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草稿未定……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文本二: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圣人者,不凝滞物”与“君子敏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两句中“于”用法不同。
B.“平其功”与“自者无功”(《老子四章》)两句中“伐”字的意义相同。
C.“皆好辞以辞赋见称”与“知我不羞小节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史记·管晏列传》)两句中的“而”字的用法不同。
D.“屈平草稿未定”与“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两句中“属”字意义相同。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和“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一样的一项是(     
A.谗谄之蔽明也B.方正之不容也
C.道德之广崇D.蜕于浊秽
【小题3】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③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④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⑥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A.①②/③⑥/④⑤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③/②⑤/④/⑥D.①⑤/③④/②⑥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B.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C.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D.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2-23高二上·山西运城·期末
知识点:司马迁(前145-前90)《史记》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
B.令将军与臣有                                      郤:隔阂
C.范增数项王                                          目:使眼色
D.常以身蔽沛公                                      翼:翅膀
【小题2】对下列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省略句、倒装句)
B.亚父者,范增也                                        (判断句)
C.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倒装句)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衅社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爽曰:“我之所以弗避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宁淮夷东上,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

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扆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便百姓,百姓说。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

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节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有删节)

①箕子,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地。②匔匔,恭敬的样子。③毕,地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B.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C.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D.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社,是指杀牲取血以祭社神,“社”在古代常指五谷神。
B.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可指婴幼儿时期。
C.践阼,本义是走上庙寝堂前主阶,后来引申为帝王登基、即位。
D.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见群臣皆面南而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才华横溢。建典章制度。作《大诰》为兴师东伐作战前动员,恐成王淫佚,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
B.周公尊贤重士。在洗头时,多次捉起头发,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怕失去了天下的贤人。
C.周公高瞻远瞩。虽然天下安定了,但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未安排得当,于是他厘定了官吏职责,天下的百姓为此很高兴。
D.周公心怀天下。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担忧周朝天下不稳,待成王长大后又还政成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之所以弗避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②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5)汉代贾谊评价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请结合文段,概括周公有哪些“大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 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多涂不给分。
说者曰A人言B楚人沐猴C而冠D耳E果F然G项王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卮,中国古代盛酒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酒杯, 文中“斗卮’指大型的杯子。
B.置车骑的“置”指丢弃,与《促织》的中“喜置榻上”的“置”含义不同。
C.间,指“从小路”,与《庖丁解牛》的“彼节者有间”的“间”含义相同。
D.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旧时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在项羽面前重提了怀王之约,为刘邦证明,又指责项羽听信谗言,让项羽愧疚不安。
B.刘邦出去后,项羽警觉,起了防备之心,怕刘邦趁机逃跑,所以就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
C.刘邦脱逃后,张良以白璧、玉斗入谢,项羽、范增的态度与宴会开始时的态度恰好相应。
D.“鸿门宴”是张良和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都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5】请概括刘邦的人物形象。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