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9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墙(偷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
B.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C.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神秘,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小题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2-23高二上·吉林长春·期末
知识点:《孟子》司马迁(前145-前90)《史记》苏轼(1037-1101)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持国之难易: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事之以货宝,则货宝单,而交不结;约信盟誓,则约定而无日;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事之弥烦,其侵人愈甚,必至于资单国举然后已。虽左尧而右舜,未有能以此道得免焉者也。譬之是犹使处女婴宝珠,佩宝玉,负戴黄金,而遇中山之盗也,虽为之逢蒙视屈腰挠腘若卢屋妾由将不足以免也。故非有一人之道也,直将巧繁拜请而畏事之,则不足以持国安身。

故明君不道也。必将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然后节奏齐于朝,百事齐于官,众庶齐于下。如是,则近者竞亲,远方致愿,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名声足以暴炙之,威强足以捶笞之,拱揖指挥,而强暴之国莫不使,譬之是犹乌获与焦侥搏也。故曰: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此之谓也。

(选自《荀子》,有删改)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为之A逢蒙视B屈腰C挠腘D若卢屋E妾F由将G不足H以免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约定而畔无日”与“畔主背亲”(《苏武传》)两句中的“畔”都同“叛”。
B.三军,古常指上、中、下三军或者左、中、右三军,现指海、陆、空三军。
C.趋,意为奔赴,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尝趋百里外”的“趋”意思相同。
D.于,介词,相当于“到”,与《师说》中“于其身也”的“于”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奉强暴之国来保住自己国家这一方法是不可取的,讨好是难以让强暴之国满意的。
B.英明的君主会制定法律来规范官员,公平处事,使全国上下一心,攻打别国使其臣服。
C.孟子认为古代的王以怜悯之心体恤百姓,并施行怜悯百姓的政策,这样治理国家就很容易。
D.人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要是不充实它们,就连对父母尽孝都会很困难。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之弥烦,其侵人愈甚,必至于资单国举然后已。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小题5】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

(乙)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B.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C.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D.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翔实地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B.寡人,古代均值、诸侯王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
C.《诗》,即《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
D.谥号,指的是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在生前,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幽” “厉”都是古代贬恶的谥号。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甲文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
B.在甲文中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孟子在乙文中指出,治国的准则是“先王之道”和仁政。
D.在乙文中,孔子认为治国的道路只有两条,即仁和不仁,如果对百姓太残暴,就会自身被杀、国家灭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死者,故患有所不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故?则冠履不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为。何不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                  辟:通“僻”,偏远
B.由是则可以辟而有不为也 患:担心
C.则冠履不手足之贵也        若:你
D.万事莫于义                      贵:贵重
【小题2】下面各句+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所恶有甚死者   万事莫贵
B.不用也             
C.何不             必不
D.舍生取义者也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小题3】下面有关【甲】【乙】选段的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
B.【乙】文用“冠履与手足”“天下与身”的取舍,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
C.【甲】【乙】两文中的“义”是指为朋友而坚守的“道义”,而今天我们所说的“义”是指“正义”,两者截然不同。
D.【甲】【乙】两文的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说理清楚透彻,很有教育意义。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