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幸福的花儿越开越胖

秦湄毳

一缕阳光从高高的窗户斜进食堂大厅来,光瀑如一条悬挂的小河,尘埃在这光的河床里,密密匝飞腾,一闪,一闪。

正值春日午后,一堆斑斓的花朵奔跑着,冲进矿上职工食堂。

打饭的服务员举着汤勺拎着菜铲子愣住了,那些晚了钟点升井的煤矿工人们,正站着、坐着在大嚼特嚼,比力气似的正呼噜呼噜喝着粥。“辽阔”的食堂大厅,不知从哪个角落里传来一声又一声“哼——哼——”异样的声音,吃饭的人,都停了吃喝,空气凝住了,只有顶棚上旋转着的大吊扇在吱吱旋转。所有的眼睛一眨不眨,全都盯在那只肆无忌惮地奔进食堂来 的那一团滚动的花朵——一头浑身缠满迎春花的猪!

看,一颈、一背、一肚、四蹄,甚至小尾巴上,也甩着一串金黄色的迎春花。猪——哈哈——所有的人哄堂大笑,有谁还笑喷了,汤和莱洒落得哪儿都是。嗨,又是喂猪那娘们儿作精哩!”“娘的,男人死了都不知道心疼!”“过的啥日子,还有心这样做。

这时,一个满身同样花哨的女人吆喝着,挥着一根柳树枝子,跟孙悟空追赶白骨精似的冲进来:哟,嗬!爬回圈里去!快!滚!

她撵着轰着赶着追着,圆乎乎的两团,分不清哪是猪,哪是花,哪是肉田,哪是花苞。这样两个花皮球,一高一低在食堂里热闹非凡地表演,笑的、骂的、吆喝的都有,食堂里的人像是在看戏耍。

终于,矮的那堆花,叽里咕噜滚着,蹿向食堂门上的门帘子;那团高胖的花花绿绿转回脸,扭头看一眼那些盯着她的眼珠子,大眼珠、小眼珠,双眼皮、单眼皮,眼珠里有冷、有漠、有怜、有悯、有嘲、有讽……她看不见,没感觉,脊背上五味杂陈,麻麻的一片,她用柳枝挑着帘子一角,侧歪着花花胖胖的身子挤出去,只一蹭,头上戴的那一圈“花红柳绿”,还摇摇摇,差点儿坠落下来。女人咧一下大嘴巴,抬手去扶住,冲着食堂里哈一下腰,怪异的表情跌满地,她追撵着那只戴满了花朵的猪而去了。

哗——她身后的人们又笑翻了天!

那一缕从高高的窗户斜进食堂大厅来的阳光,在声浪里摇荡,光瀑闪断,悬挂在空中的小河坍泄了,又默默聚集起来,尘埃一飘一飘地飞……她是谁呢?唉,就是矿上猪场喂猪那女的呗。

这个给猪挂花挂草的女人,如今已经退休了,可人们还是习惯地称她为养猪的女人,或者称她是“给猪载花那女的”“喂猪那娘们儿”,也有街坊邻里的女人会对着孩子说“给猪戴花的那个婶”,还有叫她诨号“猪戴花”或者“香破天”……几十年了,鲜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而她也早就习惯了这乱七八糟的称呼,也习惯了人前人后那些关于她的议论与诉说。她过她的日子,尘埃想飞扬就飞扬。

她的男人曾是矿上的挖煤工,几十年前出事故死了。那时,她才二十出头,拖着高高低低的三个孩子来到矿上,接受事故科的后事处理。形貌拙笨,男人死了还不知道哭,打量她粗憨的模样,事故科的人议论:这女人来了能干啥,除非去喂猪。

