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5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法,回归“心画”本体
沈鹏
历史经过几番曲折,我们开始懂得:对于伟大的文化传统,不能掉以轻心,要尊重,甚至敬畏。古人讲汉字创始,出现“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的神秘、壮丽景象,饱含着敬畏。近代改革方块字的构想,出于可贵的勇气,逐渐被时代否定。今后随着国力增长,汉字的优越性以及在世界上普遍认同的可能性,将与时俱增。
问题说到书法。追究书法的根源,又出于对汉字的尊崇,至少让我们取得一种共识,便是书法创造必以汉字为基础。字体是书体的根基,把二者等同起来,以字体当书体,便无所谓书法;把二者割裂开来,书法不复存在。汉字最基本的功用是表意,不能想象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可以离开文字传承。文字传承文化,文字本身是工具又不仅止于工具。文字自身构成庞大的文化体系,与全部中华文明融为一体。鲁迅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着重从美学意义上谈中国汉文字。中国文字的“意美”,长期历史积淀变得丰富深厚,汉字的多义性、不确定性,蕴含着本民族的美感。时下网络流行大量的新词语,肯定有许多词语生命力不足,转瞬即逝,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美学底蕴。20世纪50年代初期,很重视语言的纯洁性,单为一个“搞”字引起不少争议,后来“搞”站住脚了,属中性,但用于“搞笑”“恶搞”还有点味儿,恐怕不会用于诗词、美文。当前对待网络语言,赶时髦者多,以严肃态度进行自由讨论者极少见。不要怕“保守”或“激进”,历史会作出公正的裁定。
“音美”与“形美”直接被人的特定的感官——耳、目所接受。“音美”集中体现在传统的诗、词、歌曲、戏剧;其余各种文体倘内含节律、音韵的美,也会令人击节称赏。至于“形美”,与“意美” “音美”一样,也是汉字本身所具备,又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其集中的体现当然是书法了。
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又交叉地发展。从篆籀文字开始,没有一种字体可以与书法截然分开。宋代木板书籍有手书者,仍不失书法的一些韵味。东汉《熹平石经》是官方校正《五经》的刻石,注重文字的规范谨饬,从书法看,不失众多汉隶之一,应当视为书法的一体,只是书味不浓。近代流行的印刷用宋体字,保持着汉字各种基本笔法以及楷书结构,却不能认其为书法。至于篆、隶、行、草多种书体,我们未尝不可以找出它们最原始的基因,“还原”为“字体”,但只能在理论上加以承认,实践中不存在。因为任何书写(刻),凭借特定的工具全出以个人行为。书写中的思想,都倾向于个人意识的一部分,区别于他人,并且区别于自己而不会重复。有以仿宋印刷体的笔法相对应于楷体书法,应是对楷书的误解。楷书不但与印刷体有别,楷书的笔法,在每个书家那里也是不同的。所以即使教初学者写楷书,也不能以宋体字为准。倘要求点画与宋体字相同,索性不叫书法了。
(选自2011年3月1日《中国艺术报》,有删节)
【小题1】关于汉字的“三美”,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字“三美”之说源自鲁迅,他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B.“意美”,指的是汉字因长期历史积淀变得丰富深厚,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蕴含着本民族的美感。
C.“音美”,指的是传统诗、词、歌曲、戏剧里面的文字在节律、音韵方面所带给人们的听觉方面的美。
D.“形美”,指的是汉字本身所独自具备的而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被不断丰富了的带给人们的视觉之美。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出“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又交叉地发展”的一项是
A.从篆籀文字开始,没有一种字体可以与书法截然分开。
B.宋代木板书籍有手书者,仍不失书法的一些韵味。
C.东汉《熹平石经》是官方校正《五经》的刻石,注重文字的规范谨饬,从书法看,不失众多汉隶之一,应当视为书法的一体,只是书味不浓。
D.即使教初学者写楷书,也不能以宋体字为准。倘要求点画与宋体字相同,索性不叫书法了。
【小题3】【小题3】根据本文的内容,解释标题的含义。
2013·浙江·一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这一节,许多批评家之中,只有一个人看出来了,但他称我为Stylist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胡说的。

