖危害市民。
B.明清时期对排水沟渠除了定期疏理之外,进一步明确责任,专人分段负责,街道厅、工部委、顺天府等各有其责。
C.古代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建造、维护和管理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果建设起一个功能完备的水网,就不会出现城市内涝。
D.古代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定时、定责,政府、官员和民众都很重视,这些是我们可以继承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要用一个字来展示中国思想,那就是“道”。道源远流长,从文字上,可从楷体“道”,上溯甲骨文的“道”。这些字体在时间演进中有乍看难识的变化,但基本结构不变,都是人行走在道中。道在先秦成为中国思想的核心概念,《老子》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道,作为中国的核心思想,有怎样的特点呢?

道首先以具体的道路体现出来。有路,人才知道怎么走。因此,任何事物,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道”,帝王有道,盗亦有道。在所有具体之道的后面,有决定具体之道之为道的宇宙之道。这就是老子讲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根本之道,就是孔子讲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宇宙之道。要而言之,道是具体可感的形下之道与抽象可悟的形上之道的统一。

道是行道。道从行走之道中呈现出来。第一,当道路从脚下伸向看不见尽头的远方,行道呈现为不断变化的具体运动之道,从而道是行道和呈道的统一。第二,行道是人去行走,体现为人与道的主客合。道是在人的行走中呈现出来的,人不去走,就不晓得道究竟是什么。这就是孔子讲的“人能宏道,非道宏人”。道因人的践行而呈现出来。这与西方哲学要把主客严格分离才能得到客观真理的主流思想极为不同;也与卬度哲学要去我、去情、离俗、超世方能见梵悟佛的主流思想甚为区别。就此来讲,道是主体和客体的合一。第三,道能行,才真正算道,方为有用之道,道让人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

道是引导。道路本身就是一条路线,具有引导作用,没有道,人不知怎样走,因此,人在道外,会被引入道中,人在道中,被道引着前行。道有两个层面,具体的形器之道和玄奥的形上之道。道作为引导,体现为在人的行进中,道是怎样的,自会呈现出来,犹如道引导人去得道之理,人走过各种各样的具体之道,这多样的“行走”自会引导人去思考这些具体之道何以影响后面的总体之道。对于中国思想而言,关键在于观道而行,而道有两层,形下的具体可见之道与形上的抽象不见之道,引导的作用在于用形上之道引导形下之道到形上之道。

道作为道路、行道、引导,可用语言进行总结,以让道之真得到普遍的传达。道也就体现为言说之道。言说之道包括具体的形器之道和形上的总体之道两个方面。具体形器之道也由虚实两部分构成,对其实的部分,要用确定性的语言,这就是孔子讲的正名理论和名家讲的名实理论。对其虚的部分,要用比兴之言。比兴之言所表达之虚,既与形器之实相连,又与形上之整体之道相连。比兴之言体现在五经和老庄的言说中,在《诗经》和《庄子》里尤为突出。

道是中道。古文字道的“人在道中”,内蕴着中国智慧的原点和历史演进的内容。人在道中,上溯到夏商周,是王在道中,甲骨文中的“道”出现在两类词组中:“王道(导)”和“道(导)王”。二者词义虽别,但其义皆为王在道中。这道可以是祭祀时仪式之道,可以是巡狩时的列邦之道。而仪式之道和巡狩之道,又是对天道的模仿,道最初是天神在天道之中。道与中国型的天文建构以及由之而来的“中”的思想,与中国型的政治建构以及由之而生的“和”的思想紧密相连。

以上几点,或可作为体悟中国之道的通幽曲径。

(摘编选自张法《道:众妙之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思想的核心概念,与其字体基本结构不变有关。
B.“道”有虚实两层含义,也就是用来行走的道路和用来指导行走的思想之道。
C.老子的根本之道和孔子的宇宙之道各不相同,但有机地统一于“道”之中。
D.只要“道”能行,有助于实现目标,就是有用的“道”,真正的“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道路、行道、引导、言道以及中道等五个方面,阐述了“道”的特点。
B.文章在论证道是行道时,既阐述了人与道主客合一,又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
C.文章运用了引用、对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层次清晰,论证也较为透彻。
D.文章采用先总说、后分说、再总结的论证结构,使“道”这一概念清楚明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讲“人能宏道,非道宏人”,说明孔子之道追求主客体的有机统一,与讲主客分离的西方哲学不同。
B.“道”具有引导的作用,可以将道外之人引入道中并指引他们前行,也会引导人们思考具体之道之后的总体之道。
C.言说之道中的具体的形器之道和形上的总体之道各不相同,前者可以用确定性的语言加以言说,后者则要用比兴之言。
D.作为中国的核心思想,“道”较为抽象难懂,但是文章对道所做的阐释给读者指明了领悟中国之道的捷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