就这样,她拖着三个年幼的孩子,转户口来到煤矿,顶替了死去男人的班。矿领导还真的安排她去了矿上的猪场喂猪。她便格外卖力气地养猪圈里那一栏一栏的猪。冬天的雪、秋天的雨、夏天的蚊蝇,她都耐受,抗得住腥臭,抵得了寒暑,她还咧着大嘴巴嚷,城里比乡下总是舒坦,这活儿再苦再累,也没有乡下农活损耗人!她快乐得像她喂养的猪,吃饱喝好,舒服舒心——不想那死鬼,他都不管俺娘儿几个了,不想他,喂猪、喂孩子、喂自己,过日子。

春天,春天,来吧,来啊——喂猪的女人喂猪的时候,总是这么打着敲着猪食盆喊,像是一只叫春的猫,她一年有三季都在等待春天,都在盼望春天。

她叫着春天,满圈欢蹦乱跳,春天来了。

猪场周围疯长着成滩成片的草,草堆里生出枝枝串串的花儿,各色的都有。粉的、红的、黄的、蓝的、白的、紫莹莹的、水灵灵的、清嫩嫩的、新鲜鲜的,扯来,串成串,编成花辫,结成花环,给猪们戴脖子上,系尾巴上,扎大耳朵上。她自顾自地在春风里笑,对着猪们笑,猪也快乐地冲她乱拱乱哼哼,花、猪、人,都在春里,花花的,香香的,鲜艳着,热闹起来,猪场里的光线,也瞬时芳香起来,明亮起来了。

(摘编自《小说选刊》2020年第4期)

文本二:

我写了她。我也没有意识到我写了她。那个给猪戴花的女人,她存在于我的生活里,如空气一般存在。给猪戴花的女人,她就和我生活在一起,在小城,在煤矿,在我日日行走的街道上,在浩浩荡荡的人群里,在川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中。我不记得它们,可它们已长成我生命里的日月山河。

她是她,她也是茫茫人海里的很多个;她在这个空间里,她也在那个空间里,她在不同的空间里;她在此时此地,也在彼年彼岸,众生本是一人。

“请放心吧,那些虚构的名字背后确有其人,但是他们无足轻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祝福这个时代、这个季节,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摘编自《确有其人》“秦湄毳创作谈”,《小说选刊》2020年第4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养猪的女人有着悲惨的遭遇,但从她养的猪浑身缠满花朵可以看出,她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B.通过“给猪戴花那女的”“猪戴花”等称呼或诨号可以看出,养猪的女人平凡且卑微,甚至连姓名都没有。
C.小说没有激烈的情节冲突,其中插叙养猪的女人因丈夫去世来矿上养猪的情节凸显了其性格特点。
D.小说语言丰富灵动,善于运用铺排描写。如“粉的……新鲜鲜的,扯来,串成串,编成花辫,结成花环”即是例证。
【小题2】下列有关作者创作小说的态度和主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给猪戴花的养猪的女人,是来源于身边的现实生活,是作者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产物。
B.“在小城,在煤矿……在川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中”表明作者创作出的人物具有普遍性。
C.小说虚构那些确有其人的名字,是因为作者认为他们对于一去不复返的时代来说已经无足轻重。
D.“祝福这个时代……人间皆安”,表明作者对社会环境的美好期许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期待。
【小题3】文本一的小说营造了优美的意境,且其中的很多意象都具有隐喻、象征功能、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养猪女身上有祥林嫂的影子,但她又是一个不同于祥林嫂的女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3·海南·模拟预测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桥上

鲁彦【注】

轧轧轧轧……

轧米船又响起来了。

伊新叔呆木地坐在桥上。薛家村的埠头上站着许多男女,一箩一箩地把谷子倒进轧米船的斗里,让它轧轧咬着,啃着,吞下去……

伊新叔曾整日不闲。他的昌祥南货店唯一帮手,只有伊新婶。但她不识字,不会算账,只能帮他包包几个铜板的白糖、黄糖。而且她不能久坐店里,因为要洗衣煮饭。他还要去帮别人的忙,譬如薛家村里有人家办喜酒、做丧事买菜,总是请他去,因为他买得最好最便宜。又如薛家村里的来信,多半由他的店转交。有时念给人家听了,还给他们写好回信带到店里,转托人送邮局去。