不过这样的写法,有一种困难,就是令人难以放下笔。一气写下去,这人物就逐渐活动起来,尽了他的任务。但倘有什么分心的事情来一打岔,放下许久之后再来写,性格也许就变了样,情景也会和先前所豫想的不同起来。例如我写的《不周山》,成仿吾先生还说这一篇最出色。

还有一层,是我每当写作,一律抹杀各种的批评。因为那时中国的创作界固然幼稚,批评界更幼稚,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将这些放在眼里,就要自命不凡,或觉得非自杀不足以谢天下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摘编自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材料二:

有些小说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采用的技巧。他们率性地写作,仿佛在执行一个完全自然的行为,并不知道脑海中运行的种种操作和估算,不知道他们事实上正在使用小说艺术赋予他们的各种齿轮、刹车器和挂挡杆。让我们用天真的一词来形容这种心智类型,这类小说家和读者——他们根本不关心写作和阅读活动的人为层面。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反思的一词以形容正好相反的心智类型:换言之,那些读者和作家明知文本的人为性,明知文本不等于现实,但却一样沉迷其中,他们关注小说写作的方法以及阅读小说时意识活动的方式。作为小说家,就要同时掌握天真的与反思的艺术。

或者说,既是天真的,也是感伤的。弗雷德里希·席勒在其著名论文《论天真的诗和感伤的诗》中首次提出了这对术语。在席勒的论述中,德语“sentimentalisch”形容那种沉郁而又痛苦的现代诗人,他已经丧失了孩提的天真和秉性,这与英语对应词“sentimental”的意思不尽相同。不过,我们不用纠缠于具体意思。实际上,席勒受劳伦斯·斯特恩《感伤的旅行》的启发,从英语借用了该词。我们只需要知道,席勒使用该词表示那种偏离了自然的简朴与力量,过分沉迷于自我的情绪和思想的意识状态。我从年轻时起就非常喜爱席勒的这篇论文,在此我打算探寻对该文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该文阐明我自己关于小说艺术的思想,并且做到精确的表述。托马斯·曼认为席勒的著名论文是德语最优雅的文章。席勒把诗人分为两类:天真的与感伤的。天真的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实际上,他们就像自然——平静、无情而又睿智。他们率真地写诗,几乎不假思索,不会顾虑其文字的理智的或伦理的后果,也不会理睬别人的评论。相比于同时代的诗人,他们认为诗就是自然赋予的一个有机的印象,这印象从未离开他们心田。天真的诗人是自然造化的一部分,诗从自然造化而来自发地流入天真诗人的笔端。诗不是诗人思考出来的,不是诗人处心积虑创作的成果,不需要表现于某种既定的格律之中,也无需不断的修改和自我批判;诗应该不加反思地就流出笔端,诗甚至可能是获得了自然、神或者其他某种力量的启示。宣扬这种浪漫主义观念的还有英国诗人柯勒律治。他是德国浪漫派的忠实追随者,在1816年《忽必烈汗》一诗的序言中,他明确表达了上述思想。每次阅读席勒的论文总会激起我无比的敬佩之情。他所说的天真诗人拥有一个决定性的秉性,我希望特别加以强调:天真诗人毫不怀疑自己的言语、词汇和诗行能够描绘普遍景观,他能够再现普遍景观,能够恰当并彻底地描述并揭示世界的意义——因为这个意义对他来说既非遥不可及,也非深藏不露。

在另一方面,席勒认为,感伤的(多情的、反思的)诗人至少在一个方面可以说是忐忑不安的:他不确定他的词语是否涵盖了真实,是否可以达到真实,不知道他的表述是否传达了他追求的意义。因此,他极度关注自己写的诗,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自己努力运用的策略。天真诗人并不详细区分他所感知的世界与世界自身,但是,感伤——反思性的现代诗人质疑自己感知到的一切事物,甚至质疑自己的感觉本身。当他把自己的感知铸入诗行的时候,他会考虑许多教育的、伦理的与理智的原则。