他吃咸菜,穿布衣,不爱赌也不吸烟,年轻时是为祖宗,好让人家说某人有一个好儿孙;年纪大了是为儿孙,好让他们将来日子过得舒服一些。他热热闹闹地把大女儿嫁出去,又给儿子讨了媳妇,现在又在薛家村尽头架起一幢三间两廊的七架屋。

轧轧轧轧……

正当伊新叔的新屋竖柱上梁的好日子,轧米船驶来了,轧一百斤谷要三角半小洋。

伊新叔一算,价钱并不比人工便宜。人工一天五角,一天做二百斤谷,加上一斤老酒一角三分,共六角三分。饭菜是粗的,咸齑、海蜇、龙头鲓,大家多得很,不用去买,米饭也算不得多少。有时请来的人不会吃酒,这一角三分就省了。当然,轧出来的比舂的白,可乡下人不想吃白米,米白了二百斤谷就变不得一石米。而且轧出的米碎。轧米船的好处,只在快。可这有什么关系呢?请人砻谷舂米,一向惯了,并不觉得麻烦。快慢更没有关系,绝没有人家吃完了米才砻谷的。

但是轧米船的老板林吉康有钱。他在北碶市开着永泰米行、隆茂酱油店、天生祥南货店等五家买卖,还开着一家钱庄。从第三个月开始,轧一百斤谷只要三角,而且连带卖米。

“就照你的价钱,看你抢得了我的生意不能!”伊新叔把米价重新订过,薛家村的人到底和他要好,又全到昌祥南货店来了。

但机器节省了人工,林吉康索性将上中白的米价再跌五分,下白竟跌到四元六角。伊新叔一算,一石米,就要四元谷本,一天人工三角半,连饭菜就四元四角朝外了,再加上屋租、捐税、运费、杂费、利息,只有亏本。但新谷将上市,陈谷积着更吃亏,只得咬着牙齿跌了价。

轧轧轧轧……

秋收一过,轧米船又突然出现,轧一百斤谷只要一角五分,下白竟跌到四元。

伊新叔只好宣布米生意彻底不做了。

轧轧轧轧……

轧米船生意好了,每天都到薛家村来。

“不在乎,不在乎!”伊新叔只好这样想,这样说,倘若有人问到他这事情。“这本来是带做的生意。这里不赚那里赚!我还有别的生意好做的!”

他这昌祥南货店招牌老,信用好之外,还有一点最要紧的是地点。它刚在河北桥桥头第一家,街的上头,来往的人无论是陆路水路,坐在柜台里都看得很清楚。市日一到,担子和顾客全拥挤在他的店门口,他兼做别的生意便利,人家向他买东西也便利。米生意虽然不做了,空了许多地方出来,但伊新叔索性把南货店装饰起来,改做了一间客堂,样子愈加阔气了。客堂一设,闲坐的人没有在柜台内坐着那样拘束,愈加坐得久了。

过了不久,老酒行情提高了。许多人讲今年酒捐要加,从前是一缸五元,今年会加到七元。糯米呢,因为时局不太平,将和南稻谷一齐涨。

伊新叔连忙办好一笔现款,收进一批陈酒,果然谷价涨了,老酒行情也涨起来,便跟着行情走。

但不多几天,隆茂的老酒跌价了。伊新叔不相信以后会便宜,不肯跌,他的老酒主顾到北碶市去了。

九月到了,酒捐并没有加钱,时局也安定下来,老酒行情又跌了。伊新叔这才知道上当,赶快跟着人家跌价。但隆茂竟一直跌到二十个铜板。

伊新叔冒冷汗了。他本钱要还,谁晓得会不会再跌!单是利上加利就够了。

然而伊新叔一生做生意,见多识广,既谨慎,也有相当的胆量,虽然负债。仍有希望,至少他还可以给别人去称柴。

天生祥南货店又跌价了,一路贴着触目的大廉价广告。伊新叔跟着廉价,但还是生意不多。平日到他店堂里闲谈的,现在几乎绝迹,因为到年关都忙。银根也紧缩起来,上行一家一家开了清单,钱庄也催他解款。幸亏一些婆婆嫂嫂信任他,儿子丈夫寄来的过年款或自己的私钱,五十一百地交给他存放,解了他的围。

年关终于过去。

伊新叔觉得身内空得可怕,正像昌祥南货店,门开着,东西摆着,招牌挂着,但货旧的完了,新的没有进,外面背的债像毛一样多……

“称一斤三全,伊新叔!”吉生伯母来买东西了。

伊新叔开柜屉,只剩半斤。

“一听罐头笋!”本全婶站在柜台外说。

他呆了一会,像在思索什么,总算找到一听。

“要倒啦!要倒啦!”伊新叔听见人们走出店门对许多人说。

“要倒啦!要倒啦!”外面许多人应和着走过来。

“柴钱一总多少?请你代我垫付了吧!”品生婶说。

这话不对,她有钱存在他这里,现在要还了!

“我五十!”

“我一百!”

“我三百!”

“还给我!伊新叔!”

“……”

轧轧轧轧……

“把新屋子卖给我偿债!”

轧轧轧轧……

“把店屋让给我!”

轧轧轧轧……

长生嫂,万福婶,威康伯母,阿林侄,贵财叔,明发伯,本全婶,辛生公,阿根嫂,梅生驼背,阿李拐脚,三麻皮,上行,钱庄……全来了,黑圈似的漫山遍野地向他滚了过来。

“好吧,好吧,明天是市日。明天再来!有办法的!”

伊新叔连忙开后门,走到桥上。他知道,现在连称柴也不能了,必须立刻离开这里。

轧轧轧轧……

他听见自己的脚步也在大声响着。

(有删改)

【注】鲁彦(1901-1944),又称王鲁彦,著名多土小说家、翻译家。《桥上》选自其同名短小说集。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点明了伊新叔在自己的昌祥南货店倒闭后呆坐的位置,凸显其几经挣扎而最终落败、只得逃离家乡的心情。
B.第五自然段写伊新叔年轻和年老时对人生责任的理解和实践,带有明显的封建社会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痕迹。
C.文章通过写伊新叔采用人工舂米的落后方式敌不过林吉康机械化的冲击,意在表明守旧,不思创新必然被时代淘汰。
D.经过同行的资本打压后,伊新叔背负的债务越来越多,乡民在年关后又纷纷讨要存放的钱,这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采用倒叙手法,先写伊新叔呆坐在桥上,再回述伊新叔和林吉康的经济矛盾的缘起、过程和结果,使冲突更为突出,更引人入胜。
B.《阿Q正传》中,鲁迅多次写到阿Q的心理变化。本文也像伊新叔的心理日记,记录了伊新叔从自信、不服输到彻底绝望的心理过程。
C.沈从文在《边城》中描绘了淳朴的湘西风情,本文也用简洁的笔墨描绘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浙东地方特色的风俗画卷。
D.本文语言质朴但叙述节奏急促,情节推进迅速,在展现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的同时吸引读者时刻关注人物的命运变化。
【小题3】文中多次写到轧米船“轧轧轧轧……”的声音,自始至终贯穿全文,请分析其多重意蕴。
【小题4】中国现代作家周立波认为:“鲁彦的作品,是受了鲁迅的现实主义的重陶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鼓桥

高军

黄昏时分,陈士榘端着一个瓦盆来到了花鼓桥边。

从来到青驼寺到现在已经一年了,这中间因和扫荡的鬼子周旋,多次离开又回来。这次师直机关在这里进行整军,就又回来住下了。一天的工作结束,尽管很疲惫了,陈士榘还是赶紧去打水准备给房东刘大娘洗脚。