(摘编自奥尔罕·帕慕克《阅读小说时我们的意识在做什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好的作家心中自有小说创作的标准,他们往往对评论界的评价不屑一顾,更不会采纳他们的批评意见,鲁迅就是如此。
B.天真小说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和创作生活中,他们偶尔对外部世界给予一定的关注,只是为了寻找小说创作必需的素材。
C.帕慕克借用席勒“天真”和“感伤”的概念来区分作家,严格来说不很合适,但这可以更好说明创作的两种客观存在的倾向。
D.当我们评价一部小说的成就或价值高低时,由于所涉题材不同,所处时代差异,所以读者大多不能判断作家优秀与否。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关于小说要“一气写下去”,不容许有分心的事情来打岔的观点,最契合天真诗人的创作状态。
B.席勒对作家创作态度和思想倾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帕慕克深深服膺于席勒的非凡判断力。
C.柯勒律治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拥护者,我们可以从《忽必烈汗》一诗的序言中发现他的这一倾向。
D.感伤—反思性现代诗人质疑自己感知到的一切事物,所以其创作力求展现主观情感而忽略客观实际。
【小题3】你心目中好的小说家应具备哪些条件?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自信”是对民族文化传统在科学把握基础上激发的文化自豪感,是一种高尚的主体觉醒和自由,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与对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强烈信心。

中国曾被称为“诗的国度”,所谓“不学诗,无以言”。祭拜祖先需要唱诗,登高望远需要题诗,好友分别需要赠诗,入仕为官需要考诗……在中国历史上,诗歌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是中国文化的有力表达。可以说,悠长的中国历史孕育了诗歌的繁荣,诗歌的繁荣反映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诗歌创作的驱动力。怀抱文化自信,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就能够感知到民族文化的呼唤,将个人、时代与民族相联系,将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融合,从而使得无论是写景、状物、明理还是言志,诗人的创作不再是无本之木,而是拥有深厚的根基。文化自信还有助于克服诗歌的低俗化倾向,提升诗歌的内涵与品位。好的诗歌作品诗意盎然,诗情达意,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纯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展示出一种情怀与智慧,给予读者思想、美感和希望。

当代新诗作者与传统文化相疏离,文化自信严重不足,从而使当下的一些新诗显得气短。诗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前无所适从,知识储备是个明显短板,从而导致诗歌创作的不自信。同时,在社会潮流的影响下,诗人受到各类言论影响,缺乏对中华文化的正确认知,缺乏对自己、作品和民族文化的基本自信。五千年的历史汇聚了民族文化的潮流,这股潮流在历史的雕琢下越发浑厚。在如此深厚的文学底蕴的影响下,诗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理应看得更远,做得更好。然而,当代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与诗歌之间已然没有什么联系了,诗歌的发展越发边缘化。在全球化娱乐化浪潮冲击的今天,商业利益冲击了新诗的严肃性,使之呈现出戏谑化的表达。一些新诗,诗意不在、诗性难寻。此外,人工智能写诗也预示着新诗的娱乐化走向。人工智能的创作仅仅是把不同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按一定的逻辑进行组合,实现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甚至炮制,缺少对事件现场的感知与理解,弱化了新诗与人们生活、社会现实、人类情感的联系。

新诗所面临的文化自信不足问题应该得到严肃对待,从而重建诗歌的尊严,唤起诗性,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血脉。

诗人应树立“大时代催生大作品”的创作自信。诗人应坚持“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的真理性判断,从丰富复杂的现实中汲取营养,从鲜活真切的生命体验出发,以崇高的理想情怀和人文精神介入生活、反映现实,才能写出有温度的诗歌,引领人们向善和向上。我们所经历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正在过的生活色彩斑斓。以诗歌的语言反映时代生活的本真面貌是可以出大作品的,诗人应该有这个意识和自信。当然,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作品而言,思想与价值是其灵魂所在,诗歌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但也要注意对生活的主题与思想进行提炼和升华,给予读者思想上的启迪,避免其成为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浅尝辄止式的报告和记录。

新诗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之成为新时代境遇下新诗创作的首要参照。诗歌也是一种砥砺精神的事业,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应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善于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养分,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创造新的文化辉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养料,提供智力支撑。立足于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和地域文化,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营养的诗歌,无论在艺术形式还是主题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辨识度。