刘大娘七十多岁了,身体很是虚弱。前几天,陈士榘发现她走路总是一踮一踮的,显出很不舒服的样子。他还发现大娘好像根本不洗脚,除了是裹的小脚外,可能还是因为脚指甲长得太长不修剪造成的。于是他就决定给她洗洗脚,剪剪脚指甲。和大娘说的时候,她开始有些羞涩坚持说不用,陈士榘反复讲解洗脚的好处,讲不能露脚是封建宣传,最后才答应下来,但要求说要用花鼓桥北边的水来兑热水洗。陈士榘很奇怪,就问这是为什么。大娘告诉他那个地方的水有仙气,当年葛仙翁在这花鼓桥南边的客店住宿时被青蛙声吵醒,他随手写了一张字符扔进河里,青蛙立马就不叫了,那水就成了仙水了。陈士榘感到这个传说很有意思,于是就拿着瓦盆去了。

来到桥边,他看到的是一座很小的石板桥,但桥两头用鼓形石头支撑着,桥面的青石栏板上刻有一些精美的花纹,叫花鼓桥确实是名副其实。桥边有老乡热情地告诉他,这里真的很奇怪,夏天的时候桥南的青蛙叫得起劲,桥北的青蛙从来都没有动静。陈士榘听完后,就赶紧从桥北打上水,端着回去了。

兑上热水,陈士榘伸进手去试了试,感到温度正好,就端到大娘面前想帮她脱鞋。俺自己来。大娘缩回脚去,自己慢慢脱起来。那热嘟嘟的脚臭气散漫开来,陈士榘感到鼻孔中一阵酸痒,强忍着才没有打出喷嚏来。陈士榘蹲在地上,把瓦盆向前推了推,帮着大娘把被裹缠得变了形的双脚放入水中。他看到的和自己的判断非常符合,大娘的脚指甲已经很长了,有的已剜到皮肉中去了。泡了一会儿,他把手又伸进水中,觉得有点凉了,赶紧起来提来热水壶,让大娘抬起脚来,慢慢倒入一些热水。再用手试试,觉得水温可以了,才让大娘把脚放进去。这个时候,他赶紧拿起大娘脱下来的裹脚布和袜子,到天井里又搓又洗,几次换水后,拧干水分,凑到鼻子跟前仔细闻了闻,觉得一点气味也没有了,才踮着脚给晾到了墙头上。

天越来越黑了,陈士榘回到屋中,点上一盏小油灯,搬个杌子端到大娘跟前。给大娘擦好脚后,陈士榘把大娘的脚放在机子上就开始用剪刀给她剪脚指甲。你说说,叫你这样……大娘有些过意不去。陈士榘没有说什么,他看到大娘的脚指甲已经很长了,也已变得很厚很硬,他试了试用剪刀剪都很不容易。陈士榘左手轻轻扶住大娘的小脚,右手用剪刀小心地一点点剪除着。费了半个多小时后,总算是把脚指甲剪得差不多了。看到有些地方还需要剔除一下,但试了试还是太硬。下次再泡后,可能会好一些。大娘,这次暂时到这里,明天我再帮你剪。这时,陈士榘感到,屋子里的灯头好像更亮了,但周围却更加暗淡了一些。他觉得有些头晕眼花,就使劲摇摇头,感觉好多了。

第二天傍晚,陈士榘再次端来花鼓桥北面的水来帮着大娘洗脚的时候,师部的警卫员看到了,赶紧过来:参谋长,让我来,让我来。陈士榘笑着说:你来什么?这个活儿就是我的了。给大娘洗脚,是最轻快的事儿,还是我来。走吧走吧,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这一次脚比较干净,就是泡的时间需要长一些。因为只有彻底泡透,大娘那已经剜到皮肉中的脚指甲才能剔除出来。

大娘长时间盯着他看,他笑笑问:大娘,您看什么呢?”“您哥啊,你多大了?”“虚岁三十三。陈士榘知道沂蒙山区的人都喜欢用虚岁说自己的年龄,就这样告诉大娘。唉!大娘擦擦眼睛,我那小儿子要是还活着,也像你这么大了。陈士榘知道,大娘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得病去世,小儿子前年在日本鬼子的轰炸中丧了命,所以才这么孤苦伶仃地过着日子。大娘啊,您就把我当您的儿子吧。来,让儿子给您修剪脚指甲喽。陈士榘拿起剪刀,又干了起来。大娘眼睛逐渐湿润,接着泪珠一个个滚落下来,声音低下去:好,好……

从此,陈士榘只要回到青驼寺,就来看望刘大娘。

一年后,他到滨海军区担任司令员,临走前他用花鼓桥北边的水为大娘洗了脚。

19474月,作为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又回到青驼寺,紧张开展着临蒙公路出击战。这天经过花鼓桥,他脚步迟疑了一下,看了几眼桥下的水,还是因为战事太紧快速向前走去了……

(摘编自201512期《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介绍陈士榘因和“扫荡”的鬼子周旋几进几出青驼寺等情节,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增强了故事情节的真实感。
B.小说描写陈士榘从花鼓桥北边河里打水给房东刘大娘洗脚,这一情节有力地表现了我党领导干部亲民爱民的优秀品质。
C.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大量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细腻的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D.一年前陈士榘来到青驼寺,一年后他又离开青驼寺,来时打水洗给大娘洗脚,去时惦记着大娘,叙事有首尾圆合之妙。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叙写葛仙翁传说的用意。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花鼓桥”为标题?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岑燮钧

大将军骑高头大马,却喜欢听驴叫,他觉得那叫声好听。程士成从来没觉得这驴叫有啥好听的,可是偏偏有人说,他的嗓音最像驴叫。

有一次,大将军得了一匹上好的叫驴,叫门客们一起到后院去。众人簇拥着大将军,一路上赞美着还没见面的叫驴。更有人引经据典,说大将军这雅好直追魏晋,真是难得的性情中人。到了驴圈边,那驴果然长得一表人才。大将军让驴叫起来,可是驴就是不叫,只管踢蹄子。马夫很着急,正想打下去时,大将军阻止了他,说孤家的爱物,岂可以畜生论?他的小眼睛滴溜转,目光在人群中逡巡。忽地,他对着一个长人停住了,众人都以为是针对这个人,而大将军却招了招这人身后的程士成。程士成生得矮小,这是他的便利处,他可以躲在长人后,但这一回他却失算了。

程主簿,听说你的声音最像驴叫,能否做个引子,先叫一声,也好让孤家的驴跟着叫起来?

程士成微微向大将军躬了躬身:小人不才,从未学得驴叫。

大将军感到有些不爽快,他指着门客们,愠色道:不是你们说程主簿的声音最像驴叫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程士成的脸色不由得青了又白,白了又红,他瞥到了大将军紧蹙的眉心,那斜刺的眉毛,仿佛是将要射出的利箭。

程主簿,你看,大家都等着呢。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程士成低着头,迟疑地说道:那小人诚试。他先轻声叫了一下,大家面面相觑,然后期向大将军,大将军无所表示,显然是不能满足他的意思。程士成又叫了一声,比原来响亮了,但与驴的音色似乎尚有距离。大将军瞪着程士成看,程士成只得一不做二不休,豁出去了。他咳了一下,然后引吭长啸。这一声叫,端的是与众不同,声如裂帛,响遏行云,果然是十足的驴色。还没等众人回过神来,又是一声驴叫,竟真的从那头一表人才的大驴口中传出。这不由得引得大将军哈哈大笑,所有的人都爆发出了欢快的笑声,谁也没有在意程士成,因为大家都看向了那头叫驴。

那年年末,叫驴死了。

大将军很伤心,他带着门客去吊唁,对着空空的驴圈,他自言自语道:别人都不死,老天为何让你死呢?!然后回过头来,对门客们说:大家都叫一声吧。门客们也不含糊,个个叫得很卖力,不过,都没程士成叫得有驴色。突然,大将军像记起什么,问道:程主簿呢?