今日,诗歌对于读者的价值与古时相比已有很大不同,强调诗歌回归文化自信,并非回归旧时创作规则,而是回归“诗言志”的初心。今日的新诗创作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这不是复古泥古,不是历史倒退,而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彰显,从悠久丰富的中国文化中找到进步的内在动力,以文化自信为基石彰显民族自信,展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诗的国度”,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古典诗歌才能拥有文化自信。
B.全球娱乐化的时代浪潮成为新诗创作缺乏自信,诗意不足的根本原因。
C.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就能创作出艺术形式与主题内容兼优的当代新诗。
D.新诗要谋求发展,既要关注当代社会生活,也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化自信”的定义出发,从古及今,强调当代新诗创作应彰显文化自信。
B.第3段从创作根基与审美品位两方面,论证了文化自信对诗歌创作的积极作用。
C.文章论证新诗面临的问题时,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戏谑化、娱乐化等创作现象。
D.文章既分析了新区创作的问题和原因,又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度的文化自信催生了古典优秀诗歌作品,两千年的诗歌发展又提升了文化自信,两者相辅相成。
B.诗歌不是词组的简单拼凑,也非句子的简单分行,而是浓缩生活与情感的语言艺术,这是人工智能诗歌创作难有精品的原因。
C.诗歌既要反映时代生活的本真面貌,也要对生活的主题与思想进行提炼和升华,这是对“艺术创作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生动体现。
D.未来的新诗创作需要连接传统,应回归传统的“言志”初心与创作规则,使文化自信内化于新诗创作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通过逐水而居,原始人获得了一种简朴然而充满希望的生活和初级生产方式,并对河流产生了亲和、依赖和畏惧,推动了人类想象力和终极观念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在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恒河、印度河流域,通过洪水周期性泛滥和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并诞生了与之适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而且,通过河流,纷争不已的部落和相互隔膜的族群获得一种标志性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在此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反过来,这些源于河流或在河流背景下生成的认同和倾向又进一步赋予河流以一种崇高品格,使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河流的文化生命就这样产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上,国都沦陷,山河破碎,一曲悲愤雄浑的《保卫黄河》,却成为连接重庆和延安、前线与后方的共同旋律,成为超越所有党派的精神旗帜,动员起抗日救国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作为民族摇篮,为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寻根问祖、顶礼膜拜提供了可知可感的实体和空间,成为凝聚民心、引领民气的“精神图腾”。
       河流文化生命在于它的超越性。你可以通过河流的故事触摸一段历史,一个族群;你也可以通过历史的故事复活一条河流,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你甚至可以通过知识、经验和想象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它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这时,河流文化生命就由超越性而获得了一种稳定的虚拟性,是各民族发生、成长和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在地球景观中,没有什么比河流更神奇、微妙和难以穷尽的了。河流是最具运动性、可视性和永恒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有声有色、奔腾不息的河流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产生了独特的河流美学,掀开了地球自然和生物史诗中瑰丽、壮美和绵长的诗意篇章。从中国的《诗经》《黄河大合唱》、俄罗斯的《伏尔加船夫曲》到美国的《老人河》,河流成为文学和文艺创作的源泉。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音乐和诗歌。不能想象没有河流滋润的人类情感和文学作品,就像不能想象没有文学和音乐伴随的河流一样。浩荡的巨川,湍急的洪水,柔美的溪流,神奇的峡谷,作为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作为人与宿命搏斗的见证,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河流不仅仅是经济资源、战略资源,还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是全人类亟待保护的珍贵的自然遗产。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可持续性,还必然意味着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
【小题1】下列关于“河流文化生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河流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关联,正是河流使原始人类获得了简朴的生活和初级的生产方式。
B.人类早期文明的形成,都与大河有关,因此可以说大河文明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代称。
C.河流的活动和人类对它的利用,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和与之适应的科技、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
D.源于河流或以河流为背景所生成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倾向,使得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民族凝聚力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现代民族国家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
B.河流承载着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也是一个民族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C.《保卫黄河》超越了党派和地域,在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D.河流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滋润着人类的情感,成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流作为人类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是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
B.我们可以通过河流触摸历史,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河流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
C.河流不仅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而且还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战略资源和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
D.河流是人类珍贵的人文遗产,它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产生了独特的河流美学,掀开了地球自然和生物史诗中瑰丽、壮美和绵长的诗意篇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