在大将军追问的当口,程士成已经挂冠而去。

母亲对于程士成的到来,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已到年末。可是,直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程士成也没有动身的样子,母亲不由得问起他来。程士成说,他不打算再出去做幕僚了,他要著书立说。

一日,母亲牵驴出去,回来却背着半袋糙米。程士成很是诧异,一问,才知母亲把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子卖了。家里没了驴子,什么活都得自己干,程士成很是苦恼。不久,即有人牵着一头驴子,来到他家。驴子身上,对接着两只口袋,垂在两边。程士成一见驴子,觉得好生眼熟,一问,才知那人是来送还驴子的,还带来了两袋麦子。原来母亲把驴子卖给了那人。他是镇上的财主。财主启口,颇有斯文:

得知先生回归故里,未得拜访,实是遗憾,听闻先生记述乡里,兹事体大,可谓不朽也矣。

鄙人学识浅陋,还请多多赐教。

先生乃当世名士,褒之则流芳百世,贬之则遗臭万年,若能录入先生笔下,此生足矣。

程士成听明白了,原来财主想让自己把他记到书中去。财主自夸,曾修桥铺路,泽被乡里。但即便如此,亲自上门前来,要求为自己作传,实是可笑。程士成没有收下财主还回来的驴子。他把两袋麦子重又搁到驴子身上,一拍驴子的后屁股,驴子长鸣一声,嗒嗒地走了。财主很是尴尬,狼狈地跟了出去。程士成站在院门口,看着驴子远去,不由得长啸一声,发出了长长的一声驴叫。远处的驴子也是一阵嘶鸣,似与他遥相呼应,却把两袋麦子给掀翻了。

这时,母亲走了出来:我以为驴子还在呢。她叹息了一声。

夜里,母亲陪着他做针凿。她有话没话的说:你这驴叫怎么学来的,像是真的一样?程士成见母亲颇有兴致,就又学叫了一声,直笑得母亲流出泪来。

这一年秋末,长风万里,送来了他的老朋友长人。当日,同在大将军处谋食,相谈甚欢,是难得的可以秉烛夜游的同道。程士成常躲人后,而长人常作掩护。虽然,那一回还是当众学了驴叫,但事后,长人邀其共饮,虽未明言,宽慰尽在其中。原以为一别经年,再见无期,没想到今日还能重聚山村,唯有痛饮,方解故人思慕之渴。酒过三巡,长人怒曰:一个粗人,把持权柄,以驴叫为乐,可笑也欤?”

名曰将军,却又称寡道孤,是可忍孰不可忍?程士成举起酒杯,与长人干杯,一饮而尽。

当今乱世,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将军气焰方炽,岂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别人不知,你我洞若观火啊!

两人把当日羞愤,喷作了今日谈资。一时兴起,开窗长啸。夜色如漆,山影如兽。程士成一声驴叫,劈开群山,久久回荡。“长人”也作驴叫,仿佛是程士成的回声。两人大笑,随即大哭,然后相扶大笑,不知东方之将白。

两人是醉了。

天亮,母亲出门去,一头驴在院门外徘徊。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驴叫”这一核心,设计了文人幕僚程士成这一形象,“他的嗓音最像驴叫”,这是故事展开的一个“原点”。
B.程士成在将军面前,不是“本我”,只有在朋友面前,他才会充分展示自己的内心,二人一唱一和,宣泄负面情绪。
C.驴子是线索,贯穿整个故事,使小说节奏紧凑,浑然一体,程士成学驴叫,母亲卖驴,财主送驴等情节都脱离不了驴。
D.程士成被逼当众学驴叫,是他决心辞职回乡的原因,也为后文拒绝财主送的驴埋下伏笔,使情节合理,使人物形象突出。
【小题2】文章四次写到程士成学驴叫,分别有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世说新语》有一则故事:“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在相似的故事上,本文的表现方式不同,请从人物、情节、表达效果上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